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呢? 說來有趣,為一個外國人。 我國古代漢字讀音大多採用「兩字相切」的讀音方法,如「東」(都籠切)。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準。公元1610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雲、王徵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蹟》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彙。 拼音由來古代 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 古代,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 元朝 蒙古統治者用改變了的藏文的字母來拼寫漢語等語言,叫八思巴字。雖然不是專門拼寫漢語的,但是,也算漢語拼音的一種。 明朝 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明末清初 出現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漢語語音的拼音方式。民國年間,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這個系統的集中表現。現在臺灣依然使用。但是,同時也出現了拉丁字的拼音運動,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運動結合很密切。 共和國成立後 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就是現在使用的這一套方案。聯合國也承認的。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毛澤東把信批覆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金尼閣,字四表,原名尼古拉·特裡枸特(Nicolas Trigault), 1577年3月3日生於荷蘭弗蘭德伯爵領地杜埃 (Douai,)。1667年(金氏逝世39年後)法王路易十四攻下該城。1713年荷蘭烏得勒支(Utrecht)條約正式承認為法蘭西屬地,在北部省。由於弗蘭德伯爵領地為比利時地區,金尼閣本人也自稱比利時人,故部分文獻記載表明他是比利時籍。其實,他可被稱為法國人、比利時人或荷蘭人。 1594年11月9日金尼閣入耶穌會。1607年由裡斯本啟程到印度果阿(Goa),萬曆卅八年(1610)抵達澳門。利瑪竇逝世後不久金尼閣抵達北京,發現了他的札記,從而著手整理。萬曆四十年(1612),金尼閣神父奉命回羅馬向教宗保祿(保羅)五世(Paulus V, 1605-1621)匯報教務。他為了籌備此次返歐報告走遍中國大江南北調查當地教務。返回歐洲後,為了引起西方的關注,他身著中式服裝出入於公共場合,以感人肺腑的演講宣傳利瑪竇和其他在華傳教士們的功績,並投入極大的熱情著書立論。由於他的積極活動,西方當時掀起了「中國熱」。大批歐洲年輕傳教士申請赴華,其中德學兼備者後來在中國朝廷內擔任顯赫職務。萬曆四十八年(1620)金尼閣與22位出耶穌會士,偕同教宗贈書7000餘部再次前往中國。航程中由於船艙內瘟疫傳染,海上風暴及海盜侵襲,這22位傳教士喪亡過半。船隻抵達澳門時僅倖存5人,其中有瑞士人鄧玉函(Jean Terrenz,1576-1630,出生地今屬德國)和德國人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前者在入耶穌會以前就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和文學家,他和義大利物理學、天文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是當時歐洲科學院院士。後者繼鄧玉函之後管理明代曆局,擔任欽天監監正(相當於今天的天文臺臺長)。湯若望曾任康熙帝的老師。清世祖順治(1644-1662)常邀湯氏入宮諮詢,稱呼他為「瑪法」,即滿人對長輩的尊稱。金尼閣第二次來華後,先在南昌、杭州、開封、太原、西安等地傳教。後在絳州、西安和杭州等地翻譯印製中西書籍。1628年出席商討天主教的術語問題的嘉定會議,他極力維護利瑪竇「補儒易佛」的傳教方針。金尼閣的主要著作包括:《推歷年瞻禮法》1卷,介紹天主教的節慶日曆的推算方法。1625年印於西安。《宗徒禱文》讚頌每位聖徒的40>文,收入天主教徒經常頌念的祈禱書《聖教日課》。《況義》,一名《意拾喻言》,即《伊索寓言》。1625年印於西安。《利瑪竇中國札記》,原名《基督教遠徵中華帝國史》 (De Christiana Expeditione apud Sinas Suscepta ab Societate Iesu),利瑪竇著,金尼閣編。介紹天主教會明末來華史,探討其在中國的發展,是研究明末天主概況的第一手資料。《西儒耳目資》,西文名「漢字西語拼音詞典」,最早的漢字拉丁字母注音書籍之一。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編輯曾參考此書。金尼閣1628年11月14日逝世於浙江,葬於大方井傳教士公墓。
最終解釋權歸院網絡信息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