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可:基於地域文化的設計創新

2021-03-02 北民大機電家園

何人可,男,1958年3月生。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教學名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特邀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設計日"的三大倡議者之一,設計引擎(Design Engine)創新聯盟發起人,"2014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貢獻獎金質獎章"獲得者。

2018年7月18日,有幸請到何人可教授來到北方民族大學進行專題講座。其分享的主題是——基於地域文化的設計創新。

首先,何人可教授談到為什麼要到銀川來,原因是銀川有豐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他說,我們要做的是把深厚的傳統文化用到當代設計,樹立起銀川自己的設計文化優勢和特色。

因銀川所處的地域特徵肯定不可能和沿海先進的製造和藝術相比,所以我們就要發揮我們的優勢——極其豐富的地域文化。國家倡導一帶一路,銀川就是一帶一路通往中西亞的重要節點,要利用國家一帶一路的政策,進一步融入到一帶一路的政策來形成我們獨特的優勢和特色。

在此過程中,何人可教授向大家分享了關於2009年在湖南大學啟動的新通道項目。該項目發源地是在湖南省懷化市的通道自治縣。

作為貧困縣,但是在文化和藝術上資源非常豐富。這個地方有非常多的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目前正在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另外在此地20多萬人口20多年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的刑事案件,民風淳樸。何人可教授還提到,每天晚上會有人敲銅鑼來提醒大家小心火燭,天亮前一切被打掃地乾淨祥和,社區建設屬於其中的每一個人。

他講述到,該項目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建立兩個通道,一個就是要把當地的文化和外面的世界連接起來,做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這不是所謂傳統的通道,是要用現代技術和現代數位化的方式,建立起這個通道。

另一個通道就是以精準扶貧為目標,建立起商品流通的渠道,把國內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位化處理。希望把他們所具有的非物質文化轉化為物質文化,轉化成有商業的設計,用數位化的渠道引入到全國全世界的市場。從傳統到現代轉化需要我們進行設計,滿足當今消費者的需求,實現更加重要的目標,解決社會問題!

中國面臨兩個最大的問題,一是尤為嚴重的留守兒童問題,青壯年都去到沿海地區打工賺錢,二是空巢老人,留守在家。我們可以通過設計,實現讓青壯年在家門口就有穩定收入,通過設計復興社區,讓走出去的青壯年能回到自己的鄉村。

如何實現精準扶貧?有各種各樣的方式,設計師可以用其所特有的專業技能來服務於精準扶貧。

從湖南的通道開始,何教授帶領他的團隊走向了中國各地,同時也把他們的設計成果在世界各地進行巡迴展覽,其中包括法國巴黎,義大利米蘭,美國等國家和城市。通過這些展覽,他們所做的項目也是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項目。

對於如何開展該項目工作的問題?何教授和他團隊首先做的是數位化,以數位化的方式來保留分析文化的遺產。這是因為當地很多文化產傳承人都已經將近八九十歲,很可能面臨斷代,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今天的數位化方法,能夠把文化完整地保留下來。

接下來他們的工作是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當代化,適應於今天的消費者需求。因為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需要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全世界,因此它也是一個全球化的過程。最終是商品化,必須把傳統的文化以商品這種載體傳播出去,才能夠造福當地的少數民族的老百姓。文化不要因為傳承而傳承,更需要的是我們去不斷創新不斷發揚,讓他們更適合當代!

該項目的的目的是四個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文化可持續、環境可持續、經濟可持續。沒有經濟的可持續就沒有當地社區的可持續,少數民族社區最大的問題就是青年人和中年人都外出打工,傳統的社區走向了幾乎是滅絕的邊緣,很多傳統的村寨已經空洞化了。因此新通道項目必須創造經濟價值,把在原來城市裡面打工的這些青年人、年輕人吸引回到鄉村,重建社區,保存當地的文化。

同時何人可教授團隊所做的數位化研究工作還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當地文化資源;二是環境資源;三是民俗資源。他們把這些東西進行分類整理,將其數位化,做成資料庫,使更多的人能夠分享當地非常豐富,同時也非常精彩的少數民族文化。

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創造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少數民族的網際網路品牌「梭說」。他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品牌打開一個通路,傳播到全世界。

經何人可教授介紹,這些產品目前通過網際網路,通過相關的一些企業,比如美克美家的旗艦店把它傳播到中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市場。

最後,正如何人可教授之前所提到,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要為當地的老百姓在創造文化價值的同時也創造經濟價值,所以文化與產業發展是密切相關的。

我們當代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傳承,要適應時代需求,追求創新,追求卓越。樹立遠大志向,推動發展正能量!

