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中國曾考慮棄漢字用拼音

2020-12-13 正北方網

核心提示: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多次發表支持漢字改革的意見,並指出「漢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現拼音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希望文改會研究出中文字母體系。

本文摘自:《快樂老人報》2015年3月12日16版,作者:佚名,原題為:《毛澤東曾考慮棄漢字用拼音》

在全國「兩會」上,著名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引發網友激辯。其實,漢字簡繁之爭自晚清以來就一直存在,它甚至在某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成為一種政治符號和政治標識。

蔣介石欲簡化漢字被批千古罪人

在眾多恢復繁體字的理由中,最重要一條就是復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因為臺灣使用繁體字。殊不知蔣介石也曾是簡化字的擁躉。

1922年,著名語言學家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蔣介石首肯後,黎錦熙很快就將筆畫最繁瑣的1000個左右的字簡化方案呈報給教育部。怕引起不良後果,教育部最後縮減為300字,於1935年8月頒布,準備印刷。

孰料,國民黨中央常委、考試院院長戴季陶聽到此消息後跑到蔣介石辦公室大吵大鬧,並威脅蔣介石:「如果不取消對漢字的簡化,以後中央全會舉行任何會議,我一概不予參加,我說話算話,不信你就走著瞧!」 在此後的3個月裡,他拒不參加國民黨召開的任何會議。1936年2月,蔣介石被迫以「國民政府」的名義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簡化字的命令。

1952年秋,蔣介石重提漢字簡化的必要性。此時戴季陶已去世,但半路上又殺出來一個「程咬金」,此人叫胡秋原,是國民黨中央委員、著名學者。胡秋原批評稱,「簡化漢字就是破壞中國文化,誰簡化漢字,誰就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他的觀點贏得一大批學者的支持,蔣介石已令「教育部」準備好的漢字簡化方案又一次胎死腹中。

大陸民眾對創立新文字熱情更高

就在臺灣簡化漢字計劃躑躅不前時,大陸也在開展轟轟烈烈的簡化漢字運動。

1949年5月,曾參與民國第一次簡化字運動的黎錦熙聯合多名專家,向「中共五老」之一的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建議開展漢字簡化。吳玉章遂上書毛澤東,提出為了有效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得到毛澤東的首肯。於是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由吳玉章出任主席。但協會成立後,人們對創立新文字的熱情遠遠高過對漢字的簡化。直到毛澤東1950年表態「目前只作簡化改革」,這種狀況才有所改變。

1952年3月,「漢字簡化表」第一稿擬出,選定簡體字700個,但毛澤東認為700個簡體字還不夠簡,字的數量也要減少,一個字要能代替幾個字。根據毛澤東的意見,1953年底文改會擬出第二稿,但這次又被退回,理由是簡體字字數太少。兩個月之後,第三稿擬出,收錄1600多個簡體字。

當時印刷還是鉛字排版,全國能刻模坯的工人只有20人,每個工人每天只能刻十幾個模坯。短時間內改動1600多個銅模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後文改會又對簡化方案反覆更改,直到1955年10月,方案才得以通過。最終《漢字簡化方案》確定了517個簡化字,分四批推行。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向社會公布,共收入簡體字848個。這次方案中「街」被簡為「亍」,「停」被簡為「仃」,「舞」簡為「午」等,遭到了很多人的強烈反對。周有光等人批評這種文字比例失調,難看之極,一味追求簡單而失去了漢字的風貌。半年之後,這一批簡化字就在報刊上停止試用了。

拼音文字曾在山西萬榮試點

近現代雖然有很多知識分子提出使用簡體字的建議,但實際上使用拼音文字,漢字拼音化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比如,1922年,錢玄同就提出:「漢字改用拼音是治本的方法。」魯迅的觀點尤為激進,他曾表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認為促使書面語和口語一致的關鍵是實行漢字拼音化。

與建國前的文字改革一樣,建國後文字改革確定的目標一度也是要實現拼音化文字。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多次發表支持漢字改革的意見,並指出「漢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現拼音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希望文改會研究出中文字母體系。因此文改會在當時一方面進行漢字的整理和簡化工作,另一方面也在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準備工作,並研發出了2000多個中文字母和諸多中文字母方案。

