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安徽三大文化特點: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

2020-12-15 安徽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有五千多年的積澱,是我們國家、民族擁有強大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安徽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歷史悠久、積澱厚重、豐富多彩,而且特色顯著、境界宏大、影響深遠。總結提煉安徽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對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進文化的繁榮興盛和文化強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呈現多元融合。安徽在中國版圖上居中靠東,連南接北,橫貫境內的淮河與長江把全省自然分成皖北、皖中和皖南三大區域;地貌上自北向南形成皖北平原、皖中丘陵和皖南山區的格局。安徽是中國早期人類起源地之一,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特定的區位與環境使之受到中原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等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安徽三大地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們既有內源性也有開放性,既有個性也有共性,既特色鮮明又相互融通。淮河文化中的老莊道家文化,主張「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規律和民意來治理社會,這就與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互補性。道家學派經典巨作《淮南子》也是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基礎上,兼採儒、墨、名、法各家學說而成。處在吳頭楚尾的皖江地區,隨處顯現出中原文化、淮河文化與楚文化、吳越文化等交流融合的痕跡。徽州文化的形成,除特殊的山區環境外,也是歷史上北方人為避戰亂而多次南遷、大規模移民而促成的中原文化與山越文化融合的結果。明清時期,遍布全國的徽商,每到一地都以開放的心態融入地方,創造了「無徽不成鎮」財富神話,也是這種文化基因的顯現。

二、勇於革故鼎新。變革與創新是安徽優秀傳統文化經久不衰的動力和源泉。有「華夏第一相」之稱的管仲,對原來的舊體制進行變革,終使得齊國成為春秋強國。老子創立道家學派,其繼承者莊子將道家學說發揚光大,影響深遠。「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在動亂的年代中不甘沉淪,在詩、賦、文創作上推陳出新,形成慷慨悲涼的「建安風骨」。朱熹、戴震分別為宋、清兩代的儒家文化集大成者。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尊崇秦漢及唐宋八大家古文,又別立門戶,自成體系,前後綿延三百餘年。清代的梅文鼎創造兼收中西方特色的天文儀器,如璇璣尺、側望儀和月道儀等,並參照中西星表繪製出較為完備的星圖。近代以來,陳獨秀、胡適領導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文,為中華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接軌作出歷史性貢獻。

三、注重教育教化。安徽有尊師重教、注重家教家風的傳統。西漢時期,文翁創辦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所官學,開創了漢代官學制度。在家教方面,包拯立下遺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因此,包拯後代都有清廉之風。徽州人秉承朱熹「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的理論,高度重視教育。自隋朝科舉開科到清朝末年科舉廢止時,有文獻可以考證的徽州人文武科進士就有2297名,更有狀元28名、宰相17名。「桐城派」發祥地的桐城,民間有「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的傳統,清代就有近300名進士。清乾隆年間,劉統勳彈劾張廷玉的奏章上就有「(桐城)張、姚二姓,幾佔(大清)半部縉紳錄」之語。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也促進了桐城派作家的茁壯成長和人才輩出。

四、倡導以人為本。上古皋陶就積極主張民本思想,「安民則惠,黎民懷之」,皋陶認為統治者只有堅持以人為本、親民、愛民才能使天下太平,民眾安居樂業。「以人為本」一詞最早出自《管子》一書。管仲在相齊桓公富國強兵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執行了一系列「富民」「利民」「愛民」「順民心」「從民欲」「去民惡」等政策措施,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既有「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以百姓心為心」的民本思想,也有「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害?」的生命重於名利的人本思想。朱熹認為國家的存亡、國君權力是否鞏固都是由人民來決定,「人君為政在於得人」「王道以得民心為本」。

五、推崇經世致用。把「治國平天下」作為治學的目標,是中國學術文化的重要傳統。在安徽傳統文化中,很早就奠定了勇於實踐、敢於擔當的傳統,如姜尚相周、張良佐劉邦、範增佐項羽等。安徽歷代政治家在治國之道方面提出並踐行了許多有價值的理念和主張。包拯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到社會實踐中,他留下的187篇奏議裡多處提到治國之策,在奏議《請罷天下科率》中包拯提出「民者國之本也,財用所出,安危所系,當務安之為急」。朱元璋開創明朝江山三百年,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在學術方面,桐城派代表人物的文章中洋溢著強烈的經世致用精神和矢志報國情懷。同時,安徽學者還很重視醫、農、天文、歷算之學,還對水利、漕政、鹽政十分關注,充分表現出「務當世之務」的學術取向。

(作者單位:安徽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

原標題:安徽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網只作新聞傳播不作商業用途,若不同意轉載請原作者與本網聯繫,本網將作刪除處理。聯繫電話:0551-65286144)

