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源流|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

2020-12-17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同華

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源遠流長,較早見於南朝史學家、文學家沈約的《贈沈錄事江水曹二大使詩》:「伊我洪族,源浚流長;奕奕清濟,代有蘭芳。」這裡的「洪族」指的是名門望族,源浚流長、代有蘭芳則是指人才生生不息的意思。

到了唐代,白居易撰寫的《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銘》裡面講:「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從源浚流長到源遠流長,基本的含義都是指源頭的水深,水流過的區域就廣、流域就長,後來多比喻根源深遠、歷史悠久。

博大精深,有時也作博大深宏,見於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李翱的一篇談論文章寫作的書信《答朱載言書》。李翱崇奉儒家思想,認為孔子是「聖人之大者也」,為人立世以儒家的「中道」為標準。

在這篇文章裡,李翱講:「況如某者,多病少學,其能以此堪足下所望博大而深宏者耶?雖然,盛意不可以不答,故敢略陳其所聞。」朱載言認為李翱的文章「博大而深宏」,李翱則非常謙遜地回了一封信,並且在這篇文章裡闡述了自己的文學主張。博大精深,多指學識淵博,思想理論宏富而精深。我們從清代繆荃孫《藝風堂友朋書札》裡的一則記載,就很明顯看出其淵博深宏的含義:「楊先生所著,博大精深,三百年來無此作。」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這句話可以說比較精準地認識到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質。中華兒女引以為豪的數千年綿延不絕的文明,就流淌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載體中。

據《淮南子》,倉頡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有人將此解釋為窺伺了天機,此言多有不經。但是文字的誕生,必然是在高天厚土的滋養中,像有飽滿生命力的種子一樣倔強頑強地從泥土裡萌生出來,並一發不可收拾,浩浩無涯,所以古人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正是這破土而生的青苗,茁壯成長,經歷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中華文化在源遠流長中一步步走入上升期,文化意識的自覺自信不斷抬升,成就斐然、蔚為大觀,成為民族復興、振興中華的精神偉力。

文明的進步、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堅守和創新。宋代蘇東坡稱讚唐代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講的是從司馬遷之後到韓愈,算起來文章衰弱了八代。韓愈的文章起來了,憑的就是文以載道,傳遞著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承載著大道,我們的文明就更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的民族就能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有著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載體,考古就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對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各項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我國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我們要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相關焦點

