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爭鬥的背後

2020-12-08 中國青年報

 

  日前,臺灣「教育部國語推動委員會」公布「中文譯音統一規定」草案,草案捨棄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代之以臺灣自行研發的所謂的「通用拼音」作為島內人名、地名、街名的英譯統一規範。草案一出,遭到臺灣社會各界的強烈抨擊,輿論指責臺灣新當局的倒行逆施,指出中華文化的根是無論如何也斬不斷的,少數臺獨分子的愚蠢行為必將以失敗而告終。

 

  「通用拼音」是什麼東西

  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都是使用羅馬字母的拼音系統,漢語拼音於1952年由祖國大陸研發,目前已經廣為國際採用,並已獲得國際ISO認證,目前全球有15億人口熟悉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為近年由臺灣學者依照漢語拼音研發而來,目前使用者以學者為主,臺灣當局新領導人在臺北市「市長」任內曾採用於地名和路街名譯音。雖然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之間使用的符號差異只有15%,但少數幾個符號不同,會帶來幾何級數的差異,會使大量的中文複合詞、詞彙不一樣,尤為嚴重的是,它還將帶來實際使用上的極大麻煩。如中國第一大姓―――「張」姓,用漢語拼音為ZHANG,「通用拼音」則為JHANG。如果有一家人分居臺灣、大陸兩地,就會出現明明是一家人,但一個的護照上是ZHANG,另一個是JHANG。如此一來,非但外國人難以弄清楚是怎麼回事,就是中國人自己也會弄糊塗。

  臺灣地區近50年來一直使用注音符號為學習中文的拼音符號,沒有推廣羅馬字母拼音系統。中文譯音也不統一,因此路街地名及護照人名等,同一中文字出現許多不同拼音版本。為了統一中文譯音,臺「行政院」於去年7月的院會中,決定採用漢語拼音,然而臺灣新「政府」上臺後卻突然轉向於改用「通用拼音」。理由是與大陸漢語拼音相比,通用拼音與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鄉土語言音標系統具有更高的相容性。

  臺北市唱反調

  臺北市早已採用了漢語拼音,且行之有效。對於「教育部」突然改用「通用拼音」系統,臺北市政府指出,這種政策急轉彎完全是出於意識形態的政治考量,存在被大陸統一的焦慮,完全無視漢語拼音在國際間廣為通用的事實,「通用拼音」根本就是寸步難行。

  臺北「市長」馬英九表示,中文譯音要考慮國際趨勢和與世界接軌,不要一意孤行,更不宜涉及意識形態和政治因素。臺北市「民政局長」林正修表示,只因為大陸使用漢語拼音,臺灣就不採用,這個理由實在太荒唐了,畢竟漢語拼音已經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拼音方法,即使鄰近的新加坡也採用漢語拼音,而不僅僅是大陸專屬的拼音;而「通用拼音」現在還在試驗階段,要做為官式的版本會有很多問題。對於臺北市的反彈,「教育部政務次長」範巽綠聲稱「通用拼音」要國際化並沒有多大困難,漢語拼音不利於學習鄉土語言,「本土化」雖是此一決定的核心想法,但主要是基於兼顧與國際接軌、本土語言教學、島內接受度三項原則,臺北市政府只想到國際化,似乎太狹隘了。

  臺北市政府發表聲明指出,未來如果「中央」堅持採用「通用拼音」,臺北市將在現行的小學注音教學之外,進行「雙軌教育」,同時教授通用、漢語拼音,以免學生長大後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臺北市強調,雙軌教學可能造成資源浪費,但市府是「被迫」的,因為學生如果不學國際上通行的漢語拼音,未來到國外可能輸在起跑點上,在使用電腦輔助系統時也較難和世界同步接軌,甚至可能被淘汰。臺北市政府還表示相信,多數家長與學生會支持使用漢語拼音的。

  「教育部」內部不同調

  中文譯音究竟應採用「通用拼音」或是漢語拼音,不但「教育部」與臺北「市政府」意見不一,就連「教育部」自己內部也鬧內訌。主管此次草案的「教育部政務次長」範巽綠(民進黨籍)堅決主張採用「通用拼音」,「教育部長」曾志朗卻對這種執意採取「通用拼音」、拒絕漢語拼音的作法十分不滿。

