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2020-12-13 藝術奇緣

引言:從人類的文明史上來看,一個民族最大的危機莫過於兩種情況,一是遭到侵略,走上「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地步,二是文化的沒落,堪稱「亡種之虞」,漢字文化,便是一個民族最為在乎的文化之一。

在世界字體文化中,漢字是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沒有哪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一樣,集字形、 字音、 字義於一體,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並且還衍生出了絕無僅有的書法藝術,試想一下,如果漢字被廢除了,書法藝術還會存在多久?幾十幾百年後,還會有多少人懂書法?

或許我們很難想像,漢字廢除之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兒,但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中,廢除漢字運動確實存在,在當時有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革新運動,在漢字幾千年的發展路途之中,這次運動堪稱史無前例,為此次運動「代言」的名人眾多,魯迅、劉半農、陳獨秀、譚嗣同與劉半農等人皆在其中。

漢字演變畫作

如此之多的文學家,隨便一個都能稱之為名垂千古的人物,為何要廢除漢字?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這要從近現代歷史說起,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西方的侵略加之貧窮與腐敗,很多文化人士就開始反思原因,最終他們與西方文化對比之後,把原因歸結到了漢字身上。

書法作品

漢字在這裡,可以說是最無辜的,當時的學者認為落後是由於舊文化在作祟,而舊文化之所以頑固,源於漢字,於是這場浩浩蕩蕩的運動開始了,譚嗣同直言「盡改漢字為拼音文字」,劉半農更是表示「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有文化的人都這樣說了,沒文化的人自然也沒話可說,於是這場運動最終確實實現了初步的成功。

在1929年寫成《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正式發表,很慶幸的是,這次的初步試驗是在旅蘇的10萬工人之間,專門針對「文盲」來使用,原因也很簡單,當初人們還是在用繁體字,繁體字難學、難寫、難認是一種通病,而我們現在所寫的簡體字也是由此而來。

「簡體字」

在1931年,這場運動來到了巔峰時期,中國新文字大會在海參崴舉行,確定了根本廢除象形文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它的方針。用拼音替代漢字,看著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們很快發現了這其中的弊病,比如「攻擊」二字,用拼音來寫與「公雞」二字毫無區別,而在漢字之中,這樣的同音字數不勝數,該如何區分呢?

新文字「拼音」課本

因此最終用拼音替代漢字的「廢除漢字運動」,並沒有完全的成功,但人們從這次運動中也發現,繁體字確實很難寫,於是「簡體字」應聲而起,而作為一種書法藝術的載體,簡體字可以說拯救了書法,因為簡體字的根本還是漢字,並非是拼音,因此書法藝術的根本並沒有改變。

「瘦金體」書法

而在如今,很多人其實還是認為,廢除漢字運動是廢除繁體字,其實並非如此,這裡的廢除,其實是徹徹底底地把漢字改變,完全的拉丁化,用拼音替代也只是一種無奈之舉,如果當初廢除漢字,書法藝術多半會成為歷史,而幾千年的漢字文化也很可能面臨「看字不識」的地步,可以說當初這場運動,讓書法藝術差點兒斷代。

井上有一書法作品

其實這場廢除漢字的運動,與如今的「醜書」也有些相似,「醜書」的專業叫法是「現代書法」,最初源於日本,鼻祖是日本著名現代書法家井上有一,在國內書法界叫做「流行書風」,如今的「射書」、「亂書」與「盲書」等都屬於流行書法,目的也就是認為傳統書法失去了藝術性,想要革新。而書法在近現代歷史中,經歷了廢除漢字差點兒斷代的歷史後,如今又卷進了「醜書」的風浪之中,實在是太難了!

