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故。這一系列的變故,導致了近代的學者、精英們,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方案和主張,以求能夠達到救國的目的。這些方案中,很多內容用當代的視角來看,無疑是謬誤的,但是,結合當時的社會客觀環境來看,這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畢竟,時代的局限性導致了這一切。
在近代的知識分子所主張的理論中,其中有這樣一項主張:既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來書寫漢語。並且這項主張在當時,得到了不少知識分子的支持。
不太平的近代知識界
五千年來,華夏民族雖然有過幾次遭遇蠻族入侵的情況,但是這些入侵到最後,都是以這樣的結局收場:蠻族或許在武力上戰勝了中原王朝,但是在華夏文化的影響下,蠻族往往被華夏文化徵服。因此,中國人對其文化具備著強烈的自信。這種自信,一直延續到甲午戰爭期間:雖然兩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意識到了洋人的厲害,但是清朝始終認為洋人不過是科技和武器厲害而已,因此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並沒有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而動搖。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才意識到,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也需要經過一番改良了。
只是,如何改良?近代的中國人陷入了迷茫:有的主張復古改革,認為社會倒退到堯舜之世的狀態就可以;有的主張君主立憲,還有的認為建立共和國體,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的社會並沒有本質上的變化:民國和清朝的區別,只不過是皇帝變成了大總統而已。因此知識界開始反思問題出現在了哪裡?於是,很多知識分子認為,是中國的文化出現了問題,於是產生了主張針對文化革新的主張,而漢字,也成為了部分學者主張革新的對象之一。
漢字的尷尬
其實不論是在當代的世界,還是在中華民族內部,漢字都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存在。因為在當代的世界,大多數文字都屬於拼音文字(字母文字),而在國內,很多兄弟民族的文字:比如蒙古文、藏文、哈薩克文等等,也都是拼音文字。因此,漢字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世界,其實都屬於一種特殊的存在。
其實早在清末,清政府就建設了很多的新式學堂,並且在20世紀初,清政府還宣布廢除了科舉制度。這些其實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清政府本身也意識到了中國的教育需要改革:畢竟,教育落後的國家,是沒有任何前途可言的。
舊中國的文盲比例很高,因此,舊中國的很多知識分子認為:漢字的複雜,導致了文盲人數偏高,因此,想要實現教育改革,首先就要廢除漢字。
事實上,當代的我們使用簡體漢字,尚且需要在小學六年級左右(即:至少通過六年義務教育的時間)掌握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漢字,。但如果是繁體漢字的話,認字的時間成本會平白無故比簡體漢字多很多。因此學者認為,將漢字廢除,改用拉丁字母來代替漢字,是最為簡單的辦法:並且,只要這個方案可以得到推行的話,那麼,中國人只要一個月甚至一星期的時間裡,就可以掌握寫字的技能:當然客觀來說,民國時代的專家這樣認為倒也有一定的道理。所謂的漢字拉丁化,其實就是將漢字拼音化。這的確可以解決認字的時間成本問題。舉個例子說:當代的一個學前班的小孩,雖然很多字寫不出來,但可以用拼音來表達自己想寫的內容。
96字同音奇文
但是,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數千年高度繁榮文明史的國家,漢字早就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割裂、不可捨棄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漢字改成拼音的話,則意味著中國的文化會出現格式化:因為這樣做的後果,已經不僅僅可以用斷層來形容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越南自古以來是使用中文作為書寫文字的。越南的詩歌、小說、史書,都是使用中文進行書寫和表達。而越南在近代,選擇了放棄漢字書寫,改用拉丁字母書寫越南語,結果導致了越南人本身讀不懂越南古代的詩歌和史料,越南人看越南古人留下來的書籍,如同看外文一樣。其實,越南用親身經歷向中國人民說明了割裂漢字傳承使用拉丁字母拼寫越南語的後果。
不過,中國之所以沒有走上越南的這個道路,原因在於,中國的知識分子裡面,還存在著反對漢字拉丁化的群體,他們有的人具備很強的前瞻性,他們的高瞻遠矚,意識到了漢字拉丁化的嚴重後果。比如,近代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就是典型的例子。
趙元任反對將漢字進行拉丁化,但是他也知道,光靠空洞的反對無濟於事,需要拿出有效的證據,來佐證自己的論點。於是,趙元任寫出了千古奇文:《施氏食獅史》。
這篇短文全文只有96個字,不過,之所以被叫做千古奇文,是因為這篇文章,全文其實只有一個讀音,如果用拼音來書寫的話,指望「回譯」,那可是往往不能。因此,在這篇文章的影響下,主張漢字拉丁化的論調,遭到了遏制,中華文化的根也得以保住。
該文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拼音化的補救與隱患
雖然客觀來說,用拼音來表述白話文,其影響並不大。但是,拼音化漢字必然會導致後世無法讀懂文言文,因此這個隱患是必須正視的。此外,漢字的存在,保證了中國文化上的統一,而中國多種方言並存的局面,也意味著,如果使用拼音文字的話,中國的文字也會出現分裂:寧波人會用拼音表述寧波話,溫州人會用拼音表述溫州話,這樣,統一的中文將不復存在。
不過,漢字的筆畫複雜、學習的時間成本太高也是個不爭的事實。因為,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推行了簡化漢字,降低了學習漢字的時間成本,並且,漢語拼音的存在,在事實上,也為文化偏低的人,起到了補救作用:畢竟,不會寫,可以用拼音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