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語言論壇】

    值此《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我們需要作一簡要回顧,同時展望漢語拼音在未來的作用,特別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

    《漢語拼音方案》的研製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它的誕生是中國文字改革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漢語拼音方案》的三條原則——口語化、音素化、拉丁化,確保了漢語拼音不但能在國內廣泛應用,也便於國際交流與應用。

    1958年頒布以後,《漢語拼音方案》在國內迅速推廣和應用。不僅用於給漢字注音,以利於掃盲、語文教學和推廣普通話;同時用於字典、詞典的注音、排序,用於書刊的索引;並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創製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礎。而在中文信息處理領域幾乎同步有效地使用漢語拼音輸入法解決了「字處理」問題。

    《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1977年,漢語拼音開始走上國際舞臺,逐步由國內標準變為國際標準。進入21世紀,由我國主導修訂的《信息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國際標準於2015年12月15日向全世界公布。修訂後的標準更加符合資訊時代的需要,更具科學性和實用性,對世界範圍內的中文信息處理與交換、對中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今後,漢語拼音將進一步發揮作用,特別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作出貢獻。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語言鋪路,同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需要語言鋪路。開展漢語教學實質上是「開展『國際理解教育』」,「造就國際社會情感的溝通」。因此,開展好漢語教學,無疑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半個多世紀以來,漢語教學始終堅持使用普通話、規範字和漢語拼音,這為漢語教學奠定了良好基礎,極大地推進了漢語教學,獲得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眾所周知,不管是哪一個層次上的外國漢語學習者,漢語語音學習是漢語學習的基礎,也可以說是外國漢語學習者學習掌握漢語,華僑華裔學生學習華語要跨越的第一道門檻。然而,由於作為記錄漢語的方塊漢字,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表意的視覺文字,不是聽覺文字,它本身表音性能很低,外國學生沒法從一個個漢字字形上去獲得準確的漢語讀音。這樣,在跨過漢語語音這第一道門檻的教學過程中,漢語拼音成了漢語學習的好幫手。多年在德國進行漢語教學實踐的漢學家柯彼德教授就認為:「對學習和運用漢語的外國人來說,漢語拼音發揮著多方面的功能。」

    為使漢語拼音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發揮作用,今後的漢語教學,一方面要繼續堅持使用普通話、規範字、漢語拼音,另一方面必須加強漢語教學的基礎研究,其中之一,就是在由漢語拼音教學向漢字教學過渡的過程中如何儘快幫助學生克服對漢語拼音的依賴性。而上述問題的解決,除了要進一步改進漢字教學,設計新的漢字教學方案之外,必須研究如何使漢語拼音既有利於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口語,又能有利於他們學習漢字和漢語書面語,從而使漢語走向世界。

    (作者:陸儉明,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教授)