  曾志朗是臺灣知名的語言和認知心理學專家,幾年前,他就以學者專家身分,受「教育部」邀請為中文譯音研議小組的召集人,當時他即主張採用漢語拼音。如今身為「部長」,先以迴避原則不參與討論,但他自己圈選出來的委員會的決議和過程引發了外界強烈質疑,連他自己也不滿,終於跳出來表達個人意見。曾志朗指出,漢語拼音系統已在全世界通用,「不去承認,它也在」,當局如何捨棄,全世界都在看,必須重視「走得出去嗎?或是只關在自己家裡用?」曾志朗表示,他是「教育部長」,有責任做最後裁決,「應該堅持的,他會堅持」,他會在最後裁決時加上不同意見,建議把國際普遍使用的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兩案並陳,由「行政院」做最後決定。如果當局仍堅持採用「通用拼音」將付出不可估量的代價。然而可悲的是在臺當局的壓力下,一再聲稱要堅持到底的曾志朗卻沒能堅持下去,最終敗下陣來。

  學者痛斥政治化

  主張採用漢語拼音的臺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前「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表示,因政治因素捨棄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是沒出息的想法。中文譯音系統只是一個工具,臺灣要與大陸較勁,應該在社會經濟發展上比。臺灣要國際化、資訊化,當然就要與國際接軌,漢語拼音全球都在使用,獲得ISO國際認證,本身也是一種中文輸入法。劉兆玄認為臺灣如果採用「通用拼音」,將來學生到國外留學時,就非得走到哪裡都得帶著自己的筆記型電腦,用自己的輸入法。

  前「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主委痛批採取「通用拼音」是「硬幹」,毫無學術根據,是政治意識形態與民粹主義作祟的產物。他表示,如果真的決定使用「通用拼音」,那小學生就倒黴了,因為26個英文字母長得都一樣,但學生在學閩南語、客家話都有不同的念法、發音,對學生來說,在學習上會很容易搞混,不是學生之福。

  為了抗議「通用拼音」作為中文譯音拼音系統的決策過程不尊重專業,「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研究員李壬癸憤而辭去「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職務。李壬癸是島內語言學權威,多年來一直從事原住民語與閩南語、客家話等鄉土語言研究,他指出,「通用拼音」派學者對外宣稱「通用拼音」比漢語拼音對閩、客語等鄉土語言有更大的相容性與本土性,「在學理上根本站不註腳」。

  國、民兩黨針鋒相對

  民進黨中常會日前做出決議表示,聲稱臺灣與世界的接軌不需經由大陸來連結,因此,民進黨認為,第一、各縣市應有一致的譯音規格,以符合使用者需求。第二、採用何種中文音譯系統,應回歸專家及語言學者的專業決定。部分中常委還在會中抨擊「教育部長」曾志朗,認為他根本是與臺北「市長」馬英九「一唱一和」,模糊外界焦點。民進黨主席謝長廷則表示,早在大選之前已有14個城市連署,希望改用「通用拼音」,這不是意識形態問題,而是適合民眾的習慣。雖然漢語拼音目前有十幾億人在使用,但也不代表就得一律使用漢語拼音。他並認為,語言不只是溝通問題,也有文化和土地認同問題,臺灣要國際化不一定要透過大陸來國際化,臺灣也可以和國際接軌。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為此召開記者會指出,中文譯音要和國際接軌,不能劃地自限,「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應該採行漢語拼音。國民黨團書記長何智輝表示,民進黨「執政」以來,用意識形態主導政務,專業不受尊重,使民眾失去信心,造成社會高度不安定。他認為,應該讓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文化歸文化,中文譯音要和國際接軌,不能劃地自限,假本土化之名行意識形態之實。

  本來語言、拼音的不同方式,只是一種溝通工具。欲求溝通,自然是以實用、普遍為優先考量,但無論從實用性、溝通性、普遍性或與國際化接軌考量,行之多年的漢語拼音都是最佳。臺灣新當局舍此而堅持採用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通用拼音」,背後原因只有一個:塑造出一個有別於中國漢語文化系統的臺灣拼音,以達成徹底的「本土化」,加速臺灣與大陸的分離,這種倒行逆施的做法是不可能會成功的。

  (筱玫)

 

 

 

