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的拼寫(圖)|拼音 漢語拼音 漢字_網易新聞

2020-12-23 網易新聞

  農村來的小保姆沒什麼文化,她總是把手機揣在褲兜裡。不過,馮志偉發現,她最近正學著給別人編發簡訊。

  拼音幫了她大忙。9個字母按鍵間,她的拇指快速移動,輸入速度不慢於任何人。

  現行漢語拼音方案即將迎來它頒行的第50個年頭兒,各種座談會紛紛召開,電視節目正在籌劃。相比而言,這只是一樁尋常事。

  正如50年前那個下午,在北京大學念理科的大一學生馮志偉,到校外溜達時,撿到一張報紙,上面刊登著一份漢語拼音方案。馮志偉試著拼了一下,「覺得很好拼,很快就學會了」。

  那是1958年年初。2月11日,剛剛結束的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漢語拼音方案》被正式批准。同年秋天,拼音方案成為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取代了通行近40年的「注音字母」方案。據統計,當時每年大約有2000萬小學生學習拼音。

  在國家對拼音方案作出選擇後不久,馮志偉也作出個人選擇:他放棄所學專業,調到中文系學習語言學。如今,他是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  

一場改革熱鬧

  事實上,1958年拍板的漢語拼音方案,早在1949年就開始著手研製。當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時,開國典禮剛剛過去沒幾天。3年後,這個民間團體搖身一變,成為政府機構,定名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

  「一個政權剛建立就成立文字的改革機構,這在世界上是很少見的。」已經退休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原常務副主任陳章太回憶。

  1956年,陳章太大學剛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旁觀了當時漢語改革的一場熱鬧。

  此時,關於文字改革的爭論已經進行了5年多。其中最根本的爭論是,要不要用拼音文字直接取代漢字。

  早在1951年,毛澤東曾表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這句話長期被主張廢除漢字的一派掛在嘴邊。不過,陳章太認為,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最終傾向於採用穩妥的方式,即在簡化漢字的同時,創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輔助。

  究竟採用哪種拼音方案,成為爭論焦點。

  各種拼音方案層出不窮。最初,毛澤東主張的「民族形式」佔上風,同時存在的意見還有蘇聯代表提出的「斯拉夫字母方案」,部分學者堅持的「拉丁字母方案」,以及民間自創的字母方案。一份統計顯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拼音方案共有1000多種。

  轉折發生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前後。陳章太回憶,當會議開到一半時,正在復旦大學教書的經濟學教授周有光,被點名調到北京。會上及會後有關場合,他「侃侃而談,論證嚴密」,最終說服了相關領導人。

  拉丁字母化的拼音方案被確定下來,而蘇聯的要求和毛本人的偏好則最終讓步。陳章太認為,這顯示了決策層的氣度,以及冷靜的判斷力。當時正值國際關係緊張,英語等西方語言在社會上受到排斥。

  政府高層的決定,迅速平息了各種不同意見。當陳章太剛剛進入語言研究領域時,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爭論已經塵埃落定。1956年2月12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公開徵求意見。1957年11月1日,國務院通過《漢語拼音方案(草案)》。

  至此,中國歷史上多種拼音方案交錯使用的亂象,面臨終結。  

一道歷史謎題

  在這種亂象中,馮志偉完成了自己的基礎教育。1945年,他進入小學,被規定學習注音字母方案。

  這套方案擬訂於1913年,共設37個字母,全部從古代漢字中選取部分筆畫充當。1918年,該方案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實施。

  不過,這套「官方字母方案」,從未一統天下。

  當時,五四時期由錢玄同等知識分子發起的「國語羅馬字運動」仍在繼續,主張廢棄漢字,採用羅馬字母書寫漢語。經過黎錦熙、趙元任等學者的研究,1928年9月,時任大學院院長的蔡元培正式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用於給漢字注音和統一國語。這一派注音法,被稱為「國羅派」,並於1932年由教育部確認。

