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點5|《漢語拼音方案》是如何誕生的

2020-12-25 澎湃新聞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間,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回首1949年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那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徵程,對於文藝界也是如此,電影、文學、戲劇、音樂等文藝各界迅速恢復活力,成為新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今天,讓我們回到起點,看看當時的文藝工作者都在做些什麼。

學習漢語拼音,是每個中國人讀書識字的起點,它構成了我們對語言世界最初的印象。然而漢語拼音並非古而有之,它經過了幾代人漫長的探索與研究,在新中國文字改革的進程中,才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樣子。

我國本來沒有拼音字母,傳統上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為漢字注音,但有的音節沒有同音字,有的同音字也是生僻字,注了也讀不出來;反切,則是用兩個字為一個字注音,其中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種注音法使用起來也不方便,須先懂一部分漢字才能依其讀出字音,有時簡單易讀的字往往用複雜的字作切語。

最早採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的是明末前來中國傳教的西方傳教士。來自義大利的利瑪竇、法國的金尼閣、英國的密迪樂等人均制定了自己的拼音方案。20世紀初期中文主要的音譯系統是由19世紀中葉英國人威妥瑪建立的威妥瑪拼音系統,該系統是一套用於拼寫中文官話或普通話的羅馬拼音系統。

中國民族知識分子使用拉丁字母為漢語注音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以及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新文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36年埃德加·斯諾訪問陝北時,發現徐特立正在蘇區進行漢語拉丁化拼音方案的試驗,並稱這套方案基本能滿足漢語拼音化的改革。此事被記入《西行漫記》一書,這套拼音方案也成為1949年建國後大陸文字改革的基石之一。

新中國建立初期,全國文盲率高達80%,為了掃除文盲、促進文化普及,以迅速改變國家的落後面貌,黨中央開展了漢字簡化、推廣普通話和制定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大任務。

1955年,中央責成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著手研究、制定新的漢語拼音工具。經過3年研製,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了《 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批准了《漢語拼音方案》。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了《 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

《漢語拼音方案》有如下特點:

(1)只用國際通用的26個字母,不增加新字母;

(2)儘量不用附加符號(只用了兩個附加符號);

(3)儘量不用變讀;

(4)採用y,w和隔音符號「』」來隔音;

(5)採用四個雙字母zh, ch, sh, ng;

(6)採用四個聲調符號來表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

(7)採用拉丁字母通用的字母表順序,並確定了漢語拼音字母的名稱。

《漢語拼音方案》只用國際通用的26個字母,不增加新字母

周恩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中說:「現在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是在過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種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從採用拉丁字母來說,它的歷史淵源遠則可以一直追溯到350多年以前,近則可以說是總結了60年來我國人民創製漢語拼音方案的經驗。這個方案,比起歷史上存在過的以及目前還在沿用的各種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來,確實更加完善。」

關於漢語拼音的用途,1958年2月3日,時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的吳玉章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所做的報告中,講了以下七點:

(1)用來給漢字注音,以提高教學漢字的效率;

(2)用來幫助教學普通話;

(3)用來作為我國少數民 族創造文字的共同基礎;

(4)用來解決人名、地名和 科技術語的翻譯問題;

(5)可以幫助外國人學習漢語,以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6)可以解決編索引的問題;

(7)語文工作者可以用拼音方案來繼續進行有關漢字拼音化的各項研究和實驗工作。

除了上述各項比較顯著的用處以外,拼音字母在將來還可以用來解決電報、旗語以及工業產品的代號等問題。

在隨後的60年中,漢語拼音在上述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並產生了新的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用於漢字輸入電腦的拼音轉換法。漢字不同於西方文字,數量多、結構複雜,漢字輸入電腦一度成為瓶頸。 王永民提出的五筆字型輸入法取得了突破,但五筆字型需要記憶的單位很多,規則複雜,無法成為大眾化的文化工具。 直到漢語拼音為基礎的拼音轉換法解決了這一難題,拼音輸入很快就成為了漢字輸入的主流,也使中國順利進入信息網絡時代。

2008年,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時,作為《漢語拼音方案》主要創製人之一的周有光曾寫作《回憶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過程》一文以表紀念。在文中,他如此總結漢語拼音的發展史以及《漢語拼音方案》的歷史意義:「漢語的字母方案一百多年來的演變歷程是:從國外方案(威妥瑪式)到本國方案(注音字母),從民族形式(注音字母)到國際形式(國語羅馬字),從內外不同(國內用注音字母,國外用威妥瑪式)到內外一致(國內國外都用漢語拼音),從國家標準(國語羅馬字、漢語拼音)到國際標準(漢語拼音:ISO7098)。這是一個日趨成熟的過程。50年來的經驗表明,《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座現代化的文化橋梁,它一方面方便人民大眾學習文化,另一方面方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馮志偉. 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回顧[J]. 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 2005.

