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的由來及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展過程

2020-12-22 搜狐網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

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毛澤東把信批覆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古代,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元朝,蒙古統治者用改變了的藏文的字母來拼寫漢語等語言,叫八思巴字。雖然不是專門拼寫漢語的,但是,也算漢語拼音的一種吧。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清末明初,出現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漢語語音的拼音方式。民國年間,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這個系統的集中表現。現在臺灣依然使用。但是,同時也出現了拉丁字的拼音運動,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運動結合很密切。共和國成立後,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就是現在使用的這一套方案。聯合國也承認的。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源於近代以來在中國開展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蘇聯創製的,其目的是在蘇聯遠東的10萬華工中掃除文盲,今後在條件成熟時,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漢字,以解決中國大多數人的識字問題。當時的蘇聯政府把在蘇聯遠東地區的華工中掃除文盲也列為蘇聯本國的工作任務,於是,在蘇聯的中國共產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人與蘇聯漢學家龍果夫、郭質生合作,研究並創製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寫成《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於1929年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國拉丁化字母》一書,引起很大反響。

  1931年5月,蘇聯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員會科學會議主席團對中國拉丁化字母的方案進行了審定,並批准了這個方案。1931年9月26日在蘇聯海參威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書面方案《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過後,首先在華工中推行,出版書籍47種,刊印10多萬冊,許多華工學會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讀書寫信。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紹到國內。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會」,出版介紹拉丁化新文字的書籍。接著,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後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甚至在海外華人中也成立了這樣的拉丁化新文字團體,據統計,從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總共有300多個。

  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還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熱情贊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陳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發表文章《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其中說:「我們覺得這種新文字值得向全國介紹。我們深望大家一齊來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為推進大眾文化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工具」。這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一份革命宣言。

  毛澤東對於當時新文字運動給以極大的讚賞。毛澤東對於新文字運動是積極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說:「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1941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宣布新文字與漢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年,在延安出版的《SinWenziBao》(《新文字報》)第一期上,發表了毛澤東的題字:「切實推行,愈廣愈好」;朱德也題了字:「大家把實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國去」。

  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一直延續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時為止,歷時近30年。它對中國的文字改革事業,對制定和推廣《漢語拼音方案》,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在1951年,毛澤東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採用什麼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經過了反覆斟酌的。毛澤東到蘇聯訪問時,他曾經問史達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應當怎麼辦;史達林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澤東回到北京之後,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制訂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時,上海的新文字研究會停止推廣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產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毛澤東報告,他說,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採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採用拉丁字母,並在中央開會通過。

  1956年1月20日,毛澤東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發表了贊成拉丁字母的講話。他說,「關於文字改革的意見,我很贊成。在將來採用拉丁字母,你們贊成不贊成呀?我看,在廣大群眾裡頭,問題不大;在知識分子裡頭,有些問題。中國怎麼能用外國字母呢?但是,看起來還是採用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因為這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一面寫,簡單明了。我們漢字在這方面實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為漢字那麼好。有幾位教授跟我說,漢字是"世界萬國"最好的一種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國人發明的,大概就沒有問題了。問題就出在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轉引自鄭林曦《論語說文》)。

  在中國制定拼音方案的時候,蘇聯已經不再搞拉丁化,改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國向蘇聯一邊倒,有人主張採用斯拉夫字母,跟蘇聯在文字上結盟。蘇聯派到中國的語言學家謝爾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議。據說,蘇聯的一位副總理來中國訪問時,曾經向陳毅副總理說,希望中蘇兩國都採用相同的字母。陳毅副總理回答說,中國文化必須跟東亞和東南亞聯繫,東亞和東南亞都習慣用拉丁字母。這樣,中國才沒有採用斯拉夫字母。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1977年,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決定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中國地名的國際標準。1978年9月,國務院轉發了《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的報告》。1982年8月1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文獻工作技術委員會決議採用漢語拼音作為世界文獻工作中拼寫中國專有詞語的國際標準,標準號:ISO7098-1982。《漢語拼音方案》已經從中國標準發展成為國際標準。