  幾乎同一時間,中國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在蘇聯開始。當時,為在蘇聯遠東地區華工中掃除文盲,身在蘇聯的中共黨員瞿秋白等人與蘇聯漢學家合作,研究並創製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9月,在海參崴召開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並通過《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這一新文字派別,被稱作「北拉派」,並與「國羅派」發生激烈論戰。

  如果再加上更早時由傳教士創造的「威妥瑪式」等拼音方案,在國內和國際上,拼音方案讓人眼花繚亂。

  1958年頒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最終捨棄了以上所有方案,另起爐灶。不過,有學者發現,除了標調法不同,這套方案與之前的「國羅」拼音方案,差別並不大。

  作為當時公認為最科學的拼音方案,「國羅」為什麼沒有被新政權直接採用?這個問題似乎很難找到答案。

  多數學者選擇沉默。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學者評價,在「國羅」和「北拉」爭辯的背景下,當時的決策者很難擺脫革命情感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直接採用「國羅」拼音方案。

  而陳章太則認為,當時的決策是冷靜和客觀的,也獲得了多數人的認同。那個時候,這名年輕人因為語文研究與編輯工作需要,接觸過許多老輩學者。在他的印象中,大多數學者都積極參與了文字改革方案的討論,他們的觀點,也都「隨著國家政權的政策變化而改變」,而且這種改變顯得很自然,並不勉強。

  不過,歷史也記錄下一些例外。在當時關於漢字拼音化的討論中,文字學家陳夢家曾提出不同意見。結果,他被劃為右派,「下場很慘」。當時,許多大學者都曾寫長篇文章,對其進行批判。  

一次方向重立

  馮志偉記得,現行漢語拼音方案制定不久,便風行全國,他自己也很快捨棄了用注音字母拼寫的習慣。

  不過,與周圍其他人相比,馮志偉並不是最狂熱的一個。他有許多同學,當時便開始用拼音記日記。不過他沒有這麼做,他擔心這種不區分同音詞的日記「以後自己看不懂」。

  儘管1958年周恩來在宣布《漢語拼音方案》時,曾經表示,漢字是否會被字母代替「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還不忙作出結論」,新中國成立初開始的漢字拼音化傾向,仍然是一種潮流。在許多人心中,漢語拼音最終的發展方向,將是字母文字。

  由於漢語拼音方案還不具備作為文字的資格,當時,相關部門曾組織專家繼續研究。據回憶,這個研究的最終結果,是編制了一套只在內部發行過的《定型化漢語拼音詞典》,通過複雜的方式,使拼音具備了文字的基本形態。

  不過,這套漢字方案並未公布。由於1977年「第二批簡化字」的公布,文字改革委員會一時「聲名狼藉」,處於癱瘓狀態。「文革」結束後,這一狀況亟須改變。

  陳章太又一次出現在語言文字改革的熱鬧裡。不過這一次,他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推動者。

  1983年,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胡喬木與呂叔湘商量,點名將陳章太從社科院調進文字改革委員會,讓他將這個幾乎處於癱瘓的機構重新運轉起來。

  擺在陳章太面前的事情,就是如何對待漢語字母化的歷史思潮。當時,毛澤東「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言論,仍有許多人信奉和堅持。而經過「文革」後的反思,曾經激進地主張漢語拼音化的胡喬木,態度發生了變化。陳章太記得他曾與自己談話,指出漢語拼音化是「長期而複雜的問題」,不可急於求成。陳章太曾在胡的講話稿中添入「循序漸進」的詞句,胡在旁邊批註:「很好。」

  在這種背景下,1986年召開的「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大會」,成為重新確立文字改革方向的重要會議。

  這時候,「文字改革委員會」已更名為「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改革」的色彩已經淡化。陳章太回憶,這次會議之前,關於拼音方案如何對待,主要有兩種針鋒相對的意見。一種是重新確立毛澤東時代「漢語拼音化」道路,另一種則認為,拼音已經沒有太大用處,不需要多提。

