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可,男,1958年3月生。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教學名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特邀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設計日"的三大倡議者之一,設計引擎(Design Engine)創新聯盟發起人,"2014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貢獻獎金質獎章"獲得者。
2018年7月18日,有幸請到何人可教授來到北方民族大學進行專題講座。其分享的主題是——基於地域文化的設計創新。
首先,何人可教授談到為什麼要到銀川來,原因是銀川有豐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他說,我們要做的是把深厚的傳統文化用到當代設計,樹立起銀川自己的設計文化優勢和特色。
因銀川所處的地域特徵肯定不可能和沿海先進的製造和藝術相比,所以我們就要發揮我們的優勢——極其豐富的地域文化。國家倡導一帶一路,銀川就是一帶一路通往中西亞的重要節點,要利用國家一帶一路的政策,進一步融入到一帶一路的政策來形成我們獨特的優勢和特色。
在此過程中,何人可教授向大家分享了關於2009年在湖南大學啟動的新通道項目。該項目發源地是在湖南省懷化市的通道自治縣。
作為貧困縣,但是在文化和藝術上資源非常豐富。這個地方有非常多的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目前正在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另外在此地20多萬人口20多年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的刑事案件,民風淳樸。何人可教授還提到,每天晚上會有人敲銅鑼來提醒大家小心火燭,天亮前一切被打掃地乾淨祥和,社區建設屬於其中的每一個人。
他講述到,該項目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建立兩個通道,一個就是要把當地的文化和外面的世界連接起來,做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這不是所謂傳統的通道,是要用現代技術和現代數位化的方式,建立起這個通道。
另一個通道就是以精準扶貧為目標,建立起商品流通的渠道,把國內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位化處理。希望把他們所具有的非物質文化轉化為物質文化,轉化成有商業的設計,用數位化的渠道引入到全國全世界的市場。從傳統到現代轉化需要我們進行設計,滿足當今消費者的需求,實現更加重要的目標,解決社會問題!
中國面臨兩個最大的問題,一是尤為嚴重的留守兒童問題,青壯年都去到沿海地區打工賺錢,二是空巢老人,留守在家。我們可以通過設計,實現讓青壯年在家門口就有穩定收入,通過設計復興社區,讓走出去的青壯年能回到自己的鄉村。
如何實現精準扶貧?有各種各樣的方式,設計師可以用其所特有的專業技能來服務於精準扶貧。
從湖南的通道開始,何教授帶領他的團隊走向了中國各地,同時也把他們的設計成果在世界各地進行巡迴展覽,其中包括法國巴黎,義大利米蘭,美國等國家和城市。通過這些展覽,他們所做的項目也是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項目。
對於如何開展該項目工作的問題?何教授和他團隊首先做的是數位化,以數位化的方式來保留分析文化的遺產。這是因為當地很多文化產傳承人都已經將近八九十歲,很可能面臨斷代,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今天的數位化方法,能夠把文化完整地保留下來。
接下來他們的工作是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當代化,適應於今天的消費者需求。因為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需要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全世界,因此它也是一個全球化的過程。最終是商品化,必須把傳統的文化以商品這種載體傳播出去,才能夠造福當地的少數民族的老百姓。文化不要因為傳承而傳承,更需要的是我們去不斷創新不斷發揚,讓他們更適合當代!
該項目的的目的是四個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文化可持續、環境可持續、經濟可持續。沒有經濟的可持續就沒有當地社區的可持續,少數民族社區最大的問題就是青年人和中年人都外出打工,傳統的社區走向了幾乎是滅絕的邊緣,很多傳統的村寨已經空洞化了。因此新通道項目必須創造經濟價值,把在原來城市裡面打工的這些青年人、年輕人吸引回到鄉村,重建社區,保存當地的文化。
同時何人可教授團隊所做的數位化研究工作還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當地文化資源;二是環境資源;三是民俗資源。他們把這些東西進行分類整理,將其數位化,做成資料庫,使更多的人能夠分享當地非常豐富,同時也非常精彩的少數民族文化。
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創造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少數民族的網際網路品牌「梭說」。他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品牌打開一個通路,傳播到全世界。
經何人可教授介紹,這些產品目前通過網際網路,通過相關的一些企業,比如美克美家的旗艦店把它傳播到中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市場。
最後,正如何人可教授之前所提到,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要為當地的老百姓在創造文化價值的同時也創造經濟價值,所以文化與產業發展是密切相關的。
我們當代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傳承,要適應時代需求,追求創新,追求卓越。樹立遠大志向,推動發展正能量!
更希望以後會有更多的機會不斷學習,不斷創造!
北方民族大學工業設計 李原慧譚彩銀 整理編輯
機電工程學院
供圖:譚彩銀
張明宇
供稿:李原慧
譚彩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