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安徽徽州人」:胡適的一生

2020-12-18 騰訊網

胡適,1891年12月17日出生於上海大東門外。祖籍安徽省宣城市績溪上莊,是績溪胡氏家族中的一支「明經胡適」第42代孫。

父親胡傳,字鐵花,亦字守三,時人稱三先生,是一位在當地有影響有威嚴的人物,在東北、廣東、河南等地做過普通官佐。

胡適父親

胡適出生不久,即隨母親移寓到父親任職的臺灣,胡適與臺灣的不解之緣亦由此結下,晚年逝世後也葬於斯土。

1895-1904年,胡適在山清水秀的故鄉上莊,度過了啟蒙早期最為重要的「九年家鄉教育」階段,這個時段寡母對其性格的錘鍊和言傳身教,影響了他的人生態度,而徽州文化對胡適無形的哺育,讓他刻骨銘心。

即使胡適後來已經成為名揚中外的世界聞名學者,在晚年作口述自傳時,第一句話就說「我是安徽徽州人。」

胡適母親

1904-1908年是胡適在上海學習新學的知識轉型的過渡時期。1906年他在中國公學讀書期間,參與編輯傾向革命的《競業旬報》,所得到的自由發表思想的機會和白話文訓練,使他後來受益良多。

1910年8月,胡適赴美留學,先後在康乃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胡適在學習期間,不僅參與發起中國科學社等社團組織,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發生重大轉變,成為杜威實驗主義思想的忠實信徒。

1915年後,在與留美同學任鴻雋、梅光迪、朱經農、楊杏佛等關於中國文學改良問題的論爭後,他自信地提出:「神州文學久枯餒,百年未有健起者。新潮之來不可止,文學革命其日矣」、「文章革命何疑!且準備擎旗作鍵兒。要前空千古,下開百世,收他臭腐,還為神奇。為大中華,造就文學,此業吾曹欲讓誰?」

他把與朱經農等朋友討論中得出的文學革命八條件,作了修改,撰成《文學改良芻議》,在《新青年》2卷5號發表;陳獨秀接著發表《文學革命論》,推獎胡適是文學革命首舉義旗的急先鋒,進而提出文學革命三大主義,新文學運動由此在全國推開。

獨立潮頭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胡適不僅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提出「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十字方針等一系列對新文學革命理論建設的文章,出版《嘗試集》等白話新詩作品,還撰寫了一批提倡個性精神,以健全的個人主義為號召,對現代化國家建設至為關鍵的理論文章。

這些體現「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由思想解放入手的系列文章,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社會影響,也奠定了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作為思想輿論領袖者之一的地位。而《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冊)的出版,為中國現代學術的建立,樹立了用新方法、新視角解讀中國歷史的新典範;《〈紅樓夢〉考證》則開創了《紅樓夢》研究新的一代研究格局。

在整理國故過程中,胡適對學術研究方法論的倡導,對《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等作品的考證成就,其值得仔細品味「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口號,直到今日依然為現代學者奉為代表一家之言的治學圭臬。

1914年胡適留學時期的照片

1920年代以後,胡適一段時間內放棄了回國時「二十年不幹政論,二十年不談政治」誓言,開始辦報議政。

1922年組織辦《努力》周刊,提倡好政府主義;1929年在上海創刊《新月》雜誌,胡適接連發表的《人權與約法》、《知難行亦不易》、《我們什麼時候才可以有憲法》、《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等,一系列嚴厲批評國民黨思想文化與專制政治的文章,惹惱了國民黨當局,招致被圍剿、批判和懲戒,胡適被迫辭去中國公學校長職,返回北大任文學院院長。

「九一八」事變後,國難危重,胡適與丁文江、蔣廷黻、傅斯年等辦起了一個同人刊物《獨立評論》,試圖為國家盡一點點知識分子的心力。胡適發表有大量評論中日時局和中國內政的文章,這個存在五年二個月的《獨立評論》雜誌,是當時中國輿論界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也是胡適認為不濫用一個名詞,說平實話,「不肯牽就低俗趣味」的刊物,是胡適生命史上最為珍視的一段「小冊子的新聞事業黃金時代」。