  兩種意見都沒有被採納。最終,這次會議沒有提「漢語拼音化」的問題,只是對拼音方案作了「繼續推行」、「擴大應用範圍」、「研究解決應用中的實際問題」等決定。

  「這實際上是不再提漢語拼音化了,將拼音方案作為文字輔助工具確立下來。」陳章太說。

  如今已年過七十的陳章太,至今仍十分懷念當時工作中求實、民主、融洽的氛圍。當時,他這個中年「布衣」,與胡喬木討論文字改革方案,時有爭論,胡總是平等相待。

  據他回憶,「文革」中,胡喬木偷偷對第一批簡化字方案進行研究和反思。他希望在重新頒布簡化字總表時,將100多個簡化字改回繁體字。陳章太則以「漢字字形應保持相對穩定」為理由,沒有接受。

  當時,胡喬木發著高燒,兩人的辯論從北京一直進行到北戴河。胡的要求從100多字改為20多字,仍然沒有說服陳章太。一次,胡喬木躺在床上,一邊輸液,一邊與陳爭論。說到最後,胡喬木「動了感情」,陳章太卻依舊堅持己見。這時,胡喬木說:既然我說服不了你們,你們也說服不了我,那麼我們分別向中央書記處申訴。

  「這就是民主的作風。」回憶至此,陳章太感嘆說。

  這次會議上,有幾名老一輩「文改」同志,堅持要重提毛澤東的言論。有些工作人員曾經建議「批他們」,但多數人認為,這只是表達不同觀點,應該被允許。

  最終頒布的簡化漢字表,部分尊重胡喬木的意見,改動了7個漢字。  

歷史塵埃落定否?

  陳章太關於漢語拼音命運的最近一次記憶,發生在上世紀末。當時,他參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制定工作。關於拼音方案「要不要提」,成為爭論的一個話題。

  最後,漢語拼音還是在這部國家法律裡「擠」到一席之地。但「這種爭論本身,就說明拼音的地位已經大大被削弱」。陳章太記得,當時在對全國統編教材進行修改,一個很強勢的觀點是,將漢語拼音教學從小學教材中削弱甚至移除。

  他分析,那個時候,拼音在電腦、手機等輸入領域,作用尚不明顯,而「漢字將成為世界強勢」一類論調高漲,這成為拼音被人輕視的理由。

  在馮志偉看來,這種輕視如今已經消失。商品包裝上印上了漢語拼音,中藥和西藥上也標著拼音。就連外國人學漢語,也多半藉助於拼音。許多人儘管已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但是並不會寫漢字,只能依靠拼音。

  漢語拼音佔據了絕大多數領域,從國際標準中的中國專用名詞,到大多數人的手機和電腦輸入法。曾經有一項統計顯示,「魯迅」這個名字,在全世界不同語言裡共有12種拼法,現在則只有一種拼寫被認為是標準的了。

  如今,「注音字母」被作為歷史名詞,放進語言學課堂,以及字典裡不起眼的一頁。而曾經被作為國際慣例應用的「威妥瑪」式拼音,也逐漸失去了市場——為保持品牌效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校名,仍然沿用威式拼音的拼寫。不過,許多學生已經不知道這個拼寫方法的來源。他們覺得,把「清」拼成「tsing」,說起話來會咬舌頭。