相關焦點

  • 源遠流長的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代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而不等同於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四個文化圈組成)。徽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
  • 皖江文化的研究視域與創新轉化
    文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的人文基礎和精神紐帶,因此有必要在政策語境中重新研究江南文化,同時以江南文化視域來梳理安徽文化、皖江文化。這對於揭示安徽文化、皖江文化與江南文化的深層關係,推動文化的創新轉化,更好支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江南文化的視域建構  目前學界公認的「江南」,多指「明清江南」,即環太湖區域的「水鄉江南」,加上皖南徽州一府六縣。江南文化以吳越文化為主體,徽文化、海派文化作為組成部分,共同構成江南歷史文化底蘊。
  • 舌尖上的徽茶,品味徽州文化
    但是,千百年來廣袤中原大地戰事不斷、社會動蕩,使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受到很大影響,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受到阻障。安徽省尤其是皖南歷代戰亂較少,社會相對穩定,安徽的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自北向南,潛移默化、相互交融,保留和傳承了中華文明的主流文化。而徽茶文化在整個安徽文化,尤其是徽州文化中佔有顯赫地位,是徽州文化中的優秀文化。
  • 安徽黟縣國家登山健身步道 在最美步道體驗古徽州文化
    流連忘返最美步道去過西遞、宏村的人都難以忘懷那裡如畫的風景,黟縣國家登山步道有一段就連接了西遞-宏村,其全長13.6公裡,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沿線的黃山餘脈及新安江水系和京浙古道等自然人文資源,被稱為「徽州最美徒步道」。
  • █ 婺源與徽州的歷史文化淵源
    大要謂安徽文化精神及僑外團體組織,胥以朱子為表率,婺源為朱子故鄉,流風餘韻至今未泯,徽州之視婺源,猶東魯之於曲阜,南粵之於中山,近年頻於匪區,而未淪於匪化亦賴於是,一旦改隸,不特消失安徽全省歷史上之文化殊譽,且使國內外整個安徽團體精神物質根本動搖;且江西之樂平、德興、浮梁,大都民風強悍,勇於私鬥,尋仇報復,法令幾不能制止,若劃婺入贛,將不勝惡化之慮等。(丁)歷史關係。
  • 地域差異最嚴重的一個省,飲食文化方言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
    並且整個省份橫跨淮河,長江以及錢塘江這三大河流,擁有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安徽省的水運條件極為優越,也是地域差異最嚴重的一個省,省內南方城市與北方城市的差異巨大。全省的水域面積非常廣闊,大大小小的河流加起來就有300多條,著名的馬鞍山港和蕪湖港也位於這裡。初步統計省內的碼頭數有1000多個,也正是因為有淮河的存在,所以在安徽省的省內形成了兩極化的地區。
  • 淮北師範大學教師參加第二屆淮河文化論壇
    12月18日至20日,由光明日報社、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主辦,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阜陽市委承辦的第二屆淮河文化論壇在阜陽市舉辦。本屆論壇以「淮河文化與生態文明」為主題,圍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研究」、「淮河流域生態文明思想及實踐」、「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與淮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研究」、「淮河流域文明與中華文明關係研究」、「淮河文化與其他區域文化比較研究」、「淮河流域紅色文化的闡釋與研究」、「淮河流域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保護與利用研究」、「淮河文化的時代價值
  • 為什麼說安徽是文化比較發達的省份?
    安徽地理位置處於華東,簡稱「皖」。這一簡稱來源於安徽安慶一帶在春秋時期隸屬於皖國,雖然只有14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但千百年來江淮大地人才輩出、文化燦爛,著實讓人驚嘆!徽州建築風格「一生痴絕處,無夢在徽州。」風景秀麗的徽州,衍生出了「徽學」,與「藏學」、「敦煌學」並稱為三大地方顯學。到如今,依然影響深遠。其下轄的休寧縣,在科舉考試的1300年裡,居然出了19位狀元,被冠為「狀元縣」。
  • 從「夜航船」到「他鄉客」,長三角江南文化論壇觀點精彩紛呈
    與此同時,我們是不是反而冷落和誤讀了文化? 因此,我們需要從整個世界文化、中國文化的戰略意義上來理解長三角文化。長三角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人類貢獻了一個精神家園。四大名著有三大名著誕生在長三角。如今的江南文脈論壇和江蘇文脈工程,就是江蘇在這方面做的一些探索。而如何延續江南文脈,守望精神家園,是我們需要一直思考的問題。
  • 安徽美食博物館:傳承文化 品味歷史
