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灣「教育部國語推動委員會」公布「中文譯音統一規定」草案,草案捨棄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代之以臺灣自行研發的所謂的「通用拼音」作為島內人名、地名、街名的英譯統一規範。草案一出,遭到臺灣社會各界的強烈抨擊,輿論指責臺灣新當局的倒行逆施,指出中華文化的根是無論如何也斬不斷的,少數臺獨分子的愚蠢行為必將以失敗而告終。
「通用拼音」是什麼東西
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都是使用羅馬字母的拼音系統,漢語拼音於1952年由祖國大陸研發,目前已經廣為國際採用,並已獲得國際ISO認證,目前全球有15億人口熟悉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為近年由臺灣學者依照漢語拼音研發而來,目前使用者以學者為主,臺灣當局新領導人在臺北市「市長」任內曾採用於地名和路街名譯音。雖然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之間使用的符號差異只有15%,但少數幾個符號不同,會帶來幾何級數的差異,會使大量的中文複合詞、詞彙不一樣,尤為嚴重的是,它還將帶來實際使用上的極大麻煩。如中國第一大姓―――「張」姓,用漢語拼音為ZHANG,「通用拼音」則為JHANG。如果有一家人分居臺灣、大陸兩地,就會出現明明是一家人,但一個的護照上是ZHANG,另一個是JHANG。如此一來,非但外國人難以弄清楚是怎麼回事,就是中國人自己也會弄糊塗。
臺灣地區近50年來一直使用注音符號為學習中文的拼音符號,沒有推廣羅馬字母拼音系統。中文譯音也不統一,因此路街地名及護照人名等,同一中文字出現許多不同拼音版本。為了統一中文譯音,臺「行政院」於去年7月的院會中,決定採用漢語拼音,然而臺灣新「政府」上臺後卻突然轉向於改用「通用拼音」。理由是與大陸漢語拼音相比,通用拼音與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鄉土語言音標系統具有更高的相容性。
臺北市唱反調
臺北市早已採用了漢語拼音,且行之有效。對於「教育部」突然改用「通用拼音」系統,臺北市政府指出,這種政策急轉彎完全是出於意識形態的政治考量,存在被大陸統一的焦慮,完全無視漢語拼音在國際間廣為通用的事實,「通用拼音」根本就是寸步難行。
臺北「市長」馬英九表示,中文譯音要考慮國際趨勢和與世界接軌,不要一意孤行,更不宜涉及意識形態和政治因素。臺北市「民政局長」林正修表示,只因為大陸使用漢語拼音,臺灣就不採用,這個理由實在太荒唐了,畢竟漢語拼音已經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拼音方法,即使鄰近的新加坡也採用漢語拼音,而不僅僅是大陸專屬的拼音;而「通用拼音」現在還在試驗階段,要做為官式的版本會有很多問題。對於臺北市的反彈,「教育部政務次長」範巽綠聲稱「通用拼音」要國際化並沒有多大困難,漢語拼音不利於學習鄉土語言,「本土化」雖是此一決定的核心想法,但主要是基於兼顧與國際接軌、本土語言教學、島內接受度三項原則,臺北市政府只想到國際化,似乎太狹隘了。
臺北市政府發表聲明指出,未來如果「中央」堅持採用「通用拼音」,臺北市將在現行的小學注音教學之外,進行「雙軌教育」,同時教授通用、漢語拼音,以免學生長大後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臺北市強調,雙軌教學可能造成資源浪費,但市府是「被迫」的,因為學生如果不學國際上通行的漢語拼音,未來到國外可能輸在起跑點上,在使用電腦輔助系統時也較難和世界同步接軌,甚至可能被淘汰。臺北市政府還表示相信,多數家長與學生會支持使用漢語拼音的。
「教育部」內部不同調
中文譯音究竟應採用「通用拼音」或是漢語拼音,不但「教育部」與臺北「市政府」意見不一,就連「教育部」自己內部也鬧內訌。主管此次草案的「教育部政務次長」範巽綠(民進黨籍)堅決主張採用「通用拼音」,「教育部長」曾志朗卻對這種執意採取「通用拼音」、拒絕漢語拼音的作法十分不滿。
