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天賦超強的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專家提出的拼音替代漢字!

2020-12-17 柳婉月

漢字是智慧和想像力的寶庫,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的演變,反映的不僅是悠久的歷史,還有祖先的智慧。就像蕭啟宏說的:「漢字是中國文化之根。」漢字的出現讓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得以傳承。漢字從誕生到現在,它的傳承並不是一帆風順,經歷過曲折,遇到了不少困難。

兩種文化的衝擊

在晚清到民國時期,戰爭屢屢爆發,國家經常受別國的壓迫,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一些愛國運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同時,一些專家積極研究中西方文化,當時的中國內部受晚清動蕩的影響,兩種文化產生了激烈的碰撞

一些專家認為,國家之所以會腐敗是因為舊傳統文化的頑固,而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就是漢字,最後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國社會對於漢字的牴觸不可謂不大。

當時,歷史學家傅斯年也曾表達國人知識普及的阻礙之一就是笨重的文字保持在現代生活的社會裡。著名文學家魯迅也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但是,也有專家反對廢除漢字,認為漢字傳承了古代文化和歷史經驗代並代表著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讓這場爭論停歇下來的是趙元任寫出的兩篇奇文,在這裡不得不提到趙元任的語言天賦。

趙元任的「語言」天賦

趙元任的國語非常厲害,在語言學的造詣上也很深。童年時期的他就可以把握髮音的細微差別,到了十二歲,保定話,蘇州話,常州話等地方方言就已經信手拈來。長大後,學霸本霸的實力更是體現出來,參加留美考試,從未學過拉丁文的趙元任,臨時抱佛腳,看了一本《第一年拉丁文》,最後的成績是第二名

長大後的他興趣更加的廣泛,物理、心理、哲學都有涉及到,即便趙元任學得如此龐雜,依然創下了康奈爾建校以來最優異的記錄。趙元任對語言學的興趣一直都有,因此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在給羅素當翻譯期間,到杭州講杭州話,去湖南的前一天,才初步學習長沙話,在向羅素介紹當地的情況後,還有人跟他攀老鄉。

駁廢除漢字的言論,他寫出了兩篇奇文,全文僅一個讀音。《施氏食獅史》和《季姬擊雞記》兩篇文章,一篇為「shi」的讀音,另一篇為「ji」的音,全文讀起來聲調可以不一樣,發的音確是相同的。採取了漢字和拼音結合的方式。例如:石室詩士施氏;雞嘰集幾基;是不是非常有趣呢?

假如將所有的文字都轉化為拉丁文,內容就會不復存在。而趙元任寫下這兩篇文章,就是想要證明中國漢字的獨特魅力,這其中既承載著中國人的智慧,也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透過奇文看改革後的文化問題

透過趙元任的奇文也看出了在這場漢語改革背後的文化問題,先看文章的語言問題,全文都是同音字,若是不看文字,只是聽別人讀,根本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文章會出現這麼多得的同音字,即便從古代文獻中看,也沒有都是同音字的文章。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這篇文章只是文字遊戲。

趙元任寫的兩篇文章是一種極難出現的情況,雖然它確實像一場文字遊戲。但有一點,漢字當中有大量的同音字,這些文章體現出了漢字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的關係和其漢字的獨特性

由此就要提到語言文字的革新,有兩個方面:將文言文變成白話文,漢字由拼音文字代替。其中文言文的變革,早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白話文就已經基本取代了文言文。值得探究的是漢字至今也並沒有被拼音文字所取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根本上就是文化的問題。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改變的是表達習慣,涉及的是文體的變化。文言和白話並不是水火不容的,在四大名著中文言和白話兩種文體經常一起出現。

現如今,我們用白話文去寫作,發郵件,進行日常的口頭交流。但依然可以看見文言字詞的影子。比如,會加一些類似久仰,家父的文言熟語。

在趙元任所寫的奇文中,並沒有表明他的立場,文章說明的也並非保留漢字的必要性。表現的依舊是漢字與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關係。《語言問題》中趙元任大概表達的意思是:某種場合中是一定要用文字的。在其它的場合裡,例如,自然科學,教育方面是要用拼音文字的

幾篇奇文表示了漢字是具有獨立性的兩篇文章可以看作是文字遊戲,但其它的文字藝術是與之相對應的,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假如將中國古代史,文學史都改成拼音文字,那麼傳統文化蘊藏的韻味就會無從體現。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許多的方言,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或許就會出現不同音的情況。說不同方言的人們之所以可以聯繫在一起,漢字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漢字的傳承經歷一番波折,依然堅定地發展下去。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我們更應該全面地認識中華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使我們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

