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使用漢語拼音的人,都該記住他的名字

2020-12-11 時代楷模發布廳

周有光,中國語言文字學家。他從49歲起半路出家,投身於中國漢字改革。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

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人們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人們給予周有光的讚譽是「漢語拼音之父」。但他自己總結人生卻說:「原來,生活就是一朵浪花。」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的文盲數在80%以上,為了加速掃盲,中央考慮要加強漢字的教學,要推廣普通話。1949年10月10日,吳玉章、黎錦熙等人倡導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當時,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這一天,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了幾年來的研究成果——《漢語拼音方案》。當時參與制定方案的,都是中國頂級的語言學家,而在這些語言學家中,有一位經濟學家,見證了漢語拼音誕生的始末,他就是周有光。

周有光,江蘇常州人,17歲順利考進享有「東方哈佛」之稱的上海聖約翰大學,主修經濟學。這所教會大學始建於1879年,是中國最早的西式院校。第一天報到的時候,周有光領到了一張卡片,上面的一句話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

卡片上要求他用「上海拼音」把名字寫在上面,這樣便於建造檔案。

這種方法叫字母管理法。周有光報導第一天就受到教育,就被字母影響了。

憑藉著這種字母管理法,聖約翰大學的總務部只需要幾個人,就可以對學校師生進行高效的管理。這讓周有光看到了字母順序的科學管理,這種便捷的方法,讓他第一次感受到,原來可以用一種字母來幫助漢字。

聖約翰大學的教學語言是英語,26個英文字母看起來簡簡單單,但是卻有著無數種排列的可能,這使得周有光對於語言的看法更為理性和科學,這也為他日後研究語言做了很好的鋪墊。

大學期間,周有光不僅收穫了對字母的興趣,也收穫了愛情。在他生命中出現的一個人,讓他怦然心動。她就是張允和。

周有光的才華讓張允和欣賞不已,張允和的聰穎也讓周有光怦然心動。兩個年輕人很快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張允和在後來的文章中回憶了他們同遊西湖的經歷:

重重疊疊山,曲曲彎彎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樹,良辰美景,伴隨我們的戀情由朦朧走向成熟。從此,不再是一個人寂寞地走路,而是兩個人共同探索前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國人民終於迎來抗戰的勝利。周有光也迎來了他人生的曙光。1946年,周有光由於工作出色,被派往美國工作。在美國工作期間,中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也在美國任教,張允和常常去旁聽他的課。下課後,周有光就如饑似渴地閱讀妻子的課堂筆記。

趙元任的思想對周有光的影響很大,20世紀50年代重新設計拼音方案時,漢語拼音方案就參考了趙元任倡導的羅馬字母漢語拼音方案。

假期結束時,周有光得到了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的消息。本該返回美國工作的周有光,做了一個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決定——調轉方向,回中國去!他說:中國解放了,有希望了,大家都希望回來為國家做點事情,這是當時青年的一種思潮。

就在周有光回到祖國的時候,中國的文字改革也在悄然拉開序幕。由於陝甘寧邊區的掃盲運動開展的不理想,毛澤東主席提出了採用民族形式的拼音。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蘇培成回憶,民族形式的字母就是像1913年的注音字母那樣,說通俗了,就是筆畫簡單的古漢字。而且毛主席要求,這個方案設計出來,一定要簡明好學。

毛主席提出的用民族形式的拼音方式拼寫漢字的研究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全國各地熱心語言學的群眾紛紛來信,從1952年到1954年為止,有600多種來自民間的拼音方案湧向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家們根據各界提出的字母形式,擬定了6種拼音方案,準備提交給文字改革會議討論。

但是,一個又一個方案被專家們放棄了,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陷入了困局。

這時,一位經濟學家的名字,躍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副主任胡愈之的視野。他就是正在上海復旦大學研究所、上海財經學院任教,教授經濟學的周有光。

1955年秋,周有光應邀出席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議一結束,吳玉章和胡愈之就找到了周有光,他們開門見山地說:「你就留在北京吧。」

吳玉章和胡愈之的邀請看似突然,實則早有基礎。1949年回國後,周有光就收集整理自己寫的有關文字拉丁化方面的文章,1952年出版了《中國拼音文字研究》,這本書引起了周恩來總理的興趣,也得到了語言文字專家們的關注。

一方面是自己熱衷的語言文字研究,一方面是繁重的本職工作,這個邀請,讓周有光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周有光回憶當時情形,說:「我來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參加完了我趕快要回去,我在上課的呀。中央告訴我你不要回去了,我說不行,我上課要交代的,他們說周總理已經給上海打了電話,叫他們給你辦交代,你就不要回去了。這樣子我就到了文改會了。」

工作的調動,成為周有光人生的分水嶺。從此,中國少了一位經濟學家,卻多了一位語言學家。周有光對漢語言文字的研究成果,讓專家們格外重視。而周有光遊歷歐美,對西方語言文字的研究,更是中國的漢語拼音方案制定工作不可多得的財富。

當時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研究還不盡人意,包括周有光在內的一些專家提出不妨採用拉丁字母的想法。用拉丁字母編制漢語拼音方案,能否得到毛澤東的認同呢?