    【解說】青花釉裡紅鯉魚紋盤、清代黃銅廚具……6月13日,記者走進安徽「第一僑鄉」肥東縣長臨河古鎮的一座徽州古宅,這裡收藏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與飲食相關的老物件。四水歸堂的空間布局將這座佔地1.3畝、總建築面積約700平米的徽州古宅分隔為美食用品展示區、美食創新體驗區、傳統文化交流區和僑鄉人文接待區。
  • 安徽集中推出百條文旅精品線路
    在國慶中秋長假即將到來之際,9月26日,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梳理省內旅遊資源,集中推出八大類百條安徽文旅精品線路,為全國各地遊客秋遊江淮提供詳盡的導覽圖。
  • 《金瓶梅》 與徽州飲食文化考
    彩雲追月純音樂 - 中國音樂山東人李志剛推出了《金瓶梅宴》,豐富多彩、「特製的一整套宴飲菜點,共有100多款,內容有『家常小吃宴』、『四季滋補宴』、『梵僧齋素』、『金瓶梅宴全席』等6個系列」[2]。 雖然李志剛「對市場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考察研究,寫出了近萬字的策劃實施方案,」但他沒有對《金瓶梅》書裡描寫的飲食文化作深入的研究,他的「策劃、實施」純屬一種商業的炒作,對《金瓶梅》的飲食文化的深入探討沒有一絲毫貢獻。
  • 安徽有兩座旅遊縣,名字都是生僻字,卻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安徽就有這麼兩座縣城,它們都位於黃山市轄區。如果你是第一次見可能還真不一定讀得出它的名字,它們分別是「歙縣」和「黟縣」。歙縣的「歙」字讀[shè],據說還是個多音字。很多遊客就算會讀了這個字,如果要它寫出來通常也會提筆忘字。歙字一共有16畫,把它分解開來就更容易寫了。歙縣的特產是歙硯,因此歙也常常被看作是好硯臺的代表。
  • 潘和平: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震撼」,這是所有人走近這個位於黃山市經濟開發區文化產業園徽匠公司時發出的共同讚嘆。打造這一棟棟體量驚人徽州建築的,就是潘和平。從兩層的傳統徽派民居到面積八千平方米的大型徽派建築,從一名大木作到如今國內最大規模徽派建築的建造者,潘和平整整走過了30年的時間。
  • 「大八公山」將建中華第一豆腐村 定位為文化旅遊區
    昨日,記者從省旅遊局了解到,近日《安徽八公山旅遊區總體規劃》評標會在合肥召開,經過專家評標,北京來也旅遊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的規劃方案中標,一張「 大八公山」未來發展的藍圖也就此展開。近期中標單位將再赴八公山實地踏勘,細化規劃編制,預計在5 月下旬將提交最終規劃方案。
  • 科普安徽16市車牌號地市級英文代碼
    高校及科研院所較多,為安徽科教文化第二城。其境與績溪縣、婺源縣共同構成的古徽州地區創造了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文風昌盛,自古有」東南鄒魯「之稱。同時孕育了明清商界聞名達500餘年的徽商。自古即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其秀美瑰麗的大好山河與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讓多少文人騷客魂牽夢繞,讓人由衷發出「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人生感嘆。
  • 安徽16市車牌號第二個英文字代表的是什麼?
    高校及科研院所較多,為安徽科教文化第二城。 其境與績溪縣、婺源縣共同構成的古徽州地區創造了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文風昌盛,自古有」東南鄒魯「之稱。同時孕育了明清商界聞名達500餘年的徽商。自古即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其秀美瑰麗的大好山河與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讓多少文人騷客魂牽夢繞,讓人由衷發出「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人生感嘆。
  • 正確打開安徽的舌尖文化,臭味相投才是好兄弟!一起吃完拜把子
    古人一句「民以食為天」給後人以無限的啟示,在食物上面各種大展拳腳,每一個地方由於歷史文化的薰陶,對於食材有著不一樣的烹飪方式。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國誠不我欺,每一道菜總是能夠勾起人們對家鄉味道的思念。
  • 徽州區鳳山幼兒園:玩轉家鄉美食 傳承徽州文化
    11月4日,徽州區鳳山幼兒園裡徽州特色「美食一條街」開業啦!古色古香的靈山酒釀、呈坎毛豆腐、西溪南土蜂蜜、徽州餛飩、徽州石頭餜、徽州糕點攤位一字排開,吸引了小朋友們前來遊戲體驗,大家不僅認真認聆聽老師關於徽州美食的介紹和飲食文化故事,還角色互換,你當食客,我來售賣、他來製作,寓教於樂,寓學於趣,精心打造的課堂情境讓孩子們沉醉其間。
  • 小作家天地|唐一樂:徽州文化研學心得體會
    三日的安徽宏村研學活動已拉下帷幕,通過自己的雙腳去尋找,自己的雙眼去發現,加上雙手的體驗,我收穫滿滿。研學活動主要體驗了微雕、參觀了南湖書院,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陶行知紀念館等,親眼目睹了微州建築具有代表性的「宏村」,並親自試做了微州傳統名小吃「黃山燒餅」,可謂是既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一場隆重的「文化大餐」,讓我甘之如怡,回味悠長!在這次研學中,體驗的活動不少,但讓我上癮的卻是黃山燒餅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