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和清代的小說,成了今天中國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來源、文化創新的不竭動力,而這一切都以漢字為基礎。一字一詞,一詞一句,漢字成了中國文化特有的符號和象徵。今天,中國已在全世界88個國家,設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可見漢字的傳播之遠、影響之深。
從甲骨文、金文到大小篆書、隸書以及今日的簡體,漢字從未停止進化。它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和生活的言說者,生生不息,演變至今,成為中華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將視線切到十九世紀末,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意識到需「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拯救中國。於是,從制度、藝術、武術以及漢字等方面,皆有進步人士提出改革。其中,漢字的改革不僅歷時最長,也最驚心動魄。
1930年,瞿秋白在魯迅、矛盾和丁玲等享譽文壇的作家支持下,創作了大量呼籲「漢字拉丁化」的文章。在這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在1928年還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以支持用拼音取代漢字。拼音已得到了政府和一批思想先驅者的支持,這時,即使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也無足輕重,可見,漢字當時的狀況已危如累卵。如果漢字被改寫,就意味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將全部喪失殆盡,也意味著我們今天要花比現在更長的時間才能重振文化實力。然後,有一個人,不聲不響地阻止了這一切的發生。他就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
趙元任是一位精通物理、數學和哲學等多門學科的奇才,但在語言學方面的造詣最深。他在美國留學多年,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深知拉丁文和漢字之間的差異和區別。但當一批前沿人士提出要改革漢字時,他深知自己寡不敵眾,並未進行任何言語上的反駁,而是悄無聲息地寫了一篇僅有96字的奇文—《施氏食獅史》,最讓人驚嘆的是,這篇文章全文只有一個讀音:shi。
用一個讀音創作一篇文章,且表達生動、行文流暢,恐怕只有漢字才具備這樣龐大而又驚喜的創作魅力。但一心只想著追隨西方現代化步伐的進步人士並未清醒地認識到漢字之美,實屬惋惜。趙元任的一篇文章,讓支持「漢字拉丁化」的人無可辯駁。他不僅拯救了漢字,也拯救了中華文明,更拯救了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必對支持「漢字拉丁化」的思想先驅者們過多苛責,因為,他們也抱持著拯救中華民族的初心,只是過於激進,導致南轅北轍。不過,也正是通過這次大膽試探,才讓國人意識到漢字之美,領略到漢字之魅,為國人真正樹立起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