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承載文化的文字也是伴隨我們中國先民歷經了上下五千年。從商朝的甲骨文,到秦朝的小篆,漢朝的隸書,到行書,楷書,草書,在形式上發生了演變。更是在幾千年的使用中,詞彙變得豐富,語法更加通順。到我們現代是已經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了。
然而,到了近代西風東漸,國人爭相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制度以及思想。難免對自己國家的文化產生了質疑與不自信。時值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開始強調對舊思想和文化的批評。其中,承載我國文化歷史的漢語更是被猛烈抨擊。於是,許多文人志士對於是否要進行漢字改革,開始了激烈的爭論。
其中瞿秋白創作《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呼籲「漢字拉丁化」,簡單的說就是用拼音來表達漢字。得到了在魯迅、和丁玲等享譽文壇的作家的響應與支持。而國民政府也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以支持用拼音取代漢字。顯而易見,拼音取代漢字已是大勢所趨,就算有部分群眾或者文人反對也只是螳臂當車。
但是如果漢字被拼音取代會有多大改變呢,比如唐詩宋詞如果全是拼音寫出來的,我們能想像嗎?名字全部用拼音表達,會有多少同名同姓?文章報刊會有多麼難以閱讀,後代學生怎麼理解,前代古人的文學著作?其實具體有多不方便,看現在的韓國就可見一斑。就是因為廢除了漢字,改用了類似拼音一樣的韓文。在身份證上卻還是得用漢字特別標註,不然會難以區分。這些弊端,都被當時極需要變革的,國民政府以及社會文人所選擇性忽視。但是有一個人卻沒有人云亦云,而是用自己敏銳的思維洞察到了,「漢字拉丁化」的弊端。這個人就是趙元任。
他沒有跳出來激烈反對,也沒有寫文章冷嘲熱諷。而是回家冥思苦想,最後寫出兩篇令世人大吃一驚,之後更會反思的文章。那就是《施氏食獅史》,《季姬擊雞記》。《施氏食獅史》全篇每個字普通話發音都是「shi」,《季姬擊雞記》全篇每個字普通話發音都是「ji」。這兩篇文章都是限制性地使用一組同一讀音但字形不同的漢字來行文,只能用書面語才說得清楚,口語無法直接準確表述文章同音語句的意思。直接的表現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揭露拼音來代替文字的弊端。
這兩篇文章一出,一時「漢語拉丁化」,風平浪靜。胡適更是稱讚「趙元任,是他最佩服的人」
中國文化傳承幾千年,不僅僅是因為他強大的生命力,也是因為漢字他獨特的魅力。拉丁拼音雖然簡單易學,卻容易因為歷史和地域的變化而受到影響,文化和歷史到了後世也會難以解讀。漢文字強大的傳承力量,獨特魅力,讓我們的的文化代代流傳,不會流失。讓後世的人更是學到了,一代代先人的智慧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