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臺灣「拼音大戰」的歷史 兩岸拼音為何不同

2020-12-11 北晚新視覺網

2016年1月22日訊,最近有兩件與臺灣有關的熱點事件。一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引發各界對兩岸關係的思考。二是一位周姓藝人由於涉臺獨,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不得不出面道歉,還引發了一場「表情包大戰」。幾乎在同一時間段,一條沒那麼起眼的新聞悄然進入又離開了人們的視線,那就是「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度過了自己的111周歲壽辰。

 

插圖

前兩條新聞和後一條之間,似乎沒什麼聯繫,但如果聽過了臺灣「拼音大戰」的來龍去脈,你或許會對臺灣和漢語拼音之間的淵源有一些新認識。

但凡去過臺灣、或者熟悉臺灣的人都知道,不同於大陸一套漢語拼音走天下,臺灣存在著多種拼音系統。為漢字注音的職能由注音符號承擔(就是那套看起來有點像日語片假名的系統)。而國語羅馬字、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則為誰來承擔漢字拉丁化(即將以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職能展開了爭奪。尤其是後兩者之間的較量超出了語言學範疇,上升到政治鬥爭,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激烈的討論,故被稱為「拼音大戰」。

漢語拼音咱們都熟悉,這裡就不多說。國語羅馬字出自1926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制訂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俗稱「老國羅」),制訂者匯集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林語堂等多位著名語言學家。1928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大學院將其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公布,與注音字母同時推行。1986年臺灣地區又發布了俗稱「新國羅」的《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而通用拼音方案最早在1997年提出,1998年率先在陳水扁擔任市長的臺北市使用。2002年,臺灣教育部通過「華語拼音系統為通用拼音」,用通用拼音取代了漢語拼音。

說實話,國語羅馬字和通用拼音看起來和漢語拼音差不多,都使用拉丁字母,只是在某些問題的處理方面有差別,比如說某些發音到底用哪個字母表示,要不要增添附加符號,怎麼表示漢語聲調等。例如,臺北有個木柵地區,用漢語拼音拼寫就是「Muzha」,用羅馬字拼寫就是「Mucha」,用通用拼音拼寫就是「Mujha」。一般來說,各個國家或地區都希望並努力推廣一套標準的拼寫方案,而不同的拼寫卻常常在臺灣地區長期共存。

多種漢字拼寫方案並存的局面,其實是臺灣地區政治角力的結果。在1958年大陸推出《漢語拼音方案》之前,漢字圈內一直存在著多種漢字拉丁化方案。但1958年之後,大陸地區的拼寫統一為漢語拼音,而海峽對岸的臺灣地區,卻仍堅持使用國語羅馬字。

即使在漢語拼音從1979年起為聯合國秘書處採用,用於在各種拉丁字母文字中轉寫中國人名和地名;即使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規定拼寫漢語以漢語拼音為國際標準(國際標準ISO7098),臺灣地區仍然沿用羅馬字拼寫漢字,甚至還發布了一套沒什麼人使用的「新國羅」。國語羅馬字和漢語拼音之間的競爭,或許可以看做「拼音大戰」的前奏。

大約是因為漢語拼音越來越得到國際認可,出於科技文化、學術資料交流的需要,為了與世界接軌,1999年,臺灣當局行政主管部門議決,採用大陸的漢語拼音法,並擬定於兩年後,將漢語拼音列為小學生的必修課程。

如果故事發展到這裡就結束了,那麼「拼音大戰」也算被扼殺在了搖籃裡。可偏偏在2000年,陳水扁上臺,推行「臺獨」政策,在文化上不斷「本土化」與「去中國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聲稱更適合拼寫「臺灣國語」的通用拼音取代了漢語拼音。

這樣的舉動遭到了島內各方面的激烈批評和抵制,「拼音大戰」由此爆發。論戰中反對者最主要的論點就是,通用拼音一點也不通用,連在臺灣通行都有困難,遑論與國際接軌。雖說官方稱不會強制執行通用拼音,可採用「通用拼音」的縣市可以申請巨額補助,採用漢語拼音的則沒有政策優惠。儘管這樣,還是有些縣市不買帳。比如曾為通用拼音打頭陣的臺北市就「風水輪流轉」,堅持使用漢語拼音。

雖然島內各地的配合度不高,各界的反彈聲浪也始終未曾斷絕,但臺灣官方一直沒有放棄讓通用拼音「一統天下」的努力,甚至準備在2007年底前讓全部地名統一採用「通用拼音」。不過局勢在2008年卻陡然扭轉,那一年馬英九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9月16日,臺灣「教育部」就決議全面放棄通用拼音,改用與大陸通用的漢語拼音。持續多年的「拼音大戰」終於落幕。

當然了,這場戰爭雖然結束,但還有許多戰場需要打掃。比如六年來推廣通用拼音,留下了很多路牌指示標,全部更換自然是一大筆支出,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兩種方案並存是必然。

