為何《新華字典》中有兩個「漯河」

2020-12-18 沙澧人

■李華強

《新華字典》(第11版)收有兩個「漯」字頭,讀音不同,一讀luò,一讀tà。但註解中均有「漯河」,一是「[漯河]地名,在河南省」;一是「漯河,古水名,在今山東省」。要弄清為何有兩個「漯河」,必須從「漯」字的源頭說起。

「漯」本作「濕(溼,shī)」。已知最早的「濕」見於戰國時期的「平都矛」上。「濕」由「日」「水」和「絲(絲)」會意,表示在太陽下曬溼絲的意思;「絲(絲)」兼表示讀音。漢代,「濕」分兩路演化:一路是在金文、小篆「濕」的基礎上省簡,又據其草書字形,楷化作「溼」;一路將「濕」省去一「糸」,東漢刻石《郙閣頌》作「漯」,是「日」訛變作「田」所致,此字形為楷書「漯」所本。「漯」本義指潮溼,讀作tà,《郙閣頌》中的「漯」即為潮溼之義。「漯」表示「溼」義在經典中多有用例,如《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篇中「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漯漯」指汗出貌。今河南方言中,仍將出汗的狀態稱作「溼漯漯的」,書面語作「溻溼」。需要指出的是,《說文解字》將「濕」作水名解釋,表示「潮溼」義的字作「溼(shī)」。後以「溼」為「濕」的異體字,今「濕」「溼」均規範作「溼」。

作為古水名的「漯河」,指的是哪條河?《說文解字·水部》「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從水,聲。桑欽云:出平原高唐。」「濕」在此讀作tà,後又讀shī,乃歷史音變的緣故。濕河指從東郡東武陽縣(今山東莘縣一帶)流出注入大海的一條河。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在「濕」條下注「此水為古黃河下遊支流之一。故道自今河南濬縣西南別黃河,東北流經濮陽、山東範縣、莘縣、聊城、臨邑、濱縣等縣境入海。見《水經·河水注》。」他論證說:「今山東徒駭河,俗名土河,土、濕雙聲,實一語也。蓋即古濕水之殘餘而稍有遷改耳。」因漢代「濕」演變作「漯」,所以文獻中「濕水」多寫作「漯水」。該河與《尚書》《史記》《水經注》等古籍記載的古漯水(漯川)應為一條河。今山東章丘一帶仍有「漯河」或是其故道遺存。《新華字典》中「漯(tà)河」即指此河。「漯」又指古(lěi)河、古灅(lěi)河。

作為地名的「漯河」是怎麼來的?作為地名,「漯河」在明清時曾被稱作「螺灣」「螺灣渡」「螺灣鎮」「螺灣河」等,是當時郾城縣下屬的一個地方。為什麼稱「螺灣」?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潁川郡志·郾城縣》:「螺灣渡在縣東五裡,乃沙河交會之處,鈞、許、陳、蔡南北往來之衝,二水迴環如海螺,因得名。」 「螺」在《說文解字》中作「蠃(luǒ)」,一種釋義作「虒(sī)蝓(yú)」,指蝸牛狀軟體動物。後由「蠃」分化出「從蟲,咼(guō)聲」的「蝸」專稱陸生不可食的蝸牛;又分化出「從蟲,累(lěi)聲」的「螺」專指水中可食的螺。「螺灣」因二水迴環如海螺形、河道在此轉彎而得名。大約在明代中葉,人們將「螺」的形旁「蟲」調換為「水(氵),改作「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郾城縣誌》首次出現「漯灣店」「漯灣渡」「漯灣鎮」等以「漯」作地名的現象,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郾城知縣張仕周所撰《退城碑》中提出「漯河」地名概念,「漯河」之名形成。1933年,著名社會活動家、書法家張鍅書寫「漯河鎮」三字,鐫刻成碑。由「螺灣」改「漯河」,「從嘉靖中葉,經過了三百多年的歷史進程,從提出到認可,又遭否定,再重新認識並最終得到公認,形成共識,完成了漯河地名的升華演變」,文化學者劉西淼、劉碧瑩在《「漯河」地名考述》中如是說。

雖然作為地名的「漯河」在明清時已形成,但得到官方和辭書認可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明清時期的《字彙》《正字通》《康熙字典》和民國時期的《中華大字典》《辭源正續編合訂本》《國音常用字彙》等重要辭書在「漯」字頭下均未收錄「漯(luò)」及「漯河」作為地名的義項。