  有人甚至擔心,漢語拼音的應用是不是有點過頭了。馮志偉就發現,很多人因為長期單純依靠拼音在電腦上輸入,逐漸喪失了寫字的能力。「提筆忘字」,正在成為慣見的新病症。

  照片:2007年5月2日,浙江麗水,昏黃的燈光下,一個女孩在輔導女童學習拼音。劉國興攝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臺灣曾有多種漢字拼寫方案 政治鬥爭引發「拼音大戰」
    幾乎在同一時間段,一條沒那麼起眼的新聞悄然進入又離開了人們的視線,那就是「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度過了自己的111周歲壽辰。 前兩條新聞和後一條之間,似乎沒什麼聯繫,但如果聽過了臺灣「拼音大戰」的來龍去脈,你或許會對臺灣和漢語拼音之間的淵源有一些新認識。 但凡去過臺灣、或者熟悉臺灣的人都知道,不同於大陸一套漢語拼音走天下,臺灣存在著多種拼音系統。
  • 孩子學漢語拼音和英語自然拼音的意義(圖)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經驗交流>正文孩子學漢語拼音和英語自然拼音的意義(圖) 2012-05-22 13:52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漢族雙姓人名,用拼音拼寫的正確方法,你會了嗎?
    【按】筆者最近發現網上有許多關於誤解、曲解漢語拼音的問答、文章,為此,決定運用自身在漢語拼音研究方面的專長,創作《請不要再對漢語拼音發生誤解系列》專業化、大眾化、科普化的文章,以期幫助大家消除對漢語拼音的誤解,曲解,普及漢語拼音發展常識,提高大眾漢語拼音知識素養、促進小學拼音教學實踐規範化發展
  • 漢語拼音一甲子
    原標題:漢語拼音一甲子 「注音識字好辦法,一樹開下兩朵花,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學會普通話。」當年山西農民的一首歌,唱出了老百姓對漢語拼音的喜愛。自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已走過60個年頭。
  • 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進入幼兒園後,我們會學習拼音。拼音是幫助漢字發音的工具。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拼音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出拼音的?你不相信。在漢語拼音之前,它是一個漢語拼音符號,一個為漢語拼音設置的符號。它以章太炎的拼音字母為基礎,由中國統一發音委員會於1913年制定。在此期間,提供了「音標」。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18年正式發行拼音字母。
  • 都是華人,為何大家姓名拼寫不一樣?其實是不同拼寫系統惹的禍
    其實拼寫不同的背後,其實是不同拼寫系統和文化差異造成的結果,這種文化的差異也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一種特別的語言文化。一、拼寫系統之間的"大亂鬥"現在我們所學的漢語拼音,其實是在建國之後,政府為了更好地推廣漢語普通話,而在上世紀50年代期間制訂的一種漢字注音方案。
  • 孩子學漢語拼音和英語自然拼音的意義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少兒英語>正文孩子學漢語拼音和英語自然拼音的意義 2012-04-27 09:41 來源:
  • 怎樣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大象特供
    這種「拉丁化新文字」自創始時,就野心勃勃,不只是為了給中文提供一種羅馬化轉寫方案,其最終目的更是為了徹底取代漢字。我讀到的這本 1936 年出版於北平的《新文字入門》,就是一本比較系統地介紹「拉丁化新文字」創製的原因、目的與拼寫規則的書。
  • 用拼音拼寫人名,你能做對幾個?
    【按】筆者最近發現網上有許多關於誤解、曲解漢語拼音的問答、文章,為此,決定運用自身在漢語拼音研究方面的專長,創作《請不要再對漢語拼音發生誤解系列》專業化、大眾化、科普化的文章,以期幫助大家消除對漢語拼音的誤解,曲解,普及漢語拼音發展常識,提高大眾漢語拼音知識素養、促進小學拼音教學實踐規範化發展
  • 為什麼英語和日語的發音都遵循了漢語拼音的發音規律?看一下強大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此後到20世紀20年代,語言學家們又想起來這事兒,紛紛推出自己的拉丁化拼音方案。那麼到了近現代,中國的漢語拼音演變的過程是怎麼樣呢?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2008年9月,中國臺灣地區確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涉及中文音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自2009年開始執行。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
  • 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廢除漢字,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應如何反思
