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同華
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源遠流長,較早見於南朝史學家、文學家沈約的《贈沈錄事江水曹二大使詩》:「伊我洪族,源浚流長;奕奕清濟,代有蘭芳。」這裡的「洪族」指的是名門望族,源浚流長、代有蘭芳則是指人才生生不息的意思。
到了唐代,白居易撰寫的《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銘》裡面講:「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從源浚流長到源遠流長,基本的含義都是指源頭的水深,水流過的區域就廣、流域就長,後來多比喻根源深遠、歷史悠久。
博大精深,有時也作博大深宏,見於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李翱的一篇談論文章寫作的書信《答朱載言書》。李翱崇奉儒家思想,認為孔子是「聖人之大者也」,為人立世以儒家的「中道」為標準。
在這篇文章裡,李翱講:「況如某者,多病少學,其能以此堪足下所望博大而深宏者耶?雖然,盛意不可以不答,故敢略陳其所聞。」朱載言認為李翱的文章「博大而深宏」,李翱則非常謙遜地回了一封信,並且在這篇文章裡闡述了自己的文學主張。博大精深,多指學識淵博,思想理論宏富而精深。我們從清代繆荃孫《藝風堂友朋書札》裡的一則記載,就很明顯看出其淵博深宏的含義:「楊先生所著,博大精深,三百年來無此作。」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這句話可以說比較精準地認識到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質。中華兒女引以為豪的數千年綿延不絕的文明,就流淌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載體中。
據《淮南子》,倉頡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有人將此解釋為窺伺了天機,此言多有不經。但是文字的誕生,必然是在高天厚土的滋養中,像有飽滿生命力的種子一樣倔強頑強地從泥土裡萌生出來,並一發不可收拾,浩浩無涯,所以古人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正是這破土而生的青苗,茁壯成長,經歷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中華文化在源遠流長中一步步走入上升期,文化意識的自覺自信不斷抬升,成就斐然、蔚為大觀,成為民族復興、振興中華的精神偉力。
文明的進步、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堅守和創新。宋代蘇東坡稱讚唐代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講的是從司馬遷之後到韓愈,算起來文章衰弱了八代。韓愈的文章起來了,憑的就是文以載道,傳遞著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承載著大道,我們的文明就更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的民族就能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有著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載體,考古就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對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各項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我國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我們要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