為實現漢字最終的拼音化,1960年左右,山西萬榮縣還進行過拼音文字的試點,即用拼音完全替代漢字。在全縣範圍內,組織了各種學習班和培訓班,進行拼音文字的推廣。萬榮縣還創辦了一種拼音報,這種報紙完全採用拼音文字,沒有漢字字形。不過試點並不成功,幾年之後拼音文字在萬榮縣的試點被終止,拼音文字在全國的推廣當然也就沒有展開。(摘編自《南方都市報》《南方人物周刊》《世界知識》)

[責任編輯:張燕]

相關焦點

  • 拼音破除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魔咒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經過幾番苦苦思索,一些人終於發現了中國落後的「秘密」:西方拼音文字只要會說就會寫,故國民識字率很高,而漢字獨立於語言之外,筆畫繁難,就連一些飽學之士都曾發出「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一律改為白話文課,小學教科書都在漢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  1928 年,語言學家黎錦熙和趙元任創立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 簡稱「國羅」)。1931 年身在蘇聯的共產黨人瞿秋白與蘇聯漢學家合作制訂了拉丁化新文字( 簡稱「北拉」)。但是,這些拼音方案自身都存在著致命缺陷。「北拉」曾經在解放區廣泛推行,甚至取得了與漢字相當的地位。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原標題: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 半個世紀的拼寫(圖)|拼音 漢語拼音 漢字_網易新聞
    其中最根本的爭論是,要不要用拼音文字直接取代漢字。  早在1951年,毛澤東曾表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這句話長期被主張廢除漢字的一派掛在嘴邊。不過,陳章太認為,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最終傾向於採用穩妥的方式,即在簡化漢字的同時,創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輔助。  究竟採用哪種拼音方案,成為爭論焦點。  各種拼音方案層出不窮。
  • 中國拼音的誕生
    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人們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人們給予周有光的讚譽是「漢語拼音之父」。但他自己總結人生卻說:「原來,生活就是一朵浪花。」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的文盲數在80%以上,為了加速掃盲,中央考慮要加強漢字的教學,要推廣普通話。
  • 漢字與拼音
    這本來是一個學術問題,但聯想到前段時間和朋友一起聊天時說到,使用漢字的國家,當時我就想寫一篇關於漢字的文章。正好今天我從歷史、文明方面談一下對於漢字的看法。首先來科普一下拼音的歷史:其實中國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但當時沒有拼音,只好用漢字來注音。
  • 魯迅吶喊: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改用字母文字
    轉發自文史博覽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經過幾番苦苦思索,一些人終於發現了中國落後的「秘密」:西方拼音文字只要會說就會寫,故國民識字率很高,而漢字獨立於語言之外,筆畫繁難,就連一些飽學之士都曾發出「漢字至難」的感慨。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個「漢字」指的是什麼
    文字難,則文章難,魯迅先生的考量也不無道理,他在《花邊文學·漢字與拉丁化》一文中曾說:「這困難的根,我認為就在漢字。」「漢字和大眾,是勢不兩立的。」其實自古以來,讀書都不是全民享有的福利,獲取知識的權利始終被壟斷在上層人士的手中,而其中最大的阻礙就是繁雜的文字。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新中國成立前夕,吳玉章曾就文字改革問題致信毛澤東:「根據文字應當力求科學化、國際化、大眾化的原則,中國文字應改成拼音文字,並以改成羅馬字的,也就是拉丁化的拼音為好。不要注音字母式拼音與日本假名式的拼音。」[3]在接到吳玉章的信後,毛澤東並沒有立即做出答覆。他將信轉發給郭沫若、馬敘倫和茅盾,並希望他們研究後提出意見。
  • 民國初曾有人提"廢滅漢字" 傅斯年主張用拼音替代
    漢字是象形表意的文字結構,糟糕的是,在電腦輸入法的競爭中,拼音輸入法憑藉自身優勢成為絕大多數人的選擇。長期依賴拼音輸入,讓記憶漢字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走向了拼音化,當人們在不得已時手寫,卻發現因為忘記漢字的具體構造而難以下筆,漢字手寫遭到衝擊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不由讓人想到漢字在一百年來的生存競爭中遭遇過的險境。
  • 周有光曾做客人民網訪談:拼音使漢字文化走上電腦走向手機
