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任:用96字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改成拼音,保住了中華文化之根

2020-12-13 藤樹先生

近代的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故。這一系列的變故,導致了近代的學者、精英們,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方案和主張,以求能夠達到救國的目的。這些方案中,很多內容用當代的視角來看,無疑是謬誤的,但是,結合當時的社會客觀環境來看,這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畢竟,時代的局限性導致了這一切。

在近代的知識分子所主張的理論中,其中有這樣一項主張:既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來書寫漢語。並且這項主張在當時,得到了不少知識分子的支持。

不太平的近代知識界

五千年來,華夏民族雖然有過幾次遭遇蠻族入侵的情況,但是這些入侵到最後,都是以這樣的結局收場:蠻族或許在武力上戰勝了中原王朝,但是在華夏文化的影響下,蠻族往往被華夏文化徵服。因此,中國人對其文化具備著強烈的自信。這種自信,一直延續到甲午戰爭期間:雖然兩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意識到了洋人的厲害,但是清朝始終認為洋人不過是科技和武器厲害而已,因此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並沒有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而動搖。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才意識到,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也需要經過一番改良了。

只是,如何改良?近代的中國人陷入了迷茫:有的主張復古改革,認為社會倒退到堯舜之世的狀態就可以;有的主張君主立憲,還有的認為建立共和國體,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的社會並沒有本質上的變化:民國和清朝的區別,只不過是皇帝變成了大總統而已。因此知識界開始反思問題出現在了哪裡?於是,很多知識分子認為,是中國的文化出現了問題,於是產生了主張針對文化革新的主張,而漢字,也成為了部分學者主張革新的對象之一。

漢字的尷尬

其實不論是在當代的世界,還是在中華民族內部,漢字都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存在。因為在當代的世界,大多數文字都屬於拼音文字(字母文字),而在國內,很多兄弟民族的文字:比如蒙古文、藏文、哈薩克文等等,也都是拼音文字。因此,漢字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世界,其實都屬於一種特殊的存在。

其實早在清末,清政府就建設了很多的新式學堂,並且在20世紀初,清政府還宣布廢除了科舉制度。這些其實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清政府本身也意識到了中國的教育需要改革:畢竟,教育落後的國家,是沒有任何前途可言的。

舊中國的文盲比例很高,因此,舊中國的很多知識分子認為:漢字的複雜,導致了文盲人數偏高,因此,想要實現教育改革,首先就要廢除漢字。

事實上,當代的我們使用簡體漢字,尚且需要在小學六年級左右(即:至少通過六年義務教育的時間)掌握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漢字,。但如果是繁體漢字的話,認字的時間成本會平白無故比簡體漢字多很多。因此學者認為,將漢字廢除,改用拉丁字母來代替漢字,是最為簡單的辦法:並且,只要這個方案可以得到推行的話,那麼,中國人只要一個月甚至一星期的時間裡,就可以掌握寫字的技能:當然客觀來說,民國時代的專家這樣認為倒也有一定的道理。所謂的漢字拉丁化,其實就是將漢字拼音化。這的確可以解決認字的時間成本問題。舉個例子說:當代的一個學前班的小孩,雖然很多字寫不出來,但可以用拼音來表達自己想寫的內容。

96字同音奇文

但是,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數千年高度繁榮文明史的國家,漢字早就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割裂、不可捨棄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漢字改成拼音的話,則意味著中國的文化會出現格式化:因為這樣做的後果,已經不僅僅可以用斷層來形容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越南自古以來是使用中文作為書寫文字的。越南的詩歌、小說、史書,都是使用中文進行書寫和表達。而越南在近代,選擇了放棄漢字書寫,改用拉丁字母書寫越南語,結果導致了越南人本身讀不懂越南古代的詩歌和史料,越南人看越南古人留下來的書籍,如同看外文一樣。其實,越南用親身經歷向中國人民說明了割裂漢字傳承使用拉丁字母拼寫越南語的後果。

