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

2020-12-14 溪亭日暮說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代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而不等同於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四個文化圈組成)。

徽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徽州一府六縣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屬歙縣、黟縣、婺源縣、休寧縣、祁門縣、績溪縣六縣。在長達890年的時間裡,這六個縣一直穩定地隸屬於徽州,這在中國政區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至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與敦煌學和藏學並稱為走向世界的中國三大地方顯學。

徽州,作為一個地域的名稱,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前身經歷了從"三天子都" "蠻夷"之地 屬吳、越、楚 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 ,歙州的漫長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在此後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稱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黃山市時止。現在我們講的徽州地域包括:黃山市的歙縣、黟縣、休寧縣、祁門縣、屯溪區、徽州區和黃山風景區;宣城地區的績溪縣和江西婺源縣等。儘管千百年來,朝代的不斷變更,名稱的不斷變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對穩定,這就為徽州文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徽州文化,是徽州(古稱新安郡)人,在歷史進程中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器物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精神文化層面,底蘊深厚創造傑出。自古新安人才輩出,徽州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生產力逐漸發達。徽文化,是對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作為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徽州文化,崛起於北宋後期,「東南鄒魯、禮義之邦」於南宋,鼎盛於明清時期,已約800年之久。90年代後,徽學與藏學、敦煌學並列為國學三大地方學科。

新安理學:這是程朱理學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顥、程頤及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從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間,在徽州維繫了600多年,對徽州社會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新安理學核心是倫理綱常,同時也倡導"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的重學思想,"天理為義,人慾為利","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思想和"修內政","攘夷狄"的節義思想;

新安畫派:開先河的為元代的程政,明朝開始形成新安畫派風格。明末清初,江韜(漸江)、查士標、孫逸、汪元瑞"海陽四家"異風突起,有力地衝擊了王時敏、王鑑、王翠、王原祁"四王" 畫派在中國畫壇的統治地位。他們主張師法自然,寄情筆墨,大膽創新,給明末清初畫壇帶來新的生氣。近代的黃賓虹,主張"先師古人,再師造化,而以自然為歸",豐富和發展了新安畫派;

徽派版畫:這是畫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產物。肇端於墨模鏤刻,於明萬曆始興。徽派版畫以歙縣虯村黃姓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於黃,黃刻之精在於畫"之說。從明萬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黃姓有300多人從事刻書,其中三分之一從事版畫鐫刻。徽派版畫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靜穆,抒情氣息濃厚。明代胡正言(休寧人)印刷的《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長箋譜》為徽派版畫的最高成就;

徽劇:這是徽州藝人在明清時期吸收弋陽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礎上,經過衍變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劇風靡全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唱、念做、打並重的完美劇種。"四大徽班"由揚州進京,把徽劇推向頂峰。道光年間,徽劇與漢劇結合,產生了京劇。當時活躍在城鄉的徽劇社班有47個,大的社班有藝員180多人,可謂聲勢浩大,繁榮昌盛;

徽州刻書:它始於中唐,盛於明,萬曆年間達到鼎盛。至崇禎年間,徽州刻書躍居全國之首。徽州刻書有坊刻、官刻、家刻和書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鮑寧耕讀書堂,於天順年間所刻的《天原發微》5卷,現存北京圖書館;著名有家刻有歙縣汪啟淑的飛鴻堂,刊有自撰的各種圖書12種,近300卷。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縣都有;

徽派建築它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嘆服。它在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布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徽菜:北宋年間發端於歙縣,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經濟、文化發達的結果。徽菜重(講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選料精良,製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產地、季節、鮮度、部位、品種等,擅長炒、炸、燒、燉、溜、燜、,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鮮,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風味更加鮮明。名菜有: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狸 、清蒸石雞、虎皮毛豆腐、鳳燉牡丹、紅燒劃炎、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調之鄉的績溪縣,到外地開飯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國、大中華、大富貴,武漢的大中華等皆是。

此外,還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編、文房四寶(徽墨、歙硯、澄心堂紙、汪伯立筆)、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內容。這些文化的內涵,不僅體現了中國最正統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釋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釋家、道家文化的一個厚實的沉澱區。