相關焦點

  • 漢字拉丁化運動,漢字拼音化運動,漢字歷史上多次差點被廢除
    說起漢字拉丁化(拼音),這個事情最初是西方基督傳教士跑到中國傳教時,因為不懂中文,不好傳教,所以對對漢字注音,就像我們之前學習單詞用中文注音一樣。傳教士的這個行為並沒有引起大家的在意,最多是對漢字音韻有點啟發,但是這可以說是漢字拼音化的根。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嗎?是廢漢字?還是廢繁體和文言文?
    的文章,結果引來了很多網友留言批評,這些網友批評的理由基本有兩種:第一種說當時根本不是要廢除漢字,而是要廢除文言文倡導白話;第二種就是說當時廢的其實是繁體字,而不是要廢除漢字;第三種就只是因為文中說了魯迅先生也是支持廢除漢字的一員,就認為作者在詆毀魯迅先生。所以,今天,咱們再來重溫一下那段經歷了五六十年的新文字運動歷史。
  • 民國時有一段時間呼籲廢除漢字,那最後漢字是怎麼保留下來?
    在清朝滅亡之後,民國迎來了一次文化界百花齊放的所謂新文化運動,而在這一次新文化運動裡,我們民族一直依賴的漢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有很多民國的知名人物一度要求要徹底廢除漢字,大有恨不得把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都付之一炬的急迫感。
  • 毛澤東在中國曾考慮棄漢字用拼音
    核心提示: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多次發表支持漢字改革的意見,並指出「漢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現拼音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希望文改會研究出中文字母體系。
  • 廢除漢字 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留給我們哪些反思和啟示?
    可是,如今的很多人卻不太了解,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有過那麼一段歷史,有過一場幾乎全社會的精英和知識分子都紛紛參與的,轟轟烈烈的運動,而這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運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廢除漢字,將漢字拉丁化、拼音化。
  • 漢字正變得越來越流行,越南韓國為什麼要廢除?
    我們漢字也是如此。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根據考古學史的發展,漢字大約有6000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漢字是公元前1300年商代的甲骨文。雖然漢字的演變是從金文,篆書,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開始的,都是不同時期漢字的特徵,最終發展成今天的簡體字,這是漢字在大陸的演變。至今,漢字仍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 從廢除漢字未果和漢字拉丁化失敗談起…
    首先要說明一下,為什麼要重提這個略顯沉重的話題?其實,雖然你覺得漢字現在孩子們學得好好的,大人們用得好好的,「財」字還是那麼寫,「福」字的寫法也沒有變化,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但你沒想過的事,不代表別人也不想,那些你從不考慮的事情,卻是有人整天思考的問題。
  • 從廢除漢字未果和漢字拉丁化失敗談起……
    首先要說明一下,為什麼要重提這個略顯沉重的話題?其實,雖然你覺得漢字現在孩子們學得好好的,大人們用得好好的,「財」字還是那麼寫,「福」字的寫法也沒有變化,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但你沒想過的事,不代表別人也不想,那些你從不考慮的事情,卻是有人整天思考的問題。就拿漢字改革這事來說,就一直有人在惦記著,最近這許多年不斷有知識界、文化界的精英們在提起。
  • 從廢除漢字未果和漢字拉丁化的失敗談起
    —阿諾德 首先要說明一下,為什麼要重提這個略顯沉重的話題?其實,雖然你覺得漢字現在孩子們學得好好的,大人們用得好好的,「財」字還是那麼寫,「福」字的寫法也沒有變化,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但你沒想過的事,不代表別人也不想,那些你從不考慮的事情,卻是有人整天思考的問題。就拿漢字改革這事來說,就一直有人在惦記著,不斷有知識界、文化界的精英們在提起。
  • 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廢除漢字,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應如何反思
    可是,如今的很多人卻不太了解,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有過那麼一段歷史,有過一場幾乎全社會的精英和知識分子都紛紛參與的,轟轟烈烈的運動,而這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運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廢除漢字,將漢字拉丁化、拼音化。
  • 越南獨立後,胡志明迫不及待廢除漢字,用簡練拼音文字代替!
    引言越南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其歷史很多都是由漢字書寫,例如一些史書都是由漢字書寫的。越南用漢字的歷史很久,但自從近代史,越南獨立後,其領導人胡志明迫不及待地廢除漢字,用簡練的拼音代替漢字,這到底是為何?