不過,中國之所以沒有走上越南的這個道路,原因在於,中國的知識分子裡面,還存在著反對漢字拉丁化的群體,他們有的人具備很強的前瞻性,他們的高瞻遠矚,意識到了漢字拉丁化的嚴重後果。比如,近代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就是典型的例子。

趙元任反對將漢字進行拉丁化,但是他也知道,光靠空洞的反對無濟於事,需要拿出有效的證據,來佐證自己的論點。於是,趙元任寫出了千古奇文:《施氏食獅史》。

這篇短文全文只有96個字,不過,之所以被叫做千古奇文,是因為這篇文章,全文其實只有一個讀音,如果用拼音來書寫的話,指望「回譯」,那可是往往不能。因此,在這篇文章的影響下,主張漢字拉丁化的論調,遭到了遏制,中華文化的根也得以保住。

該文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拼音化的補救與隱患

雖然客觀來說,用拼音來表述白話文,其影響並不大。但是,拼音化漢字必然會導致後世無法讀懂文言文,因此這個隱患是必須正視的。此外,漢字的存在,保證了中國文化上的統一,而中國多種方言並存的局面,也意味著,如果使用拼音文字的話,中國的文字也會出現分裂:寧波人會用拼音表述寧波話,溫州人會用拼音表述溫州話,這樣,統一的中文將不復存在。

不過,漢字的筆畫複雜、學習的時間成本太高也是個不爭的事實。因為,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推行了簡化漢字,降低了學習漢字的時間成本,並且,漢語拼音的存在,在事實上,也為文化偏低的人,起到了補救作用:畢竟,不會寫,可以用拼音代替。