    可是,如今的很多人卻不太了解,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有過那麼一段歷史,有過一場幾乎全社會的精英和知識分子都紛紛參與的,轟轟烈烈的運動,而這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運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廢除漢字,將漢字拉丁化、拼音化。
  • 國家語委主任李衛紅:使漢語拼音發揮更大作用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漢語拼音輸入漢字被普遍使用,漢語拼音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須臾不可或缺。漢語拼音作為拼寫中國人名、地名的國際標準,作為各外文語種在指稱中國事物、表達中國概念時的重要依據,作為中國對外交流的文化橋梁,被廣泛用於對外漢語教學、對外交流等領域。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第一類,是漢字的拼音轉寫字母或音譯系統,比較出名的有威妥瑪拼音和郵政拼音。威妥瑪拼音是由19世紀中葉時英國人威妥瑪創立的,並在此之後成為20世紀翻譯中文主要的英文音譯系統,直至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後,漢語拼音才取代威妥瑪拼音,但由於威妥瑪拼音已經流行了一個多世紀,它的影響至今猶在。前幾年,貽笑大方的「常凱申」誤譯事件就是其中一例。
  • 回應對「先認漢字還是先學拼音」的質疑
    小序:我們是在教育工作中奮鬥了半個多世紀的退休老人,深感語文教學中存在某些問題,因此我們發表了那個《語文教學:先認漢字還是先學拼音》(載《中國教育報》2005年12月31日)的訪談,受到了《漢語拼音是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載《中國教育報》2006年1月6日)的質疑。這裡再做些闡述,同時也進一步請教。
  • 漢字拼音的由來,拼音比漢字的出現要晚,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是我們學習漢字第一堂課,你知道嗎?拼音並不是與漢字一同出現的,拼音比漢字的出現要晚了些。接下來,就跟著門道君一起探尋拼音的奧秘吧。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
  • 揭秘中國臺灣「拼音大戰」的歷史 兩岸拼音為何不同
    幾乎在同一時間段,一條沒那麼起眼的新聞悄然進入又離開了人們的視線,那就是「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度過了自己的111周歲壽辰。 但凡去過臺灣、或者熟悉臺灣的人都知道,不同於大陸一套漢語拼音走天下,臺灣存在著多種拼音系統。為漢字注音的職能由注音符號承擔(就是那套看起來有點像日語片假名的系統)。而國語羅馬字、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則為誰來承擔漢字拉丁化(即將以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職能展開了爭奪。
  • 漢語拼音溯源
    說文解字  今年是國務院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你可知道,我們使用多年的漢語拼音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它的產生和發展是漢語語言社團歷盡千帆後的大智慧。 自從漢字形成並廣為傳播,利用什麼方式拼讀漢字(甚至外文)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 漢語拼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漢語拼音方案》的三條原則——口語化、音素化、拉丁化,確保了漢語拼音不但能在國內廣泛應用,也便於國際交流與應用。    1958年頒布以後,《漢語拼音方案》在國內迅速推廣和應用。不僅用於給漢字注音,以利於掃盲、語文教學和推廣普通話;同時用於字典、詞典的注音、排序,用於書刊的索引;並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創製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礎。
  • 漢語拼音一甲子:從歷史走向未來,從中國走向世界
    每天清晨,新聞編輯李靜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回復未讀的來稿信息。隨著她熟練地在手機鍵盤上敲出「sh」和「d」兩個聲母,智能的輸入法迅速將漢字「收到」發送出去。  學習漢語還不滿半年的荷蘭的留學生文森特,對古老北京的角角落落充滿興趣。
  • 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50周年新聞背景資料
    審訂委員會成立以後,召開五次會議,多次商討,並邀請在京的語言、教育、文藝、新聞、出版、科技、翻譯各界以及部隊和人民團體的代表178人舉行座談,同時向京外39個城市的100位語文工作者書面徵求意見。  ◆1957年10月,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提出《漢語拼音方案修正草案》,10月25日,政協全國常委會擴大會議同意這一《修正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