1948年,漯河解放,建立「漯河市」;1949年,設置漯河為縣級市;1986年,漯河升格為省轄市,漯河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日漸擴大,作為地名的「漯河」逐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1953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版《新華字典》始收「漯」及「漯河」作為地名的義項:「漯……漯河鎮,在河南省。」注音字母讀luó,陽平(二聲),「漯」的注音與聲調和「螺」是相同的,亦證明「漯」是從「螺」分化而來的。1954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版《新華字典》「漯」字頭下註:「﹝螺陰﹞漯河市,在河南省。」作為地名的「漯河市」首次被載入字典。「螺陰」指「漯」從「螺」音,但聲調讀作陰平(一聲),即讀luō,1957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一版《新華字典》沿用此讀音。1957年10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公布《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初稿和本國地名審音表初稿》,於1958年4月由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其中《本國地名審音表初稿》將「漯河」審定為:「漯河,(河南)……luòhé。」「漯」的聲調標註為去聲(四聲)。1959年5月商務印書館修訂重版的《新華字典》中「漯」的聲調仍為陰平(一聲)。1962年7月商務印書館修訂重排本第3版《新華字典》「漯」的聲調由陰平(一聲)改為去聲(四聲),並被其後的各版次《新華字典》沿襲至今。這就是《新華字典》中「漯(luò)河」的由來。

綜上可知,表示地名的「漯(luò)」與表示潮溼和河流的「漯(tà,lěi)」來源不同、形成時代不同、音義也不同,是一組典型的「同形字」,即分別為記錄不同的詞所造而字形偶然相同的一組漢字。因此,《新華字典》中收錄有兩個「漯河」就不奇怪了。

(本文據作者《「漯」字溯源兼及「漯河」地名的規範》刪改而成)

