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拜謁胡適墓園記

2020-12-22 網易財經

陸發春

2011年12月17日是胡適誕辰120周年紀念日,2012年的2月24日又是胡適逝世50周年紀念日。臺灣的「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在2011年的1月,即開始籌劃召開一次有海內外胡適研究者參加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以紀念這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大師。「中研院」的胡適紀念館在承辦「胡適與自由主義: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學術研討會」過程中,細緻地輔助我們辦理入臺手續。12月11日我即抵達臺北,在「中研院」史語所的傅斯年圖書館、近史所的郭廷以圖書館查閱了幾天資料後,16日參加學術研討會。讓我訝異的是,一場學術界的胡適思想研討會,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先生居然也關注到,本擬親自出席開幕式,因為與民進黨十多天後就要揭曉的競選異常激烈,雖未能蒞臨會議,一大早就讓人送來花籃,發來賀信,可見胡適在臺灣社會影響依然大。

哲人給予世界的光明

作為一位研究胡適多年的學者,參拜瞻仰胡適墓園是我心中的嚮往。一定意義上說,歷史學研究是對人類前賢歷史經驗的重溫。研究胡適,很多時候也是研究者與這位思想文化大師的對話過程,作為後學,研究中哪些話是對前賢的準確理解,又有哪些議論是對前賢的誤讀,甚至是謬傳。所以說,能夠在安葬胡適身軀的墓園,焚香禮拜,傾訴後學者的困惑,說說先生往生後人間世相中的情和理、美與醜、世態和國運,無疑是問學者才能獨享的純粹心靈之旅。胡適紀念館潘光哲館長的周全安排,滿足了我的心願。

第二天上午會議的前一個小時,會議安排去胡適墓園致禮。我知道臺北南港的胡適故居和墓園,已經成為大陸遊客去參觀的著名文化景觀,例如文化部長蔡武,2010年9月赴臺考察,特意去胡適墓園銅像前,憑弔再三,「追思這位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學者、思想家和政論家」。所以一大早我即提前去「中研院」門口舊莊崗地的胡適墓園。12月臺北雨季裡淅零零的微雨,流滴滴地打在墨綠色的草地和樹枝上,一片靜寂中的墓園顯得平靜自然,真是一個娑婆安樂世界。沿著胡適公園進口的窄道拾階而上,迎面是一個安放在碑石上的胡適半身塑像,制此塑像的藝術家肯定研究過胡適的生平,知道胡適一生是一位給周遭世界帶來很多自由快樂的「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微笑而不失莊嚴的胡適在此好像等著來說話交流的人們。

轉一個坡階,就是胡適墓地和墓碑。大理石的墓碑上,刻著一段文字:

這是胡適先生的墓

……

這個為學術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

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哈哈哈哈四個字」

20年前,記得初讀此段文字時,內心受到極大震撼,有「初聞涕淚滿衣裳」之狀。這篇用胡適倡導的白話文撰就的銘文,用筆寥寥,形神畢現了胡適一生的事功和歷史奉獻。1962年3月2日胡適安葬時,有胡適的學生羅家倫、陳雪屏、楊亮功、毛子水四人將北京大學校旗覆蓋其靈柩之上,銘文即出於毛子水之手。毛任過北大圖書館館長,也是著名的國學家,與胡適一生師友之間,這樣的大手筆目前國中已經難找。1988年96歲的毛子水去世後,他的夫人依毛先生遺願把家產變賣後,籌得12萬美元在寧波大學設立「毛子水先生清寒優秀獎學金」,獎勵那些肯鑽研成績好而家境清寒的學子,給他們雪中送炭。這位與傅斯年、顧頡剛等有北大時期胡適門下「四大弟子」之稱的毛先生,與老師胡適一樣,都是想著給這個世界帶來光明和希望之人,「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近來國中有人議論說胡適的墓志銘不夠完美需要修改,我以為胡適、毛子水們這些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範兒」,道德文章,現世難找。現有的胡適墓志銘寫得很好,不能改也不必改。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旅臺績溪同鄉會清晨已經在胡適墓園擺好了花籃,胡適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在每年胡適的誕辰日和去世紀念日,績溪同鄉會的鄉友都要在墓前送上一籃鮮花,禮敬胡適鄉長。細數起來,自胡適1962年去世,與胡適親炙熟悉的那一代至今天,主事績溪同鄉會的人已經更替幾代,瓜瓞綿綿,鄉情依然,背後深藏的是對人世間的胡適歷史貢獻和安徽績溪故鄉高度的鄉土認同,化不開的濃鬱鄉情中顯現的才是中國文化血脈之根啊。