相關焦點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我國主要的文字就是漢字,漢字在很久以前就誕生了。漢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成熟,才會成為現在我們這些獨特的漢字。當然,沒有一個文明的發展過程都是順利的,而漢字也是不例外的。曾經有專家提出要廢除漢字,直接改用字母,而有一個奇人就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的讀音竟然都是一樣,是怎麼一回事?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我國主要的文字就是漢字,漢字在很久以前就誕生了。漢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成熟,才會成為現在我們這些獨特的漢字。當然,沒有一個文明的發展過程都是順利的,而漢字也是不例外的。曾經有專家提出要廢除漢字,直接改用字母,而有一個奇人就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的讀音竟然都是一樣,是怎麼一回事?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但是有的文人方式是相對激進的,強烈建議廢除漢字,甚至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所以提出廢除傳承幾千年的漢字,用拼音來代替。因為他們覺得,相比漢字而言,拼音相對簡單易學。當然,有反對的聲音就會有支持的聲音,在那時候也有一些專家認為漢字跟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對中華民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絕不能因為一時的衝突而將其廢除,這將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巨大的損失。就在兩方的學者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現代語言學父」趙元任對漢字拉丁化這種想法進行強烈的反駁,並寫下了全文只有一個讀音的《施氏食獅史》和《季姬擊雞記》進行強烈的反駁,字字鏗鏘有力。
  • 專家要廢除漢字,此人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竟讀音相同
    漢字是否應該被廢除在整個文學環境中鬧得沸沸揚揚,眾人為了加快拉丁文的普及,不約而同地贊同廢除「誤國誤民」的漢字,在千鈞一髮之際,有一個專家挺身而出,用兩篇文章來表示自己的抗議!兩篇奇文在不聲不響中就擊潰拉丁化文字,怎樣的魅力留住了漢字?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和「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漢字,作為一種符號與象徵,不僅承載著幾代人的故事,同時也是我國上千年文化的積澱。殷商甲骨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其次便是金文,再為大篆,而後小篆,秦末隸書出現,西漢草書現世,楷書與行書成為東漢的代表。
  • 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漢字難度過高,一些專家學者主張廢除漢字漢語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而文言文更是最難學的語言中,最難學的「語言」,相信許多人在上學時期,都有過被文言文為難的痛苦。而因為漢字太難,曾有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危亡,並徹底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許多能人志士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偉大的嘗試,其中就包括漢字領域。相比於現在通行於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在民國時期所使用的繁體字,不僅結構複雜,並且傳授書寫相當困難,不利於向廣大下層民眾推廣使用。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一個讀音
    不同的文化體系有著不同的文字,這些文字都發揮著相同的作用——傳承文化,中國的漢字就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關於漢字的起源,歷史上眾說紛紜。漢字對於我國的發展可以說是至關重要,但在近代時期,專家提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一個讀音。
  • 專家要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專家讀完服了
    專家要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專家讀完服了 眾所周知晚清至民國時期,國家貧弱,屢受他國欺負,這讓我國的學子十分憤然,因此非常想改變國家的狀況,所以仔細研究了中西方文化,一些專家得出,國家之所以落後、腐敗,歸根結底在於舊的傳統文化,而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麼頑固,原因則在於漢字,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都相同!
    不過,漢字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曾經也出現過一次關於文字的討論,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不過愛國人士寫下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都相同,從此也打消了有人想要廢除漢字的念頭了。 不過,針對文化變革肯定不可能只有一個聲音,於是有人提出,漢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象徵,它也代表了中國的歷史,和中國一起並存了數千年,是無比重要的文化,根本不能被字母所取代。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比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廈門大學校歌》《東北大學校歌》都出自於他手下。趙元任不僅僅是音樂家,他還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以其卓越的語言天賦,自小就向周圍人學會了各地的方言,據統計已學會方言有33種。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
