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他是我最佩服的人,也是阻止「漢字拉丁化」的人,他是誰?

2020-12-11 真逗真逗驚起一片歐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承載文化的文字也是伴隨我們中國先民歷經了上下五千年。從商朝的甲骨文,到秦朝的小篆,漢朝的隸書,到行書,楷書,草書,在形式上發生了演變。更是在幾千年的使用中,詞彙變得豐富,語法更加通順。到我們現代是已經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了。

然而,到了近代西風東漸,國人爭相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制度以及思想。難免對自己國家的文化產生了質疑與不自信。時值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開始強調對舊思想和文化的批評。其中,承載我國文化歷史的漢語更是被猛烈抨擊。於是,許多文人志士對於是否要進行漢字改革,開始了激烈的爭論。

其中瞿秋白創作《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呼籲「漢字拉丁化」,簡單的說就是用拼音來表達漢字。得到了在魯迅、和丁玲等享譽文壇的作家的響應與支持。而國民政府也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以支持用拼音取代漢字。顯而易見,拼音取代漢字已是大勢所趨,就算有部分群眾或者文人反對也只是螳臂當車。

但是如果漢字被拼音取代會有多大改變呢,比如唐詩宋詞如果全是拼音寫出來的,我們能想像嗎?名字全部用拼音表達,會有多少同名同姓?文章報刊會有多麼難以閱讀,後代學生怎麼理解,前代古人的文學著作?其實具體有多不方便,看現在的韓國就可見一斑。就是因為廢除了漢字,改用了類似拼音一樣的韓文。在身份證上卻還是得用漢字特別標註,不然會難以區分。這些弊端,都被當時極需要變革的,國民政府以及社會文人所選擇性忽視。但是有一個人卻沒有人云亦云,而是用自己敏銳的思維洞察到了,「漢字拉丁化」的弊端。這個人就是趙元任。

他沒有跳出來激烈反對,也沒有寫文章冷嘲熱諷。而是回家冥思苦想,最後寫出兩篇令世人大吃一驚,之後更會反思的文章。那就是《施氏食獅史》,《季姬擊雞記》。《施氏食獅史》全篇每個字普通話發音都是「shi」,《季姬擊雞記》全篇每個字普通話發音都是「ji」。這兩篇文章都是限制性地使用一組同一讀音但字形不同的漢字來行文,只能用書面語才說得清楚,口語無法直接準確表述文章同音語句的意思。直接的表現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揭露拼音來代替文字的弊端。

這兩篇文章一出,一時「漢語拉丁化」,風平浪靜。胡適更是稱讚「趙元任,是他最佩服的人」

中國文化傳承幾千年,不僅僅是因為他強大的生命力,也是因為漢字他獨特的魅力。拉丁拼音雖然簡單易學,卻容易因為歷史和地域的變化而受到影響,文化和歷史到了後世也會難以解讀。漢文字強大的傳承力量,獨特魅力,讓我們的的文化代代流傳,不會流失。讓後世的人更是學到了,一代代先人的智慧與知識。