相關焦點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然而,五四遠動時,漢字差點被廢除了,這也是漢字最危險的一次。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瞿秋白建議漢字改成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1928年9月,《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在南京發布,這代表著已經有官方機構開始提倡漢字使用字母表示了。瞿秋白明確表示反對,並於次年2月擬定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的春天,《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著引起了社會上的巨大反響。
  • 漢字差點變成英語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
    漢字差點變成英語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說到趙元任這篇奇文,就需要結合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大變動事件。進入到民國時期,由於清朝不斷出現戰敗的情況,很多文人墨客都對漢文化出現不自信的想法。由於執政者和文人的關係相對較為通達,並且雙方的立場和思想都頗為相似,他們以官方的名義推出《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想藉此機會給社會推行更為簡便的語言交流方式。但是這樣的做法,實際上也有很多人報以反對的觀點。這個反對者的身份也是非常顯赫,他被稱之為「中國現代語之父」,是語言學界最具分量的大家——趙元任先生。先生同胡適等人一樣,有著留洋的經歷。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漢字對於中國文化歷史的傳承具有深遠的意義,它是中華歷史最好的見證。五四運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五四運動強調除舊,對於舊思想舊文化進行批評。其中對於漢字更是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這次運動中,關於漢字的改革讓社會文化有了歷史性的改變,甚至有許多文人志士為了漢字是否要改革不惜放下文人的儒雅而衝突不斷。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三、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趙元任原籍江蘇武進,也就是如今的常州。他於1892年時生於天津,作為清朝著名詩人趙翼的後代,趙元任是一名語言天分極高的人,甚至可以說是天才般的存在。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中華文明與漢字中華文明能在幾個文明起源中脫穎而出,發展至今,其中固然有地緣條件、經濟條件、文化條件等多重複雜的原因,但「書同文」,絕對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理由。漢字的出現與發展,乃至成為中華民族幾年來共同書寫記事的工具,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得以文脈不斷,代代傳承至今的不竭動力。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歷來有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大概還是倉頡造字說,當然,漢字這樣龐大而精巧的語言文字系統,必定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所謂「倉頡」,大概就是先民集體智慧的一種寄託。
  • ...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都是一個讀音
    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延綿不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為反對翟秋白漢語「拉丁化」,趙元任寫96字奇文,全都一個讀音
    瞿秋白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曾經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認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而和瞿秋白截然不同的人,則寫出了96字的奇文,對瞿秋白的這一說法進行反對。此人就是趙元任,他寫出的文章全文只有一個,讀音,甚是驚奇。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今天,中國已在全世界88個國家,設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可見漢字的傳播之遠、影響之深。從甲骨文、金文到大小篆書、隸書以及今日的簡體,漢字從未停止進化。它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和生活的言說者,生生不息,演變至今,成為中華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
  • 漢字為何不能拼音化?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延綿不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語言天賦超強的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專家提出的拼音替代漢字!
    漢字是智慧和想像力的寶庫,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的演變,反映的不僅是悠久的歷史,還有祖先的智慧。就像蕭啟宏說的:「漢字是中國文化之根。」漢字的出現讓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得以傳承。漢字從誕生到現在,它的傳承並不是一帆風順,經歷過曲折,遇到了不少困難。
  • 專家建議將漢字拼音化,趙元任:你讀下這篇奇文,96字讀音全一樣
    漢字,也就是中文,這是韓愈的記錄符號。它跟英文、印地文、俄文都不一樣,但它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也是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到現在為止,漢字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從漢字中又衍生出西夏文、契丹文等等,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曾受到過它的影響。漢字的數量沒有準確的記載,只是大概知道有十萬個,不過人們日常使用的只有幾千個字。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但是,語文學家趙元佑,默默地寫下一段只有96字的故事,讓所有人看過後都不說話了。一、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而有一人,身為語言之父,也很提倡,並寫下一篇奇文《施氏食獅史》,全篇96字,讀音皆為「shi」(當時沒有聲調之分)。不少人認為趙元任是廢除漢字的反對者,其實不然,趙元任是認可」漢字拼音化和拉丁化」的,在這場狂熱的「廢除漢字」思潮中,趙元任算是比較清醒的,他不反對,並參與了方案的制定,而且還提出了「雙語」的觀點,他不光寫有《施氏食獅史》,還寫有與之類似的《季姬擊雞記》。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他用96個同音字寫下一篇奇文來反駁廢除漢字,且這96個字讀音都完全一樣。民國鬼才趙元任趙元任,字:宣仲,宜重。現代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趙元任出生於天津,高中因成績優異被康奈爾大學數學專業錄取,並選修物理和音樂。
  • 面對是否保留漢字的爭論,大才子寫下三篇曠古絕今的同音奇文!
    雖然近些年來沒什麼人提「消滅漢字」,但在網上還是可以看到很多「保衛漢字」的文章。有人寫有人看,這本來也沒啥。不過,經常看到有人抬出趙元任的三篇奇文,說趙元任反對漢字改革、反對漢字拼音化。讀者們看到這樣的文章,似乎都感覺很爽,大概是因為能用眼睛完成一次「保衛文化」。不過,這篇文章可能沒法讓大家爽,這裡提前說聲抱歉。趙元任的三篇奇文應該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寫的(當時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但趙元任並不在大陸),收錄於《語言問題》的第十講「語言跟文字」中。
  • 民國曠世奇才趙元任,寫下一篇神一樣的文章,全文96個字讀音一樣
    這位大師就是趙元任。趙元任是語言天才,胡適被他的才能所折服,稱「比自己聰明一百倍」。前面提到趙元任有很多頭銜,可他最後卻以「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被後人所銘記。趙元任精通8種外國語言和33種方言,因祖父經常有工作調動,全家也跟著多次搬家。
  • 瞿秋白主張用拼音代替漢字,趙元任寫96字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瞿秋白同志十分重視語言文字如何更好地為民眾所利用和文字改革的問題,並在這些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
  • 民國「鬼才」趙元任一篇奇文,至今都無法超越,96字讀音都一致
    民國「鬼才」趙元任一篇奇文,至今都無法超越,96字讀音都一致老話說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文化界的名人有許多,李白、杜甫等詩人書寫下的古詩令現代人都感覺沉浸其中。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才子出現。
  • 當年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中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中華歷史的漢字也是極其重要的,小楷,行書,草書等等都展示出漢字獨特的魅力。也正是我們有著獨特的文字以及文化,這才讓我們與其他的國家的發展有所不同,國家也是因此更加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