更希望以後會有更多的機會不斷學習,不斷創造!

北方民族大學工業設計 李原慧譚彩銀 整理編輯

機電工程學院

供圖:譚彩銀

          張明宇

供稿:李原慧

          譚彩銀

相關焦點

  • 聽何人可講座《湖湘非遺與創新設計》,讓我對傳承非遺有了新認識
    6月30日下午,筆者來到長沙圖書館,與現場200多名聽眾一起聆聽了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何人可所作的以「湖湘非遺與創新設計」為主題的精彩講座。何人可以湖南省隆回縣和通道侗族自治縣實施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創新設計項目等為案例,介紹了非遺藝術傳承、發展和創新設計有機結合的經典傳奇,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設計作品,播放了媒體影像視頻,讓我們近距離感受了湖湘非遺文創產品令人讚嘆不已的創新設計成果,見證了它們走出大山深處,走出國門享譽世界的輝煌歷程,讓我們享受了設計藝術的文化大餐,看到了非遺傳承與發展的美好前景。
  • 何人可作客思賢講壇:創新設計賦能湖湘非遺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何人可以「湖湘非遺與創新設計」為題開講。華聲在線7月7日訊(記者 劉玉鋒)時尚前衛的現代設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實現融合、碰撞、裂變,以全新的設計理念和商業模式,賦予非遺文創產品更高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品?6月30日下午,思賢講壇第六期講座在長沙圖書館舉行。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何人可以「湖湘非遺與創新設計」為題開講。嶽麓書院教授李兵作嘉賓主持。
  • 何人可主講思賢講壇 探索「湖湘非遺與創新設計」的秘密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主席,湖南省工業設計協會會長,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特邀副會長何人可以「湖湘非遺與創新設計」發表主題演講。「湖湘非遺是一個巨大的課題。」何人可認為,湖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極高的文化價值,如湘繡、湘瓷、苗族銀飾等,承載著湖湘文化的優秀基因。
  • 何人可:用設計推動家電體系升級
    【專訪】2019年12月中下旬,在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的湖南省長沙市,天空飄著細雨和雪花,20世紀90年代初就曾到順德考察工業設計的何人可,風趣地向順德學生講授著《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設計》。課間,廣東工業設計城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黎靄瑩、副總經理羅建平,給何人可贈送了順德設計師們的廣東工業設計城十周年手繪品,何人可揮筆寫下:祝順德設計城十年大慶。
  • 湘設計專訪 | 何人可:文創是無需翻譯的國際語言
    作為此次大賽的評審團主席,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何人可教授說,傳統的傳承方式過於注重傳承而忽略創新,而文創就應該是用現代、國際化語言生產出老百姓生活中能運用的產品。 讓有著歷史文化積澱的中國設計與世界潮流融合是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一直在幹的事。 設計藝術學院為何紮根於少數民族地區,設計能否在那兒開出一朵鮮豔的花兒?
  • 基於地域教育文化生態的「京津冀」
    一是圍繞「一體地域發展文化目標」,整合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具有兼容性、互動性的京津冀遠程教育合作辦學體系;二是圍繞「六層地域優勢文化媒介」,建設具有分層性、融合性的京津冀全要素遠程教育媒介公共平臺支持體系;三是圍繞「八類地域產業文化布局」,建設具有統籌性、協同性的京津冀遠程教育聯動運行體系;四是圍繞「一元地域服務文化主軸」,建設具有便捷性、高效性的京津冀遠程教育公共支持服務體系。
  • 何人可專訪:湖南大學的設計教育
    何人可:2009年,我們成功申請了一個很重要的教育部項目,就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這些年來,我們和國際上知名的院校、設計機構和競賽密切合作,讓我們的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國際競賽,了解國際設計發展的新趨勢。
  • 何人可:學生眼中的「大魔法師」
    何人可輕描淡寫。16年院長,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設計大師,是他的目標。 △新通道非遺設計扶貧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D1樓暗藏玄機。穿過時常為本科生辦作業展的大廳,一樓靠裡牆上有「魔法秘笈」:面向國家戰略的數位化與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它獲得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四年才評一次,全國僅50個。但涉及教學模式、內容、實踐的創新從2009年就開始了。
  • 何人可:把長沙建成具國際影響創意中心
    湖南日報記者 李傳新  「設計創意只是一種手段,最終是要實現產業化。」  5月15日,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主席、湖南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何人可接受記者採訪時,語氣堅定。  何人可說,設計藝術包括工業設計和藝術設計。近年來,湖南的設計藝術一直走在國內前列。
