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有很多有關於外國人學中文的糗事的視頻,很多網友都會在下面評論:「終於體會到當初我們學英語的苦了吧!」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瞿秋白同志十分重視語言文字如何更好地為民眾所利用和文字改革的問題,並在這些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他認為,中國有廣大的識字不多的工農群眾,必須建立能夠為他們所需要的「現代普通話」、「真正的白話」。他認為語言的大眾化是當前最迫切的先決問題。為了儘快形成和使用「現代普通話」,他積極倡導「文字革命」,即文字改革,主要是漢字改革。他是最早考慮創製拉丁化新文字的先驅人物之一,是中國文字改革事業的先行者。
瞿秋白首先提出自己的一套初步計劃,然後找到也在蘇聯的中共黨員吳玉章、林伯渠等人,與他們一起共同討論,後來還得到了蘇聯語言學者郭質生等人的幫助。1929年2月,瞿秋白最終擬出了《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同年10月,瞿秋白又對這一方案進行了修改並定名為《中國拉丁化的字母》。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署名瞿維託先在莫斯科的《中國問題》雜誌第2期上發表,然後又由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個單行本,單行本用漢字、瞿式拉丁化新文字和俄文排印,除正文外還有瞿式拉丁化新文字和漢字的對照讀物。
但是,語文學家趙元佑,默默地寫下一段只有96字的故事,讓所有人看過後都不說話了。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趙元任先生寫下這則文言故事,嘗試著用這樣的語言來解釋「漢字為什麼不能拉丁化」這件事。漢語有很多多音字。一字多音,一字多意。如果拉丁化,全部用字母跟音節,那麼我們要學習的基礎詞彙就會擴大數倍甚至是十倍以上。
趙元任創作的這篇文章叫《施氏食獅史》。各位讀者讀過之後就會發現,這篇文章全部字都是一個讀音,但是卻表達出來豐富的意思,這就是漢字帶給我們的奇妙之處。聰明而又有才華的趙元任想要表達的就是這意思,用獨具一格的方式表達漢字的獨特美,讓我們對漢字更深刻清醒的認識,數千年來傳承的漢字之美不能丟。時代是要發展,文化是要進步,但是屬於我們精華的漢字不能變成字母,更不能拋棄不用。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