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發明人周有光,讓更多人能夠用26個字母來拼寫漢字

2020-12-08 塵緣易絕

漢字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大概六千年的時間了,《說文解字》中最早記載到倉頡造字,之後還出現了甲骨文、小篆、隸書等漢字的表現形式,一直發展至今成為今天普遍應用的方塊字,漢字已經經過了千年的錘鍊琢磨,但漢語拼音產生時間卻離我們很近,它的發明人——周有光先生的故事更值得我們了解和探究。

周有光先生的貢獻絕不僅僅是發明出漢語拼音如此簡單,一個個小小的字母叩響了外國人了解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文化的大門,時光如梭,鬥轉星移,如今讓我們再來緬懷這位偉人!

不平凡的少年

漢字之美在於方正平直,在於韻味悠長,漢字的廣泛應用也代表著國家國際地位的提高,但在漢語拼音誕生之前,漢字很難被推廣到世界各地,因為漢字的數量繁多,每一個字書寫方式不同,有的還極為複雜,同時一字有多意,成語、諺語、俗語的數量更是龐大,對於外國人來說,實在是難以理解和記憶,就不要提使用了,而這也是周有光在發明拼音的初期所立志解決的問題。

周有光出身顯赫,他的曾祖父曾在晚清政府中擔任要職,他本人又是當時江蘇常州人,所以家中的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但亂世風雲,時局難測,鹹豐年間,常州失守,曾祖父也因此身亡,從此,家道中落,曾經的小少爺如今只能過上家徒四壁、捉襟見肘的窮苦日子。

但所幸,周有光的父親是一名教師,雖然薪資不高,但他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家境貧寒也要送孩子去讀書,當時的周有光是中學時期,學校在規定上要求學生和老師都儘量使用白話文書寫,用國語來交流,但真正落實的情況卻不大樂觀,說方言、寫古文的大有人在,這使得年少的周有光很疑惑——白話文和文言文我到底該說什麼呢?有一位老師解答了他的疑惑,社會必然是向前進步的,將來白話文的適用範圍會越來越多,鼓勵他學好白話文。

1923年,成績優異的他如願考上上海聖約翰大學,校如其名,大學整體上採用西方的教育模式,就連平時講話也是用英文來溝通,當時學校為了能夠快速地書寫和列印一些文件,會給學生們提供打字機,但這只限於英文,周有光當時突然意識到為什麼中文沒有打字機呢?甚至於連如何拼出的字也不清楚。

於是,這引發了他對漢字研究的興趣,在主修經濟學的同時選擇在修一門語言類專業,目的就是為了想辦法消除中文的溝通障礙。從那時起,他就已經具有了和其他大部分少年不同的思想。

與愛因斯坦交好

大學畢業過後,周有光沒有立刻走上社會而是選擇漂洋過海到日本進行深造以完成自己的夢想,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時正值二戰時期,學成歸國的他沒有如願地投入到漢字研究的工作當中,而是整日為了生存東奔西跑,躲避戰火。在戰爭結束後,他憑藉自己的經濟學學位被從新華銀行派遣到紐約華爾街任職,在這段時間裡,他認識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他仍然記得當年同愛因斯坦的第一次會面,他像是個去見面試官那樣打扮得筆挺正式,但愛因斯坦卻不修邊幅,兩人像是久別重逢的老友洽談甚歡,期間,愛因斯坦的一句話給了他啟發,也改變了他之後的人生軌跡,他說道"如果現在你只剩下17年的時間,你會選擇做什麼?"也許只是無心之言,但這句話卻讓周有光想起自己曾在年少時的立下的志向,於是在接下來的生命中,他投入全身心進行語言學的研究,縱然歲月流逝,他已至遲暮之年,但能夠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奉獻,他仿佛又回到風華正茂的少年時期

漢語拼音的誕生

周有光在新中國成立之際辭去高薪工作,由美返中,回到了這片他深深熱愛著的土地上,剛回國的他仍然選擇從事老本行,在銀行工作,並與其他經濟學家創辦了《經濟周報》,雖然工資遠不如曾經的水平,但能夠在祖國的土地上為人民奉獻,他是心甘情願的,在業餘時間,他也沒有放棄對於語言學的研究,經常撰稿有關文字改革的內容給報社投稿,希望能夠得到採納和認可,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1955年,他受到總理的邀請前往主持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的相關工作,在這次會議上,他的觀點讓人眼前一亮,得到不少人的贊同和支持,於是在他的領導下,三年之後,一套漢語字母拼音系統正式誕生了,之後,1982年,《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問世。

1988年,《漢語拼音詞彙》的出版讓更多人能夠用26個字母來拼寫漢字,大大提高了漢字的易學度和傳播度,讓漢字開始更好地走向世界,周有光先生曾有言"理想是華夏民族的旗幟,前僕後繼,億萬同風",他用自己的努力來證明理想信念對於一個民族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他向所有人證明堅持就是勝利!

