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多次發表支持漢字改革的意見,並指出「漢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現拼音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希望文改會研究出中文字母體系。
本文摘自:《快樂老人報》2015年3月12日16版,作者:佚名,原題為:《毛澤東曾考慮棄漢字用拼音》
在全國「兩會」上,著名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引發網友激辯。其實,漢字簡繁之爭自晚清以來就一直存在,它甚至在某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成為一種政治符號和政治標識。
蔣介石欲簡化漢字被批千古罪人
在眾多恢復繁體字的理由中,最重要一條就是復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因為臺灣使用繁體字。殊不知蔣介石也曾是簡化字的擁躉。
1922年,著名語言學家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蔣介石首肯後,黎錦熙很快就將筆畫最繁瑣的1000個左右的字簡化方案呈報給教育部。怕引起不良後果,教育部最後縮減為300字,於1935年8月頒布,準備印刷。
孰料,國民黨中央常委、考試院院長戴季陶聽到此消息後跑到蔣介石辦公室大吵大鬧,並威脅蔣介石:「如果不取消對漢字的簡化,以後中央全會舉行任何會議,我一概不予參加,我說話算話,不信你就走著瞧!」 在此後的3個月裡,他拒不參加國民黨召開的任何會議。1936年2月,蔣介石被迫以「國民政府」的名義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簡化字的命令。
1952年秋,蔣介石重提漢字簡化的必要性。此時戴季陶已去世,但半路上又殺出來一個「程咬金」,此人叫胡秋原,是國民黨中央委員、著名學者。胡秋原批評稱,「簡化漢字就是破壞中國文化,誰簡化漢字,誰就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他的觀點贏得一大批學者的支持,蔣介石已令「教育部」準備好的漢字簡化方案又一次胎死腹中。
大陸民眾對創立新文字熱情更高
就在臺灣簡化漢字計劃躑躅不前時,大陸也在開展轟轟烈烈的簡化漢字運動。
1949年5月,曾參與民國第一次簡化字運動的黎錦熙聯合多名專家,向「中共五老」之一的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建議開展漢字簡化。吳玉章遂上書毛澤東,提出為了有效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得到毛澤東的首肯。於是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由吳玉章出任主席。但協會成立後,人們對創立新文字的熱情遠遠高過對漢字的簡化。直到毛澤東1950年表態「目前只作簡化改革」,這種狀況才有所改變。
1952年3月,「漢字簡化表」第一稿擬出,選定簡體字700個,但毛澤東認為700個簡體字還不夠簡,字的數量也要減少,一個字要能代替幾個字。根據毛澤東的意見,1953年底文改會擬出第二稿,但這次又被退回,理由是簡體字字數太少。兩個月之後,第三稿擬出,收錄1600多個簡體字。
當時印刷還是鉛字排版,全國能刻模坯的工人只有20人,每個工人每天只能刻十幾個模坯。短時間內改動1600多個銅模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後文改會又對簡化方案反覆更改,直到1955年10月,方案才得以通過。最終《漢字簡化方案》確定了517個簡化字,分四批推行。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向社會公布,共收入簡體字848個。這次方案中「街」被簡為「亍」,「停」被簡為「仃」,「舞」簡為「午」等,遭到了很多人的強烈反對。周有光等人批評這種文字比例失調,難看之極,一味追求簡單而失去了漢字的風貌。半年之後,這一批簡化字就在報刊上停止試用了。
拼音文字曾在山西萬榮試點
近現代雖然有很多知識分子提出使用簡體字的建議,但實際上使用拼音文字,漢字拼音化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比如,1922年,錢玄同就提出:「漢字改用拼音是治本的方法。」魯迅的觀點尤為激進,他曾表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認為促使書面語和口語一致的關鍵是實行漢字拼音化。
與建國前的文字改革一樣,建國後文字改革確定的目標一度也是要實現拼音化文字。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多次發表支持漢字改革的意見,並指出「漢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現拼音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希望文改會研究出中文字母體系。因此文改會在當時一方面進行漢字的整理和簡化工作,另一方面也在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準備工作,並研發出了2000多個中文字母和諸多中文字母方案。
為實現漢字最終的拼音化,1960年左右,山西萬榮縣還進行過拼音文字的試點,即用拼音完全替代漢字。在全縣範圍內,組織了各種學習班和培訓班,進行拼音文字的推廣。萬榮縣還創辦了一種拼音報,這種報紙完全採用拼音文字,沒有漢字字形。不過試點並不成功,幾年之後拼音文字在萬榮縣的試點被終止,拼音文字在全國的推廣當然也就沒有展開。(摘編自《南方都市報》《南方人物周刊》《世界知識》)
[責任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