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強
《新華字典》(第11版)收有兩個「漯」字頭,讀音不同,一讀luò,一讀tà。但註解中均有「漯河」,一是「[漯河]地名,在河南省」;一是「漯河,古水名,在今山東省」。要弄清為何有兩個「漯河」,必須從「漯」字的源頭說起。
「漯」本作「濕(溼,shī)」。已知最早的「濕」見於戰國時期的「平都矛」上。「濕」由「日」「水」和「絲(絲)」會意,表示在太陽下曬溼絲的意思;「絲(絲)」兼表示讀音。漢代,「濕」分兩路演化:一路是在金文、小篆「濕」的基礎上省簡,又據其草書字形,楷化作「溼」;一路將「濕」省去一「糸」,東漢刻石《郙閣頌》作「漯」,是「日」訛變作「田」所致,此字形為楷書「漯」所本。「漯」本義指潮溼,讀作tà,《郙閣頌》中的「漯」即為潮溼之義。「漯」表示「溼」義在經典中多有用例,如《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篇中「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漯漯」指汗出貌。今河南方言中,仍將出汗的狀態稱作「溼漯漯的」,書面語作「溻溼」。需要指出的是,《說文解字》將「濕」作水名解釋,表示「潮溼」義的字作「溼(shī)」。後以「溼」為「濕」的異體字,今「濕」「溼」均規範作「溼」。
作為古水名的「漯河」,指的是哪條河?《說文解字·水部》「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從水,聲。桑欽云:出平原高唐。」「濕」在此讀作tà,後又讀shī,乃歷史音變的緣故。濕河指從東郡東武陽縣(今山東莘縣一帶)流出注入大海的一條河。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在「濕」條下注「此水為古黃河下遊支流之一。故道自今河南濬縣西南別黃河,東北流經濮陽、山東範縣、莘縣、聊城、臨邑、濱縣等縣境入海。見《水經·河水注》。」他論證說:「今山東徒駭河,俗名土河,土、濕雙聲,實一語也。蓋即古濕水之殘餘而稍有遷改耳。」因漢代「濕」演變作「漯」,所以文獻中「濕水」多寫作「漯水」。該河與《尚書》《史記》《水經注》等古籍記載的古漯水(漯川)應為一條河。今山東章丘一帶仍有「漯河」或是其故道遺存。《新華字典》中「漯(tà)河」即指此河。「漯」又指古(lěi)河、古灅(lěi)河。
作為地名的「漯河」是怎麼來的?作為地名,「漯河」在明清時曾被稱作「螺灣」「螺灣渡」「螺灣鎮」「螺灣河」等,是當時郾城縣下屬的一個地方。為什麼稱「螺灣」?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潁川郡志·郾城縣》:「螺灣渡在縣東五裡,乃沙河交會之處,鈞、許、陳、蔡南北往來之衝,二水迴環如海螺,因得名。」 「螺」在《說文解字》中作「蠃(luǒ)」,一種釋義作「虒(sī)蝓(yú)」,指蝸牛狀軟體動物。後由「蠃」分化出「從蟲,咼(guō)聲」的「蝸」專稱陸生不可食的蝸牛;又分化出「從蟲,累(lěi)聲」的「螺」專指水中可食的螺。「螺灣」因二水迴環如海螺形、河道在此轉彎而得名。大約在明代中葉,人們將「螺」的形旁「蟲」調換為「水(氵),改作「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郾城縣誌》首次出現「漯灣店」「漯灣渡」「漯灣鎮」等以「漯」作地名的現象,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郾城知縣張仕周所撰《退城碑》中提出「漯河」地名概念,「漯河」之名形成。1933年,著名社會活動家、書法家張鍅書寫「漯河鎮」三字,鐫刻成碑。由「螺灣」改「漯河」,「從嘉靖中葉,經過了三百多年的歷史進程,從提出到認可,又遭否定,再重新認識並最終得到公認,形成共識,完成了漯河地名的升華演變」,文化學者劉西淼、劉碧瑩在《「漯河」地名考述》中如是說。
雖然作為地名的「漯河」在明清時已形成,但得到官方和辭書認可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明清時期的《字彙》《正字通》《康熙字典》和民國時期的《中華大字典》《辭源正續編合訂本》《國音常用字彙》等重要辭書在「漯」字頭下均未收錄「漯(luò)」及「漯河」作為地名的義項。
1948年,漯河解放,建立「漯河市」;1949年,設置漯河為縣級市;1986年,漯河升格為省轄市,漯河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日漸擴大,作為地名的「漯河」逐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1953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版《新華字典》始收「漯」及「漯河」作為地名的義項:「漯……漯河鎮,在河南省。」注音字母讀luó,陽平(二聲),「漯」的注音與聲調和「螺」是相同的,亦證明「漯」是從「螺」分化而來的。1954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版《新華字典》「漯」字頭下註:「﹝螺陰﹞漯河市,在河南省。」作為地名的「漯河市」首次被載入字典。「螺陰」指「漯」從「螺」音,但聲調讀作陰平(一聲),即讀luō,1957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一版《新華字典》沿用此讀音。1957年10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公布《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初稿和本國地名審音表初稿》,於1958年4月由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其中《本國地名審音表初稿》將「漯河」審定為:「漯河,(河南)……luòhé。」「漯」的聲調標註為去聲(四聲)。1959年5月商務印書館修訂重版的《新華字典》中「漯」的聲調仍為陰平(一聲)。1962年7月商務印書館修訂重排本第3版《新華字典》「漯」的聲調由陰平(一聲)改為去聲(四聲),並被其後的各版次《新華字典》沿襲至今。這就是《新華字典》中「漯(luò)河」的由來。
綜上可知,表示地名的「漯(luò)」與表示潮溼和河流的「漯(tà,lěi)」來源不同、形成時代不同、音義也不同,是一組典型的「同形字」,即分別為記錄不同的詞所造而字形偶然相同的一組漢字。因此,《新華字典》中收錄有兩個「漯河」就不奇怪了。
(本文據作者《「漯」字溯源兼及「漯河」地名的規範》刪改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