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大多數國人的印象當中,現在通用的漢語拼音,也就是拉丁字母拼音注音法是:「五·四」文學革命的一項成果,是「五·四」前後以錢玄同,章太炎、吳玉章等等為代表的一代中國文字學者的集體發明。 因為之前從沒見過哪份資料,把這份如此重大發明歸在某一人的名下,也沒聽說有誰或誰的子孫後代,要認領這份功業,這在我們這個有光宗耀祖傳統的民族來說,確實是很讓人驚訝的事情。這種現象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一定有一個或數個真正的名副其實的發明者被忽略和隱藏了。後來的所謂「集體發明」者都不過是在繼承原發明者的基礎上的改進者而己。
那麼,漢語拉丁字母拼音注音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呢?
2014年10月27日,義大利駐滬總領事館與領館文化處、北京外國語大學拉丁語言文化中心、上海市徐匯區政府合作舉辦了「字母與技術:東西方日常交匯的平臺會議終於揭開了一直懸在大多數國人心頭的謎底,這次會議通過回顧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與基督徒高官兼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於17世紀初在拉丁語和漢語音譯方面的合作,闡釋中西合作為歐洲和中國之間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乃至對現代技術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原來現在通用的漢語拼音注音法,竟然又是西方傳教士發明,而且不是在「五·四」前後,竟然是在400年前的中國的明末。中國人自己使用的語言,卻要由外國人來發明簡單實用的注音法,實在讓人驚訝!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標準的漢語拼音方案,人們在教學時,常使用兩個常見的字進行反切或直拼出這個生字的讀音。如「東」(都籠切)。這個方法不僅繁瑣,且不易讀準。致使很多漢字古代的讀音與現在的讀音完全不同。給中華民族的興起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明朝萬曆年間,為了便於西方人特別是為幫助來華傳教士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當然也是為讓中國人了解西文。以學術傳教聞名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就開始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標註讀音。1605年,他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其中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蹟》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西字奇蹟》內容
公元1610年,有個叫金尼閣的傳教士來到了中國,金尼閣,字四表,原名尼古拉·特裡戈,1577年3月3日生於今法國的杜埃城,當時為比利時領土,故金尼閣自稱比利時人。1594年11月9日入耶穌會。1607年往遠東傳教,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金尼閣來華,當年秋天,即在利瑪竇逝世後6個多月抵澳門。1611年春,他經由肇慶抵達南京。
先在南方進行傳教和譯著工作,並隨郭居靜、高一志二神父學習華語。當年4月,在南京陪都任職的李之藻邀郭居靜、金尼閣等同往杭州傳教。並居住在李之藻朋友東南名士楊廷筠府中。受金尼閣的影響,本來篤信佛教的楊廷筠對基督信卻產生欽佩和渴慕之情。6月,竟然接受洗禮,皈依基督。1613年2月,金尼閣受當時中國天主教會負責人龍華民特遣,返羅馬晉見教皇,並為再次返華傳教做全力準備。
1618年4月,再次率領20多位傳教士帶著精裝圖書7000餘部踏上來華旅途。次年7月抵達澳門。1620年春到南京,不久赴杭州、北京。1621年春,金尼閣往南昌,旋又赴建昌韶州,視察教務。翌年赴杭州被難;1623年,往河南開封傳教,1624年由開封來山西,在絳州定居,並建一小教堂,這是山西有天主教堂的開端。
1625年,金尼閣又被調往陝西。並在中國學者王徵等的協助下,完成《西儒耳目資》三卷的寫作,並於1626年在杭州正式出版。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自此,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蹟》基礎上,他編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彙。據金尼閣自述,通過《西儒耳目資》的學習,「在使中國人能在三天內通曉西方文字系統」。
《西儒耳目資》全書共分為三編:第一編《譯引首譜》是總論,第二編《列音韻譜》是從拼音查漢字,第三編《列邊正譜》是從漢字查拼音。自稱沿襲利瑪竇所創體制,即用利瑪竇二十五字母「互相結合,上加五個字調記號,來拼切一切漢字的讀音。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也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人稱「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現對當時中國的音韻學者有很大的啟發。後世出現的各種漢語拼音方案,無不是在「利、金方案「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利、金方案「在中國音韻學史上具有開拓新領域的作用,事實上也成為中國最早的漢語拼音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準寫的,適合於拼寫北京音。
於是漢字讀音就顯得極其簡單、有條理,不但把一直被人認為繁雜的反切,開了一條所謂『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簡易途徑,並且立刻引起了中國好些音韻學家對於這種簡易的拼音文字嚮往的熱切關注。這種新穎的拼音方法給中國學者以很大的啟迪。例如:明末音韻學家方以智說:「字之紛也,即緣通與借耳。若事屬一字,字各一義,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及時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一直到清末,在受到「甲午」恥辱的刺激下,才逐步被國人關注和重視起來。被全面普及已經是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後的事情了。1977年,在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按照《漢語拼音方案》拼寫中國地名的決議。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此時,距「利、金方案」的完成已經將近四百年的時間了。
今天,由拉丁字母構成的漢語拼音已成為中文不可或缺的部分,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在推廣普通話,以及促進我國各族人民和世界的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今,它已經成為中國人分享國際電子科技成果和網際網路帶來的信息革命果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關鍵手段和途徑。如果不是被耽誤了三百多年,以那時的起點開始發展,那麼中國現在將會是什麼景象呢?也許現在漢語已經成為國際性普及的一種語言了。
現代漢語拼音是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傳教過程中發明出來的。傳教士在傳播福音的同時,一直以入世的方式介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為民造福。不僅為世界的科技史留下了輝煌的遺產,在社會的良性運作方式上,也提供了社會辦學,社會醫療,以及社會養老和社會慈善的組織方式,這些現代社會的合理組織和運作方式,也無不來自歐美教會組織和那些傳教士苦心孤詣和櫛風沐雨的傳教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