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和套格套:中國契丹文字研究中心契丹墓誌拓片欣賞

2020-12-20 樂藝會

中國契丹文字研究中心契丹墓誌拓片欣賞

孟和套格套

中國遼代用契丹文字刻制的石刻。契丹文是遼代為記錄契丹語而參照漢字創製的文字,分大字和小字兩種形式。大字相傳創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神冊五年 (920);小字創於太祖弟耶律迭剌時,略晚於大字。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詔罷契丹字」,契丹字乃失傳。

遼天慶七年舍利石函 首都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契丹文石刻用契丹大字和小字刻制,一般分為紀功碑、建廟記、哀冊文、墓志銘、題記等類。契丹大字石刻如:《遼太祖紀功碑》(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遼太祖陵前龍門外東山坡發現,上刻漢文和契丹大字,現一部分存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一部分存巴林左旗文化館;《大遼大橫帳蘭陵郡夫人建靜安寺碑》,刻於遼鹹雍八年(1072),石原在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十家子村靜安寺,現存寧城縣遼中京遺址白塔,陽面漢文,陰面契丹文,字跡已漫漶;《耶律延寧墓誌》,刻於遼統和四年 (986),1964年於遼寧省朝陽縣柏樹溝出土,志文上部為契丹文,下部為漢文,但二者不對譯,現存遼寧省博物館;《北大王墓誌》,遼重熙十年(1041)刻,1975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昆都鄉沙日溫都地方出土,志契丹文,蓋漢文,但不對譯,是契丹大字石刻中字體最工整的一件,現存阿魯科爾沁旗文化館;《蕭孝忠墓志銘》,刻於遼大安五年(1089),1950年遼寧省錦西縣西孤山出土,志契丹文,蓋漢文,二者亦不對譯,現存遼寧省博物館;《故太師銘石記》,刻於重熙二十五年(1056),蓋漢文篆字 6個,志契丹文40行,是字數最多的契丹大字石刻,但漫漶不清。

對契丹文的記載,最早見於宋人王易《燕北錄》收錄的牌子中,數量很少,未引起人們注意。20世紀以來,有較多的契丹文石刻出土,逐漸引起人們重視,並開始了整理研讀工作。

30 年代,有中國的王靜如、羅福成、厲鼎煃等學者開始研究,其後蘇聯、日本學者也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7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與內蒙古大學蒙古語言研究室聯合組成了契丹文研究小組。幾十年來,在破譯釋讀擬音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就,整理研究工作正在深入發展。

契丹語言文字研究是阿爾泰語言學、契丹史和遼史的一項重要課題,自20世紀70年代中國學者在契丹小字釋讀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後,契丹文字研究一直長盛不衰,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契丹小字的成功解讀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研究工作的進展,另一方面則得益於近20年來契丹文字石刻資料的大量出土。

下面展示的是內蒙古大學

中國契丹文字研究中心所陳列

契丹墓誌拓片欣賞

耶律習涅墓志銘

刻於遼天祚帝天慶四年(1114年)。1987年秋發現於內蒙古巴林左旗烏蘭壩蘇木浩爾吐村小罕山一座被盜掘的遼墓旁。志蓋長66釐米、寬64釐米,正面陰刻篆體漢字「大橫帳節度副使墓誌」3行9字,志蓋背面陰刻楷體契丹大字墓誌37行,每行字數不等,共計1608字。墓誌刻寫工整,保存完好,文字非常清晰。志石邊長各66釐米,上刻漢文墓誌26行,滿行25字,共計601字。

首題「故興復軍節度副使墓志銘並序」。契丹大字墓誌與漢文墓誌不對譯。墓主耶律習涅(1063~1113年),于越耶律魯不古六世孫,天祚朝官至興復軍節度副使。原石現存巴林左旗博物館。契丹大字墓誌拓本照片及摹本首次刊布於金永田《契丹大字「耶律習涅墓誌」考釋》一文(載《考古》1991年第4期)。