周有光曾經出版的《字母的故事》一書,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通過《字母的故事》這本書,毛澤東看到了周有光的才華,也看到了拼音方案的曙光。經過反覆商議,1956年年初,中共中央決定改用拉丁字母作為拼音方案。

1958年2月11日,全國人大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漢語拼音方案》採用世界上最通用的拉丁字母,筆畫簡單,構形清楚,利於連寫,閱讀和書寫都非常方便,使用26個字母的組合併標註聲調,就能夠對漢語語音作準確的注音。

《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以後,當時全國的掃盲工作都上了一個新臺階。一個文盲通過學習15到20個小時就能夠掌握漢語拼音,而且100個小時就能夠識字1500個。中國的漢語拼音方案在實踐當中可以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後,又經過多年的國際推廣和不斷改進,《漢語拼音方案》逐漸成為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規範。在2015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會議上,《漢語拼音方案》獲得了全票通過。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參與制定拼音方案的語言學家們逐漸離去,可是漢語拼音方案卻永遠地留了下來。26個漢語拼音字母,成為幫助人們認識漢字的重要工具。在學校,漢語拼音成為我國小學生學習漢語的必修課。

今天,漢語拼音已經成為中國和世界溝通的橋梁,它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和我們一路同行。

來源:CCTV國家記憶

相關焦點

  • 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
    英文如同中文一樣是現在的必學語言,而如何起相應的名字,也是現在人們所在意的地方,因為名字會給人留下第一印象,如同名片一樣。所以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隨著我國不斷發展變化,漢語文學也列印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 老師教拼音引爭議 教授:每個字母都有三種讀音
    【老師教拼音引爭議教授:每個字母都有三種讀音】漢語拼音的三種讀法近日,不少微博網友紛紛轉發了一則視頻,在這段一分多鐘的視頻中,一名有南方口音的小學女教師正在班級帶領學生們朗讀音序表,但聽到的並不是多數人印象中的「啊玻雌得鵝佛哥,喝衣基科勒摸訥……」,而是「阿掰猜嘚哦F該,喝一災開艾嘍艾木乃……」據一名轉發的網友稱,這段視頻在家長群中瘋傳,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他從49歲起半路出家,投身於中國漢字改革。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 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我們也愈發懷念周老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 幼升小:漢語拼音口訣大全,每個孩子都要記,值得為孩子備好!
    幼升小:漢語拼音口訣大全,每個孩子都要記,值得為孩子備好!再過十來天就要開學了,將有一批孩子進入小學,成為一名一年級的小學生。而我們今天要跟同學們分享的就是一年級的拼音知識。可能同學們在幼兒園階段就學到過拼音,但學得終究不夠系統,同學們進入一年級之後,就會更加系統、規範地學習拼音知識。之前就有同學反映,說在學習拼音這一塊知識的時候,遇到很多困難,隨之也影響到了生字的學習。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攻克拼音學習難關呢?
  • 漢語不難學 拼音來幫忙
    圖為本文作者(右)和王冠川先生  今年10月,我接到一個任務,給回國為貧困學生發放助學金的美籍華人王冠川夫婦上漢語拼音課。王冠川先生的母語是什麼?他為什麼要學漢語拼音?從1996年起,他在廣西師範大學設立「王冠川助學金」,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二十年如一日,資助貧困學生1400多人,資助金額已逾163萬元。  初次見面,我還是忍不住問王老先生:「您會說漢語,為什麼還要學拼音呢?」王先生笑呵呵地說:「我是會說漢語,可是我身邊還是有很多人不會說漢語啊。」接著,王先生有些沉重地告訴我,在美國有不少華裔新生代不會說漢語、怕學漢語,覺得漢語難學。
  • 漢語拼音是拼寫中文人名地名唯一且排他的標準
    會上,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表示,《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們國家的標準,也作為國際標準,它是拼寫中文人名、地名唯一的、排他的標準。王登峰說,今年要在北京舉行奧運會,很多人對我們的運動員在國外參加比賽時,他們的衣服上所背的姓名的漢語拼音拼寫有很多意見。按照國家標準,漢語拼音來拼寫中文的人名時,是姓在前、名在後。
  • 靠攏職業化,球衣球員名字用漢語拼音好?還是漢字好?
    有的球迷認為:應以漢字最好,畢竟中超聯賽是我國自己的聯賽,印上漢字一目了然,便於球迷一眼就能記住球員名字。有的球迷認為:應以漢語拼音好,畢竟我國作為一個開放的國家,應以國際化接軌。還有的球迷持中立觀點:應以兩者兼顧,即採用漢語拼音又採用漢字,既能照顧國內球迷又能照顧國外球迷。球迷的熱議擋不住足協推進職業化的腳步,也難以變更球衣以漢語拼音登場。
  • 人名漢語拼音拼寫國標將出臺