    從甲骨文到楷書到行書再到簡體漢字,歷經了時間的衝刷任然屹立不倒,漢字代表的不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代表著中國的千年文明。然而就是這樣的文化瑰寶,曾經還一度面臨著被淘汰的尷尬境地,當時不少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有一愛國人士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從而打消了他們的念頭。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替代,他寫兩篇奇文反駁,全文一個讀音
    但是在近代,卻有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替代,幾千年的文化,自然會有人反對,有個人寫了兩篇神奇的文章來反駁專家,全文都是一個讀音。民國時期,大量的西方思想湧入國內,對中國的文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中西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也讓社會各界的人士產生了激烈的碰撞。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而有一人,身為語言之父,也很提倡,並寫下一篇奇文《施氏食獅史》,全篇96字,讀音皆為「shi」(當時沒有聲調之分)。此外,趙元任語言學的成就也不可忽視,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語言天賦卓越,掌握方言30餘種,又精通英德法日俄等國家的語言。一個對於語言有著純粹情感的學者,為什麼也對廢除漢字持贊成態度呢?還寫下一篇奇文,作為回應: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
  • 專家聯名要求廢除中國漢字,此人寫下2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眾所周知,漢字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作為一種記錄著中華文化的符號載體,漢字的發展從古至今曾經歷過多次轉變。民國時期,中國發展落後,居高不下的文盲率,讓當時的很多專家和學者,將原因歸結到了複雜的漢字上,與外國的字母組合比較起來,漢字結構複雜,並不利於教育和推廣。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文/阿聞標題: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這個漢語在我們中國的歷史當中非常的悠久,也是現在全世界以來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語言但是就是對於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近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卻認為應該要從根本上將這一組漢字廢除掉,因為根本的原因就是說漢字的音譯拼寫太複雜,根本就不利於國家的教育和推廣普及,甚至還想用簡易的字母來代替漢字。在當時的時候,這個人提出來這些意見的時候,還處於民國時期,當時全國的文盲幾乎已經超過了80%,一個國家只有首先在精神上面富足起來,物質才能跟著有所發展。
  • 專家聯名要求廢除幾千年的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當時的國人們不斷反思是不是由於舊的傳統文化,才導致中國如此的落後,腐敗,才導致當時的中國人人可欺,出於愛國的目的,國內開始了掃除舊文化的浪潮,而舊文化的一切都離不開漢字,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廢除中國幾千年的漢字。當時章太炎老先生的弟子錢玄同甚至這樣說道:「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廢除漢字的運動開始了。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不過後期卻有人提出了廢除漢字的提議,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而他則寫了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由於有人對專家所持有的的觀點表示極度不贊同,也無法用字母來代替,故而寫出了兩篇奇文,這兩篇文章中通篇都使用的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卻清楚地表達出了文章的含義,故而這兩篇文章一出現之後,世人關於廢除漢字的浪潮和呼聲也漸漸消除,漢字真正成為了國人心中的中國標誌。
  • 民國時有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才子寫下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因此,當時出現一批專家學者對用於記錄文言文的「漢字」也展開激進的抨擊。學者專家之所以要主張廢除漢字,要用看似簡單的拉丁方案改良文字,原因就在於當時社會的文盲太多,國民又剛從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走出來不久,其封建奴性思想嚴重,思想麻木,民智未開,只有將複雜的漢字廢除,讓中國人轉而學習簡單的拉丁文字母,才能改變中國多文盲這一現狀。從而促進思想解放。
  • 漢字差點變成英語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
    漢字差點變成英語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說到趙元任這篇奇文,就需要結合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大變動事件。進入到民國時期,由於清朝不斷出現戰敗的情況,很多文人墨客都對漢文化出現不自信的想法。由於執政者和文人的關係相對較為通達,並且雙方的立場和思想都頗為相似,他們以官方的名義推出《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想藉此機會給社會推行更為簡便的語言交流方式。但是這樣的做法,實際上也有很多人報以反對的觀點。這個反對者的身份也是非常顯赫,他被稱之為「中國現代語之父」,是語言學界最具分量的大家——趙元任先生。先生同胡適等人一樣,有著留洋的經歷。
  • 面對是否保留漢字的爭論,大才子寫下三篇曠古絕今的同音奇文!
    雖然近些年來沒什麼人提「消滅漢字」,但在網上還是可以看到很多「保衛漢字」的文章。有人寫有人看,這本來也沒啥。不過,經常看到有人抬出趙元任的三篇奇文,說趙元任反對漢字改革、反對漢字拼音化。不過,這篇文章可能沒法讓大家爽,這裡提前說聲抱歉。趙元任的三篇奇文應該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寫的(當時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但趙元任並不在大陸),收錄於《語言問題》的第十講「語言跟文字」中。因為這本書收錄的是趙元任五十年代末在臺灣大學的演講,所以推斷這三篇奇文也是在那個時期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