胡適墓園禮拜典禮在「中研院」王汎森副院長主持下如儀舉行,從美國趕回臺灣的胡適先生長媳曾淑昭女士回憶了家公的生平,強調胡適先生熱愛生命,勇於面對挫折和病痛;一生治學嚴謹,對學術樂此不疲,直到晚年依然時常在書房工作到凌晨三四點鐘;他友愛朋友、同事和家人,總是用達觀主義的態度對待周圍,「和他在一起,總是春風拂面,暖陽照心」。「他也會把各位研究者當作自己的知音、知己」,「相信在各位客觀公正、坦誠和深入的研究中,一定能把家公的學術思想、民族精神,推動發揚,讓這個世界更美好、更和諧、更光明!」到訪過大陸的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錢復先生,回顧了早年自己在北平東廠胡同胡適先生家五間書房中度過節假日的時光,在胡適上世紀50年代返臺時也時常在家中陪伴先生,而胡適先生教給他的樂觀主義態度,「哈哈哈哈四個哈字,過去我總是學不會,直到快80歲了,我才明白胡適先生教給我的人生該有的態度,是如此的重要」。

短暫的追思禮拜典禮在近史所黃克武所長的總結語中結束。返程下坡時再次回望胡適的坐像,腦海中想起北大著名教授周一良先生,這位上世紀50年代曾經寫文批過胡適,在上世紀90年代一篇回憶胡適的文章中的一段話:「我相信,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他是一座永遠推不倒的豐碑。」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臺北胡適紀念館舉辦特展並開始推出新版《胡適全集》
    臺北胡適紀念館舉辦特展並開始推出新版《胡適全集》 2018-1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房家梁   中新社臺北
  • 臺灣訪學記:專程到胡適墓園看胡適小兒子-在反右中飲恨自殺的胡思杜!
    文革結束後,也就是在胡思杜死亡20於年後,胡適大兒子思杜的哥哥胡祖望知道了弟弟已經死亡的消息,便在父親的墓旁為弟弟立碑招魂,而且祖望自己也立下遺願死亡後葬在父母及弟弟墓旁。因此,今天再次前往胡適墓園,除了祭奠一下胡適,更主要的是去看看思杜的墓碑!          1948年12月,北京已被解放軍包圍,國民黨開展「槍救運動」,用飛機空動出陷在北京的專家學者。
  • 臺北訪書記:胡適紀念館賣的都是「白菜價」
    來之前,北大的一位老師提醒我,在「中研院」期間一定要去趟胡適紀念館看看,因為那裡常年售賣胡適著作,而且都是「白菜價」。於是5天上課期間,我騰出一個中午,去紀念館掃了一遍書,買了包括《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白話文學史》、《神會和尚遺集》、《史大林策略下的中國》、《丁文江的傳記》等。這批1980年代由胡適紀念館印行的書籍,近30年過去,居然還以當年的定價來賣。
  • 通訊:臺北金寶山鄧麗君墓園裡的「甜蜜蜜」(圖)
    中新社臺北12月10日電 題:臺北金寶山鄧麗君墓園裡的「甜蜜蜜」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黃少華  鄧麗君辭世倏然已15年,一代歌后甜美形象與歌聲,藉著各種紀念活動從時光隧道不時「重返」人間,越發叫人唏噓。
  • 臺灣鄧麗君墓地:當年僅花1元錢購買,風景如畫,拜謁者絡繹不絕
    鄧麗君去世後,人們為她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後下葬於臺北金寶山墓園,墓地名為「筠園」。(這是一組反映鄧麗君墓地情況的照片,絕大多數拍攝與2018年)【鄧麗君墓地入口處】「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足見鄧麗君當年的影響力。有人這樣評價鄧麗君的作品,「鄧麗君的歌曲改變了無數人對音樂的認識,驚詫的意識到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歌聲,也安撫了無數在動亂中受傷的人的心靈。」