徽州社會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後崛起,明清時達到鼎盛與繁榮,清末以後衰退的。歷史上有紛呈的學派與流派,內容幾乎涵括文化的所有領域。其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人才輩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書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學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時達562所,私塾更是林立,"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有書史之藏"。科舉及第者眾,僅明清兩代徽州本籍中舉人者996人,中進士者618人,狀元數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湧現出了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蔭、胡適、陶行知、黃賓虹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更有影響深遠的徽商,成為人們長盛不衰的研究話題。

相關焦點

  • 也談安徽三大文化特點: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有五千多年的積澱,是我們國家、民族擁有強大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安徽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歷史悠久、積澱厚重、豐富多彩,而且特色顯著、境界宏大、影響深遠。
  • 舌尖上的徽茶,品味徽州文化
    太平猴魁是高端徽茶的代表,中國歷史名茶之一,曾在2004年國際茶博會上獲得「綠茶茶王」稱號。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徽商的崛起造就了繁榮昌盛的徽州文化,也使徽州地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遺產資源的富集區。茶是徽商的四大主業之一,徽州茶文化遺產極其豐富。早在漢末三國時期徽州便有種茶的記載,到了唐朝徽茶就已產銷兩旺。
  • █ 婺源與徽州的歷史文化淵源
    本文基本是學理性闡述,很清楚婺源改隸並非江西搶奪,江西固然也是文化之邦(文末已經具體說到)。江西上饒市博物館創辦以來,不僅尊重婺源的徽州傳統文化,還多次向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請求指導,雙方互邀展覽……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 徽州區鳳山幼兒園:玩轉家鄉美食 傳承徽州文化
    11月4日,徽州區鳳山幼兒園裡徽州特色「美食一條街」開業啦!古色古香的靈山酒釀、呈坎毛豆腐、西溪南土蜂蜜、徽州餛飩、徽州石頭餜、徽州糕點攤位一字排開,吸引了小朋友們前來遊戲體驗,大家不僅認真認聆聽老師關於徽州美食的介紹和飲食文化故事,還角色互換,你當食客,我來售賣、他來製作,寓教於樂,寓學於趣,精心打造的課堂情境讓孩子們沉醉其間。
  • 《金瓶梅》 與徽州飲食文化考
  • 美國不同地域文化匯總
    美國可以說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美國地域廣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在美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那麼你選擇美國不同的大學留學,也會因地制宜。波士頓是東北部又一重要的城市,也是美國最古老、最有文化價值的城市之一,著名的常青藤盟校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位於這裡。如果你喜歡生活在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教育氛圍的美麗城市,那麼波士頓一定是不錯的選擇。在美國東北部的其他地區,也分布著一批優秀的大學。
  • 淺談徽州古民居的建築特色
    徽州古民居,指的是徽州(今安徽黃山市、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地區特有的蘊涵著深厚的地域特徵、凝結著徽州文化的特色古民居,以天井、高牆、鏤空石雕窗等為元素,以西遞、宏村、呈坎等徽州古鎮為代表,並在新安江—錢塘江流域一帶以古時徽商的商業為紐帶形成的地域環境內得以發揚。值得注意的是,馬頭牆並非徽州民居獨有,不能以是否有馬頭牆來判斷是否為徽州民居。
  • 歷史文化源流|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
    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中華兒女引以為豪的數千年綿延不絕的文明,就流淌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載體中。據《淮南子》,倉頡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有人將此解釋為窺伺了天機,此言多有不經。但是文字的誕生,必然是在高天厚土的滋養中,像有飽滿生命力的種子一樣倔強頑強地從泥土裡萌生出來,並一發不可收拾,浩浩無涯,所以古人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 徽州之休寧狀元縣
    >休寧縣是古徽州的「一府六縣」之一,如今是黃山市的一個小縣城,城市雖小,但是地方文化氣息濃厚,加上保存完好的古徽州地貌,讓這座現代與古樸的結合,更加的有徽州的韻味,粉牆黛瓦,青石鋪街,比較有特色的萬安古城巖,古塔矗立。
  • 全國很大的縣城高鐵站,佔地11988平方米,徽州文化發祥地之一!
    績溪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發祥地之一。被稱為「徽菜之鄉」、「無鎮無徽、無街無成就」,現屬宣城市管轄,績溪歷史悠久,現在這裡的一個火車站讓它聞名於世!皖南交通樞紐城市位於徽州績溪,績溪交通樞紐核心位於縣城新站區,績溪北站是績溪交通樞紐的心臟。以三條鐵路、三條高速公路為支點,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正在加速形成,皖南交通樞紐城市的前景正在向績溪邁進。
