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差點變成英語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
說到趙元任這篇奇文,就需要結合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大變動事件。進入到民國時期,由於清朝不斷出現戰敗的情況,很多文人墨客都對漢文化出現不自信的想法。新派留學青年大量歸國,首當其衝指出國內的問題,要求對中國長達上千年的文字進行變動。他們認為中國在近代受挫的關鍵,仍舊在於低下的識字率。
識字率的本身,對於國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意義非凡
這種觀點的主要論述者瞿秋白先生指出,中國現階段應當摒棄古漢語體系,向更為激進的拉丁語文字方向發展。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是近代化各國當中唯一一個保存著象形文字特徵的國家。胡適和魯迅先生,都是這種觀點的支持者。認為只有像日本一樣,進行全盤西化的改革,才能夠真正使得中國改變思想和文化的陳舊。
日本摒棄和服和日本本土文化,全盤進行西化
這場文人主導的文字改革運動,更是引來南京政府的關注。由於執政者和文人的關係相對較為通達,並且雙方的立場和思想都頗為相似,他們以官方的名義推出《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想藉此機會給社會推行更為簡便的語言交流方式。但是這樣的做法,實際上也有很多人報以反對的觀點。
這個反對者的身份也是非常顯赫,他被稱之為「中國現代語之父」,是語言學界最具分量的大家——趙元任先生。先生同胡適等人一樣,有著留洋的經歷。並且比起胡適等人來說,他的學術研究地位更為全面。不僅擁有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同樣是一名研究理學非常獨到的專家。文理雙全的趙元任先生,自然在思考問題的方面會比其他人更為全面。
清華四大國學導師: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梁啓超
趙元任先生並沒有同其他人一樣,直接以爭鋒相對的論道指責胡適和瞿秋白等人的觀點。而是寫下一封頗為玩味的古語漢字文章,公開發表《施氏食獅史》來詢問學者們的意見。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會讓當代人云裡霧裡,因為通篇96字的文章,全部的發音都只有一個SHI的音。
《施氏食獅史》一文的內容表述
但是如果用漢語文字的意思看待,便能夠明白其中講的是一個人物和環境兼備,並且非常完整的故事。漢語的魅力在於,讀音本身只是一個輔助。需要結合語境和字面的意思,才能夠理解背後的意思。用通篇只有一個讀音發表的文章,潛移默化說出自己的觀點。不得不承認趙元任先生的獨到。
趙元任先生本身的觀點,並不是反對漢字運用拼音拼寫的可能性。相反作為一名傑出的音樂家、漢語言學家,他曾經巧妙提出拼音可以結合聲調,給與文字情緒化的意境。趙元任先生最為重要的意義,在於反對全盤只使用拉丁拼音漢字,卻放棄保存上千年的漢字文化。漢字本身的韻味,在世界語言當中都是被人公認的頂尖。
趙元任本身的功績非常傑出,為中國發展做出多重貢獻
如果放棄漢字,只留下一個「語」的用途,顯然漢字文化便不再擁有原本的魅力。後續的歷史學家在研究古漢語文獻的時候,就會出現非常大的阻力。得益於趙元任的努力,最後漢字拼音繼續發揮著輔助漢語學習的作用,而漢字文化本身也得以繼續保留下來。中國盲目西化的步伐,也就此被趙元任的文章得以停息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