相關焦點

  • 世界日報:臺灣採認漢語拼音有利中國文化傳承
    世界日報:臺灣採認漢語拼音有利中國文化傳承 2008年10月13日 08: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往後凡是涉及中譯英部分者,但視地方政府是否採用漢語拼音,決定給予或不予補助。此舉自具有強烈的政策導向。「教育部」提案所持的理由是:現今聯合國及全世界圖書館均採漢語拼音,改採漢語拼音,可與國際接軌,有利走入國際舞臺,營造優質國際生活環境。   在野的民進黨抨擊此舉是向大陸傾斜的「文化版CEPA」,不是在拼經濟,而是拼意識形態。
  • 借力拼音,讓漢語更快走向世界
    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思考,這裡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引起同仁的討論,一起為加快漢語走向世界的步伐獻計獻策。     在中國,漢字一直順應漢語發展,為記錄漢語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同時,它還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更是文化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堅守漢字,雖歷經風雨,仍不改初衷、不舍不棄的原因。另一方面,文化是發展的,漢字文化也會而且已經經歷了很大的發展。今天,作為書寫符號,漢字是現代漢語書面記錄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而漢語拼音補充的作用日益凸顯。
  • 從中國面相世界 漢語拼音60年,面向未來煥發新生機
    周有光在《東西方之間的文化橋梁――紀念<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三十五周年》中寫道:「他們提倡廢除漢字,認為『繁難的方塊字是20世紀最有趣的時代錯誤』。這是外國人為中國人而拼音化。這種越俎代庖的拼音化,沒有得到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支持。」
  • 漢語拼音的由來及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展過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
  • 漢語拼音60年:走近了你我,走向了世界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拼音打字、查閱字典、學普通話……今天,漢語拼音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於常忽視它並非古已有之,而是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產物,是幾代人智慧的結晶。  5月10日,《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來自教育、科研、文化等各界代表100餘人,共同研討漢語拼音研製、推廣和應用的歷史經驗與時代價值。
  • 《漢語拼音方案》是如何誕生的
    70年間,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回首1949年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那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徵程,對於文藝界也是如此,電影、文學、戲劇、音樂等文藝各界迅速恢復活力,成為新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今天,讓我們回到起點,看看當時的文藝工作者都在做些什麼。學習漢語拼音,是每個中國人讀書識字的起點,它構成了我們對語言世界最初的印象。
  • 漢語拼音,一甲子與時偕行
    漢語拼音並不是第一個漢字注音方案,但卻是最成功的方案。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等中國古代注音方法,需要一定的識字量作為基礎,不便初學者掌握。而近代以來,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注音嘗試,或過於複雜,或不夠科學,或不便於國際交往,多流於「紙上的藍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漢語拼音方案》獨闢蹊徑,數易其稿,甫一公布,一錘定音,體現了「當代倉頡」的工匠精神。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正大認為,漢語拼音對記錄漢字讀音的固化、標準化、可讀化產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它使得基礎漢字教育、漢語作為外語教育以及計算機漢字輸入、計算等基礎工程更為高效。長遠地看,漢語拼音對於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傳播具有深刻的積極影響。 「漢語拼音為外國人了解漢語的語音提供了便利,它就像一扇門,推開門,你將進入豐富多彩的中文寶庫。」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中國人民終於迎來抗戰的勝利。周有光也迎來了他人生的曙光。1946年,周有光由於工作出色,被派往美國工作。在美國工作期間,中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也在美國任教,張允和常常去旁聽他的課。 趙元任的思想對周有光的影響很大,20世紀50年代重新設計拼音方案時,漢語拼音方案就參考了趙元任倡導的羅馬字母漢語拼音方案。
  • 他們才是中國漢語拼音方案的奠基人
    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始創有系統的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方案,叫做《西字奇蹟》,後來又有法國傳教士金尼閣、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等人創製的各種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利瑪竇於明萬曆十年(1582)來中國。直到1610年 5月11日逝世。
  • 現代漢語拼音需要一些改進
    【一家之言】  拼音幫助外國人理解漢語的這項功能是有缺陷的:雖然同樣用的是26個英語字母,但是有幾個拼音的英文發音完全不同,或者根本發不出來。如果在現有基礎上稍微加以改進,不僅外國人讀漢字容易了,小孩同時學拼音和英文也更方便,中國和世界的交流也就少一些障礙了。
  • 漢語拼音的由來
    利瑪竇(1552-1610),號西泰。他從歐洲為中國帶來了7000本書(當時歐洲印刷術出現僅有100年,可見書籍的珍貴)價值一萬金盾!滿滿的金幣看到沒,人家可是為了精神成就的有錢人(教外朋友總誤解教會要侵略中國,可知道這些錢抵得上荷屬東印度公司(1602年創辦,世界上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裡十七個大股東裡最大的兩個股東的股本)。
  • 歷史 | 漢語拼音的來源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2008年9月,中國臺灣地區確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涉及中文音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自2009年開始執行。
  • 漢語拼音正詞法亟須普及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為了拼寫普通話,我們按照世界文字共同進步的書寫方式按照詞書寫,所以1988年國家頒布《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就是告訴人們怎麼按照詞來拼寫漢語西方的語言即使用拼音文字幾千年了,但是他們早期也是跟漢字一樣連續書寫,除了標點符號,沒有詞的間隔。直到大約7世紀才把書面上句子中的每個詞用空格隔離。  詞本來就是語言表達意思的基本單位,因為詞是能夠自由充當句子成分的最小單位。比詞小的語素,可能沒有自由造句的能力;比詞大的詞組,雖然自由,但是數量龐大,不利於詞典編寫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它不止在中國內地的基礎教育中全面使用,更在海外漢語使用地區和場所(如東南亞、各國唐人街)廣泛流通,是目前世界通用的漢字拉丁字母轉寫方案。漢語拼音今天有如此的影響力,但其實它的出世不過一個甲子而已,漢語拼音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它是如何在眾多方案中脫穎而出的?本文將為您簡單分析。
  • 新·起點5|《漢語拼音方案》是如何誕生的
    70年間,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回首1949年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那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徵程,對於文藝界也是如此,電影、文學、戲劇、音樂等文藝各界迅速恢復活力,成為新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今天,讓我們回到起點,看看當時的文藝工作者都在做些什麼。學習漢語拼音,是每個中國人讀書識字的起點,它構成了我們對語言世界最初的印象。
  • 馮志偉|《漢語拼音方案》之前的拼音探索
    中國拼音運動的歷史比較悠久。在本文中,作者回顧並分析了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漢語拼音研究和漢語拼音運動。在東亞,他以科學家、數學家的身份而聞名;而不為大眾所熟悉的是,他同時也是一個出色的語言學家。他和來自那不勒斯的義大利同鄉羅明堅(Michael Ruggieri)是最早用拉丁字母來給漢字注音的人。 明朝時期,隨著歐洲新航路的開闢,大批耶穌會士來到了中國。作為早期來華的西方人,由於漢字和西字大相逕庭,他們首先需要解決語言文字這一難題。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本刊特摘發部分專家文章,不僅為您解讀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更邀您一同探討漢語拼音如何在新時代發揮更大作用,助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為什麼要這樣規定?最基本的原因是漢語的方言分歧嚴重,漢字不是表音文字,需要有既科學又簡便的拼寫和注音工具。
  • 人民日報評論員隨筆:漢語拼音,一甲子與時偕行
    漢語拼音並不是第一個漢字注音方案,但卻是最成功的方案。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等中國古代注音方法,需要一定的識字量作為基礎,不便初學者掌握。而近代以來,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注音嘗試,或過於複雜,或不夠科學,或不便於國際交往,多流於「紙上的藍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漢語拼音方案》獨闢蹊徑,數易其稿,甫一公布,一錘定音,體現了「當代倉頡」的工匠精神。
  • 在國外的中國孩子,怎樣教拼音,說純正漢語,建立文化自信呢
    那麼先說說拼音吧,我們中國人使用拼音教學,其實時間並不長,是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為了掃盲而研究出便於學習漢語的方法。開始正式使用拼音教學,在1980年以後,才在教材中使用的。之前,中國幾千年是沒有拼音的,可是中國人每個人都學說漢語,那主要原因是我們生活在中國的同一個語文環境中,自然會學會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