白首不相離

周有光先生的婚姻生活也是幸福的,他遇見了一個懂他的女人。他的妻子張允和女士,一個帶著蘇杭溫婉嫻靜特質的女子,一個知他懂他愛他的女子。二人愛情的萌芽誕生於大學時期,青年才俊同江南才女一見鍾情,兩人很快就到了談婚說嫁的時候,當時的周有光家境貧寒,他總對張允和說自己給不了她幸福,沒法讓她在物質上過得足夠好,但張允和卻這樣回信給他"幸福是我們一同去創造的,我不要你給我,我也不會給你。"

1933年,27歲的周有光同張允和成婚,一直到2002年張允和女士離世,兩人在長達70年的婚姻生活中,一同走過風雨,相濡以沫,不離不棄。周先生忘不了他的妻子,他總是在妻子離開後翻著兩人一起寫過的信,品味著兩人一同喝過的酒,將美好的時光永遠放在心中不斷回味。

2017年,周有光先生離開了我們,那一年,他已經是一位112歲的長壽老人了,人們總是好奇他的長壽秘訣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對知識的不斷渴求,周先生在晚年的時候仍然沒有放棄學習,他在自己進百歲高齡之時還能繼續對於語言的研究,甚至是出版相關著作,對於周老來說,語言已經成為他的靈魂。

