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宇內,比漢字出現更早的文字不止一二,古代文獻流傳至今者,中國也並非為最古。但時隔數千年,今人仍可較少障礙地閱讀古代文獻的,唯有中國。
除了漢字的特質、華夏民族重視繼承、珍惜歷史文獻等因素之外,我們不得不感謝一個叫許慎的漯河人!他搭建的古今文字的橋梁起了很大的作用。
許慎其人
許慎,東漢時期南郡召陵縣(今漯河市召陵區)人,曾經舉為孝廉,當過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大學老師和圖書館管理員之類的小官。
「圖書管理員」實在是一個神奇的職位,從古至今很多不平凡的人物都曾當過,比如老子、司馬遷、冼星海、李大釗、毛澤東、魯迅、莫言。
許慎的不平凡之處就在於他不僅是當時研究「五經」最牛的學者之一,還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自此,繁多複雜的漢字實現了形、音、義上第一次真正的統一。許慎,被後世尊為「字聖」「文宗字祖」。
四十匹布一生心血
《說文解字·後敘》中稱:「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為了這本書,他花了半輩子的精力鑽研用大篆、小篆編著的儒家經典,還經常跋山涉水尋找碑石、尋訪古廟,每個字都確認出處和仔細甄別後才收入書中。
編纂過程中,他還在字形編排、構型分析、注音和釋義上找尋規則,分析小篆體的偏旁部首,利用「六書」,也就是指示、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的方式釋義,認真到每一個最簡單的字,都反覆揣摩,字字珠璣。
如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許慎說的「XX是也」是在舉例子,比如「日」、「月」,小篆是這麼寫的:
雖然小篆已經不如甲骨文那麼形似了,但還是很像太陽和月亮的!
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表達,最初就是畫出來、沿著物體的形狀描摹,這也是許慎「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意思。
又如「目」字,許慎曰:「人眼。象形。重童(瞳)子也。凡目之屬皆從目。」目義為人眼,象形字,中間的兩畫表示眼珠輪廓。從目表示看的字眼,如「眼睛眩睫盼睨眺瞟睹看」,一個看的動作便有這般萬種風情。
終於,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許慎完成初稿,幾經修訂,21年後定稿,然後派兒子許衝套了個牛車,裝了冒高冒高的一車竹簡進京獻給皇帝,得到「賜布四十匹」的稿費。
世界級的文化名人
許慎逝後,《說文解字》幾乎成為讀書人必讀之書,歷朝研究《說文解字》者層出不窮,學者們對其推崇達到頂峰。
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王力稱:「許慎是中國文字學的開山鼻祖,《說文解字》是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
語言學家王光漢認為不能不感謝許慎,有了《說文解字》,我們才能認識秦漢小篆,辨認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和戰國古文,「要不然,甲骨即便被發掘,今人也無從辨認。」
許慎的《說文解字》,還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字典,第一部大型英語詞典面世,比它晚了一千五六百年。一千多年來,沒有一部文字學著作能夠真正超越《說文解字》。
說許慎是世界級的歷史文化名人,那是實至名歸。
在漯河追尋許慎
漯河是「字聖」許慎故裡,許慎生於斯、長於斯、眠於斯。
現在的漯河城,是「中國漢字文化名城」,它有高水平的國際漢字文化研討會,有10萬平方米的許慎文化園,城內以許慎命名的道路、建築、文化設施比比皆是,與之相關的文化活動也層出不窮。
2014年4月,許慎文化園內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園內的許慎墓作為漢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中華文化的傳統猶如長江、黃河,兩漢文化是其中水面寬闊、波濤洶湧的一段,漢代的經學是這段大河的中流,而許慎則是在這中流中湧起的巨濤。他對儒家經典及其精神「明智的判斷與取捨」,化為獨特的見解和對經典用字的扶正祛邪。如果說,秦始皇用武力統一了天下,那許慎就是用一部書統一了中國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