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和套格套簡介:現在內蒙古博物院工作,主要從事內蒙古地區民族民俗文化遺產展覽與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士、內蒙古大學碩士、並修完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課程。曾訪學蒙古國立博物館、日本學藝大學、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以及日本立正大學等地。
八千年前裕民遺址
孟和套格套分享內蒙古新石器早期文化
烏蘭察布市東北的化德縣,距離北京約350公裡發現了——裕民遺址文化。化德縣裕民遺址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公裡處,遺址三面山丘環繞,北南向緩坡,呈簸箕形狀,海拔1460米。2010年,當地考古部門配合集通鐵路複線工程建設考古調查時,發現了該遺址。2014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和化德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再次進行歷時三年考古發掘。
項目負責人包青川透露,經美國BETA實驗室放射性碳14測定,當地化德縣四麻溝遺址第Ⅲ地點房址內三個樣本的年代分別為:距今9000年、7500年、7000年,這一發現對中國考古學上意味著證明北方草原地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為距今9000年。
2017年至2019年,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對化德縣裕民遺址往南五公裡處的四麻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主要發掘了遺址的第Ⅲ地點,三年共發掘2200平方米。發掘房址19座,室外灶19座。
在包青川看來,化德縣四麻溝遺址延續了裕民遺址的考古文化內涵,該文化揭示了陰山北麓東段新石器早期文化發展的內涵。「這一遺址的發掘為研究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起源、東北亞早期的文化交流及北方生態交錯地帶的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產生提供了線索。」
裕民文化出土原始農業粟的少量遺物,發現了最早的馴養狗骨骸,這些是其主要特點。裕民遺址陶器以圜底罐、圜底杯、圓形片狀器為代表,罐器表多施麻點紋、編織狀紋,特點鮮明。
2019年9月3至7日,由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考古專業委員會主辦,河北省文物考古學會、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學會協辦的「冀蒙交界壩上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論證會」在河北康保召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等30餘家考古文博機構的專家、學者等70餘人出席了會議。
與會學者先後觀摩考察了內蒙古化德裕民遺址、四麻溝遺址,河北康保興隆遺址、尚義四臺遺址、崇禮鄧槽溝梁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及出土遺物,並聽取了考古項目負責人發掘情況匯報。
與會學者們對該地區距今9000至4000年階段的文化譜系以及各考古學文化的地理交流通道進行了梳理,一致認為目前所發現的距今9000—7000年的化德裕民遺址、四麻溝遺址、康保興隆遺址、尚義四臺遺址等屬於新發現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可以命名新的考古學文化。
該考古學文化大致可分三期:第一期遺存距今8000年以上,以裕民遺址、四麻溝遺址一期、興隆遺址一期為代表,以圓形半地穴式房屋為主,面積較小,室內居住面有方形或五邊形石板灶;陶器以圜底罐、圜底杯、方形或長方形盤狀器為主,器表多施麻點紋;石器以打制為主,少量為磨製,主要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
第二期遺存距今8000—7600年,以四麻溝遺址二、三期、興隆遺址二、三期為代表,以圓形、圓角方形或長方形半地穴房屋為主,面積稍大,室內居住面依然可見方形石板灶;陶器以平底深腹筒形罐、平底小罐為主,偶見尖圜底罐及圜底杯;陶器紋飾種類比較豐富,除麻點紋外,還可見線刻紋、編織紋等,部分陶器口部多飾花邊;石器依然以打制為主,錛形器略顯衰落,細石葉與端刮器在整體石器組合中比例降低,石杵、磨盤、磨棒數量增多。
第三期遺存距今7600—7100年,以尚義四臺遺址為代表,以圓角方形半地穴房屋為主,灶址為地面灶,不見方形石板灶;陶器以素麵深腹筒形罐、素麵小罐為主,不見尖圜底罐;陶器表面多為素麵;石器仍以打制為主,磨製石器數量大幅增加,石磨盤、磨棒,磨石、石鏟、石斧工具等佔相當比重。也有專家認為,尚義四臺遺址與內蒙古裕民、四麻溝和康保興隆考古學文化面貌有所不同,可能是另一支考古學文化或同一文化年代偏晚的一個地方類型。
專家們一致建議應繼續推進該區域的考古工作,對涉及的研究內容、方向應統籌安排,開展多學科合作交流,推動該地區考古學文化、聚落、生業、環境研究向縱深發展。
以上考古圖片由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特别致謝。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歡迎轉載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