相關焦點

  • 臺灣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爭鬥的背後
    日前,臺灣「教育部國語推動委員會」公布「中文譯音統一規定」草案,草案捨棄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代之以臺灣自行研發的所謂的「通用拼音」作為島內人名、地名、街名的英譯統一規範。草案一出,遭到臺灣社會各界的強烈抨擊,輿論指責臺灣新當局的倒行逆施,指出中華文化的根是無論如何也斬不斷的,少數臺獨分子的愚蠢行為必將以失敗而告終。
  • 臺當局要廢掉漢語拼音 地名全改「通用拼音」
    本報特約記者 陳曉星 時下的臺灣,一切都要為政治服務,為選舉服務。近日,臺當局「內政部」官員又出歪招兒,宣布年底之前島內全部地名的音譯,將採用其所謂的「通用拼音」。此舉標誌著臺灣將徹底棄用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去中國化」的觸角從之前的成語典故伸向了方塊漢字的注音。
  • 通用拼音不通用
    臺灣方面棄用祖國大陸的漢語拼音而採用可兼容鄉土音標的通用拼音,那麼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臺灣採用通用拼音能給臺灣的文化帶來什麼影響呢?為此記者採訪了我國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今年已是95歲高齡的周有光先生和原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均先生。
  • 以漢語為主兼採通用 臺灣要搞臺灣版漢語拼音
    中新網香港6月21日消息:臺北訊,臺灣的「教育部長」曾志朗十九日下午面見陳水扁,對於爭議頗大的漢語拼音系統問題,表示將制定「臺灣版漢語拼音」;「教育部」並將在八、九月間全面檢討現階段教育改革政策。  據報導,關於「臺灣版漢語拼音」,曾志朗稱,臺灣應「以漢語拼音為主體、兼採通用拼音精神」,發展出「臺灣版漢語拼音」。
  • 臺灣當局採取「通用拼音」只為搞「文化臺獨」
    臺灣「教育部」日前決議中文譯音將用臺灣自己研發的「通用拼音系統」,受到各界人士的批評。輿論認為,這是陳水扁當局繼「護照」及所謂「駐外使館(處)」改名之後,又一大搞「漸進式臺獨」的舉動,是陳水扁當局大搞「去中國化」﹑步向「臺獨」的又一例證。  臺灣教育當局在政策決定採用「通用拼音系統」的同時,否決了漢語拼音系統。
  • 新聞背景:臺灣當局欲推行的「通用拼音」是什麼?
    中新網香港7月11日消息:臺北訊,臺灣當局「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昨天表決表決通過中文譯音將採用所謂「通用拼音系統」的方案。那麼所謂「通用拼音」到底是什麼呢?  臺灣目前採用的中文音標是清王朝被推翻後中國自行研發的注音符號,諸如ㄐ、ㄑ、ㄒ、ㄓ、ㄔ、ㄕ等,與羅馬字母完全不同,學習亦十分不便。
  • 臺灣當局決定中文譯音採用「通用拼音」系統
    中新網香港7月10日消息:臺灣當局「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今天以十票對零票,表決通過中文譯音將採用「通用拼音系統」的方案。  據「中央社」報導,如果沒有意外,該方案將由臺灣當局現任「教育部長」黃榮村送「行政院」核定實施。  臺灣當局「教育部」今天傍晚召開「國語推行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
  • 臺灣改用「漢語拼音」
    調整中文譯音政策  本報訊 臺灣當局「行政院」「跨部會會議」前天通過臺當局主管部門的提案,調整中文譯音政策,改採漢語拼音。即日起,臺當局的各項補助活動,若有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否則不予補助。
  • "通用拼音"不"通用" 一月內兩岸漢語拼音"統一"
    臺灣學生:「通用拼音」讓他很尷尬  據了解,由於國際廣為流通的是漢語拼音,而臺灣地區「通用拼音」主要是整合島內「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少數民族語言等,外界對兩種拼音系統流通性的認知和事實之間存在不小的落差。  臺灣地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兩岸對同一漢字音的標記方式不同,容易導致混亂,並且由此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 臺灣人使用漢語拼音嗎?
