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竟然是一個外國人發明的!

2021-02-19 全球善商

一直以來,在大多數國人的印象當中,現在通用的漢語拼音,也就是拉丁字母拼音注音法是:「五·四」文學革命的一項成果,是「五·四」前後以錢玄同,章太炎、吳玉章等等為代表的一代中國文字學者的集體發明。 因為之前從沒見過哪份資料,把這份如此重大發明歸在某一人的名下,也沒聽說有誰或誰的子孫後代,要認領這份功業,這在我們這個有光宗耀祖傳統的民族來說,確實是很讓人驚訝的事情。這種現象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一定有一個或數個真正的名副其實的發明者被忽略和隱藏了。後來的所謂「集體發明」者都不過是在繼承原發明者的基礎上的改進者而己。

 那麼,漢語拉丁字母拼音注音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呢?

  

 2014年10月27日,義大利駐滬總領事館與領館文化處、北京外國語大學拉丁語言文化中心、上海市徐匯區政府合作舉辦了「字母與技術:東西方日常交匯的平臺會議終於揭開了一直懸在大多數國人心頭的謎底,這次會議通過回顧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與基督徒高官兼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於17世紀初在拉丁語和漢語音譯方面的合作,闡釋中西合作為歐洲和中國之間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乃至對現代技術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原來現在通用的漢語拼音注音法,竟然又是西方傳教士發明,而且不是在「五·四」前後,竟然是在400年前的中國的明末。中國人自己使用的語言,卻要由外國人來發明簡單實用的注音法,實在讓人驚訝!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標準的漢語拼音方案,人們在教學時,常使用兩個常見的字進行反切或直拼出這個生字的讀音。如「東」(都籠切)。這個方法不僅繁瑣,且不易讀準。致使很多漢字古代的讀音與現在的讀音完全不同。給中華民族的興起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明朝萬曆年間,為了便於西方人特別是為幫助來華傳教士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當然也是為讓中國人了解西文。以學術傳教聞名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就開始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標註讀音。1605年,他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其中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蹟》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西字奇蹟》內容

公元1610年,有個叫金尼閣的傳教士來到了中國,金尼閣,字四表,原名尼古拉·特裡戈,1577年3月3日生於今法國的杜埃城,當時為比利時領土,故金尼閣自稱比利時人。1594年11月9日入耶穌會。1607年往遠東傳教,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金尼閣來華,當年秋天,即在利瑪竇逝世後6個多月抵澳門。1611年春,他經由肇慶抵達南京。

先在南方進行傳教和譯著工作,並隨郭居靜、高一志二神父學習華語。當年4月,在南京陪都任職的李之藻邀郭居靜、金尼閣等同往杭州傳教。並居住在李之藻朋友東南名士楊廷筠府中。受金尼閣的影響,本來篤信佛教的楊廷筠對基督信卻產生欽佩和渴慕之情。6月,竟然接受洗禮,皈依基督。1613年2月,金尼閣受當時中國天主教會負責人龍華民特遣,返羅馬晉見教皇,並為再次返華傳教做全力準備。

1618年4月,再次率領20多位傳教士帶著精裝圖書7000餘部踏上來華旅途。次年7月抵達澳門。1620年春到南京,不久赴杭州、北京。1621年春,金尼閣往南昌,旋又赴建昌韶州,視察教務。翌年赴杭州被難;1623年,往河南開封傳教,1624年由開封來山西,在絳州定居,並建一小教堂,這是山西有天主教堂的開端。

1625年,金尼閣又被調往陝西。並在中國學者王徵等的協助下,完成《西儒耳目資》三卷的寫作,並於1626年在杭州正式出版。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自此,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蹟》基礎上,他編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彙。據金尼閣自述,通過《西儒耳目資》的學習,「在使中國人能在三天內通曉西方文字系統」。

《西儒耳目資》全書共分為三編:第一編《譯引首譜》是總論,第二編《列音韻譜》是從拼音查漢字,第三編《列邊正譜》是從漢字查拼音。自稱沿襲利瑪竇所創體制,即用利瑪竇二十五字母「互相結合,上加五個字調記號,來拼切一切漢字的讀音。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也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人稱「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現對當時中國的音韻學者有很大的啟發。後世出現的各種漢語拼音方案,無不是在「利、金方案「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利、金方案「在中國音韻學史上具有開拓新領域的作用,事實上也成為中國最早的漢語拼音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準寫的,適合於拼寫北京音。

於是漢字讀音就顯得極其簡單、有條理,不但把一直被人認為繁雜的反切,開了一條所謂『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簡易途徑,並且立刻引起了中國好些音韻學家對於這種簡易的拼音文字嚮往的熱切關注。這種新穎的拼音方法給中國學者以很大的啟迪。例如:明末音韻學家方以智說:「字之紛也,即緣通與借耳。若事屬一字,字各一義,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及時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一直到清末,在受到「甲午」恥辱的刺激下,才逐步被國人關注和重視起來。被全面普及已經是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後的事情了。1977年,在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按照《漢語拼音方案》拼寫中國地名的決議。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此時,距「利、金方案」的完成已經將近四百年的時間了。