曾志朗是臺灣知名的語言和認知心理學專家,幾年前,他就以學者專家身分,受「教育部」邀請為中文譯音研議小組的召集人,當時他即主張採用漢語拼音。如今身為「部長」,先以迴避原則不參與討論,但他自己圈選出來的委員會的決議和過程引發了外界強烈質疑,連他自己也不滿,終於跳出來表達個人意見。曾志朗指出,漢語拼音系統已在全世界通用,「不去承認,它也在」,當局如何捨棄,全世界都在看,必須重視「走得出去嗎?或是只關在自己家裡用?」曾志朗表示,他是「教育部長」,有責任做最後裁決,「應該堅持的,他會堅持」,他會在最後裁決時加上不同意見,建議把國際普遍使用的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兩案並陳,由「行政院」做最後決定。如果當局仍堅持採用「通用拼音」將付出不可估量的代價。然而可悲的是在臺當局的壓力下,一再聲稱要堅持到底的曾志朗卻沒能堅持下去,最終敗下陣來。
學者痛斥政治化
主張採用漢語拼音的臺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前「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表示,因政治因素捨棄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是沒出息的想法。中文譯音系統只是一個工具,臺灣要與大陸較勁,應該在社會經濟發展上比。臺灣要國際化、資訊化,當然就要與國際接軌,漢語拼音全球都在使用,獲得ISO國際認證,本身也是一種中文輸入法。劉兆玄認為臺灣如果採用「通用拼音」,將來學生到國外留學時,就非得走到哪裡都得帶著自己的筆記型電腦,用自己的輸入法。
前「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主委痛批採取「通用拼音」是「硬幹」,毫無學術根據,是政治意識形態與民粹主義作祟的產物。他表示,如果真的決定使用「通用拼音」,那小學生就倒黴了,因為26個英文字母長得都一樣,但學生在學閩南語、客家話都有不同的念法、發音,對學生來說,在學習上會很容易搞混,不是學生之福。
為了抗議「通用拼音」作為中文譯音拼音系統的決策過程不尊重專業,「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研究員李壬癸憤而辭去「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職務。李壬癸是島內語言學權威,多年來一直從事原住民語與閩南語、客家話等鄉土語言研究,他指出,「通用拼音」派學者對外宣稱「通用拼音」比漢語拼音對閩、客語等鄉土語言有更大的相容性與本土性,「在學理上根本站不註腳」。
國、民兩黨針鋒相對
民進黨中常會日前做出決議表示,聲稱臺灣與世界的接軌不需經由大陸來連結,因此,民進黨認為,第一、各縣市應有一致的譯音規格,以符合使用者需求。第二、採用何種中文音譯系統,應回歸專家及語言學者的專業決定。部分中常委還在會中抨擊「教育部長」曾志朗,認為他根本是與臺北「市長」馬英九「一唱一和」,模糊外界焦點。民進黨主席謝長廷則表示,早在大選之前已有14個城市連署,希望改用「通用拼音」,這不是意識形態問題,而是適合民眾的習慣。雖然漢語拼音目前有十幾億人在使用,但也不代表就得一律使用漢語拼音。他並認為,語言不只是溝通問題,也有文化和土地認同問題,臺灣要國際化不一定要透過大陸來國際化,臺灣也可以和國際接軌。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為此召開記者會指出,中文譯音要和國際接軌,不能劃地自限,「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應該採行漢語拼音。國民黨團書記長何智輝表示,民進黨「執政」以來,用意識形態主導政務,專業不受尊重,使民眾失去信心,造成社會高度不安定。他認為,應該讓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文化歸文化,中文譯音要和國際接軌,不能劃地自限,假本土化之名行意識形態之實。
本來語言、拼音的不同方式,只是一種溝通工具。欲求溝通,自然是以實用、普遍為優先考量,但無論從實用性、溝通性、普遍性或與國際化接軌考量,行之多年的漢語拼音都是最佳。臺灣新當局舍此而堅持採用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通用拼音」,背後原因只有一個:塑造出一個有別於中國漢語文化系統的臺灣拼音,以達成徹底的「本土化」,加速臺灣與大陸的分離,這種倒行逆施的做法是不可能會成功的。
(筱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