    臺灣人打字是不用漢音拼音的,而是用ㄅㄆㄇㄈ,也就是注音符號。而且它的歷史更久。「ㄅㄆㄇㄈ」很多大陸朋友以為是日文字,看起來很像,但它其實和漢語拼音一模一樣,只是前者是用「符號」,後者是用英文字母。大陸喜歡橫著寫,在臺灣都只會豎著寫,也就是上面是「ㄧ」,下面是「ㄞ」,然後在右邊偏中間注個「ˊ」,表示這是四聲。如果是漢語拼音的話,就是注成ya。至於哪一種拼音方式更好用,就青菜豆腐各有所愛了,大陸肯定覺得經過改良的好,但臺灣也認為謹遵古法的才實用。我自己呢,從小受注音符號的荼毒深了,自然還是注音符號用得順手,要改也改不過來。
  • 臺灣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爭鬥的背後
  • 臺灣中文譯名1個月內將全部改用漢語拼音
    重慶晚報3月5日報導 位於臺北的一個交通標牌,「淡水」用通用拼音標註為「Danshuei」,「臺北」標註為「Taipei」。臺灣「行政院」去年要求完成全臺的漢語拼音正名,但擁有地名管轄權的各縣市存在歧見,全臺地名亂糟糟。
  • 臺灣「拼音大戰」幕后角力:一場「統獨」之爭
    有一次為了找『帽子』的俄文單詞,用漢語拼音輸入法敲打了半天,只出來一個『貓』字。」  的確,數十年來,漢語拼音已在國際上廣為通用,不僅是聯合國所採用的標準拼音系統,也是國際學術界通用的拼音系統。而通用拼音因以本地發音為基礎,推廣效果並不理想。  通用拼音是原臺灣當局曾經建議使用的中文拉丁化拼音法,號稱是漢語拼音的「改良版」。
  • 臺灣「拼音大戰」幕後 是一場「統獨」之爭(圖)
    有一次為了找"帽子"的俄文單詞,用漢語拼音輸入法敲打了半天,只出來一個"貓"字。」  的確,數十年來,漢語拼音已在國際上廣為通用,不僅是聯合國所採用的標準拼音系統,也是國際學術界通用的拼音系統。而通用拼音因以本地發音為基礎,推廣效果並不理想。  通用拼音是原臺灣當局曾經建議使用的中文拉丁化拼音法,號稱是漢語拼音的「改良版」。
  • 揭秘中國臺灣「拼音大戰」的歷史 兩岸拼音為何不同
    但凡去過臺灣、或者熟悉臺灣的人都知道,不同於大陸一套漢語拼音走天下,臺灣存在著多種拼音系統。為漢字注音的職能由注音符號承擔(就是那套看起來有點像日語片假名的系統)。而國語羅馬字、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則為誰來承擔漢字拉丁化(即將以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職能展開了爭奪。
  • 臺當局擬採「通用拼音」 媒體指「多此一舉」
    中新社香港七月十一日電 臺北消息:據臺灣媒體報導,臺「教育部國語會」昨天下午拍板,建議「教育部」中文譯音採用「通用拼音」,有媒體指沒有必要多此一舉。  中文譯音採用何種拼音系統,臺灣長期以來爭議不休。
  • 臺灣的拼音與表音
    ,於1998年改採通用拼音。2000年換黨執政後,2002年編訂《中文譯音使用原則》,規定地名、姓名、海外華語教學、其他中文譯音以「通用拼音」為準,這只是指導方案,仍尊重各縣市政府的選擇,未全面強制推行。當時為何設計通用拼音?
  • 「臺灣版漢語拼音」 曾志朗也說不清楚
    「臺灣版漢語拼音」 曾志朗也說不清楚 2001年06月21日 11:45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當局決定臺灣中文譯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
    中國臺灣網9月17日消息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當局行政主管部門會議今決定,臺灣中文譯音政策將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臺當局對於臺灣各縣市的補助活動,如果有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否則將不予補助。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表示,漢語拼音有利和國際接軌,未來將在一個月內先行修正「中文譯音使用原則」。
  • 兩岸統一拼音 臺灣地區政策更新
    調整中文譯音政策臺灣當局「行政院」「跨部會會議」前天通過臺當局主管部門的提案,調整中文譯音政策,改採漢語拼音。即日起,臺當局的各項補助活動,若有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否則不予補助。臺當局「政務委員」曾志朗前日主持「行政院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第一次會議,臺當局「教育部」在會中提案,主張基於與國際接軌及提升國際競爭力等角度,提議將中文譯音改採漢語拼音。臺當局「教育部」在會中指出,中文譯音政策採用通用拼音,執行六年來,紊亂不一,「中央」單位及縣市政府採用通用拼音的佔68%,不少單位認為推動通用拼音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