為國奔走

全面抗戰爆發後,胡適放棄了自己堅守的「不做政府的官」原則,先擔任國民使節,後出任中國駐美大使,為民族抗戰四處奔走。他對妻子江冬秀說「我是為國家的事來的,吃點苦不要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國家是青山,青山倒了,我們的子子孫孫都得做奴隸了。」

在大使任上,利用各種社會關係和個人的國際學術影響,爭得美國各階層對中國反法西斯戰爭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並在中國抗戰最困難的時候,爭取到美國政府對中國實際的經濟支持,鼓舞了抗戰時期中國人民的信心,為中國人民取得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也贏得了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共同的尊重。

1917年,北大寒假期間回鄉與江冬秀完婚

抗戰勝利後,胡適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在國共兩大勢力分裂後,胡適站在蔣介石集團一邊,逐漸遭到人民的唾棄。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他乘機飛往南京,1949年初去了美國,居住紐約81街104號。飄零海外十幾年後,1958年返臺灣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其間因支持《自由中國》雜誌批評國民黨蔣介石,再次遭國民黨思想圍剿。胡適晚年專著《水經注》考證研究,院長任上極力推動臺灣的科技長期規劃和學術發展,為後來臺灣經濟起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62年2月24日,在主持中研院第五次院士會議時,猝然倒地暈倒,旋即溘然長逝。蔣介石曾親自撰有一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學術典範

倡導文學革命,主導思想啟蒙推動社會革新,立身學界樹立現代學術新典範,胡適一生矢志為現代文明中國的建立,竭精勞神,其言論行跡雖然不無爭議,但愛國家為民族爭榮光自甘奉獻,世人大多認同。

胡適晚年

1935年毛澤東在延安窯洞裡對採訪的斯諾曾經說過一段話:「《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的雜誌,由陳獨秀主編。我在師範學校學習的時候,就開始讀這個雜誌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啓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模。」對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胡適給以高度的稱讚。

1956年2月,在批判胡適反動思想運動後的一次談話會上,毛澤東說:「胡適這個人也頑固,我們託人帶信給他,勸他回來,也不知他到底貪戀什麼?批判嘛,總沒有什麼好話,說實話,新文化運動他是有功勞的,不能一筆抹殺,應當實事求是。21世紀,那時候,替他恢復名譽吧。」

附件

一般人對口述自傳的了解,大抵是從唐德剛這部《胡適口述自傳》開始的。

這是唐德剛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學部所公布的胡適口述回憶十六次正式錄音的英文稿,和他所保存並經過胡適手訂的殘稿,對照參考,綜合譯出的。

該自傳中,胡適開篇第一句便是「我是安徽徽州人」。

本文摘自該書第一章《故鄉和家庭》,與君共賞。

故鄉和家庭

胡 適

我是安徽徽州人。

讓我先把安徽省最南部徽州一帶的地理環境做個綜合的敘述:

徽州在舊制時代是個「府」,治下一共有六個「縣」。我家世居的績溪縣,便是徽州府裡最北的一縣。

從我縣向南去便是歙縣和休寧縣;向西便是黟縣和祁門縣;祁門之南便是婺源縣。婺源是朱子的家鄉,朱熹原來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卻是他的祖籍。

徽州全區都是山地,由於黃山的秀麗而遠近聞名。這一帶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的,最後注入錢塘江。

因為山地十分貧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農產品只能供給當地居民大致三個月的食糧。不足的糧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購買補充了。

所以我們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況下,為著生存,就只有脫離農村,到城市裡去經商。因而幾千年來,我們徽州人就註定地成為生意人了。

徽州人四出經商,向東去便進入浙江;向東北則去江蘇;北上則去沿長江各城鎮;西向則去江西;南向則去福建。

我們徽州六縣大半都是靠近浙江的;只有祁門和婺源靠近江西。近些年來(抗戰前後),最西的婺源縣,被中央政府併入江西。

但是婺源與安徽的徽州有長久的歷史淵源,居民引以為榮,不願脫離母省,所以群起反對,並發起了一個「婺源返皖」運動。

在中國共產黨統領大陸前幾年,婺源終於被劃回安徽;但是我聽說在中國共產黨治下,婺源又被劃給江西了。

所以一千多年來,我們徽州人都是以善於經商而聞名全國的。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勞,累積點基金,逐漸努力發展。有的就變成富商大賈了。