相關焦點

  • 周有光與拼音的三次結緣,不為人知的後兩次意義更重大
    有人說,26個字母搞了三年,太笨了。周有光先生沒有辯解,只是淡淡地說:制定這個方案,既要懂得中國語言文字學的傳統,還要懂得外國語言文字學的傳統。周有光要代表中國,在波蘭華沙舉行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大會上發言,提議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這番發言的努力沒有白費,三年後,國際標準化組織投票,美國反對,英國棄權,前蘇聯、法國、聯邦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贊成,最終認定《漢語拼音方案》為中文羅馬字母拼寫的國際標準,編號為ISO7098。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26個字母搞了三年
    說起周有光的名字,知道的人可能並不多,但是如果沒有他和他的「漢語拼音方案」,漢語在全世界的傳播遠沒有今天這樣廣泛和便捷,而把漢字帶入資訊時代,也遠沒有如此地順其自然。  拼音方案全世界通用是個好事情  說起周有光的名字,知道的人可能並不多,但是如果沒有他和他的「漢語拼音方案」,漢語在全世界的傳播遠沒有今天這樣廣泛和便捷,而把漢字帶入資訊時代,成為可以敲進電腦的符號,也遠沒有如此地順其自然。
  • 谷歌搜索封面紀念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他讓谷歌變GǔGē
    「Google」不見了,而是用插畫的形式展示了Google的中文名「谷歌」,並利用動畫效果讓「谷歌」漢字變成拼音「GǔGē」。這個特別的「谷歌塗鴉」是為了紀念「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誕辰112周年。谷歌塗鴉紀念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早期版本周有光被譽為「拼音之父」,他設計並創建了現在通用的漢語拼音系統,在中文的讀音和書寫之間建造了一座橋梁。周有光於2017年1月去世時,紐約時報曾經刊髮長文對他做出報導,稱「是他讓漢字書寫像ABC一樣簡單」。
  • 史達林為啥提議,要用俄文字母取代漢語拼音?
    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舉個例子,比如「孝」字,就是用「呼教」,快讀,就拼成了一個字「孝」。這種記錄文字讀音的方法,最早在漢朝,歷經多個朝代,雖然期間也有變化,但是反切標識漢字的讀音,一隻是社會主流。如果能夠熟練的運營反切,需要先認識一些字,就如上面的例子。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我們也愈發懷念周老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的文盲數在80%以上,為了加速掃盲,中央考慮要加強漢字的教學,要推廣普通話。
  • 周有光百年生命中與拼音的五次相遇
    從1949年到1955年間,從學者到民間都在積極為漢語設計拼音方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及其前身累積收到的漢語拼音方案,有各界633人提交的655種之多。這些拼音方案對拼音字母的選擇各不相同,有採用漢語偏旁部首的,有採用漢字筆畫的,有用注音字母的,有用速記符號的,還有用數字和幾何圖形的,但是論方便和通用程度,都遠遠比不上我們今天採用的拉丁字母。
  • 每個使用漢語拼音的人,都該記住他的名字
    周有光,中國語言文字學家。他從49歲起半路出家,投身於中國漢字改革。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人們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人們給予周有光的讚譽是「漢語拼音之父」。
  • 周有光曾做客人民網訪談:拼音使漢字文化走上電腦走向手機
    網友問,在全球化的今天,當代中國教育必須走向世界的,漢語拼音在中國教育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 【周有光】:中國人需要一個漢語拼音方案,這個事情在清朝末年就提出來了,到1918年制定了一個方案,叫做注音字母,這個方案臺灣現在還在用,大陸沒有用了,不過在大陸的字典上還都有。後來經過好多次的轉折,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1958年又制定第二個重要方案,就叫漢語拼音方案。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原標題: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 你可知它當年如何產生?
    周有光認為,它們是現在的漢語拼音方案產生以前最重要的兩個先行步驟。  這兩種方案均完全採用現成的拉丁字母,不添新字母,不加符號,字母不足的時候用雙字母和變讀法;同時字母的用法一方面「適應漢語的特點,另一方面重視國際和國內的傳統習慣」。  到了60多年前制訂現行的《漢語拼音方案》時,還出現了一波「群眾設計拼音方案的熱潮」。
  • 追憶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與江夏籍書畫家李國輝的一些往事
    雖然掌握漢語拼音的人已經很普遍,但透徹了解這26個字母的人卻並不多,比如很少有人知道這26個字母並非全部是拉丁字母,拉丁字母只有21個,再比如很少有人能想到聲調的一聲其實是數學中的「減號」。這些故事,如今只有一個人能講述了,他叫周有光,人稱「漢語拼音之父」,2012年1月13日,是他的107歲生日。
  • 永遠的光芒——訪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漢語拼音搞出來以後,別人說『你們太笨了,26個字母搞了3年』。」每次說到這裡,周老都哈哈大笑,搞出這26個字母並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到底有多艱難,只有這些親歷者們才知道。 如果某一天不使用漢語拼音,也許你會發現生活將變得面目全非,甚至不能與人溝通。周有光回憶他小的時候,漢字都是用其他的字來注音,小孩子識字少,遇到生字只能去問先生,閱讀的障礙非常大。
  • 周有光去世 簡詩看老先生的一生:遠不止研究漢語拼音
    不知底細的人,可能認為『宋慶齡先生』是男人。二、重男輕女。稱先生是尊敬,稱女士是不尊敬。這明明表示了重男輕女的下意識。想要尊敬,反而不尊敬了。三、用詞混亂。『先生』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有六個義項,沒有一項表示女性。建議:慎重使用語詞,不再稱女士為先生」。拙文也「英雄所見略同」地表示了這意思。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本刊特摘發部分專家文章,不僅為您解讀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更邀您一同探討漢語拼音如何在新時代發揮更大作用,助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為什麼要這樣規定?最基本的原因是漢語的方言分歧嚴重,漢字不是表音文字,需要有既科學又簡便的拼寫和注音工具。
  • 語言學家周有光迎110歲大壽 曾主導建拼音系統
    他經過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4個時期,被戲稱為「四朝元老」;他以26個拉丁字母為注音基礎,主持編寫了至今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他以最好的心態、最酷的自嘲,看待人生。他就是語言學家周有光,今天(2015年1月13日)是他110歲生日,祝他生日快樂,身體健康!周老先生曾戲言:古話說長命百歲,100歲是極限,但自己算個例外,上帝太忙,把我給忘了。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這些拼音方案主要包括:第一類「是漢字筆畫式的,用簡單漢字、偏旁部首或者漢字筆畫做字母」;第二類「是拉丁斯拉夫字母式的,包括混合式的」;第三類「是速記式的,用極簡單的線條按位置、大小、長短、方向等的變化來表示不同的字母」;第四類「是圖案式的,用一定的基本圖形加以有規律的變化,來構成一套字母」;第五類「是其他。例如有的把阿拉伯數字來做字母」。
  • 追憶周有光 你天天用的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有些委員認為能用一套字母把漢語的特點拼寫出來就是民族形式,而有些委員認為字母形式必須接近漢字,方可稱為民族形式。 具體方案也分成了三派。曾經參與制訂注音字母的語言學家黎錦熙,主張把注音字母略加改動作為新拼音方案;委員丁西林等人傾向於重新創製一套字母;而吳玉章則主張打破窠臼,採用現行漢字和一部分外文字母共同制訂。
  • 你知道漢語拼音的由來是如何誕生的嗎?
    比如有老外在臉書上放出了她學漢語時的筆記……沒錯,漢語言文學,就是這麼博大精深,讓人難以自拔,難以形容…那麼,作為中國人你知道漢語拼音是怎麼由來的嗎?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位老先生——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你可能沒聽過沒見過周有光,但小編可以拍胸脯保證,你嘴裡說的每一句話,你在鍵盤上碼的每一字,都跟他有關!
  • 半個世紀的拼寫(圖)|拼音 漢語拼音 漢字_網易新聞
    這套方案擬訂於1913年,共設37個字母,全部從古代漢字中選取部分筆畫充當。1918年,該方案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實施。  不過,這套「官方字母方案」,從未一統天下。  當時,五四時期由錢玄同等知識分子發起的「國語羅馬字運動」仍在繼續,主張廢棄漢字,採用羅馬字母書寫漢語。
  • 中國拼音的誕生
    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人們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人們給予周有光的讚譽是「漢語拼音之父」。但他自己總結人生卻說:「原來,生活就是一朵浪花。」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的文盲數在80%以上,為了加速掃盲,中央考慮要加強漢字的教學,要推廣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