    這個方案不是用漢字做工具的,而是採取國際通用的字母。制定了這個方案以後,推行情況是非常順利。這個拼音字母不是代替漢字的,是來幫助漢字的,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拼音字母讓國內廣大的群眾,特別是文盲群眾能夠從文盲的狀態走進中國的文化,所以,有人說拼音字母在中國國內是一把文化的鑰匙,有了這個鑰匙就可以開這個文化寶庫之門。
  • 漢語拼音的由來及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展過程
    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 這個小國,曾是中國的地盤,至今仍使用漢語拼音,寫漢字!
    這個小國,曾是中國的地盤,至今仍使用漢語拼音,寫漢字!原來,越南在秦朝之前是百姓的地方,後來被秦王徵服了,之後越南是中國古代中諸多王朝直接統治的一個藩屬國,統治時長一千多年,在史書上這一千多年稱為「郡縣時代」。在被統治的這一千多年裡,越南的生活逐漸被同化,文化和風俗習慣無不受到華夏文明的深刻影響,越南用中國的文字度過了這漫長的「郡縣時代」。
  • 瞿秋白曾提議廢漢字,全部採用拼音,趙元任用一讀音文章回懟
    但是其實在歷史上,曾有不少人主張廢漢字,原因是「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聽起來是不是感覺有些搞笑呢?實際上真的有過這樣的一段時期,參加的文人還很多。一起來看看吧!1)廢除漢字在中國被侵略之時,不少人對自己祖國的情況很是擔憂。
  • 毛澤東署名信函90萬美元拍出 被中國收藏家買下
    原標題:毛澤東署名信函90萬美元拍出 被中國收藏家買下   內存   「毛澤東英文籤名」使用威妥瑪式拼音   北青報記者在蘇富比拍賣中心的官方網站上看到,在這封信函中毛澤東的英文籤名為「Mao Tse Tung」,朱德的籤名為「Chu
  • 歷史 | 漢語拼音的來源
    4篇文章的前3篇都宣傳天主教教義,由教會單獨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蹟》,複製本現存羅馬梵蒂岡教皇圖書館(在中國,習慣上把上述 4篇文章稱作是《西字奇蹟》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稍晚,「小經」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嘗試。來看看漢語拼音的時間線。
  • 全世界都在用英文,漢字也曾差點被拼音代替,只因他才得以保存
    從刻符文化到甲骨文,再到我們較為熟悉的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等等,中國文字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最早在河南賈湖發現的刻符,是距離現在八千年的古人留下的記號。經過很多方面的討論,很多專家已經形成一個認識: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
  • 臺灣曾有多種漢字拼寫方案 政治鬥爭引發「拼音大戰」
    而國語羅馬字、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則為誰來承擔漢字拉丁化(即將以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職能展開了爭奪。尤其是後兩者之間的較量超出了語言學範疇,上升到政治鬥爭,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激烈的討論,故被稱為「拼音大戰」。 漢語拼音咱們都熟悉,這裡就不多說。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劉半農更是表示「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有文化的人都這樣說了,沒文化的人自然也沒話可說,於是這場運動最終確實實現了初步的成功。用拼音替代漢字,看著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們很快發現了這其中的弊病,比如「攻擊」二字,用拼音來寫與「公雞」二字毫無區別,而在漢字之中,這樣的同音字數不勝數,該如何區分呢?
  • 漢字拼音的由來,拼音比漢字的出現要晚,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門道提示:農曆三月十一輸入法的由來:漢字拼音當讀書時或者看報時,免不了遇到一個陌生字。你知道用字典去查,翻到它所在的頁碼,找到它。看到它頭頂上的拼音,你便知道它讀什麼。它有名字,叫拼音。是我們學習漢字第一堂課,你知道嗎?拼音並不是與漢字一同出現的,拼音比漢字的出現要晚了些。接下來,就跟著門道君一起探尋拼音的奧秘吧。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
  • 甲午戰敗後「漢字」成了中國落後的替罪羊?
    十九世紀末,貧弱的中國飽受西方國家的侵略。人們開始反思中國落後挨打的原因。1894年中日甲午戰敗,國內有識之士認為必須立刻改革政治並普及教育,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就遇到了漢字形體難學難寫的問題。當時知識分子追求漢字初衷,是認為漢字的書寫認記很難影響了國民普及教育的推廣。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另制拼音新字。也就是仿照拉丁字母化。在近代的半個世紀有這種思潮的人並不是鳳毛麟角,包括很多名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