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臺灣,一切都要為政治服務,為選舉服務。近日,臺當局「內政部」官員又出歪招兒,宣布年底之前島內全部地名的音譯,將採用其所謂的「通用拼音」。此舉標誌著臺灣將徹底棄用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去中國化」的觸角從之前的成語典故伸向了方塊漢字的注音。
對此島內輿論認為,這套「一點也不通用」的拼音無法和國際接軌,這種作法將使臺灣更加沒有競爭力。
地名全改「通用拼音」 手機無漢語拼音輸入10月30日,臺當局頒布了《標準地名譯寫準則》草案,明文規定為了統一音譯,島內將在年底之前把全部地名拼音改為臺灣發明的「通用拼音」。之前島內很多地名都是用漢語拼音來翻譯,比如臺北以「忠孝」命名的街道,便會用上「Zhongxiao」的拼音,臺北最有名的「陽明山」也直譯為「Yangmingshan」。這樣一來,等於將島內的漢語拼音「趕盡殺絕」。表面上,當局所謂的「統一標準」是為了方便「國際友人找路」,其實是為徹底「去中國化」再下狠手。
記者在臺灣駐點採訪時,用的是島內購買的手機,給朋友發簡訊只能用英文,島內的朋友和我開玩笑:「秀你的英文嗎?」我說我不會用你們的拼音。他由此生出感慨:「雖是同文同種,隔離生差異啊。」
這個差異始於1949年。此前,漢字注音都使用注音符號,現在大陸的老人也都懂注音符號。但這套符號與羅馬字母完全不同,與國際無法接軌,學習起來也不方便,所以1949年中國大陸開始為制定新的拼音系統展開調研工作。
1958年2月全國人大批准採用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1982年,漢語拼音獲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出的ISO7098號文件認證,1986年聯合國公布漢語拼音為漢語標準語音系統。現在,海外的中文學習者也都使用漢語拼音。
1949年後仍使用注音符號的臺灣,也逐漸感到這套漢字筆畫式符號的種種不便,此時,已經獲得國際認可並且打磨成熟的漢語拼音系統本可拿來就用,但出於政治的考慮,臺當局仍堅持使用注音符號。1998年開始,臺當局自行制定了同樣採用拉丁字母的「通用拼音」,2002年由臺「教育部」宣布使用。
「通用拼音」不通用 幾種拼音打起架臺當局畫蛇添足造出的「通用拼音」一面世,便受到島內的批評和抵制。輿論認為,這套「一點也不通用」的拼音無法和國際接軌,違背世界潮流,這種作法將使臺灣更加沒有競爭力,自絕於世界。時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的龍應臺說,一旦臺灣地區放棄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漢語拼音,勢必迫使老外到北京去學中文,自斷臺灣中文文化發展的後路。在野黨也猛批民進黨當局「政治壓過專業、意識形態打倒實用」。
面對各方質疑,時任臺「教育部長」的黃榮村只好在記者會上打馬虎眼,搪塞說:「"通用拼音"不會強制執行,為了尊重各族群,不採取"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那一套。」話說得好聽,但在實際操作上,臺當局規定採用「通用拼音」的縣市,可以申請巨額補助,採用漢語拼音的則沒有優惠。
為了對抗臺當局的意識形態操作,臺北市仍堅持用漢語拼音。馬英九任臺北市長時,臺北市政府提出,全球99%的學術單位的中文譯音都使用漢語拼音,如果臺灣使用「通用拼音」,島內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將無法通過網絡查詢島外的中文資料,無法與國際接軌,後果非常嚴重。
(責任編輯:黃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