  • 何人可:為人服務是所有設計師的出發點
    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雷珍麗 第17屆湖南室內裝飾設計大獎賽本期採訪對象為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聯席主席、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何人可,他也是此次大賽評委之一。 6月25日下午,見到何人可老師時,他正在擦洗玻璃門上的汙漬。他說每三天就有一輪學生的作品展,有很多事必須親力親為。
  • 【大咖說】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何人可:「中國設計 美國製造...
    大師論道 本期人物何人可「中國設計,美國製造」之夢已然不遠一大師簡介何人可何人可,教授,中國設計界權威人物、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特邀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設計日
  • 何人可榮獲中國設計40人特別獎
    新湖南客戶端12月14日訊(記者 左丹 通訊員 蔣鼎邦)今天,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12月12日,光華龍騰獎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設計40人特別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何人可教授榮獲該獎,外交部前部長李肇星先生為獲獎者頒發獎章。
  • 湖南教書育人新楷模(提名獎)丨何人可:學生眼中的「大魔法師」
    別的院樣轉專業各種限制,這裡專業不分「貴賤」,年級不分高低,班級沒有「界限」,高端裝備與交通工具、智能產品與互動設計、媒體藝術與社會創新三大「套餐」,各種課,你喜歡就上。學生管理難度驟增,但何人可想要培養的就是複合創新型人才,技術、文化、經濟和社會創新的推動者。 「學生創造內容」?
  • 湖南教書育人新楷模(提名獎)丨何人可:學生眼中的「大魔法師」
    別的院樣轉專業各種限制,這裡專業不分「貴賤」,年級不分高低,班級沒有「界限」,高端裝備與交通工具、智能產品與互動設計、媒體藝術與社會創新三大「套餐」,各種課,你喜歡就上。學生管理難度驟增,但何人可想要培養的就是複合創新型人才,技術、文化、經濟和社會創新的推動者。 「學生創造內容」?
  • 請問,「來者何人」?
    10月27日下午,甘肅本土類型鄉村懸疑電影《來者何人》首映式上,主創齊齊亮相。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拷問人性,反思人生。10月27日下午,甘肅本土類型鄉村懸疑電影《來者何人》首映禮在蘭州百安概念影城舉行,製片人張建宗、導演柴立鵬等主創人員悉數亮相首映式現場,暢談創作歷程及心得。影片將於10月30日在全國上映。影片從一樁發生在西北偏僻村落的意外死亡案件講起,講述了由此牽涉出的情感糾葛和人性抉擇。30年前,心理學高材生劉雲因四年來備受舍友欺辱,在畢業之際過失殺人,自此,美好的青春變成一生的逃亡。
  • 何人可:如何成為新時代的哥倫布
    何人可教授受邀擔任「未來火星生活設計大賽」工業設計評審組組長。近日,「未來火星生活設計大賽」總策劃施潔予採訪了何人可教授。施:在您看來,有沒有哪個關鍵詞能啟發「未來火星生活設計大賽」參賽設計師的靈感?何:全球的創新領域都在關注同一個關鍵詞「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人類永續發展所必須遵循的規律。
  • 湖南大學博士生導師--何人可
    何人可(博導)   性別:男;導師類別: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   職稱職務:教授;現任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主席,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工業設計學科教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 地域文化下的文創產業
    本報記者 湯偉 通訊員 孫燦文創產業是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推崇創新和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的新興產業。一般認為,創意產業作為一種國家產業政策和戰略被明確提出首先是在英國。
  • 候選人:何人可
    何人可,男,漢族,1958年3月生,中共黨員,湖南大學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針對網際網路時代的教學特點提出了「學生創造內容」的設計教學理念,建設了一批國家級精品課程,主持了國家級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實驗區、國家級一流專業、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教改項目。培養了獲評「全國大學生年代人物」範石鐘為代表的大批優秀設計師。兩次獲得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項目第一名。 [責編:陳香雲][來源:三湘都市報]
  • 候選人:何人可
    何人可,男,漢族,1958年3月生,中共黨員,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在教學一線工作36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材一等獎、國家級教學名師等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