  • 中國三大地域文明之一,更是中國最負盛名的藝術國寶!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且是中國三大地域文明之一,更是中國最負盛名的藝術國寶。之所以不提升為5A級風景區,是因為每天要限制遊覽人數,國家要把它保護起來,遊客的呼吸都會腐蝕莫高窟裡的歷史建築、國家瑰寶。距離市區約有25公裡左右,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一邊是沙漠,一邊是戈壁灘。從敦煌過來,市區有旅遊專線公交車直達數字展示中心,費用3元/人。
  • 地域差異最嚴重的一個省,飲食文化方言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
    並且整個省份橫跨淮河,長江以及錢塘江這三大河流,擁有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安徽省的水運條件極為優越,也是地域差異最嚴重的一個省,省內南方城市與北方城市的差異巨大。全省的水域面積非常廣闊,大大小小的河流加起來就有300多條,著名的馬鞍山港和蕪湖港也位於這裡。初步統計省內的碼頭數有1000多個,也正是因為有淮河的存在,所以在安徽省的省內形成了兩極化的地區。
  • 十堰歷史文化|融合多種文化於一體 十堰「漢水文化」源遠流長
    作為中國境內最古老、最大的江河,漢水哺育了億萬生靈,也孕育了著名的漢水文化。漢水文化是指漢水流域人民有史以來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融巴蜀文化、荊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文化等多邊文化為一體,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區域性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成語文化
    17日華姐在答記者問中說到「……昨日所LM群島以27比0的票數,作出……決定,再次充分證明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勢不可當。所LM群島政府應當抓住歷史機遇,作出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選擇,在一個……基礎上早日融入……合作大家庭。中方願與所方共同努力,開啟……新時代。
  • 安徽有兩座旅遊縣,名字都是生僻字,卻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畢竟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的歷史人文也不同,所以有很多地名可以說有些生僻。在安徽就有這麼兩座縣城,它們都位於黃山市轄區。如果你是第一次見可能還真不一定讀得出它的名字,它們分別是「歙縣」和「黟縣」。歙縣的「歙」字讀[shè],據說還是個多音字。很多遊客就算會讀了這個字,如果要它寫出來通常也會提筆忘字。
  • 安徽黟縣國家登山健身步道 在最美步道體驗古徽州文化
    流連忘返最美步道去過西遞、宏村的人都難以忘懷那裡如畫的風景,黟縣國家登山步道有一段就連接了西遞-宏村,其全長13.6公裡,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沿線的黃山餘脈及新安江水系和京浙古道等自然人文資源,被稱為「徽州最美徒步道」。
  • 何人可:基於地域文化的設計創新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教學名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特邀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設計日"的三大倡議者之一,設計引擎(Design Engine)創新聯盟發起人,"2014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貢獻獎金質獎章"獲得者。2018年7月18日,有幸請到何人可教授來到北方民族大學進行專題講座。
  • 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中新社合肥12月13日電 題: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作者 晏紫  飛簷翹角、雕梁畫棟、藻井樓閣,木製結構的徽派建築鱗次櫛比。  步入該公司車間,迎面一座800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木製建築體,是該公司創始人、徽州木作建築工程師潘和平與其團隊耗時數年創作建成,目前已被認購。    徽派建築以興起於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等)而得名,多為明清時期徽商所建。
  • 在徽州古城的夏夜聆聽「天空之城」, 還有景區門票贈送哦
    夢裡徽州•歙縣——2017夏季國際音樂會將於8月27日在徽州古城景區府衙內火熱開演!這場音樂會與歙縣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古典音樂如同徽文化一樣源遠流長,文房四寶、徽派建築、徽州四雕……無不體現著人文的魅力和力量,持續影響著世世代代。
  • 將寫作教學植根地域文化的沃土
    「全國中小學特色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徵文 將寫作教學植根地域文化的沃土   ● 劉興元 劉俊華   江蘇省大豐市草堰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地域文化源遠流長,2001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古鹽運集散地保護區」。鎮內寺廟肅穆,橋閘縱橫,古蹟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