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年前裕民遺址:孟和套格套分享內蒙古新石器早期文化

2020-12-14 樂藝會

孟和套格套簡介:現在內蒙古博物院工作,主要從事內蒙古地區民族民俗文化遺產展覽與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士、內蒙古大學碩士、並修完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課程。曾訪學蒙古國立博物館、日本學藝大學、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以及日本立正大學等地。

八千年前裕民遺址

孟和套格套分享內蒙古新石器早期文化

烏蘭察布市東北的化德縣,距離北京約350公裡發現了——裕民遺址文化。化德縣裕民遺址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公裡處,遺址三面山丘環繞,北南向緩坡,呈簸箕形狀,海拔1460米。2010年,當地考古部門配合集通鐵路複線工程建設考古調查時,發現了該遺址。2014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和化德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再次進行歷時三年考古發掘。

項目負責人包青川透露,經美國BETA實驗室放射性碳14測定,當地化德縣四麻溝遺址第Ⅲ地點房址內三個樣本的年代分別為:距今9000年、7500年、7000年,這一發現對中國考古學上意味著證明北方草原地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為距今9000年。

2017年至2019年,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對化德縣裕民遺址往南五公裡處的四麻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主要發掘了遺址的第Ⅲ地點,三年共發掘2200平方米。發掘房址19座,室外灶19座。

在包青川看來,化德縣四麻溝遺址延續了裕民遺址的考古文化內涵,該文化揭示了陰山北麓東段新石器早期文化發展的內涵。「這一遺址的發掘為研究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起源、東北亞早期的文化交流及北方生態交錯地帶的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產生提供了線索。」

裕民文化出土原始農業粟的少量遺物,發現了最早的馴養狗骨骸,這些是其主要特點。裕民遺址陶器以圜底罐、圜底杯、圓形片狀器為代表,罐器表多施麻點紋、編織狀紋,特點鮮明。

2019年9月3至7日,由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考古專業委員會主辦,河北省文物考古學會、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學會協辦的「冀蒙交界壩上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論證會」在河北康保召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等30餘家考古文博機構的專家、學者等70餘人出席了會議。

與會學者先後觀摩考察了內蒙古化德裕民遺址、四麻溝遺址,河北康保興隆遺址、尚義四臺遺址、崇禮鄧槽溝梁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及出土遺物,並聽取了考古項目負責人發掘情況匯報。

與會學者們對該地區距今9000至4000年階段的文化譜系以及各考古學文化的地理交流通道進行了梳理,一致認為目前所發現的距今9000—7000年的化德裕民遺址、四麻溝遺址、康保興隆遺址、尚義四臺遺址等屬於新發現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可以命名新的考古學文化。

該考古學文化大致可分三期:第一期遺存距今8000年以上,以裕民遺址、四麻溝遺址一期、興隆遺址一期為代表,以圓形半地穴式房屋為主,面積較小,室內居住面有方形或五邊形石板灶;陶器以圜底罐、圜底杯、方形或長方形盤狀器為主,器表多施麻點紋;石器以打制為主,少量為磨製,主要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

第二期遺存距今8000—7600年,以四麻溝遺址二、三期、興隆遺址二、三期為代表,以圓形、圓角方形或長方形半地穴房屋為主,面積稍大,室內居住面依然可見方形石板灶;陶器以平底深腹筒形罐、平底小罐為主,偶見尖圜底罐及圜底杯;陶器紋飾種類比較豐富,除麻點紋外,還可見線刻紋、編織紋等,部分陶器口部多飾花邊;石器依然以打制為主,錛形器略顯衰落,細石葉與端刮器在整體石器組合中比例降低,石杵、磨盤、磨棒數量增多。

第三期遺存距今7600—7100年,以尚義四臺遺址為代表,以圓角方形半地穴房屋為主,灶址為地面灶,不見方形石板灶;陶器以素麵深腹筒形罐、素麵小罐為主,不見尖圜底罐;陶器表面多為素麵;石器仍以打制為主,磨製石器數量大幅增加,石磨盤、磨棒,磨石、石鏟、石斧工具等佔相當比重。也有專家認為,尚義四臺遺址與內蒙古裕民、四麻溝和康保興隆考古學文化面貌有所不同,可能是另一支考古學文化或同一文化年代偏晚的一個地方類型。

專家們一致建議應繼續推進該區域的考古工作,對涉及的研究內容、方向應統籌安排,開展多學科合作交流,推動該地區考古學文化、聚落、生業、環境研究向縱深發展。

以上考古圖片由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特别致謝。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歡迎轉載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布