  • 專家聯名要求廢除幾千年的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當時的國人們不斷反思是不是由於舊的傳統文化,才導致中國如此的落後,腐敗,才導致當時的中國人人可欺,出於愛國的目的,國內開始了掃除舊文化的浪潮,而舊文化的一切都離不開漢字,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廢除中國幾千年的漢字。當時章太炎老先生的弟子錢玄同甚至這樣說道:「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廢除漢字的運動開始了。
  • 漢字越來越流行,為何越南和韓國要廢除?其實中國也曾差點廢除過
    而對於我們的文字漢語漢字,我們同樣也是如此。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根據考古歷史的發展,中國漢字約有著6000年左右的歷史,現存最早的漢字就是公元前1300年的殷商甲骨文,雖然就開始了漢字的演變過程,包括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都是漢字在不同時期的面貌,最終發展成了如今的簡體字,就是漢字在大陸的演變過程。
  • 漢字系列講座——漢字改革簡史—拼音化過渡產物的簡體字
    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正式成立。隨後決定:把研究拼音文字作為主要任務。吳玉章任常務理事會主席。 1949年12月6日,為了慶祝史達林70壽辰,毛澤東首次出訪蘇聯。在一次會談中毛專門問史達林:「我們要改革文字,要制訂一套字母,你看怎麼辦?」 史達林回答:「中國是一個大國,你們應該創造一套自己的字母。」
  • 專家學者要廢除漢字,學霸寫2篇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種讀音
    專家學者要廢除漢字,學霸寫2篇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種讀音!漢字,又稱之為中文、中國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同時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迄今為止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 專家要廢除漢字,此人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竟讀音相同
    ,也是歷史較為悠久的存在。從最初的象形無文字發展到如今的簡體字,漢字能夠流傳至今不僅是它自身的魅力所致,更多的還有文人墨客對它的維護。封建時期朝代更迭頻繁,很多當政者為了一統天下,不僅在思想上對臣民做束縛,在文化上更是大刀闊斧的改革。文字曾經幾度被廢,最為動蕩的一次就是晚晴民初時期,一些反腐倡新的愛國人士想要廢除文字來救國救民。出發點是好的,只是這個過於極端的方式令人汗顏。
  • 除了華夏在用漢字,這幾個國家也在用漢字,你知道嗎?
    一、日本漢字於3世紀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長期以來,中國人以漢字為載體,傳播思想,表達感情,稱漢字為「真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開始限制漢字的數量和使用,頒布了《當用漢字表》和《人名用字表》。除了從文本中引入漢字外,日本還創造和簡化了一些漢字。今天,日本漢字仍然有1000多個簡體字。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什麼掀起「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
    「去中國化」運動,然而在1969年至1979年間,還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然而,漢字在新加坡的繁榮景象,也僅僅維持了短暫的十年,但在之後的「去中國化」運動中,陷入了低迷期。 新加坡「去中國化」運動,發起人正是當時的總統,「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光耀是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正是這樣一位華人總統,在新加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切要害,從漢字教育入手,直接廢除了新加坡課堂漢字教育。
  • 漢字拼音的由來,拼音比漢字的出現要晚,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門道提示:農曆三月十一輸入法的由來:漢字拼音當讀書時或者看報時,免不了遇到一個陌生字。你知道用字典去查,翻到它所在的頁碼,找到它。看到它頭頂上的拼音,你便知道它讀什麼。它有名字,叫拼音。是我們學習漢字第一堂課,你知道嗎?拼音並不是與漢字一同出現的,拼音比漢字的出現要晚了些。接下來,就跟著門道君一起探尋拼音的奧秘吧。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
  • 越南建國初期掃盲老照片:廢除漢字提升識字率,全面使用羅馬拼音
    當紙胡志明為了提升識字率,毅然廢除了一直使用的漢字,全面普及羅馬拼音,並定位國語字。圖為胡志明1950年代慰問正在掃描的越南婦人越南1945年獨立後,當時越南臨時主席胡志明為了提高人民知識水準,發布行政命令廢除使用了多年的漢字,實行羅馬拼音,並呼籲在越南發起全國性的掃除文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