  • 臺北訪名人故居:多少天涯未歸客 盡借籬落看秋風
    一個問題始終縈繞於心,為什麼錢穆最後選擇臺北作為人生最後的歇腳點?  錢穆在臺期間講學著述不斷,「素書樓」一樓客廳便是他講學的地方,一幅當年他在寓所講學的老照片生動反映了這位國學大師神採飛揚,逸興縱情的畫面。在二樓書房,兩側大窗戶將蒼松雲海收入眼帘,視線十分開闊——它是記者在臺北名人故居所見過最好的書房。
  • 江西撫州發現明清墓葬42座,基本確定為湯顯祖及其家族墓園
    其一,確認了墓主人的身份、名字、準確的生卒紀年及所屬家族分支的脈絡,是我們了解他們的生平和在家族譜系中所處位置的重要依據;其二,根據酉塘公與祖母魏夫人墓志銘所書,尚質、尚賢二子均出自魏氏,糾正了《文昌湯氏宗譜》所記載的此二子分別為李氏與魏氏所生的謬誤,彌補了傳世文獻記載不足;其三,銘文中所記生活中的許多細節,是分析當時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珍貴資料
  • 統促黨人士澄清「闖入蔡英文父親墓園」:並無任何破壞墓園的舉動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臺灣《聯合報》報導稱,臺北市前議員、中華統一促進黨捍衛隊隊長李承龍等4人,3日上午開車「闖入」新北市新店山區的蔡英文父親蔡潔生墓園,但很快被新北市警方發現攔下。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李承龍表示,臺灣媒體的報導並不屬實,他們並未進入蔡父墓園內,而只是在圍牆外指責蔡家利用特權違建墓區。臺灣媒體稱,3日上午,李承龍等人趁墓園管理人員打掃墓園、打開第一道大門時「闖入」墓園,後被新店警方在第二道大門前攔下盤查後帶到派出所。因李承龍等人並無任何破壞違法行為,警方了解其動機後請回。
  • 傅作義、董其武后人拜謁「抗戰第一碑」
    中新社呼和浩特9月14日電 (記者 李愛平)應民革內蒙古區委邀請,傅作義的孫子傅川、董其武的兒子董都祥同著黑色服裝,14日對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的「抗戰第一碑」進行了拜謁。  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公主府公園的「抗戰第一碑」,是抗日名將傅作義1933年為長城抗日陣亡將士建造,也是國內最早以抗日為主題的紀念碑之一。
  • 胡適為何看不上《官場現形記》作者李伯元
    在此背景下,胡適仍這麼寫,原因有二:一是平生推重《儒林外史》,曾說《紅樓夢》的思想見地與文學技術皆不如它。二是對《官場現形記》評價不高。1998年,香港《亞洲周刊》組織海內外專家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百強,《官場現形記》列在第13位。引人反思:魯迅、胡適的評價是否還適合今天?
  • 蔡英文父親墓園面積超規 臺當局發函限期整改
    圖片來源:《聯合報》中新網6月22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父親位在臺北縣新店私立青潭花園公墓的墓園,因面積超過法令規定,臺北縣府已發函蔡家,限期七月十日前改善,屆時若墓基仍超過八平方公尺法定面積,每逾八平方公尺罰新臺幣六萬元(新臺幣,下同),最高將受罰一千兩百七十二萬元。
  • 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墓園(教會山)
    就在清明前夕,羊城晚報記者與中山大學的幾位工作人員一起拜謁了位於中山大學校院內蒲園區的嶺南大學墓園。  這座墓園始建於1905年至1912年間,由當時嶺南學堂的教會所設,因廣東人把墓園或墳場稱為「山」,故此俗稱「教會山」。