相關焦點

  • 此人發明一種東西,直接阻止漢字拉丁化,拯救了漢字的生死存亡
    「漢字拉丁化」相信許多人都曾聽說過,那個時候許多學者都覺得我國的漢字學起來太過於繁瑣,學習起來十分吃力,所以許多學者都曾打出,「漢字拉丁化」,那個時候就連魯迅、劉半農等學者都紛紛表示支持。由於這個電腦是國外生產的,鍵盤之上26個字母及1至10的「阿拉伯數字」,這對於筆畫較多的漢字來說確實是個難題,如果不克服的話,那就說明我們沒有辦法在鍵盤之上敲出屬於咱們中國特有的文字。當時許多國家都覺得,電腦的發明就是漢字的掘墓機,他們覺得有這一高科技產物的存在,我國的方塊字很快就會消失在世人的面前,到那個時候,中國的漢字將要拉丁化。
  • 他發明了一種東西,使漢字沒有拉丁化,拯救了漢字的生死存亡
    中國漢字曾經歷過兩次的生死大考驗,第一次是在新中國成之前,當時的國力衰竭,民族自信幾近喪失,在這種背景下,以魯迅、劉半農等為首的文人紛紛提倡將漢字拉丁化,理由是漢字太繁瑣,不利用學習與教育發展,這場文字大革命在新中國成立舉行的掃盲行動中消逝。
  • 湛曉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漢字拉丁化運動勃興考述
    當時一些留蘇中共文化人在國際宣傳中也無限拔高漢字拉丁化的意義,甚至過激地宣稱拉丁化是「中國革命最最重要的政治工作」。 漢字拉丁化在蘇聯從理論付諸實踐後,已經歸國的瞿秋白,也在參與文藝大眾化論戰之際撰寫了《鬼門關以外的戰爭》等系列文章,對「漢字羅馬化」 (即拉丁化) 作了系統論證,奠定了漢字拉丁化運動的理論基礎。
  • 漢語拉丁化是福是禍?
    拉丁新文字運動書籍一、漢字拉丁化的歷史淵源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必須學會漢語和漢字,這些傳教士為了方便學習漢字,便發動自己母語的強項,使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這就和我們現在有些人學英語時用漢字給英文單詞注音一樣。
  • 魯迅要把漢字書法拉丁化,你答應嗎?
    那麼中國能不能把漢字拉丁化呢?拉丁化以後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在民國時期,大文豪大思想家魯迅就主張漢字拉丁化。他當時提出的理由基本上有兩點。第一點,漢字太複雜,識讀起來有點困難。當時的中國文化教育程度確實比較低,漢字的識讀,只能少數人有錢人或者上層社會的人能夠掌握,而對於普通的勞苦大眾來講,識讀漢字就沒有那麼多的機會或者沒有那麼高的水平了。應該說,魯迅這樣想目的也是為普通的勞動人民著想。
  • 117年前的今天,主張漢字拉丁化的現代語言學奠基人王力出生
    他主張漢字拉丁化,在其主要著作中多次推崇,要求簡化漢字並且推行漢語拼音。以求將來逐漸達到全民漢字拼音化,便利「國際友人學習漢語」,預言「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時代,也正是漢語在全世界傳播的時代」。清華國學院的高材生1900年8月10日,王力出生於廣西博白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為晚清秀才。11歲,考入博白高小,14歲畢業。
  • 廢除漢字 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留給我們哪些反思和啟示?
    可是,如今的很多人卻不太了解,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有過那麼一段歷史,有過一場幾乎全社會的精英和知識分子都紛紛參與的,轟轟烈烈的運動,而這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運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廢除漢字,將漢字拉丁化、拼音化。
  • 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廢除漢字,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應如何反思
    可是,如今的很多人卻不太了解,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有過那麼一段歷史,有過一場幾乎全社會的精英和知識分子都紛紛參與的,轟轟烈烈的運動,而這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運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廢除漢字,將漢字拉丁化、拼音化。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今天,中國已在全世界88個國家,設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可見漢字的傳播之遠、影響之深。從甲骨文、金文到大小篆書、隸書以及今日的簡體,漢字從未停止進化。它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和生活的言說者,生生不息,演變至今,成為中華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
  • 暢談漢字的改革歷程史,差一點我們就沒有漢字了?慶幸沒被拉丁化
