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到1955年間,從學者到民間都在積極為漢語設計拼音方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及其前身累積收到的漢語拼音方案,有各界633人提交的655種之多。
這些拼音方案對拼音字母的選擇各不相同,有採用漢語偏旁部首的,有採用漢字筆畫的,有用注音字母的,有用速記符號的,還有用數字和幾何圖形的,但是論方便和通用程度,都遠遠比不上我們今天採用的拉丁字母。
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制訂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成為委員會的三大任務之一。
1955年2月,拼音方案委員會成立。吳玉章、胡愈之任正副主任,委員有韋愨、丁西林、林漢達、羅常培、陸志韋、黎錦熙、王力、倪海暑、葉籟士和周有光。
同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周有光被點名要求會議。會後,胡愈之對周有光說:「你不要回去了,你留在文改會工作吧。」周有光笑了笑,說:「我搞語言是業餘搞著玩的,是外行。」胡愈之說:「這是一項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不久,周有光接到通知從上海調往北京。這時的周有光才算是扎在了拼音工作裡。雖然在拼音方案委員會位居末席,但是周有光承擔的具體工作一點都不少。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下設兩個研究室,第一研究室是拼音化研究室,周有光當主任。拼音方案委員會的委員們平時各有各的工作,開會時聚在一起議一議,具體工作都落在拼音化研究室。漢語拼音草案由葉籟士、陸志偉、周有光共同起草,很多案頭工作主要由周有光承擔。在英國購入的字母書成了有益參考,除此之外,他還四處尋求資料,比較世界各種文字的特點,寫成了一本《字母的故事》,後來修訂為《世界文字發展史》出版,頗受歡迎。
世界上已經存在的字母太多了,有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等等,周有光精心比較,把拉丁字母推為漢語拼音的字母首選。他提出口語化、音素化、拉丁化的漢語拼音三條基本原則,並闡明《漢語拼音方案》有「三是三不是」:不是漢字的拼形方案,而是漢語的拼音方案;不是拼寫文言的方案,而是拼寫白話的方案;不是拼寫方言的方案,而是拼寫普通話的方案。這些原則得到了語言學家們的認同。
1956年初,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又經過兩年的審定、修正,在1958年2月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漢語拼音方案得到正式批准。
周有光的孫女在小學時對他說:「爺爺,你虧了,你搞經濟半途而廢,你搞語文半路出家,兩個半圓,合起來是一個『〇』!」
周有光的努力當然不是一個零。如今,看似簡單基礎的「a o e i u ü」和「b p m f」已經不可或缺,《漢語拼音方案》在推廣普通話、語文教育、編序和檢索、通訊、信息處理、專名拼寫、對外漢語教學等許多方面,都發揮著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