  • 胡適晚年與中國文化名人後裔的交往
    感冒痊癒後,希望明勳領我到南港拜謁先生、夫人,能夠得先生金言指導,當是晚輩的光榮和幸福。倚雲婚後一切都好,只是太忙,忙得和機器一樣。胡適四八、三、五三、王國維之女王松明與胡適來往函七通(一)適公吾伯尊鑑:自違尊嚴瞬已三十餘載,敬維福體康泰為頌!敬稟者:家慈時常道及家嚴國維公在世時,吾伯遇事賜以照顧,萬分感激。
  • 音樂大師李泰祥病逝 將長眠金寶山墓園
    原標題:音樂大師李泰祥病逝 將長眠金寶山墓園   中新網1月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作曲家李泰祥2日晚病逝,李泰祥的弟弟李泰銘今天表示,遺體移送至臺北市二殯,火化時間未確認,靈骨塔位將放新北金寶山墓園。
  • 胡適與羅爾綱
    ‍‍ 胡適與羅爾綱的最初相識,是在1927年,羅爾綱看到中國公學的招生廣告,便致信校長胡適,進而成為中國公學中文系的學生,從此,兩人之間開始了一段「師徒如父子」的情緣。  胡適對於羅爾綱的學術事業也極為用心,1932年2月,羅爾綱將自己的《春秋戰國民族史》給胡適看,胡適當即指出了其中的錯誤,並鼓勵羅爾綱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因為近代史的史料豐富、易出成果,胡適的這個建議,使羅爾綱後來成了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重入師門時,告訴胡適自己正在從事太平天國史研究,胡適很高興,羅爾綱拿出自己寫的《黃畹考》,胡適看後認為證據不足,讓羅爾綱再做深入研究
  • 晚年胡適:美國、臺灣與蔣介石——專訪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
    晚年胡適:美國、臺灣與蔣介石——專訪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所長」、研究員黃克武 2012-05-25 11:30 作者:李偉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臺北傅斯年圖書館參觀記
    和「中央研究院」內眾多研究機構一樣,傅斯年圖書館也是一幢獨立的建築,共有四層。(《胡適日記全集》第8卷第547頁,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版)1960年,胡適在「中央研究院」院長任上積極籌措經費,加上申請到的美國援助,陸續興建了包括這幢四層大樓在內的一批建築,為了紀念傅斯年1928年創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功業,胡適先生親自做主,將其定名為「傅斯年圖書館」。
  • 作為胡適的入室弟子批判胡適,歷史學家羅爾綱為什麼感覺豁然開朗
    羅爾綱說,「我看後啟發我認識到胡思杜與胡適父子關係還可以劃清敵我界限,一刀兩斷,我做學生的,更可以與老師劃清界限,一刀兩斷了!從此解決了心頭的難題,豁然開朗了。二十年前,我是胡思杜的老師,今天胡思杜是我的老師了!」(羅爾綱·《胡適瑣記·胡思杜》)羅爾綱倒是挺會安慰自己的,批判自己的老師居然還豁然開朗了。
  • 胡適在南港 史飛翔
    1958年4月10日上午9時,「中研院」新任院長就職典禮在「中研院」考古館樓上舉行,胡適正式接受了「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胡適參加完院長就職典禮後,又返回美國處理私人事務,直到11月5日才回臺北正式定居,住進「中研院」為他特別修建的院長住宅。其實早在1956年,胡適就有返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