中國有句話,叫:「無徽不成鎮!」那就是說,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徽州人,那這個地方就只是個村落。徽州人住進來了,他們就開始成立店鋪,然後逐漸擴張,就把個小村落變成個小市鎮了。有關「徽州幫」其他的故事還多著哩。

我們徽州人通常在十一二三歲時便到城市裡去學生意。最初多半是在自家長輩或親戚的店鋪裡當學徒,在歷時三年的學徒期間,他們是沒有薪金的;其後則稍有報酬。

直至學徒(和實習)期滿,至二十一二歲時,他們可以享有帶薪婚假三個月,還鄉結婚。婚假期滿,他們又隻身返回原來店鋪,繼續經商。

自此以後,他們每三年便有三個月的帶薪假期,返鄉探親。所以徽州人有句土語,叫「一世夫妻三年半」。

那就是說,一對夫婦的婚後生活至多不過三十六年或四十二年,但是他們一輩子在一起同居的時間,實際上不過三十六個月或四十二個月——也就是三年或三年半了。

當然徽州人也有經商致富的。做了大生意,又有錢,他們也就可以把家眷子女接到一起同住了。

徽州人的生意是全國性的,並不限於鄰近各省。近幾百年來的食鹽貿易差不多都是徽州人壟斷了。食鹽是每一個人不可缺少的日食必需品,貿易量是很大的。

徽州商人既然壟斷了食鹽的貿易,所以徽州鹽商一直是不討人歡喜的,甚至是一般人憎惡的對象。你一定聽過許多諷刺「徽州鹽商」的故事罷!所以我特地舉出鹽商來說明徽州人在商界所扮演的角色。

徽州人另一項大生意便是當鋪。當鋪也就是早年的一種銀行。通常社會上所流行的「徽州朝奉」一詞,原是專指當鋪裡的朝奉來說的,到後來就泛指一切徽州士紳和商人了。

「朝奉」的原意本含有尊敬的意思,表示一個人勤儉刻苦;但有時也具有刻薄等批判的含義,表示一個商人,別的不管,只顧賺錢。

總之,徽州人正如英倫三島上的蘇格蘭人一樣,四出經商,足跡遍於全國。最初都以小本經營起家,而逐漸發財致富,以至於在全國各地落戶定居。

因此你如在各地旅行,你總可發現許多人的原籍都是徽州的。例如姓汪的和姓程的,幾乎是清一色的徽州人。其他如葉、潘、胡、俞、餘、姚諸姓,也大半是源出徽州。

當你翻閱中國電話簿,一看人名,你就可知道他們的籍貫。正如在美國一樣,人們一看電話簿,便知道誰是蘇格蘭人,誰是愛爾蘭人,誰是瑞典人,誰是挪威人等一樣的清楚。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相關焦點

