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說起周有光的名字,知道的人可能並不多,但是如果沒有他和他的「漢語拼音方案」,漢語在全世界的傳播遠沒有今天這樣廣泛和便捷,而把漢字帶入資訊時代,也遠沒有如此地順其自然。
是誰在改變我們的世界,告訴您一位不為人知的大師
他半路出家,花費三年時間,用26個拉丁字母作為注音基礎,主持編制了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他是《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三位中文編委之一,被他的連襟沈從文稱為「周百科」;他和夫人張允和的愛情和婚姻跨越70載,舉「杯」齊眉,互敬互學;他在104歲時用電腦打字機完成了自己的雜文集《朝聞道集》,闡述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他就是本期大師,活到老學到老的百歲老人周有光。
拼音方案全世界通用是個好事情
說起周有光的名字,知道的人可能並不多,但是如果沒有他和他的「漢語拼音方案」,漢語在全世界的傳播遠沒有今天這樣廣泛和便捷,而把漢字帶入資訊時代,成為可以敲進電腦的符號,也遠沒有如此地順其自然。或許是因為漢語拼音對於我們來說太過熟悉,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它就是中國歷史上與生俱來的傳承,而完全不會想到現在通行的漢語拼音方案,就誕生於面前這位精神矍鑠、思維敏捷的百歲老人手中。
曉虹:當時為什麼選擇讓您來負責搞漢語拼音方案?
周有光:當時文字改革委員會下達工作,一定要推廣普通話。那個時候也就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要推廣普通話很難;第二件工作就是整理漢字;第三件事情要制定一個漢語拼音方案。因為中文漢字裡面一向都沒有字母的,要表示這個字的讀音都很困難,制定拼音方案主要是給漢字注音,用於字典,用於教學。當時,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裡面工作的就是兩個研究室,一個叫第一研究室,又叫拼音化研究室;我除了做文字改革委員會的委員之外,也擔任第一研究室的主任。所以我當然是全力以赴地進行漢語拼音的制定。經過三年,總算是通過了,變成中國國家的一個方案。
周有光:這個方案通過以後,我們和周總理講,由國務院公布好了。周總理說不行,國務院通過以後,還要送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使它變成最高級的一個標準。後來成功了,對於這件事情我們覺得很高興。這些工作做了以後,還有第二步,要把它變成國際標準,我就代表國家參加一個國際機構,叫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一個非常有名氣的。制定國內標準(用了)三年,搞國際標準也搞了三年,這樣子通過了ISO對於制定國際標準非常慎重,開了很多次國際會議,也通過了。這樣子全世界都用了。
後來臺灣因為政治關係,他們抵制我們,他們搞一個叫做通用拼音。通用拼音既可以拼臺灣的臺語,實際上那個是閩南語,又可以拼普通話,結果拼出來以後就很複雜了,而且推不廣。他們設計這個方案以後,實際上是封鎖了他們自己。所以,最近臺灣跟我們的關係改善了,他們也改變了,他們決定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了。拼音方案現在在全世界都通用了,這是一個好事情。
你們太笨了,26個字母搞了三年
實際上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誕生過程,並沒有如周老輕描淡寫的講述中那樣順利,以26個拉丁字母為注音基礎的漢語拼音方案在提出之初,就受到了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挑戰和質疑。
周有光:為什麼用26個字母,要搞三年呢?人家給我們講笑話,說你們太笨了,說26個字母搞了三年。普通人當然不可能了解,(其實)字母學是一個很複雜的學問。比如說,我們用26個字母來給中國服務,你要知道這26個字母在全世界其他國家是怎麼用的,但是這個問題就不簡單吧。它不是一個問題,問題很多。制定這個方案,既要懂得中國語言文字學的傳統,還要懂得外國語言文字學的傳統,也就是他們是怎麼樣用拉丁字母的。要儘量既適合於中國的傳統,又適合國際的傳統。所以這個工作比較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