到底使用漢語拼音還是通用拼音,原本只是一個語言學問題,只要按照學術和實用的標準比一比,哪種方案更有系統性,哪種方案更能準確記錄和反映漢語語音,哪種方案更易教學,哪種方案更能與國際接軌,不難得出答案。其實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大體相同,只有少量區別。兩種方案孰優孰劣,語言學家和使用者自有評判。不過通用拼音推行之時,國親兩黨也猛批民進黨當局「政治壓過專業、意識形態打倒實用」。難怪當臺灣有關方面決定將中文譯音政策由採用「通用拼音」改為「漢語拼音」後,當時的《人民日報》配了八個字評論:「切中肯綮,務實之舉」。(吾雲)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臺灣「拼音大戰」幕后角力:一場「統獨」之爭
    甚至各縣市在統一譯名時,還會出現高雄採用通用拼音、臺北則採用漢語拼音的做法。  9月16日,臺當局「行政院跨部會會議」通過相關主管部門的提案,確定未來中文譯音政策將改採漢語拼音,不再使用民進黨政府6年前決定的通用拼音。持續多年的兩岸「拼音大戰」,終於落下帷幕。
  • 臺灣「拼音大戰」幕後 是一場「統獨」之爭(圖)
    甚至各縣市在統一譯名時,還會出現高雄採用通用拼音、臺北則採用漢語拼音的做法。  9月16日,臺當局「行政院跨部會會議」通過相關主管部門的提案,確定未來中文譯音政策將改採漢語拼音,不再使用民進黨政府6年前決定的通用拼音。持續多年的兩岸「拼音大戰」,終於落下帷幕。
  • 從臺灣 「拼音大戰」 了解臺灣人名英譯
    比如,「張」依照中國臺灣的拼寫規則拼寫為 "Chang」,中國香港則拼寫為 "Cheung"。本篇只討論中國臺灣地區姓名拼寫。 在某跨國藥企臺灣地區的一份會議議程中出現了很多參會人員的姓名。譯員本身給出了翻譯,但不是客戶偏好的拼寫方式,所以要求修改。 憑著僅有的經驗,我沒有覺得這位譯員的拼寫有問題。
  • 臺灣曾有多種漢字拼寫方案 政治鬥爭引發「拼音大戰」
    導讀:但凡去過臺灣、或者熟悉臺灣的人都知道,不同於大陸一套漢語拼音走天下,臺灣存在著多種拼音系統。 但凡去過臺灣或者熟悉臺灣的人都知道,不同於大陸一套漢語拼音走天下,臺灣存在著多種拼音系統。 最近有兩件與臺灣有關的熱點事件。一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引發各界對兩岸關係的思考。
  • 《聯合早報》:「拼音大戰」的政治色彩
    作者在結論中,同意臺灣目前所掀起的這場「拼音大戰」蒙上濃厚的政治色彩,它並不是什麼學術之爭,而是一場統獨之爭的說法。     11月30日,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臺辦)召開第二次記者會,國臺辦主任助理兼新聞局局長張銘清說,臺灣當局如果舍中文拼音而推行通用拼音,就是企圖與大陸割斷文化紐帶,企圖在文化和教育領域中搞臺獨。
  • "通用拼音"不"通用" 一月內兩岸漢語拼音"統一"
    3月2日,臺灣地區「行政院」下最後通牒,一個月內,統一中英對照表,完成漢語拼音正名。對此,昨日,臺灣地區著名學者、臺灣文化大學教授江岷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本來就同文同種同根,拼音統一是必然趨勢,它將為兩岸其他文化的統一起到積極的表率作用。
  • 世界日報:臺灣採認漢語拼音有利中國文化傳承
    世界日報:臺灣採認漢語拼音有利中國文化傳承 2008年10月13日 08: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但我們要說,這是臺灣當局從文化層面軟性抵拒「臺獨」意識滋長的根本之計,不但值得肯定,有利於為兩岸文化尋求共識,擴大溝通面,在教育和文化上具有承先啟後的歷史意義。  6年前,陳水扁政權以強硬手段推行所謂的「通用拼音」法,意圖排除漢語拼音法的使用。藍色地方政權特別是馬英九執政的臺北市堅決不同意。
  • 兩岸漢語拼音將首先「統一」軟性抵拒臺獨
    一段時期內,同一種語言,大陸使用的是漢語拼音法,而臺灣地區使用的則是「通用拼音」——一種整合了普通話、閩南話、客家話等語言的拼音法,但在一個月後,兩岸漢字拼音將實行統一。臺當局日前發出通牒,要求在一個月內必須將在臺灣使用的拼音標註法全部改為大陸使用的漢語拼音。一些分析認為,這一措施是臺灣當局從文化層面軟性抵拒「臺獨」意識滋長的根本之計,有利於兩岸文化尋求共識,擴大溝通面,在文化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 臺灣的拼音與表音
    臺灣的拼音與標音Táiwān de pīnyīn yǔ biāoyīn[中國臺灣]高婉瑜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之後,臺灣使用的是威妥瑪拼音;1996年因為國際化的需求,以注音符號第二式作為全臺街道譯名的依據,當時臺北市長不贊成此方案
  • 兩岸統一拼音 臺灣地區政策更新
    調整中文譯音政策臺灣當局「行政院」「跨部會會議」前天通過臺當局主管部門的提案,調整中文譯音政策,改採漢語拼音。即日起,臺當局的各項補助活動,若有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否則不予補助。臺當局「政務委員」曾志朗前日主持「行政院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第一次會議,臺當局「教育部」在會中提案,主張基於與國際接軌及提升國際競爭力等角度,提議將中文譯音改採漢語拼音。臺當局「教育部」在會中指出,中文譯音政策採用通用拼音,執行六年來,紊亂不一,「中央」單位及縣市政府採用通用拼音的佔68%,不少單位認為推動通用拼音有困難。