今天,由拉丁字母構成的漢語拼音已成為中文不可或缺的部分,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在推廣普通話,以及促進我國各族人民和世界的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今,它已經成為中國人分享國際電子科技成果和網際網路帶來的信息革命果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關鍵手段和途徑。如果不是被耽誤了三百多年,以那時的起點開始發展,那麼中國現在將會是什麼景象呢?也許現在漢語已經成為國際性普及的一種語言了。

現代漢語拼音是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傳教過程中發明出來的。傳教士在傳播福音的同時,一直以入世的方式介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為民造福。不僅為世界的科技史留下了輝煌的遺產,在社會的良性運作方式上,也提供了社會辦學,社會醫療,以及社會養老和社會慈善的組織方式,這些現代社會的合理組織和運作方式,也無不來自歐美教會組織和那些傳教士苦心孤詣和櫛風沐雨的傳教實踐。

相關焦點

  • 是外國人發明了漢語拼音
    那麼漢語拼音之父到底是誰呢?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漢語拼音的西方之路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
  • 竟然是他第一個發明了漢語拼音!
    利瑪竇,一個出現在歷史書和試卷中的人物。沒想到吧,竟然是他第一個發明了給漢語注音的符號!
  • 漢語拼音一甲子
    原標題:漢語拼音一甲子 「注音識字好辦法,一樹開下兩朵花,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學會普通話。」當年山西農民的一首歌,唱出了老百姓對漢語拼音的喜愛。自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已走過60個年頭。
  • 自然拼讀和漢語拼音會不會混淆?
    很多家長,都問過一個同樣的問題:同時學習自然拼讀和漢語拼音會不會混淆?混淆了怎麼辦?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自然拼讀和漢語拼音?有趣的是,發明拼音的恰恰是一個外國人。因為古代漢字讀音大多採用「兩字相切」的方法,如「東」(都籠切),太繁瑣且不易讀準。明朝末年,兩位「中國通」傳教士金尼閣和利瑪竇開啟了以拉丁文(即英文字母)為中文注音的先河。而在清末至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國際上流行的漢語拼音則為「威妥瑪式拼音法」,至今在西方學術界較為流行。
  • 漢語拼音從哪兒來?
    研製「漢語拼音」本來是為了推廣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和推進掃盲工作,經過6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文盲基本消除。20世紀末,計算機中文處理實現利用「拼音變換漢字」的智能化技術,可以不用字形編碼而快速地直接輸入中文,漢語拼音與信息化無縫對接,可謂是無心而有遠慮之舉。中國文化借著拼音的橋梁,走向了世界各地。
  • 讓外國人驚豔的中餐發明是什麼?瞧瞧老外是怎麼說的
    中餐蒸事實上中餐在美食方面的發明還有很多,我們就來看看外國人是怎說的。豬肉和麵粉的結合小籠包還有外國人說道:「最讓我震驚的是他們發明的菜刀,一個簡單,製作粗糙的工具,能切片,剁碎,剝皮,分割雞肉,嫩肉,碾碎大蒜,研磨香料,然後把它全部舀起來,幾乎集合了西餐廚刀所有功能
  • 外國人直呼中文難學,為此發明了漢字鍵盤,網友:無從下手
    導語:外國人直呼中文難學,為此發明了漢字鍵盤,網友:無從下手二戰結束後,隨著我們綜合國力的提高,文化交流的頻繁,影響力的加大。來過中國的外國人對我們有不同的感想,不過他們一致認為中文太難學了。聽到這相信大家都會感到自豪,畢竟中國漢字已經存在6千多年,發展至今至少有近十萬個漢字,而這還不是確定的數目。中文有獨特的語法,這與外國人的語法有很多的不同,並且一個漢字在不同的語境裡又有不同的意思,再加上存在文化差異,這讓外國人學中文的時候遇到很多困難。
  • 外國人:中國人擅長烹飪麵食,為什麼沒有發明麵包?
    那麼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吃麵食卻有沒發明麵包呢?曾經還有外國人叫囂的說道:「中國人擅長烹飪麵食,為什麼沒有發明麵包?他們和麵包錯過了兩千年。」在之前我們也說過,西餐在發展史上根本就不能和中餐比,比什麼都是灰頭土臉。
  • 火車站名統一漢語拼音惹爭議
    他還指出,除此之外,作為被聯合國承認的官方轉述系統,用漢語拼音給公車、火車站點標註有利於更好地傳達和弘揚中國文化。楊教授還舉例說,中央民族大學的英譯,就是用的漢語拼音來表示,因為這樣翻譯的話更忠實於原意,更利用表達其內在的文化內涵。如果把漢語拼音附加在原本的英語翻譯之後,那樣會使外國人更容易理解。
  • 漢語拼音竟是古羅馬人發明的?一塊手錶凝結著許多古老文明的精華