相關焦點

  • 地球北緯43度以北第一個人類文明強音:孟和套格套分享哈民遺址
    地球北緯43度以北線上  第一個人類文明強音  孟和套格套分享哈民遺址文物
  • 化德縣四麻溝遺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發現
    這一重大發現,填補了北方草原地帶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研究的空白,為研究早期東北亞文化交流及北方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提供了線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裕民文化,是迄今為止內蒙古發現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這一類遺存分布於陰山東段北麓的草原地帶,填補了這一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空白,為內蒙古草原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譜系以及生業類型、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 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乃仁陶力蓋遺址發現於1986年鑲黃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經勘探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房址270餘座,鮮卑早期墓葬14座。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
  • 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遺址
    為配合錫林郭勒盟風電基建項目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錫林郭勒盟文物保護管理站、鑲黃旗文體旅遊廣電局從6月中旬到9月中旬對鑲黃旗文貢烏拉蘇木乃仁陶力蓋嘎查一處遺址一處墓葬群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目前此項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
  • 內蒙古化德縣發現8400年前的17座房屋遺址
    2018年8月至11月,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與故宮博物院、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化德縣文物管理所、商都縣文物管理所再次對化德縣四麻溝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此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為1000平方米。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1月3日發布消息稱,此次化德縣四麻溝遺址考古發掘,發現其整體屬於村落遺址,在這裡發現了從距今8400年左右延續到7800多年左右的17座新石器時代先民居住的房屋遺址。
  • 沉睡萬年 荷花山醒來 早期新石器遺址又一重大發現
    這兩天,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及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江蘇、上海等地的30餘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龍遊荷花山遺址考古現場和遺址出土文物後一致認為,荷花山遺址的新發現是長江下遊早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突破,是目前上山文化保存最好、內涵最為豐富的重要遺址,為解決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的相互關係提供了全新的重要佐證。
  • ...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石器時代...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4日訊(記者 成琪)2020年9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這5項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奈曼文化360】奈曼大地上的遠古文化三
    八千年的烽火雲煙,八千年的櫛風沐雨,奈曼這片土地上燃燒著文明之火。奈曼的歷史不可謂不厚重久遠。早在八千年前,人類文明的曙光就在這裡升起,八千年的文明之火照亮了奈曼大地多樣的文化歷史長卷。自古公認:華夏五千年的人類文明史。
  • 我國已出土了三千年前的雞蛋、八千年前的雞骨
    又說「奚」字則是由爪和矣二字上下相迭構成,表示雞的腿與爪當初是用繩子繫著飼養的,怕它飛跑,似乎表明,三千多年前的雞雖已被馴養,但還只能說尚在馴化早期階段。不管是《尚書》、《周禮》的記載,還是殷墟甲骨文的字型解釋,沒有實物作為依據,終究是缺乏說服力的。
  • 孟和套格套:中國契丹文字研究中心契丹墓誌拓片欣賞
    中國契丹文字研究中心契丹墓誌拓片欣賞孟和套格套中國遼代用契丹文字刻制的石刻。契丹大字石刻如:《遼太祖紀功碑》(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遼太祖陵前龍門外東山坡發現,上刻漢文和契丹大字,現一部分存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一部分存巴林左旗文化館;《大遼大橫帳蘭陵郡夫人建靜安寺碑》,刻於遼鹹雍八年(1072),石原在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十家子村靜安寺,現存寧城縣遼中京遺址白塔,陽面漢文,陰面契丹文,字跡已漫漶;《耶律延寧墓誌》,刻於遼統和四年 (986),1964
  •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八千年前的礫石堆塑龍
    蔣衛東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現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研究員、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長期從事浙江北部地區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與良渚文化結緣尤深龍的藝術形象很早就在中國出現,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了距今約八千年的礫石堆塑龍,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與湖北黃梅焦墩遺址分別發現了距今約六千年的蚌塑龍與卵石擺塑龍,而距今五千多年前遼河流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玉龍。  遼河流域的玉龍可分兩類。一類俗稱「C」形龍(或稱附脊卷體龍),以前突的頭部、後卷的長鬃、如鉤的卷體為特徵。
  • 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告別山洞,搭建「遠古中華第一村」 上山遺址考古隊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回顧說,上山遺址的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1996年6月,根據工作安排,蔣樂平放下了已有8年的河姆渡文化研究,開始從事杭金衢高速公路開工前的基建考古工作。
  • 內蒙古自治區首個古遺址博物館開館
    內蒙古自治區首個古遺址博物館開館 2010-07-05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內蒙古自治區首個古遺址博物館——位於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的哈克遺址博物館,7月2日下午正式開館,香港中文大學設在該館的東北亞考古工作室也同時揭牌成立。
  • 首府兩遺址列入自治區考古遺址公園
    記者昨日從呼和浩特市文物處了解到,內蒙古博物院大窯遺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被列入自治區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呼和浩特市豐州城遺址被列入自治區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據了解,內蒙古博物院大窯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北約33公裡的保合少鄉大窯村南山,由內蒙古博物院汪宇平先生於上世紀70年代發現,並對該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發現了包括石製品、動物化石等在內的大量文化遺物,年代跨度可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
  • 揭秘上宅文化:北京新石器時代代表 先民無差別居住
    1982年2月至1984年底,全市進行文物普查,在平谷相繼發現了北埝頭、上宅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北埝頭遺址位於大興莊鎮北埝頭村洳河南岸的臺地,上宅遺址位於韓莊鄉上宅村北山坡臺地,都距離美麗的金海湖不遠,遺址發掘後採取了回填的保護措施,因此這裡現在是一片農田。  上宅遺址旁邊有上宅文化陳列館,這是我國第一座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
  • 橋頭遺址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上山文化遺址入選增至4處
    上榜遺址本報多次報導橋頭遺址位於義烏市城西街道橋頭村村西,是浙江省發現的早期19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屬上山文化中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橋頭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並在壺類陶器中檢測出原始米酒遺存;發現了東亞大陸最早最完整的環壕聚落,環壕第一次作為完整單元的遺址進行發掘; 發現了浙江迄今最早的墓葬,以及可能具有祭祀和其它儀式性活動功能性質的特殊營建的中心土臺。
  • 斬龍山文化遺址公園開放 史前文化更受臺灣民眾歡迎
    位於臺灣新北市土城區的斬龍山遺址文化公園在6月8日正式啟用,這座史前文化遺址公園之成立,是源自2012年新北市政府在土城區興建市立醫院,在醫院預定地整理、遷移公墓時所發現,此史前文化遺址經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鑑定為「斬龍山遺址」,屬於臺灣新石器圓山文化的其中一支。目前遺址由新北市政府規劃現地保存,並設為公園開放讓民眾親近史前文化。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蹟後城咀石城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佔地約138萬平方米,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1150米,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由甕城、外城、內城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