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差點變成英語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

2020-12-17 法家之言啊

漢字差點變成英語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

說到趙元任這篇奇文,就需要結合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大變動事件。進入到民國時期,由於清朝不斷出現戰敗的情況,很多文人墨客都對漢文化出現不自信的想法。新派留學青年大量歸國,首當其衝指出國內的問題,要求對中國長達上千年的文字進行變動。他們認為中國在近代受挫的關鍵,仍舊在於低下的識字率。

識字率的本身,對於國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意義非凡

這種觀點的主要論述者瞿秋白先生指出,中國現階段應當摒棄古漢語體系,向更為激進的拉丁語文字方向發展。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是近代化各國當中唯一一個保存著象形文字特徵的國家。胡適和魯迅先生,都是這種觀點的支持者。認為只有像日本一樣,進行全盤西化的改革,才能夠真正使得中國改變思想和文化的陳舊。

日本摒棄和服和日本本土文化,全盤進行西化

這場文人主導的文字改革運動,更是引來南京政府的關注。由於執政者和文人的關係相對較為通達,並且雙方的立場和思想都頗為相似,他們以官方的名義推出《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想藉此機會給社會推行更為簡便的語言交流方式。但是這樣的做法,實際上也有很多人報以反對的觀點。

這個反對者的身份也是非常顯赫,他被稱之為「中國現代語之父」,是語言學界最具分量的大家——趙元任先生。先生同胡適等人一樣,有著留洋的經歷。並且比起胡適等人來說,他的學術研究地位更為全面。不僅擁有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同樣是一名研究理學非常獨到的專家。文理雙全的趙元任先生,自然在思考問題的方面會比其他人更為全面。

清華四大國學導師: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梁啓超

趙元任先生並沒有同其他人一樣,直接以爭鋒相對的論道指責胡適和瞿秋白等人的觀點。而是寫下一封頗為玩味的古語漢字文章,公開發表《施氏食獅史》來詢問學者們的意見。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會讓當代人云裡霧裡,因為通篇96字的文章,全部的發音都只有一個SHI的音。

《施氏食獅史》一文的內容表述

但是如果用漢語文字的意思看待,便能夠明白其中講的是一個人物和環境兼備,並且非常完整的故事。漢語的魅力在於,讀音本身只是一個輔助。需要結合語境和字面的意思,才能夠理解背後的意思。用通篇只有一個讀音發表的文章,潛移默化說出自己的觀點。不得不承認趙元任先生的獨到。

趙元任先生本身的觀點,並不是反對漢字運用拼音拼寫的可能性。相反作為一名傑出的音樂家、漢語言學家,他曾經巧妙提出拼音可以結合聲調,給與文字情緒化的意境。趙元任先生最為重要的意義,在於反對全盤只使用拉丁拼音漢字,卻放棄保存上千年的漢字文化。漢字本身的韻味,在世界語言當中都是被人公認的頂尖。

趙元任本身的功績非常傑出,為中國發展做出多重貢獻

如果放棄漢字,只留下一個「語」的用途,顯然漢字文化便不再擁有原本的魅力。後續的歷史學家在研究古漢語文獻的時候,就會出現非常大的阻力。得益於趙元任的努力,最後漢字拼音繼續發揮著輔助漢語學習的作用,而漢字文化本身也得以繼續保留下來。中國盲目西化的步伐,也就此被趙元任的文章得以停息下來。