相關焦點

  • "文革"時期為何有兩個第四版《新華字典》?
    在商務印書館出版《新華字典》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第4版,頭一個的版權頁上標明是第4版,後一個的版權頁上並未標明,卻被後來出版的新的修訂本「追認」成了第4版,等於把頭一個第4版排除出了《新華字典》版本序列。
  • "文革"時期為何有兩個第四版《新華字典》
    在商務印書館出版《新華字典》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第4版,頭一個的版權頁上標明是第4版,後一個的版權頁上並未標明,卻被後來出版的新的修訂本「追認」成了第4版,等於把頭一個第4版排除出了《新華字典》版本序列。
  • 《新華字典》修訂組回應爭議 為何收錄網絡潮語
    中新網8月5日電  新版《新華字典》推出以來,受到各界關注,亦引發一些質疑聲音。《新華字典》第11版修訂組5日就外界熱議的「林蔭道」和「林陰道」等爭論問題做出回應。  「林蔭道」還是「林陰道」?《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做了變通處理(事前曾徵求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意見,得知語委將對《審音表》進行修訂和完善),在「蔭」字下根據歷史和語言實際收了yīn和yìn兩個音,兼出「林蔭道」和「林陰道」。  修訂組認為,應該尊重和執行國家的規範標準,但是當少數規定明顯不符合語言實際時,辭書可以做少許變通,為規範標準的修訂提供依據,預留空間,這恰是對待規範標準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 《新華字典》:小字典映射大時代
    曾參加1953年版《新華字典》編寫的劉慶隆先生說:「建國之初雖然還沒有推出推廣普通話和漢語規範化,但從《凡例》中就可以清楚看出這本字典的編寫是向著這個方向努力的。」《新華字典》在普通讀者學習漢語漢字和普通話方面功不可沒。
  • 《新華字典》都出到12版了,每次新版都有啥不一樣?|新華字典|人民...
    8月11日,新上市的《新華字典》(第12版)內有增補的「點讚」的釋義,內頁上方的二維碼可在掃描後提供增值服務。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新華字典》第12版已於8月11日正式首發。作為新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作為一本全民使用的基礎性字典,《新華字典》收錄新字新詞、增加新義和新用法非常謹慎,每一處修訂和調整都有著嚴謹的學術依據。它的每次新版發行,都有哪些不一樣的內容呢?各個時期的《新華字典》。
  • 《新華字典》簡介
    《新華字典》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中國第一部通用字典。最早的名字叫《伍記小字典》,但未能編纂完成。自1953年,開始重編,其凡例完全採用《伍記小字典》。從1953年開始出版,經過反覆修訂,但是以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作為第一版。
  • 捍衛「新華字典」之名
    其實,早在1999年,有關部門就制定了對打擊侵權盜版等違法活動的措施,指出「《新華字典》等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重點工具書,這些圖書在漢語言普及與研究,以及語言教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受廣大讀者喜愛」。2015年,國家版權局發布「國家版權局關於公布2014年度打擊侵權盜版十大案件的通知」中,就有「雲南『3·28』銷售盜版《新華字典》案」。
  • 山寨新華字典是官員質量有問題的縮影
    山寨新華字典是官員質量有問題的縮影 2013年05月06日08:14 來源:南方都市報
  • 《新華字典》最新版發布,有變化
    《新華字典》官方宣傳圖新版有哪些亮點?它已經有近70年的歷史了。為適應近代以來的文化變革,民國時期在《康熙字典》基礎上,編纂了《新字典》(商務印書館)《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校改國音字典》(北洋政府教育部)等多種字典。但1949年後,這些字典無論在例句,還是釋義上都已無法滿足新政權的需要,於是成立了以魏建功為社長的「新華辭書社」,負責編纂《新華字典》。
  • 《新華字典》初版記
    即便是出版時間距離《新華字典》最近的《增訂註解國音常用字彙》,無論釋義還是舉例,仍是滿紙的文言文或半文言文。對那些最需要字典的文字初學者而言,很可能會出現看不懂字典的尷尬。《增訂註解國音常用字彙》中「胡」字的一個義項,這樣解釋:「何,如『弗慮胡獲』,見詩經。」要明白這個字,恐怕還要先讀懂《詩經》。
  • 《新華字典》修訂不易 背後有多少你不知道的趣事?
    拋開爭議,《新華字典》為何如此特別,其編纂修訂背後有何故事,錢報記者專訪了北大教授曹先擢先生,他是從浙江長興走出來的語言文字大家,他的老師是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的魏建功先生,而他本人是1971版《新華字典》修訂組的副組長。「我這一生,很簡單,可以說都是在和字、詞打交道。」關於《新華字典》的故事,85歲的老先生娓娓道來。
  • 《新華字典》上新詞了!
    除了這些常規的修訂,第 12 版《新華字典》還在每頁都附有二維碼,讀者可以用手機掃碼看書寫筆畫、聽正確讀音,這也是《新華字典》據介紹,新版《新華字典》增添100 多個新詞,比如「初心」「粉絲」「截屏」「二維碼」「點讚」等。
  • 新華字典APP收費合理嗎?
    說到《新華字典》,相信每一個人都會覺得親切、熟悉。它是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第一部以白話釋義、用白話舉例的字典,是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音規範、字形規範和詞彙規範的重要參考工具書,也是迄今最有影響、最權威的一部小型漢語字典。  現在,這樣曾經人手一本的學習工具書,順應時代潮流推出了APP版,這當然是一件好事。
  • 上新了,《新華字典》
    與2011年的第11版相比,時隔9年新出的第12版《新華字典》主要進行了8項內容的修訂,包括增補字頭、添加新詞新義新用法,完善《部首檢字表》等。除了這些常規的修訂,第12版《新華字典》還在每頁都附有二維碼,讀者可以用手機掃碼看書寫筆畫、聽正確讀音,這也是《新華字典》首次實現應用程式App和紙質圖書同步發行。
  • 《新華字典》我終生的良師益友
    我們的標準就是《新華字典》,包括《現代漢語詞典》,可以說它是我們工作中、生活中須臾都離不開的非常重要的工具書。在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播音部,基本上《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每出一個新的版本,我們都會給同事人手一冊。
  • 《新華字典》 我終生的良師益友
    我們的標準就是《新華字典》,包括《現代漢語詞典》,可以說它是我們工作中、生活中須臾都離不開的非常重要的工具書。  在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播音部,基本上《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每出一個新的版本,我們都會給同事人手一冊。
  • 《新華字典》成史上最暢銷書 專家:漢語崛起-新華字典,暢銷,銷量...
    文化學者胡野秋則用「實至名歸」來形容《新華字典》奪得兩項吉尼斯紀錄的結果。他認為,這證明漢語及漢文化圈在當今世界具有重要地位。「漢語作為碩果僅存的象形文字,在拼音文字的合圍下,仍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本身就是一種奇蹟。在我看來,就詩歌而言,漢字的建築美仍是其他文字所不及的。」胡野秋鄭重地對記者說道。
  • 新版《新華字典》「是最好的一個版本」(圖)
    本報記者 黃連茂 石偉琴 實習生 田靜 楊(羽+軍)  [贊同方]  網絡熱詞也是文化象徵之一  不少受訪者認為,「房奴」、「曬工資」、「秀場」、「學歷門」等詞語被收錄新版《新華字典》中,一定意義上是對網絡熱詞的肯定,例如「奴」增加了釋義「為了支付貸款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如「房奴」。
  • 手機版《新華字典》:為情懷買單?
    6月11日,官方版《新華字典》手機應用正式登陸蘋果、安卓應用平臺。據介紹,該軟體是唯一正版《新華字典》手機軟體,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修訂,為網絡用戶提供了足夠權威的來源。與紙質版不同,付費的手機版《新華字典》不僅查詢方便,還有讀音功能。但看似強大的功能背後,來自用戶、輿論的各種評論卻不絕於耳。為何一款手機應用上線引得如此關注?
  • 《新華字典》app高調試水,網際網路時代如何轉換思維?
    6月11日,《新華字典》app上線,除了高端大氣的李瑞英老師配音,還增加了各種拓展功能,但是其40元的價格卻引起不小爭議。《新華字典》app40塊錢的定價合理麼?知識付費一周年之際,手機版《新華字典》卻為何賣不上價?網際網路競爭中,怎樣的收費邏輯才能站得住腳?央廣《王冠紅人館》財經報告為您深度解析網際網路邏輯下《新華字典》的尷尬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