  • 回眸細思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古徽州
    位於安徽南部的古徽州鍾靈毓秀,文化積澱非常深厚,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有人把這裡比作誕生了孔子孟子的山東曲阜和鄒城,稱徽州為「東南鄒魯」。踏上徽州大地,我們處處都能感受到這裡的人文氣息。
  • 胡適:我從山中來
    胡適確「從山中來」,原本是個安徽績溪深山村野的孩子,「帶著蘭花草」,也是有案可稽。筆者來到胡適故居時,天空飄起了小雨,整個村子陷入霧靄朦朧之中。故居裝飾的圖飾乃為蘭蕙組成的「純蘭」世界。遙想當年:胡適在蘭的幽香中開卷展讀,9歲時便偷讀《水滸傳》等小說,在書齋中不敢讀,往往借上茅廁機會偷看。
  • 王振忠:胡適的聖誕詩
    胡近仁與胡適在二十世紀前半期,「我的朋友胡適之」幾乎成了某些社交圈中的口頭禪。據說是因為胡適聲名藉甚,且為人溫文爾雅,交遊極廣,所以當時有不少人提起他,都喜歡稱「我的朋友胡適之」。及至晚近,研究胡適的學者甚至還鉤沉索隱,考證出有資格以胡適「朋友」自居者數十人。其中,當然多是民國時代的名儒碩彥。
  • █ 婺源與徽州的歷史文化淵源
    唐德剛教授譯註的《胡適口述自傳》開頭即「我是安徽徽州人」。胡適後半生流離海外、蟄居臺灣,徽州一直在他心中魂牽夢縈。黃賓虹,雖然生於金華,晚年反反覆覆叨念的卻是故鄉徽州歙縣潭渡村。婺源人的鄉土意識絲毫不亞於此。曉起村江二保老人出生於上海,祖上已經離開婺源若干代,但他仍憑著一部《家譜》知道自己的根在婺源曉起村,並於1946年遷來該村「歸根」,真可謂佳話。
  • 一入秋安徽就美成了徽州,「痴絕」二字形容安徽秋天最合適不過了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作為一個地道的安徽人,對於詩句內涵的切身感受是再深刻不過了。安徽雖不似江浙的富庶,也不及川渝的悠閒,但它低調從容、幸福愜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相信每一位遊歷過安徽的人,尤其是見過安徽秋天的人,都會忍不住愛上它,想要為它停留……一入秋,安徽就美成了徽州!「痴絕」二字用來形容對安徽秋天的感覺,是最合適不過了。安徽的秋意流淌於山水村落之間,隨處可見。
  • 讀解徽州:千年、四季、十二時、此刻
    作者:陳發祥(安徽行政學院文化教研室主任) 徽州千年:千年無夢 太康元年,西晉在今黃山市為主的區域設新安郡,自此,新安文化開啟了近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長河;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北宋剿滅歙縣人方臘的起義,在起義的核心區域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一帶設徽州府,府治歙縣,下設歙縣、婺源、黟縣、休寧、祁門、績溪等六縣,從此,徽州地區
  •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藏在山嶺之間的村落讓無數人魂牽夢繞
    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讓無數人沉醉於柔情似水的江南古鎮裡,而湯顯祖留下的千古絕唱「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則讓無數人對徽州魂牽夢繞。偏居一隅的徽州為什麼有那麼大的魅力呢?湯顯祖筆下的徽州並不是單指現在的徽州古城,古徽州一府六縣,包含了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現歙縣徽城,前四個縣現屬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藏龍臥虎的西遞、宏村以及有最美鄉村美譽的婺源。
  • 徽州,有多少古村落正在消逝?
    ▲ 西遞雪景。攝影/方託馬斯徽州地處今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處,轄一府六縣。▲ 清徽州府的「一府六縣」格局。唐伯虎、祝枝山、陳繼儒、董其昌,這些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人,都是他們的常客,更讓人驚嘆的是,就連冠絕五嶽的黃山,曾經也是吳家家山。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魯迅與胡適,就一生理念與價值現代化的精神氣質而言,是同道中人;但論性情、意志、心態、處世及理念而言,他們又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兩種類型。兩人同為民國文化圈頂級大V,但相互的態度很是蹊蹺。他一生幾乎只有敵人沒有朋友,與人交往基本都是兇終隙末,可以說,他的為人為文,夜色的憂鬱、冰川的冷鬱、地獄的肅殺往往兼而有之,那是一種即便喝毒酒也絲毫不怕死的悽厲的風味。平實地講,就心理狀況而言,他多少是不大健康的,甚或有些病態的。
  • 也談安徽三大文化特點: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
    安徽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歷史悠久、積澱厚重、豐富多彩,而且特色顯著、境界宏大、影響深遠。總結提煉安徽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對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進文化的繁榮興盛和文化強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呈現多元融合。
