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郭海方本報通訊員崔傑斌
這是一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土地,她青春飛揚、朝氣蓬勃。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作為我省最年輕的省轄市之一,漯河市正以創新增強新生動力、以改革增強內生動力、以開放增強外源動力,努力形成三力聯動、三力齊發的混合型新動力,為推動漯河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創新驅動牽住發展「牛鼻子」
11月16日,一場高規格、大規模、綜合性的跨學科科技盛會——以「創新驅動,協同發展」為主題的河南省第九屆學術與產業發展年會在漯河市舉行。站位高端的主旨報告會、內容豐富的16個分會場學術交流、2個學科與產業發展研究報告,以及眾多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專項活動精彩紛呈。
政府在搭臺,企業在行動。「現在,辣條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傳統食品了,我們生產的重點是豆製品、蔬菜製品,像今年新出的脆辣海帶,一上市就非常火爆。」漯河平平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說,憑著每年十多個新品的推出以及線上線下聯動銷售,公司每年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該公司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微企業成為中國辣味休閒食品第一品牌。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近年來,漯河市著力推進技術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四大創新」,以培養引進創新引領型企業、平臺、人才、機構為重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精心培育創新驅動這一根本動力。
持續實施「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項目,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的智能化和產品的高端化水平。位於召陵區的世林(漯河)冶金設備有限公司,上了9套數位化智能化生產線後,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幅下降,用工量下降了67%,生產效率提升了2倍以上,成本下降了1倍以上。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11月2日,鄭州大學、省化學學會和省機械工程學會聯合漯河市膠管行業及經濟技術開發區,組建了河南省液壓管材產業技術協同創新基地和漯河市液壓管材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支持漯河液壓管材產業創新升級。目前,漯河市已在食品、生物醫藥、鹽化工、液壓膠管等行業組建了多個技術創新聯盟。
加大科技投入和獎補力度。全面推行科技券制度,對科技企業獎勵1188萬元,21個項目列入全省科技發展計劃,新增法人化研發中心4家。2017年,全市科技支出達4.13億元,同比增長2.12倍,佔一般公共財政支出的2.35%。近3年來,市財政拿出3040萬元資金對符合獎勵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等進行了獎勵,累計幫助企業爭取並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74項。
深入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專利導航、智慧財產權強企工程。近3年來,全市累計申請專利4486件,年均增長29.77%;授權專利3032件,年均增長45.5%。全市16家企業開展質押融資1.28億元,融資額全省第一。
以提升全市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多管齊下,漯河市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創新成果進一步湧現,膠管脈衝技術、天然色素工藝等一批創新成果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改革推動點燃「再出發」引擎
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回顧漯河市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漯河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勇於改革、敢闖敢幹、敢為人先,早已成為漯河市與生俱來的基因。
11月25日上午,位於臨潁縣杜曲鎮北徐莊村的北徐孝養院花木蔥鬱,老人們在一起聊天、活動,個個神採奕奕。作為臨潁縣首家醫養一體化的健康養老中心,這個孝養院最大特色是既養老,也治病,集社區醫院和養老院於一體,入住的老人可就近享受保健性質加治療性質的醫療服務,並可據實享受醫保報銷政策。像這樣醫養結合的機構,在漯河市100張以上床位的養老機構中比例達到50%,在建養老機構中達到80%以上。而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比例,得益於漯河市作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市和臨潁縣作為全省醫養結合試點縣在深化養老服務業方面的大膽改革探索。
翻看漯河市承擔的17項國家級、省級改革試點目錄以及今年實施的176項改革任務可以發現,從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到政府「放管服」改革,從工業優化升級、企業服務、涉企資金基金化改革到國有非工業企業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從房地產去庫存到農地確權登記頒證……漯河市「四梁八柱」全面深化改革框架體系基本完成,重點領域改革順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改革強勁發力,釋放發展活力。
