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李白的詩在唐朝時就譽滿天下,他擅長用誇張想像的詞句營造氛圍,讓人情難自禁,浮想聯翩。
今天就鑑賞一篇李白的詩《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讀完此詩,心中會泛起無限的鄉愁。而這鄉愁是靠聽笛聲帶來的。李白在營造氛圍能力方面堪稱高手。
全詩重點就在「聞」,通過耳朵聽,就將思念家鄉的氣氛烘託得淋漓盡致。
洛城就是今天的洛陽,在唐代稱為東都,是僅次於長安的繁華之地。當時可算是全國的一線城市。李白遊歷全國不少地方,洛陽屬必刷城市之一。自然要留下詩作。
在夜幕降臨,城市的喧囂開始平靜時,詩人並沒立刻入睡。而是在仔細聽一曲笛聲。這笛聲似乎一會兒有一會兒無的傳過來,所以用一個「暗」字體現出來。
大家都聽過笛子演奏,笛聲是屬於高亢嘹亮的。但作者用「暗飛聲」,顯然吹笛的人離李白很遠。因此讓人聲音有明有「暗」。
但這並不代表作者沒有感悟,而是用誇張的手法體現詩人的豐富想像力。
笛聲在飛,在隨春風飛到全城。
作者的感悟是「聞」到笛聲,並且勾起了對故鄉的鄉愁。因為笛聲中,作者聽到是笛子曲《折楊柳》。
這首曲子是一首表現離別的曲子。古代人們離家遠遊,親人送別時往往折一枝楊柳,寓意不忘家鄉。因此折楊柳代表了當時的習俗。
但作者稱在笛聲聽到了折楊柳,一是表明作者已經勾起對故鄉的思念。二是表示作者不單是自己起鄉思,思念家鄉;而且表明這是一種每個熱愛家鄉的遊子都會具備的情懷。
「何人不起故園情」,這種高度的表達用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語句深度概括。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