  • 通用拼音不通用
    所以我認為實際上如果要使用大陸這套拼音系統,並不妨礙將來經過一定補充的話,可以同時去注音其他地方方言,像閩南話、客家話等等。  主持人: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臺灣當局推行通用拼音是為兩岸文化交流來設置了一道障礙呢?  楊毅周:那當然了,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同文同種本來是我們兩岸交流最便捷、最順暢的一個工具。
  • 臺灣拼音之爭落幕:「文化臺獨」末日到來
    編者按:臺灣當局通過提案,決定調整中文譯音政策,改用漢語拼音。有評論稱,這是臺灣終於摒棄「去中國化」政策,決定與世界接軌。一定還有人在思考:兩岸最終統一了漢語拼音。那麼下一步,簡體字和繁體字的爭論,又將何去何從呢?通用拼音讓臺灣人找不到北臺灣的地名拼音系統,從開始到現在就不曾統一過,舉例而言,我的學校在臺北市的木柵地區,每次早上上學都可以看到至少四個版本的「木柵」拼音,包括:Mucha、Muzha、Mujha,和Muja。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郵政拼音則是一個以拉丁字母拼寫中國地名的系統,它最早在1906上海舉行的帝國郵電聯席會議上被通過並公開使用。它是借鑑、參考威妥瑪拼音的基礎上發明出來的,與威妥瑪拼音不同,它的使用範圍僅限於與郵政息息相關的地名領域,曾一度作為轉譯中國地名的主要轉寫方案。
  • 《植物大戰殭屍拼音大冒險》攻略
    《植物大戰殭屍拼音大冒險》怎麼玩那?《植物大戰殭屍拼音大冒險》攻略為大家愛準備好了,《植物大戰殭屍拼音大冒險》主要的玩法就是將拼音和打殭屍的玩法相結合。學齡兒童可以通過學習拼音,在打殭屍的過程中掌握拼音的實際用法,可以說對小孩的學習還是有一定幫助的。接下來我們就具體看看這款遊戲怎麼玩吧。
  • 臺灣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爭鬥的背後
    雖然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之間使用的符號差異只有15%,但少數幾個符號不同,會帶來幾何級數的差異,會使大量的中文複合詞、詞彙不一樣,尤為嚴重的是,它還將帶來實際使用上的極大麻煩。如中國第一大姓———「張」姓,用漢語拼音為ZHANG,「通用拼音」則為JHANG。如果有一家人分居臺灣、大陸兩地,就會出現明明是一家人,但一個的護照上是ZHANG,另一個是JHANG。
  • 臺灣: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爭鬥的背後
    「通用拼音」為近年由臺灣學者依照漢語拼音研發而來,目前使用者以學者為主,臺灣當局新領導人在臺北市「市長」任內曾採用於地名和路街名譯音。雖然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之間使用的符號差異只有15%,但少數幾個符號不同,會帶來幾何級數的差異,會使大量的中文複合詞、詞彙不一樣,尤為嚴重的是,它還將帶來實際使用上的極大麻煩。如中國第一大姓―――「張」姓,用漢語拼音為ZHANG,「通用拼音」則為JHANG。
  • 歷史 | 漢語拼音的來源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2008年9月,中國臺灣地區確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涉及中文音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自2009年開始執行。
  • 臺灣將採納漢語拼音
    據報導,臺灣在國際化與計算機處理的迫切需求下,初步決定將以漢語拼音系統為主要的音譯基礎,現有的注音二式及通用拼音將被排除。至於漢語拼音無法適當音譯的中文或本土語音發音,將以外加方式另訂拼音方法,成為「模組式」的英譯系統。
  • 毛澤東在中國曾考慮棄漢字用拼音
    其實,漢字簡繁之爭自晚清以來就一直存在,它甚至在某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成為一種政治符號和政治標識。蔣介石欲簡化漢字被批千古罪人在眾多恢復繁體字的理由中,最重要一條就是復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因為臺灣使用繁體字。殊不知蔣介石也曾是簡化字的擁躉。1922年,著名語言學家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
  • 新聞背景:臺灣當局欲推行的「通用拼音」是什麼?
    中新網香港7月11日消息:臺北訊,臺灣當局「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昨天表決表決通過中文譯音將採用所謂「通用拼音系統」的方案。那麼所謂「通用拼音」到底是什麼呢?  臺灣目前採用的中文音標是清王朝被推翻後中國自行研發的注音符號,諸如ㄐ、ㄑ、ㄒ、ㄓ、ㄔ、ㄕ等,與羅馬字母完全不同,學習亦十分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