在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中,漯河市探索推進「一網通辦、一窗受理、一次辦妥、一號對外」和「一次不用跑、一分錢不用掏、三天全辦好」的模塊化運作機制,大幅壓縮了辦理時間和企業成本。
在不動產登記中,漯河市逐步實現「一窗受理,並聯辦理」全覆蓋,將不動產登記優化為「進1個大廳,排2次隊,4個環節辦結」,時限壓縮至3個工作日。
在「三塊地」改革中,從今年一季度開始建立土地大收儲機制以來,全市佔補平衡指標10年來首次實現自給自足並有大量節餘,增減掛鈎指標超過了5年來的總和,土地收儲面積達到前三年的總和,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漯河市推進部門在線並聯審批,15個市直部門實現橫向聯通,報建審批事項整合減少20%左右,審批事項平均辦理時限縮減20%左右,申報材料平均減少20%左右,非涉密投資項目網上在線辦理率達到100%……
「過去報批土地、環評、安評等前期審批事項多,沒有個一年半載下不來;現在,從開始辦理土地預審批到最終拿到建設工程施工許可預證,只用了兩個多月,項目開工時間比原來至少提前了100多天,真是想不到!」提及當地實施的重點項目預審批制度,臨潁縣汽車文化綜合體項目負責人邢昊天感慨不已。
改革之風,吹來發展紅利,吹來無限生機。「我們將繼續把抓改革推進作為重要政治責任,按照『凡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都要及時跟進落實,凡是能夠先行先試的都要積極向上爭取,凡是漯河發展需要的都要堅決主動推進』這『三個凡是』的要求,堅決將改革進行到底,讓改革落地生根,以全面深化改革點燃新時代漯河『再出發』的澎湃引擎。」漯河市委書記蒿慧傑說。
開放帶動包容成為漯河特質
一個多月前,年近八旬的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獲得了一個人們格外看重的榮譽:上榜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共同推薦的「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成為我省上榜的五位企業家之一。
說漯河,不能不提雙匯。正是靠著由內銷轉型外貿,靠著大招商、招大商,雙匯從一個瀕臨破產的小肉聯廠發展成為中國最大、世界領先的肉類加工集團。特別是在2013年,雙匯國際斥資71億美元,併購全球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公司,實現了由中國最大到世界最大豬肉食品公司的跨越。「雙匯的發展得益於改革,成就於開放,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雙匯。」萬隆說。
雙匯無疑是漯河市改革開放的最好見證者。作為曾經的內陸特區,作為資源相對貧乏的後起之秀,開放對漯河而言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沒有大開放、大招商,就沒有漯河的大發展。
利用外資能力持續增強。自1986年設立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以來,漯河市利用外資規模逐年加大,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由1990年的32萬美元,逐步增加到2017年的90137萬美元。目前,漯河市先後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5家、國內500強企業20家,外來投資企業納稅金額佔漯河市稅收總額的比重超過50%。
進出口質量不斷提升。進出口貿易從2000年的8661萬美元到2017年的7.8億美元,增長了9倍,年均增速100.8%。進出口市場也由改革初期的主要對港、澳地區和蘇聯等少數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到如今的全球各地。目前,漯河市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產品的企業已達70家。
開放平臺日益完善。為快速提升開放平臺質量,漯河市緊緊圍繞主導優勢產業抓招商、延鏈條、促集聚,產業集聚區已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平臺,並逐漸形成了一個國家級、兩個省級開發區,多個產業集聚區及特色園區競相發展的開放新格局。在會展方面,經過16年精心培育,中國(漯河)食博會也從100多個展位的小型區域性節會,發展成為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強影響力的大型綜合性博覽會,成為漯河市對外開放的亮麗名片。與此同時,漯河肉類進口口岸進口業務量穩居全國肉類口岸前十位、內陸肉類口岸首位;漯河東城智能物聯港保稅倉保稅業務增長速度和綜合運營情況居全省前列,正在加緊申報保稅物流中心;河南自貿試驗區漯河協同發展區率先獲批……漯河「一關兩區四岸三倉」建設快速推進。
全面開放碩果纍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進出口總額43.3億元,增長11.8%;其中出口39.2億元,增長15.5%。新籤約投資超億元項目73個,總投資314.3億元;實際利用境外資金6.5億美元,增長8.1%;實際利用市外資金256億元,增長5.7%。
「作為曾經的水旱碼頭,漯河素有開放包容的優良傳統;建省轄市後又有大批外來人才在此幹事創業、落地生根,更使開放包容成為漯河的特質。可以說,漯河就是伴隨著開放成長壯大起來的,開放是漯河的傳統、漯河的優勢,也是漯河的精神,實現漯河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我們一定要把開放的旗幟高高舉起,把開放的優勢釋放到最大,把開放的功效發揮到極致。」一位「老漯河」說。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在創新引領的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漯河市正以「打造全省科技創新活躍區、深化改革先行區、擴大開放示範區」為目標,三力聯動,三箭齊發,匯聚起為中原更加出彩增添濃彩的強大動能,唱響漯河高質量發展的青春頌歌。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