相關焦點

  • 瞿秋白建議漢字改成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它的來歷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從古至今的中國學者不斷致力於發掘漢字起源的魅力,希望使用漢字寫出宇宙所讚美的詩篇。漢字具有書寫優美、辨識度高、易懂且具有關聯性、形象直觀達意、可傳遞的信息量大等特點,這些特點無疑會閱讀上較拼音文字具有非常大的優勢,這也是中國得以快速強大起來的自然因素,漢語不失,華夏永存。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次運動中,關於漢字的改革讓社會文化有了歷史性的改變,甚至有許多文人志士為了漢字是否要改革不惜放下文人的儒雅而衝突不斷。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實際上,這樣的提議並非只是少數人提出的,甚至還差點成功實現!而之所以會有廢除漢字的聲音出現,竟然是因為漢字的底蘊太過深厚了! 二、成落後之「罪魁禍首」,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 眾所周知,清朝末年的中國貧弱而又腐敗,再加上西方的殖民與侵略,令中國人不得不開始反思導致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既然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麼「漢字」就是中國落後的元兇!1930年前後,瞿秋白到上海拜訪了茅盾、丁玲等進步作家,又與「左聯」負責人馮雪峰會面,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文藝大眾化」的文章。瞿秋白在文章中提出一個觀點:為了將文藝大眾化,應當用「土話」進行寫作,並將「漢字拉丁化」。他的這一觀點,得到包括魯迅在內的眾多文壇大拿的支持。
  • 瞿秋白放言漢語是落後的言語,趙元任寫出96字表示反對,寫的啥?
    二是「言文合一」,要求廢除方塊漢字,改用拼音文字來直接記錄口語,簡而言之就是「漢字拼音化」。瞿秋白強烈主張文字革新派的一員瞿秋白母親是世代相傳的名門之後,熟讀四書五經,寫得了詩詞歌賦,作得了琴棋書畫,絕對是當得「才女」之名。
  • 瞿秋白主張用拼音代替漢字,趙元任寫96字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瞿秋白同志十分重視語言文字如何更好地為民眾所利用和文字改革的問題,並在這些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
  • 為反對翟秋白漢語「拉丁化」,趙元任寫96字奇文,全都一個讀音
    瞿秋白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曾經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認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而和瞿秋白截然不同的人,則寫出了96字的奇文,對瞿秋白的這一說法進行反對。此人就是趙元任,他寫出的文章全文只有一個,讀音,甚是驚奇。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然而,五四遠動時,漢字差點被廢除了,這也是漢字最危險的一次。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都是一個讀音
    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近代漢字發展的拉丁化倡議漢字一直是在不斷進化的,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書、隸書,其實到了近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否要拋棄漢字,改用拉丁字母,還一度成為當時語言學界和社會上討論的焦點。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甚至還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學習俄文的瞿秋白和知名作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和領導者魯迅,都一度認為將傳統的漢字北方化拉丁化,是一個非常值得倡議的提案。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今天,中國已在全世界88個國家,設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可見漢字的傳播之遠、影響之深。從甲骨文、金文到大小篆書、隸書以及今日的簡體,漢字從未停止進化。它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和生活的言說者,生生不息,演變至今,成為中華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
  • 趙元任:用96字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改成拼音,保住了中華文化之根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的社會並沒有本質上的變化:民國和清朝的區別,只不過是皇帝變成了大總統而已。因此知識界開始反思問題出現在了哪裡?於是,很多知識分子認為,是中國的文化出現了問題,於是產生了主張針對文化革新的主張,而漢字,也成為了部分學者主張革新的對象之一。
  • 漢字為何不能拼音化?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 當年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諸多的知識,文化故事等等都是經過漢字流傳下來的。漢字也是中國的獨特的一種文化景觀,漢字的發展一直沒有停止過。同樣漢字的存在,記錄了每一個時期的時代背景,記錄每一代人的故事,也讓這些一直流傳下去,亙古不滅。但是漢字也曾經差點消失在過去,也遭受過一次極為慘重的打擊。這件事如果成功,漢字就要在我們這一代之中消失,再也難以看見。
  • 民國時期漢字險遭廢除,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漢字也是中國的獨特的一種文化景觀,漢字的發展一直沒有停止過。同樣漢字的存在,記錄了每一個時期的時代背景,記錄每一代人的故事,也讓這些一直流傳下去,亙古不滅。但是漢字也曾經差點消失在過去,也遭受過一次極為慘重的打擊。這件事如果成功,漢字就要在我們這一代之中消失,再也難以看見。
  • 語言天賦超強的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專家提出的拼音替代漢字!
    著名文學家魯迅也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但是,也有專家反對廢除漢字,認為漢字傳承了古代文化和歷史經驗代並代表著中華文化的獨特性。讓這場爭論停歇下來的是趙元任寫出的兩篇奇文,在這裡不得不提到趙元任的語言天賦。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而有一人,身為語言之父,也很提倡,並寫下一篇奇文《施氏食獅史》,全篇96字,讀音皆為「shi」(當時沒有聲調之分)。一個對於語言有著純粹情感的學者,為什麼也對廢除漢字持贊成態度呢?還寫下一篇奇文,作為回應: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
  • 魯迅:拼音化文字取代漢字迫在眉睫,一專家寫出千古奇文啪啪打臉
    漢字和文言文,是中國特有的文字和體裁,尤其是漢字,它博大精深,有著源遠流長的演變歷史,人們用它記錄著幾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回顧漢字的發展和變革歷程,有一件歷史大事就不得不說起,那就是發生於20世紀初(1915)的,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中,其中有一條叫做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
  • 瞿秋白曾提議廢漢字,全部採用拼音,趙元任用一讀音文章回懟
    許多人開始反思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地對比,他們認為中國落後的原因在於舊傳統文化,舊傳統文化的產生根本即為漢字。那麼如果要是想要拯救中國,就必須先掃除舊文化,也就是要廢除漢字。廢除漢字的這場運動比想像中要持續的久,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不少文人參加到了這次運動中,他們認為廢掉漢字是走向新世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