(責任編輯:李巖)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方案》是如何誕生的
    經過3年研製,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了《 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批准了《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方案》只用國際通用的26個字母,不增加新字母周恩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中說:「現在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是在過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種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它不止在中國內地的基礎教育中全面使用,更在海外漢語使用地區和場所(如東南亞、各國唐人街)廣泛流通,是目前世界通用的漢字拉丁字母轉寫方案。漢語拼音今天有如此的影響力,但其實它的出世不過一個甲子而已,漢語拼音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它是如何在眾多方案中脫穎而出的?本文將為您簡單分析。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400多年前,隨著西學東漸,許多種外國人為學習漢語而制定的拼音方案陸續問世。其中義大利人利瑪竇的《西字奇蹟》和法國人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是最早的兩種。近100多年來應用範圍甚廣的是英國人制定的威妥瑪式拼音和主要用於地名拼寫的郵政式拼音。但是這些拼音方案都是為外國人服務的,既沒有統一的語音標準,也不求與漢語漢字讀音對應的準確性。
  • 你知道漢語拼音的由來是如何誕生的嗎?
    比如有老外在臉書上放出了她學漢語時的筆記……沒錯,漢語言文學,就是這麼博大精深,讓人難以自拔,難以形容…那麼,作為中國人你知道漢語拼音是怎麼由來的嗎?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位老先生——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你可能沒聽過沒見過周有光,但小編可以拍胸脯保證,你嘴裡說的每一句話,你在鍵盤上碼的每一字,都跟他有關!
  •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2012版)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2012年修訂版)
  • 馮志偉|《漢語拼音方案》之前的拼音探索
    中國拼音運動的歷史比較悠久。在本文中,作者回顧並分析了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漢語拼音研究和漢語拼音運動。 《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已經60年了,現在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拼寫漢語普通話的國家規範和國際標準。《漢語拼音方案》是我國人民探索漢字注音方法的重要成績(馮志偉,1997)。為了給古老的漢字注音,我國人民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從唐朝末年守溫的三十字母開始,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本文中,讓我們回顧一下《漢語拼音方案》之前拼音探索的艱苦過程。
  • 《漢語拼音方案》之後九問
    制定漢語拼音方案的過程中,有一個多米諾骨牌式的故事。起初方案中有一個俄文字母 ч,後來取消,於是 j 代替了 ч 的位置,y 代替原來的 j (半元音),這樣 y 的位置就不得不用 ü 來替代了。8. 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時,已經對用 v 代替 ü 做了很多討論,最終沒有採納。9. 後來的計算機輸入法,用 v 表示 ü 成了通行用法,但主要用於輸入 lü, nü 兩個音節。
  • 漢語拼音的由來
    利瑪竇(1552-1610),號西泰。羅常培(1899年-1958年)羅常培根據文章的漢字與拉丁文對照的譯文,整理出一個包括26個聲母和44個韻母的漢語拼音方案。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後記看來將聖誕節帶到中國的傳教士們,還是為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多貢獻的。
  • 關注丨顧之川:《漢語拼音方案》與中小學語文教學
    為了儘快建設獨立、統一、富強的現代民族國家,需要一大批適用的高中級建設人才,要培養能夠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的「又紅又專」的人才,首要的就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發展教育,掃除文盲。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學習語文,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不僅是每個公民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政治的需要。文字改革、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成為擺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的三大政治任務。
  • 新·起點5|《漢語拼音方案》是如何誕生的
    經過3年研製,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了《 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批准了《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方案》只用國際通用的26個字母,不增加新字母周恩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中說:「現在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是在過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種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從採用拉丁字母來說,它的歷史淵源遠則可以一直追溯到350多年以前,近則可以說是總結了60年來我國人民創製漢語拼音方案的經驗。
  • 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新華網北京5月10電 今日,《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佔元出席會議並講話。杜佔元說:「《漢語拼音方案》的頒布是我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進程中的大事,也是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歷史性意義。」
  • 他們才是中國漢語拼音方案的奠基人
    他們才是中國漢語拼音方案的奠基人著名學者胡適曾經說過:《西字奇蹟》,一個被我們遺棄了的上帝的禮物!漢語拉丁化、拼音化不是解放後開始的,也不是解放前開始的。是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開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始創有系統的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方案,叫做《西字奇蹟》,後來又有法國傳教士金尼閣、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等人創製的各種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利瑪竇於明萬曆十年(1582)來中國。直到1610年 5月11日逝世。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 拼音走進你我融入生活
    湘潭在線8月27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譚麗)從小學語文的入門課,到字典辭書中的注音排序;從資料庫中檢索與管理信息,到運用拼音輸入法在網絡上溝通交流……自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以來,漢語拼音已深深嵌入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門語言文字工具。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
  • 教育部介紹《漢語拼音方案》50周年紀念活動等
    在發給各位朋友的手上的新聞發布會的材料裡面,我們有一個詳細的關於《漢語拼音方案》從1949年10月10號由毛澤東同志提議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一直到1958年2月11號,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漢語拼音方案》,這個歷史的發展進程講的非常詳細,我就不多說了。
  • 漢語拼音,一甲子與時偕行
    漢語拼音並不是第一個漢字注音方案,但卻是最成功的方案。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等中國古代注音方法,需要一定的識字量作為基礎,不便初學者掌握。而近代以來,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注音嘗試,或過於複雜,或不夠科學,或不便於國際交往,多流於「紙上的藍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漢語拼音方案》獨闢蹊徑,數易其稿,甫一公布,一錘定音,體現了「當代倉頡」的工匠精神。
  • 面向未來煥發新生機——《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
    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為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教育部10日舉行了《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紀念座談會。漢語拼音作為拼寫中國人名、地名的國際標準,各外文語種在指稱中國事物、表達中國概念時的重要依據,成為我國對外交流的文化橋梁,被廣泛用於對外漢語教學、對外交流等領域。「可以說,漢語國際教育的快速發展,直接得益於《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廣。
  • 漢語拼音到底是誰發明的?
    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雲、王徵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蹟》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彙。  拼音由來古代 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
  • 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50周年新聞背景資料
    當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發出《關於組織討論〈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通知》。  ◆1956年9月26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關於中國文字改革問題》的發言。發言指出,漢語拼音方案,採用羅馬字母,這是確定了的。因為拉丁字母是現代大多數的民族語言中所公用的字母,並且是為我國知識界所已經熟悉的一種字母。
  • 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院長詳解漢語拼音方案源流
    9月19日,農業大學(Kasetsart University)孔子學院中華文化系列講座第九講開講,孔子學院泰方院長高錦榕(Ms.Noppakao Sirintranon)以《漢語拼音方案的源流》為題做專題講座。農業大學中文系師生及曼谷周邊地區大中學校老師百餘人聽取高錦榕院長用中泰兩種語言詳細剖析了漢語拼音方案產生的源與流。
  •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頒布實施
    出於多方面的需要,當時的一些西方傳教士開始運用拉丁字母來擬定漢語拼音。最先擬定的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方案是1605年在北京出版的《西字奇蹟》,由義大利耶酥會傳教士利瑪竇制定的。這個方案是有系統地用拉丁字母制訂漢語拼音方案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