    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是什麼?是一種拉丁字母,拉丁字母就是羅馬人用的在2003—2004年的國家展覽裡面有一塊古羅馬的石碑。一塊表的上的學問就有很多,錶盤子一般為玻璃製品,玻璃是古埃及人發明的!雖然也有人說是兩河流域的但是目前留下的實物是埃及人最多。1小時=60分鐘,60進位是兩河流域發明的。
  • 自然拼讀(Yu)和漢語拼音(Xiongzhang)可以兼得
    再次我們在給大家回答一下,回答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自然拼讀和漢語拼音?自然拼讀法(Phonics)是英語為母語國家的孩子學習英語讀音與拼寫、增進閱讀能力與理解力的教學法;同時,也是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初學者學習發音規則與拼讀技巧的教學方法。
  • 臺灣人使用漢語拼音嗎?
    「ㄅㄆㄇㄈ」很多大陸朋友以為是日文字,看起來很像,但它其實和漢語拼音一模一樣,只是前者是用「符號」,後者是用英文字母。例如ㄅ就是b,ㄆ就是p,ㄇ就是m,ㄈ就是f……全都都有對應的。差別就如此而己,和什麼日本阿拉伯韓國甚至閩南都沒什麼關係。「ㄅㄆㄇㄈ」是1918年就制定了的,但漢語拼音則是1958年才制定的。
  • 大家以為是外國人發明的那些東西
    大家都知道」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還有很多東西是中國發明的,卻一直被認為是外國人發明的。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創造了無比的榮耀,現代的我們不應該更加努力重回世界這巔嗎?,他 1790 年發明的木製自行車,沒有車把、沒有腳蹬、沒有鏈條,坐墊也很低,人需要雙腳著地向後蹬自行車才能前進。
  • 外國人疑惑:為什麼我們設計的英文鍵盤,你們可以無障礙打中文?
    那麼現在的計算機,要操作它無非就是兩個操作工具,一個是鍵盤一個是滑鼠。滑鼠是非常容易操作的,只需要通過移動滑鼠來實現光標的移動,再配合計算機點擊滑鼠上的兩個鍵位即可,基本是有手就會。但是鍵盤的話就難度大很多了,標準的鍵盤上有104個鍵位,每一個鍵位都對應這一個功能。
  • 漢語拼音溯源
    你可知道,我們使用多年的漢語拼音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它的產生和發展是漢語語言社團歷盡千帆後的大智慧。 自從漢字形成並廣為傳播,利用什麼方式拼讀漢字(甚至外文)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我國古人很早就對此進行了探索,唐末五代時期的僧人守溫就曾創製過用30個漢字作為字母進行拼讀的「拼音方案」,並用來輔助僧侶學習梵文。
  • 出生才61年的漢語拼音,為什麼能爬到千年漢字「頭上」?
    在漢語拼音出現之前,採用的是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如下圖:是不是聽起來就很崩潰?而且根本無法在計算機上進行輸入。
  • 漢語拼音一甲子:從歷史走向未來,從中國走向世界
    雖然認識的漢字有限,他還是憑藉路牌上的「NANLUOGU XIANG」準確找到了南鑼鼓巷,並且以同樣的方法,踏足了一個又一個巷子深處的胡同。  「小女孩張開嘴『a』,大公雞昂著頭『o』,白天鵝倒影在水中『e』。」每年九月,新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都會在語文課本的第二章開始漢語拼音的學習,這也是他們學習中國漢字的起點。
  • 張衡的兩大發明,一個被移出中國教材,一個卻被印在韓國紙幣上?
    中國古人憑藉智慧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過極大的貢獻,優秀的歷史發明以及發明家數不勝數,其中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被稱之為古代四大發明。下面,我們就來看古代知名人士張衡發明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在最原始的年代裡,人們堅信天圓地方的學說,他們認為,宇宙是一個球體,而地球卻是一個方形的,因為沒有探索工具的幫助,人們只能通過肉眼的觀察還有憑空想像才能初步形成對宇宙的認識。張衡敢於向傳統觀念提出挑戰,他以勇氣與魄力進行一探究竟,製作了一個觀察星空的科學儀器——渾天儀。
  • 也聊漢語拼音之過
    這裡從浪費的角度來聊聊現代漢語拼音之過。金尼閣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那些拉丁字母就是現代漢語拼音的聲母韻母。1958年秋季起,洋人發明的那個漢語拼音方案成為我國小學生的必修課。不容置疑,漢語拼音為識字無師自通的中國人作出了最偉大的貢獻。然而也讓中國學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 用學英語音標的方式,學漢語拼音
    拼音是學好漢字的一個重要工具,和英語的音標一樣。小學語文也用了很大的篇幅和功夫去教拼音,但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音標和拼音會有衝突,所以英語才學「自然拼讀」,而不教音標。實際上,漢語拼音也是國際音標的一種,和英語音標是獨立的,但都採用同樣的發音標註方法。只是漢語的發音更加多變,相對複雜,還加上了四個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