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首先要說明一下,為什麼要重提這個略顯沉重的話題?其實,雖然你覺得漢字現在孩子們學得好好的,大人們用得好好的,「財」字還是那麼寫,「福」字的寫法也沒有變化,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但你沒想過的事,不代表別人也不想,那些你從不考慮的事情,卻是有人整天思考的問題。就拿漢字改革這事來說,就一直有人在惦記著,不斷有知識界、文化界的精英們在提起。
先是在1989年,有袁曉園提出「把繁體字作為印刷體,把簡化字作為手寫體」的觀點。在2008年,又有21位委員在兩會期間,遞交了一份名為「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而之後潘慶林提出的「分批停止使用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的文字改革方案,更是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所以說,儘管自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施行以來,漢字的使用進入到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但事實上,漢字的發展與變革的走向,卻是一個一直為人所關心的重要議題。
有人會問,用得好好的,漢字為什麼要改革?沒事折騰它幹嗎?
其實,在語言學家們看來,語言文字都是「活」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的,發展與變化是文字重要的屬性之一。拿目前全世界應用最為廣泛的通用語言文字——英語來說,它每天都在吸收新的單詞,語音也總在發生變化,它在不斷的變化中顯示出活力,而這種活力又使它總在淘汰其它的語言。
有一些古老的語言文字,會因為沒人使用而缺少變化,但變化沒有了,語言缺少活力了,最終會慢慢消失,只會保存在歷史的記憶裡。
中國的漢字有幾千年的歷史,承載了中國人的文明和智慧,漢字幾千年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漢字活力十足,充滿生機。漢字的演變有的是人為推動的,是主動的變革,比如秦始皇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對民間思想的傳播而統一文字,在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發展出小篆。但漢字更多的演變是為適應實用需求,適應時代不斷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比如,隋唐時期,因科舉制度的產生而促進了楷書的發展。
周恩來曾在一九五八年以《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為題發表講話,這段講話中點出了漢字一定會發生變革的實質,他說:
「…漢字在歷史上有過不可磨滅的功績,在這一點上我們大家的意見都是一致的。至於漢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萬歲永遠不變呢?還是要變的!它是向著漢字自己的形體變化呢?還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還是為另一種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還不忙做出結論。但是文字總是要變化的,拿漢字過去的變化就可以證明。……」
所以說,漢字的不斷變化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是阻擋不了的。關鍵的問題是它怎麼變?是越變越好,越變越適應時代,還是開歷史的倒車,越變越繁瑣複雜?
說到漢字的變化,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國家的發展落後時,呼籲漢字全面改革,甚至呼籲廢除漢字的聲音就會響起,而當國家發展強大時,呼籲漢字復古的聲音又會適時出現,從這點可以看出漢字的命運,和國家的發展與文化自信的強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漢字從產生到今天,歷經幾千年,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自適應性,但儘管如此,漢字在近代還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它一度被視為阻礙中國發展的封建社會產物,視為阻礙教育普及的罪魁禍首,因而遭到祗毀、辱罵,甚至詛咒。呼籲廢除漢字,走漢字拉丁化道路的呼聲曾響徹華夏大地,古老漢字的命運,曾一度岌岌可危。
而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止,漢字拉丁化運動已經搞了一百多年,這期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還是沒能擺脫失敗的命運。從公元1892年盧戇章出版《一目了然初階》的廈門方言課本開始,盧氏正式揭開了我國近代自覺的漢字改革的帷幕,掀起了清末的「切音字運動」,之後又興起了「注音字母運動」。「五四」時期,又提出「漢字革命」的口號,錢玄同、蔡元培、黎錦熙、趙元任等人均主張採用羅馬字母,「國語羅馬字運動」曾搞了十年之久。
之後,瞿秋白首倡「拉丁化中國字運動」,他在20年代初撰寫了《拉丁化中國字》的草稿,之後,他又與吳玉章等人制定了《拉丁化中國字方案》,瞿秋白還在遠東華僑聚集區大力宣傳「中國新文字」,對華僑進行掃盲,1933年,這種「拉丁化中國字」被介紹到國內,受到魯迅等文化精英們的大力支持。
但以「拉丁化中國字」替代漢字的努力收效甚微,最終在抗戰末期偃旗息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不久,就成立了「文字改革研究協會」,毛澤東在1951年曾說:「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1958年2月11日,國家推出《漢語拼音方案》。緊接著,政府大力推廣普通話,全國掃盲的工作也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按說此時推行漢字拉丁化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但事實上漢字拉丁化的實行,卻舉步維艱,到了根本進行不下去的地步。之後,「文字改革委員會」變為「語言工作委員會」,文字改革的方向做了調整,漢字拉丁化事實上已經失敗,而當初被寄予「漢字拼音化」厚望的《拼音改革方案》,也成了只能給漢字注音,推廣普通化和幫助學生識字的輔助工具而己。
廢除漢字和漢字拉丁化努力失敗了,這到底是該慶幸呢,還是該遺憾呢?從文字改革的角度來說,漢字拉丁化的努力,是一種新的嘗試,但它脫離了中國的國情和民情,忽視了漢字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發展歷史的實際狀況,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文字改革方案,其失敗的命運是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的。
漢字改革的發展方向應遵循漢字發展的客觀規律,走不斷簡化,不斷標準化、規範化、國際化的道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字激進改革方案,開歷史倒車,使漢字越變越繁瑣複雜的文字改革方案都不可取,都不會取得成功。
漢字雖難學難寫,稱不上完美,但其在中國文化發展的進程中功不容否,罪不至誅,正如施拉姆在《人類傳播史》中所言:
「中國的文字是無價之寶,它使得這個歷史悠久,社會多元的大國維持了驚人的穩定狀態,使各地識字的中國人凝聚在同一文化之下。」
漢字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發展進程,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廢除漢字,貿然走拼音化、拉丁化道路,將中斷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中華傳統文化將不復存,中華民族將無以為靠,從這個角度來看,漢字拉丁化的失敗實在是值得慶幸之事。
隨著國家的發展強大,隨著文化自信的回歸,漢字拉丁化的呼聲已經越來越微弱,已經少有人提起,但漢字改革的腳步卻不會停止,漢字怎麼才能越改越好,越改越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發展,應當好好思考,謹慎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