    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透露,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人名漢語拼音拼寫的國家標準就將出臺。今後無論是國際會議、還是護照填表,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人名,必須姓在前,名在後,姓和名的漢語拼音首字母都應大寫。由國家語委、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制定的《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已報給國家質監總局,申報國家標準。
  • 漢語拼音的由來及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展過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
  • 建議百度百科增加「詞條名稱使用漢語拼音規則」
    在給書名詞條標註讀音時,使用漢語拼音應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文書刊名稱漢語拼音拼寫法(GB 3259-92)》(下簡稱:《書名規則》)。每個詞第一個字母要大寫。因設計需要,也可以全用大寫。」「5.1.7 三音節以內不能分出姓和名的漢語人名,包括歷史上已經專名化的稱呼,以及筆名、藝名、法名、神名、帝王年號等,連寫,開頭字母大寫」等規則該詞條使用漢語拼音標註結果:Lǐbái 或者Lǐ Bái
  • 如何提高漢語拼音的教學效率,以下內容值得一看
    每個人對在超市購物都不陌生。參觀超市時學習漢語拼音很有趣。因為這些食物深受學生的喜愛,他們將積極參加活動,爭拼音節,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拼音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水平。使用插圖和圖片幫助學生記住字母的聲音和形狀。拼音字母在語音,形式和含義上都不像漢字。它們更加抽象,難以記住,沒有規則可循。因此,字母形狀的記憶一直是漢語拼音教學的重點。
  • 漢語拼音60歲了!這個人功不可沒!| 人物
    他帶領專家們,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反覆推敲、試驗,為漢語一個字一個字地定形、定音、定序、定量,精心編訂了《漢語拼音方案》。 他約請妻弟張定和譜寫《拼音字母歌》,在孩子中傳唱普及。三到六歲的兒童,很快便能學會拼音字母歌。
  • "通用拼音"不"通用" 一月內兩岸漢語拼音"統一"
    臺商馮思德剛到廈門經商時,經常為自己名片上的拼音煩惱。「馮」在臺灣地區的拼音是「FUNG」,在大陸是「FENG」。接到他名片的人老搞不懂「FUNG」要怎麼讀?為了方便,最後,馮思德將「FUNG」都改成了「FENG」。  這種尷尬情況在不久的將來不再出現。
  • 小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好方法!
    在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去讀這個拼音之後,他們還需要學習哪個字母和哪個字母之間是可以拼的,哪些是不能拼的,也就是說,孩子要掌握一些拼音字母的規則,這些規則在今後的使用之中很有用處。 第三步:學會四聲。我們都知道漢語拼音是有四個聲調的,孩子們需要學習一聲,二聲,三聲,四聲是怎麼發音的,在孩子們學習漢語拼音的時候,四聲的掌握,能夠讓孩子知道這個字讀什麼。
  • 在國外的中國孩子,怎樣教拼音,說純正漢語,建立文化自信呢
    其實小孩子都不怎麼喜歡學拼音,挺沒趣的事。那麼為什麼在國外的家長那麼熱衷於拼音學習呢?很多朋友認為,在國外的孩子,只要學會拼音了,就可以學漢語了。說句心裡話,這只能是家長的一廂情願的美好夢想。沒有家長的長期堅持,學會漢語只是句空話。漢語,不只是文字與一種聲音語言符號,而是一門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文化。那麼多東西,怎麼會輕而易舉就學會了呢?
  • 每個中文老師都需要一套這樣的拼音卡片!
    (閱讀請上下滑動)大家都在用什麼樣的拼音卡片教外國人呢?最早的時候,小編試過自己做拼音卡片。
  • 人名漢語拼音規則擬規定先寫姓後寫名引各方爭議
    金程認為,國家語委將出臺《人名漢語拼音拼寫規則》有一定道理,也很有必要。目前,社會上存在一種盲目跟風的現象,模仿英文姓名的書寫方式,即名在前、姓在後,其實這是很不規範的。比如在一些國際性會議、體育賽事等場合,經常會見到姓與名排序顛倒或姓名縮寫五花八門的現象。  此外,在一些該用漢字的場合,卻偏偏不用漢字用拼音,比如一些商標、商品包裝上。「拼音是不能單獨使用的,必須和漢字一起使用。」
  • 《漢語拼音方案》是如何誕生的
    今天,讓我們回到起點,看看當時的文藝工作者都在做些什麼。學習漢語拼音,是每個中國人讀書識字的起點,它構成了我們對語言世界最初的印象。然而漢語拼音並非古而有之,它經過了幾代人漫長的探索與研究,在新中國文字改革的進程中,才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樣子。我國本來沒有拼音字母,傳統上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
  • 漢語拼音到底是誰發明的?
    我國古代漢字讀音大多採用「兩字相切」的讀音方法,如「東」(都籠切)。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準。公元1610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雲、王徵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蹟》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彙。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文:小藍星的錄者漢語拼音今天幾乎是我們每個人學前的必修課,作為漢字的輔助系統,轉寫記錄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