    我害怕你對我也是如此之愛。文藝版你說煙雨微芒,蘭亭遠望;後來輕攬婆娑,深遮霓裳。你說春光爛漫,綠袖紅香;後來內掩西樓,靜立卿旁。你說軟風輕拂,醉臥思量;後來緊掩門窗,漫帳成殤。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方塊漢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蔡元培在《漢字改革說》中認為:「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 從廢除漢字未果和漢字拉丁化失敗談起……
    有一些古老的語言文字,會因為沒人使人而缺少變化,但變化沒有了,語言文字缺少活力了,最終會慢慢消失,只會保存在歷史的記憶裡。中國的漢字有幾千年的歷史,承載了中國人的文明和智慧,漢字幾千年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漢字活力十足,充滿生機。
  • 從廢除漢字未果和漢字拉丁化失敗談起…
    有一些古老的語言文字,會因為沒人使用而缺少變化,但變化沒有了,語言缺少活力了,最終會慢慢消失,只會保存在歷史的記憶裡。呼籲廢除漢字,走漢字拉丁化道路的呼聲曾響徹華夏大地,古老漢字的命運,曾一度岌岌可危。 而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止,漢字拉丁化運動已經搞了一百多年,這期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還是沒能擺脫失敗的命運。
  • 從廢除漢字未果和漢字拉丁化的失敗談起
    有一些古老的語言文字,會因為沒人使用而缺少變化,但變化沒有了,語言缺少活力了,最終會慢慢消失,只會保存在歷史的記憶裡。呼籲廢除漢字,走漢字拉丁化道路的呼聲曾響徹華夏大地,古老漢字的命運,曾一度岌岌可危。 而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止,漢字拉丁化運動已經搞了一百多年,這期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還是沒能擺脫失敗的命運。
  • 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再等到他有了第一臺可以手寫的智能設備,他終於不必費心回憶各種字的讀音——他回到了漢字的輸入方式,但依然困擾於前後鼻音以及平翹舌音的區分。不過對於他的兒孫來說,拼音的應用就完全不同——尤其是最年輕的一代,拼音是如此日常,以至於有個叫「手癌」的詞專門形容輸入失誤。
  • 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為啥他從來不還口?胡適:因為他是我們的人
    可再有禮貌、再有修養的人,被逼急了,也是會發火的,比如咱們的孔聖人,當年被氣急了,也曾大怒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意思是,那些發明人俑殉葬的人會斷子絕孫,不得好死。
  • 魯迅曾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他為何會提出這個觀點?
    他希望用文字敲醒沉睡的人,讓整個社會都一起為中華復興努力。他強烈的愛國之心,迫切喚醒麻木國人的心情,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窺見。儘管魯迅先生很「毒舌」,但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人們都十分推崇他的作品。但在他去世那年,他接受《救亡情報》的採訪時,卻說漢字應該廢除,否則中華必然走上滅亡的道路。此言一出,不少人都大吃一驚。
  • 專家建議漢字全部改為拼音,他寫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要知道漢語歷史悠久,是使用人數是最多的,世界上使用漢語的至少有15億,而漢字是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字,也是在上古時期的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但有的專家學者更為激進,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提倡漢字拉丁化,用簡單的拉丁字母取締漢字。
  • 為漢字(繁體)申報世遺呼籲
    安子介先生  安子介先生是香港有名的實業家,也是一位語言學家;他的語言學的知識不全在對語言學本身上,而更多的在他能熟練地講英、日、法、德跟西班牙語五種外語方面。他對漢字簡化最後「拉丁化」(即拼音化)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因為他說過一句:「21世紀是漢字發揮威力的時代!」的話。
  • 婚姻裡,胡適和他的「三從四德」
    誰曾想到,這麼一位思想超級先進的人物,竟自封為是「PTT」會長。所謂「PTT」,就是怕太太的意思。以胡適的先進思想來判斷,他娶的女人,應該是端莊美麗、才貌雙全的美貌佳人。可事實上,胡適的妻子,是一位沒有文化的小腳女人。他的妻子叫江冬秀,和胡適同為安徽人。
  • 「我是安徽徽州人」:胡適的一生
    「九一八」事變後,國難危重,胡適與丁文江、蔣廷黻、傅斯年等辦起了一個同人刊物《獨立評論》,試圖為國家盡一點點知識分子的心力。胡適發表有大量評論中日時局和中國內政的文章,這個存在五年二個月的《獨立評論》雜誌,是當時中國輿論界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也是胡適認為不濫用一個名詞,說平實話,「不肯牽就低俗趣味」的刊物,是胡適生命史上最為珍視的一段「小冊子的新聞事業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