蘇培成. 漢語拼音: 中國語文生活發展的助推器[J].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李亞楠, 周小兵. 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 發展與對外漢語教學[J].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2015.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方案》是如何誕生的
    (原標題:新·起點5|《漢語拼音方案》是如何誕生的) 編者按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今天,無論查字典、學普通話,還是拼音打字、圖書檢索,雖然漢語拼音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若被問及上述問題,恐怕知道答案者仍然寥寥。5月10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召開座談會,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 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我們也愈發懷念周老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 漢語拼音的由來及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展過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
  • 面向未來煥發新生機——《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 題:面向未來煥發新生機——《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新華社記者王思北從小學語文的入門課,到字典辭書中的注音排序;從資料庫中檢索與管理信息,到運用拼音輸入法在網絡上溝通交流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為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教育部10日舉行了《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紀念座談會。
  • 馮志偉|《漢語拼音方案》之前的拼音探索
    中國拼音運動的歷史比較悠久。在本文中,作者回顧並分析了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漢語拼音研究和漢語拼音運動。 《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已經60年了,現在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拼寫漢語普通話的國家規範和國際標準。《漢語拼音方案》是我國人民探索漢字注音方法的重要成績(馮志偉,1997)。為了給古老的漢字注音,我國人民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從唐朝末年守溫的三十字母開始,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本文中,讓我們回顧一下《漢語拼音方案》之前拼音探索的艱苦過程。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 當年是如何產生的?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 你可知它當年如何產生?今天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60年前頒布的這部方案,讓漢語拼音成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當年是如何產生的?記者對「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生前的回憶文章做了梳理。
  • 漢語拼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語言論壇】    值此《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我們需要作一簡要回顧,同時展望漢語拼音在未來的作用,特別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    《漢語拼音方案》的研製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 《漢語拼音方案》之後九問
    拉丁字母只有5個元音字母,明顯不夠表達漢語的元音音素,解決的辦法有:(1)一個字母重載多個音位,如 e 和 i;(2)使用雙字母,比如輔音的 zh 和 ng;(3)採用新字母,比如 ü。4. 拉丁字母有26個,但很多拉丁文字中都使用變音符號,比如法文的 é,德文的 ü。
  • 你知道漢語拼音的由來是如何誕生的嗎?
    這個計劃很快就被政府批准,於是周有光等人連續加班N天,拿出了初稿,又收集全國各地寄來的意見信,改了一波又一波,最終成果就是1958年的漢語拼音方案。他編寫的《漢語拼音詞彙》,成為後來電腦中文的詞庫的基礎,周有光在書裡說:「漢語拼音是一座現代的文化橋梁,它帶中國人走向文化,也方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 你可知它當年如何產生?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11日電(記者 宋宇晟)今天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60年前頒布的這部方案,讓漢語拼音成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當年是如何產生的?記者對「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生前的回憶文章做了梳理。資料圖:孩子們正在認真閱讀《語文》教材。
  • 第一屆人大會頒布《漢語拼音方案》(2月11日)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新中國第一部法定的拉丁字母式漢語拼音方案誕生了!(見周有光《音節分界問題》,載《拼音》1956年8月號)與時俱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根據黨的十八大對語言文字工作的要求,努力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認真總結55年來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的成績與經驗,妥善處理好新形勢下漢語拼音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大推行力度,使漢語拼音在新時期發揮更大的作用。
  •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頒布實施
    出於多方面的需要,當時的一些西方傳教士開始運用拉丁字母來擬定漢語拼音。最先擬定的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方案是1605年在北京出版的《西字奇蹟》,由義大利耶酥會傳教士利瑪竇制定的。這個方案是有系統地用拉丁字母制訂漢語拼音方案的開端。
  • 被遺忘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到底長什麼樣子?
    每一個方案出臺之前,都會經過若干的草案階段,《漢語拼音方案》也是如此。有資料稱,「1950年到1955年,全國各地和海外華僑共633人寄來了655個漢語拼音文字方案」,而這些方案經過挑選之後,被編成了兩冊《各地人士寄來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彙編》。這兩冊書貌似存世不多,只看過第二編的部分內容,也是腦洞大開。
  • 中國拼音的誕生
    當時,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這一天,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了幾年來的研究成果——《漢語拼音方案》。當時參與制定方案的,都是中國頂級的語言學家,而在這些語言學家中,有一位經濟學家,見證了漢語拼音誕生的始末,他就是周有光。周有光,江蘇常州人,17歲順利考進享有「東方哈佛」之稱的上海聖約翰大學,主修經濟學。
  • 教育部介紹《漢語拼音方案》50周年紀念活動等
    比如說識字,在中小學的漢語拼音教學裡面,在小學生學習漢字漢語的過程裡,漢語拼音還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到今天,漢語拼音的應用已經有了更加廣闊的領域。正像我們剛才講的,信息化的時代,我們很多漢字輸入的辦法都是採用漢語拼音。因此在當前的形勢下,《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50年以來,我們的拼音教學的經驗總結,以及如何更加重視漢語拼音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可能是值得我們現在進行認真總結的。這是第一方面。
  • 關於召開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50周年學術研討會的通知
    關於召開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50周年學術研討會的通知 >  先生: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這是我國語文生活和文化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影響深遠。
  • 他們才是中國漢語拼音方案的奠基人
    他們才是中國漢語拼音方案的奠基人著名學者胡適曾經說過:《西字奇蹟》,一個被我們遺棄了的上帝的禮物!漢語拉丁化、拼音化不是解放後開始的,也不是解放前開始的。是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開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始創有系統的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方案,叫做《西字奇蹟》,後來又有法國傳教士金尼閣、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等人創製的各種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利瑪竇於明萬曆十年(1582)來中國。直到1610年 5月11日逝世。
  • 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50周年新聞背景資料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制定拼音方案的工作正式排上日程。  ◆1952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下設的拼音方案組召開會議,通過一個漢語拼音字母表,其中聲母24個,韻母37個。  ◆1953年初,毛澤東主席審閱了拼音方案組擬定的漢語拼音字母表。
  • 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新華網北京5月10電 今日,《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佔元出席會議並講話。杜佔元說:「《漢語拼音方案》的頒布是我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進程中的大事,也是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歷史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