  • 胡適一生中的兩個「硬核」女人
    我喜歡這個詞,在於它非常形象,我理解的硬核,就好像一顆果實,它的內在是一個堅硬的果核,就好比人有著一顆堅強的心。但是看到這個詞的應用,人不僅有一個堅強的心,還要有強有力的行動,才能稱得上硬核。想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適,他的生活中有這兩個重要的女人,是配得上硬核這個詞的。而胡適一生的命運也與這兩個女子密切相關。
  • 胡適到底是什麼人?
    1979年的辭海是這麼介紹胡適的:胡適(1891~1962) 現代學者。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早年肄業上海中國公學,1910年赴美國,先後就學於康乃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為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學生。其中列舉了6條讚美胡適的小故事: 一是胡一生共被授34個榮譽博士的名頭; 二是稱胡是五四運動的幹將,推動白話文功不可沒; 三是與其所在人物聯繫緊密,極為罕見; 四是北平解放時,毛澤東曾挽留其留大陸,一生與蔣介石糾葛,還是孫中山去世前最後要見的幾個人之一; 五是對抗日戰爭貢獻頗大; 六是胡是很少有的敢對權貴說"不"的國士。簡直把胡適美化成中國革命的大功臣了。
  • 徽州在哪裡?
    I 山河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之處山嶺遍布、川谷崎嶇自古便被稱為「山限壤隔之地」古徽州就誕生於此▼古徽州地形圖,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北部黃山一脈橫亙東西將徽州特產銷往全國各地又將糧米油鹽等運回家鄉開啟了「寄命於商」的徽州模式▼引自明代史學家王世貞,意為10個徽州人中僅有3人留在家鄉,7個在外營生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直至明清時期徽州商人叱吒風雲、富甲天下
  • 胡適一生狎妓次數不算少:打牌吃花酒(圖)
    胡適的叫局與吃花酒  陳佔彪  胡適給人們留下的總是一副謹肅而老成、理性而節制的印象。其實胡適內心有著一种放肆不憚、易於沉溺、毫不自製的一面。依胡適現存的文字材料來看,他一生中去過妓院的次數不能說十分頻繁,但也實在不算少的。
  • 徽州籍畫家與新安畫派,17世紀獨放異彩,安徽名人館裡的故事
    接著分享我的合肥之行,最近迷上了各類博物館,而安徽名人館當然是「翹楚」。以前只知道朱元璋和李鴻章等是安徽人,沒想到安徽是如此的人才輩出,今天一定要補上這一課。安徽名人館座落於巢湖之濱的草坡高臺之上,在安徽歷史中,留下了許多非安徽籍的重要人物的足跡,例如有巢氏、姜子牙、曹操、包拯、朱元璋、李鴻章、陳獨秀等等,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也都在安徽名人館內集中「亮相」。可從火車站坐地鐵1號線雲谷路站下,轉526路公交渡江戰役紀念館站下車即到。
  • 安徽一座被忽略的古鎮,是古徽州四大古鎮之一,更是黃山的南大門
    安徽一座被忽略的古鎮,是古徽州四大古鎮之一,更是黃山的南大門,根據安徽整體古鎮的發展,最有名的是三河古鎮,不僅僅是國家5A級旅遊景點,就具體景觀的發展和構建也非常多,這對全省遊客的魅力很大,古鎮也常常表現其價值,因此,安徽省的這個古鎮一直受到關注。
  • 徽州,不止白牆黛瓦馬頭牆
    對於徽州,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有詩「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明志世人,徽州多黃白金銀俗物,我做夢都不曾夢到,卻在老年間自己打臉,其《坐隱乩筆記》曰:「予嘗聞海陽(徽州休寧縣)之地,松蘿奇秀,不讓匡廬、九嶷、巫峽,心竊慕之。
  • 一生獲博士學位30餘個的胡適 緣何還被眾名流雅士「怒懟」
    ——胡適如何寫胡適真是很費了一番腦筋,主要就是因為胡適這個人對我們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他,陌生是因為大多數並不真正了解他……1891年12月17日,胡適出生在上海大東門外,其祖籍安徽績溪,是一個典型的官宦之家。
  • 臺北拜謁胡適墓園記
    讓我訝異的是,一場學術界的胡適思想研討會,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先生居然也關注到,本擬親自出席開幕式,因為與民進黨十多天後就要揭曉的競選異常激烈,雖未能蒞臨會議,一大早就讓人送來花籃,發來賀信,可見胡適在臺灣社會影響依然大。哲人給予世界的光明作為一位研究胡適多年的學者,參拜瞻仰胡適墓園是我心中的嚮往。
  • 徽州探秘:安徽姬川最美秋色,柿子熟了,燈籠般密密麻麻掛滿枝頭
    深秋時節,田裡的斑斕漸漸退去,而另一種風景在晴空下。那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樹,在田野上,在山坡上,把這小山村妝點的如詩如畫,那是安徽的姬川。山間一隅,人間秘境,木木帶你走進這個神秘的村落。說起安徽的秋色,提到姬川估計一般人知道的不多。我也是偶然一次機會在一個攝影圈中才得知有這樣一個地方,於是排上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