  • 歷史文化源流 | 赤子之心
    不論是在艱苦的革命戰爭時代還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得起歷史和時代的考驗,就是因為始終不忘「初心」,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之情,始終對人民有感情、以人民為中心。毛澤東同志當年把人民群眾比作「土地」,把共產黨人比作「種子」,「種子」要發芽、吐穗、結實,一刻也脫離不了「土地」。我們現在有些黨員幹部之所以走上違法亂紀的道路,究其原因,在於喪失了「初心」,脫離了土壤。
  • 「央視快評」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考古人接續奮鬥,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極大激發了文化自信。學史以明智,鑑往而知來。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
  • 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讓我陶醉和痴迷的就是傳統文化中的「信」
    咱們泱泱中華,古往今來,留給後人的財富確實太豐富了,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這其中最讓我陶醉和痴迷的就是傳統文化中的「信」,我想結合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日常的教學實踐,說一說我的觀點和做法。2 、其次,如何能夠把「信」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呢?第一;在傳統文化中挖掘「信」,古語有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古事有為:商鞅立木,一諾千金;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古之仁人君子給我們留下了數不盡的誠信名言、典故、逸事、趣談,更有不少以誠信為族訓、家訓的宗族、家族,如瀘州曾氏、昌邑姜氏,等等。
  • 文化保衛——源遠流長是否還能薪火相傳
    我們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和外邦交流的傳統,在外交流的歷史中,由於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斷的同化外國人,使其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輝。但是,這個條例之下,網友很擔心中國會不會在將來的某一天面臨著法國一樣的困境?
  • 享文化之繁榮,促文化之交流,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我們自豪於生長在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文化的泱泱大國,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注重汲取外國優秀文化,豐富發展本國文化並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太極聖地陳家溝,居住研習太極拳的外籍學員,魯能足球俱樂部的小球員們赴巴西練習足球,學習葡萄牙語以及義大利作曲家將中國音樂融入歌劇《圖蘭朵》都體現著積極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彭麗媛說:"傳統文化是我們最好的精神食糧。"因此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對本民族文化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
  • 十堰歷史文化|融合多種文化於一體 十堰「漢水文化」源遠流長
    作為中國境內最古老、最大的江河,漢水哺育了億萬生靈,也孕育了著名的漢水文化。漢水文化是指漢水流域人民有史以來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融巴蜀文化、荊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文化等多邊文化為一體,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區域性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多次強調,各級黨委(黨組)和領導幹部應該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一些我國歷史知識。今天,我們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一個成語演變的時間,就超過了美國歷史
    女強人呂雉居然也對周昌如此禮遇,可見周昌的表態不僅影響了劉邦,拯救了呂雉和劉盈,更是開創了歷史。所以史學家蔡東藩曾評價說:「周昌固爭廢立,力持正道,不可謂非漢之良臣。」回歸今天的正題,周昌和劉邦的這次爭辯中,誕生了「期期艾艾」這個成語的前半部分,即「期期」。而後半部分「艾艾」,則一等就是四百多年之後才出現。《世說新語》記載:「鄧艾口吃,語稱艾艾。」
  • 在閱讀中來一場博物館旅行,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逛博物館,一趟旅程,就能欣賞到各個朝代的文物,了解歷史的變遷,同時教育孩子,讓孩子開啟一場奇妙的認知之旅。《中國國家博物館兒童歷史百科繪本》是很適合孩子閱讀的系列繪本,全彩印刷,繪畫非常精美,文字簡潔幹練,將中華文明的歷史結晶文物與現代圖書融合,從兒童的角度出發,是非常適合親子閱讀的科普繪本。
  • 河西走廊,一條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長廊
    河西走廊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曾是鐵馬金戈的古戰場,也曾是中原溝通西域的唯一通道。和有著豐富歷史遺存的絲綢之路一樣,這段通道上,也是遺蹟眾多,長城第一墩便是其中之一,它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關市向西5公裡處,是明代萬裡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臺。
  • 與歷史對話 增文化自信
    12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
  • 這一刻我才知道 什麼叫「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每當這時候我們都會感嘆:「中華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要聊起中華文化那可是幾天幾夜都說不完光一個「漢字」就夠我們認上一陣了小編至今還記得當初被《生僻字》那首歌所支配的恐懼>品漢字之美 讀五行之妙 漢字是唯一一種幾千年不曾中斷的表意文字體系它記載了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漢字之美
  • 《知道中國》:高而不冷的公開課 把博大精深的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與內蘊豐富的寬度讓中華文化在各個時期都散發出富有時代特性的魅力。而時下受人追捧的文化類節目便是如此,不斷推陳出新的節目形式不僅感染了觀眾,更讓文化類節目從「火一陣」走向「一直火」。
  • 3部專屬於孩子的故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在文字中熠熠生輝
    歷史,是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許多兒童作家也在創作不同風格的歷史故事,希望藉此傳播歷史文化,讓我們的小讀者更全面地了解歷史,增長更多的文化知識。今天為大家分享3部專屬於孩子的故事,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感受熠熠生輝的優秀傳統文化。
  • 古今中外——薰陶歷史的民俗文化
    縫衣服人物雕塑,民俗雕塑,公園雕塑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乃至一萬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各族人民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以其聰明才智和辛勤卓絕的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之光。
  • 卡達文化中心研究部主任阿勒穆迪哈克:「我喜歡博大精深的中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我喜歡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特別是獨具東方特色的中國哲學理論。」卡達文化中心研究部主任、該國首位藝術哲學女博士納迪婭·阿勒穆迪哈克日前在多哈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阿勒穆迪哈克在阿拉伯文化和西方哲學理論方面頗有建樹,對中國文化也情有獨鍾。她介紹,自己曾到訪不少中國城市,與中國文化界特別是哲學方面的學者專家進行過有益探討。作為一名畫家,阿勒穆迪哈克的作品在阿拉伯國家廣受歡迎。2017年和2018年,她分別在中國故宮博物院和中山大學舉辦個人畫展。
  • 學術爭鳴 | 方志學歷史源流
    第一節學界對方志學歷史源流的已有探討中國地方志編修歷史悠久,而方志理論和方志學的產生和發展卻落後於修志實踐數百年,具有明顯的緩慢性和滯後性。但這並未妨礙歷史上和今天的志家學者為「方志學」建設發展而努力,並未妨礙志家學者為「方志學」在學科之林居一席之地作出貢獻。
  • 弘揚傳統文化 促進姓氏研究——吳桂賢與廣東蕭氏進行交流活動
    本刊訊:2020年12月4-5日,應廣東省蕭氏宗親聯誼會、東莞市蕭氏宗親聯誼會邀請,全國吳氏宗親聯誼會名譽會長吳桂賢一行輕車簡行來到東莞麻湧鎮華陽湖畔,與廣東蕭氏宗親進行姓氏文化交流和參訪活動。退休後出任全國吳氏宗親聯誼會名譽會長,為弘揚姓氏文化作出積極貢獻。在麻四村,吳桂賢一行參觀了文物保護重地《魁樓晚望》、《蘭陵戲臺》、《蕭氏宗祠》,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傳承。
  • 感受歷史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懷,發揚我國優秀歷史文化
    5 結束語我國的漢字時間久遠、博大精深,它不僅是我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文化的重要代表,因此,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語文教師應當進一步優化和創新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使得小學生不僅可以掌握相關知識,還可以感受我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懷,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優秀歷史文化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裡面蘊藏著世世代代、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的人生智慧和處世經驗。從諸子百家到詩詞歌賦,從帝王之學到市井俚語,都無不閃耀著睿智的光芒。但是不可否認,由於歷史的局限和種種主客觀原因,也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