胡睹堇墓志銘

據《遼史》:蕭迭裡得,字胡睹堇,國舅少父房之後。

蕭迭裡得,字胡睹堇,國舅少父房之後。父雙古,尚鈿匿公主,仕至國舅詳穩。迭裡得幼警敏不羈,好射獵。太平中,以外戚補祗候郎君,歷延昌宮使、殿前副點檢。重熙十三年伐夏,迭裡得將偏師首入敵境,多所俘掠,遷都點檢,改烏古敵烈部都詳穩。十八年,再舉西伐,迭裡得奏:「軍馬器械之事,務在選將,夏人豈為難制,但嚴設斥堠,不用掩襲計,何慮不勝?」帝曰:「卿其速行,無後軍期。」既而迭裡得失利還,復為都點檢。十九年,夏人來侵金肅軍,上遣迭裡得率輕兵督戰,至河南三角川,斬候者八人,擒觀察使,以功命知漢人行宮都部署事,出為西南面招討使。族弟黃八家奴告其主私議宮掖事,迭裡得寢之。事覺,決大杖,削爵為民。清寧中,上以所坐事非迭裡得所犯,起為南京統軍使。至是,從重元子涅魯古等亂,敗走被擒,伏誅。

蕭敵魯副使墓志銘

2007年5月,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吳英喆、寶音德力根教授從內蒙古興安盟徵集到一盒契丹小字墓誌,據稱此墓誌系2002年秋出土於奈曼旗附近。該墓誌現收藏於內蒙古大學民族博物館。

此盒墓誌為淡白色砂巖質地,包括志蓋和志石兩部分。志蓋呈盝頂式,無任何文字和紋飾,底面長84.5釐米,寬84.5釐米,厚8釐米,頂面長67釐米,寬67釐米。志蓋背面刻有契丹小字25行,每行17至29字不等,約計582字。志石呈準正方形,長83~84.5釐米,寬83釐米,厚9~15釐米,刻有契丹小字26行,每行2至29字不等,約計526字。整盒墓誌共刻有1108字左右。經吳英喆先生考證,該墓誌刻於遼天慶四年(1114),墓主系國舅帳敵魯副使,故將其命名為《蕭敵魯副使墓志銘》。

耶律元佐墓志銘

大遼故耶律侍中墓志銘並序。

宣義郎、守尚書虞部員外郎、騎都尉、賜緋魚袋高士寧撰。

我皇遼之雄有天下也,源立二姓。公姓耶律,諱元佐。祖,故燕京留守、樞密使、尚父、秦王諱知古。翁,西南面五押招討使、同政事們下平章事耶律德威。父,故大內惕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諱遂正,公即長子也。宗閎聯貴,帳族標雄。承蔭籍以光榮,挺風神而雋秀。夙蘊韜鈐之妙,尤精轂騎之能。爰自韶齡,亟登撫仕。寒暄陪蹕,深殫忠恪之誠;中外踐官,蔚有直清之譽。屢承寵錫,更歷華塗。甫當垂老之年,懇上辭榮之請。詔加保義推忠功臣,保大軍節度,鄜坊等州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效太師、兼侍中、使持節鄜州刺史、上柱國、漆水郡開國公、食邑玖仟戶、食實封玖佰戶,致仕。享年八十有六,冬十二月二十五日薨於廣平甸。

上聞之軫悼,加賻贈焉。噫!位席貂蟬,不謂之不貴;谷量羊馬,不謂之不富;年及耋耄,不謂之不壽。三者備矣,人孰與階。有弟二人:次諱宗福,封韓王;次諱元享,任奉先軍節度使。公先娶大丞相、樞密使、晉國公蕭孝睦第二女,封陳國夫人,年五十有一而終。後娶北宰相蕭善寧女,封韓國夫人。生子一,小字度剌,漢兒小字藥師奴,時年五歲。以其大康九年三月二十五日葬於上京西北屈烈山,以先妻陳國夫人袝焉,從先塋也。請鐫碣石,永秘泉扃,牢讓誠難,謹書銘曰:

嗚呼吉人,世聯國姓。祖封曰字,父官宗正。象厥敷恩,貂冠致政。富壽康寧,好德終命。五福在躬,九泉流慶。來者後昆,寢昌寢盛。

耶律迪裡姑墓志銘

收錄於《遼上京地區出土的遼代碑刻彙輯》(200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劉鳳翥著)

故秦國太婦人墓志銘

都騎尉李崇規妻張氏墓志銘

王士芳墓志銘

韓德源嫡妻李朝歌墓志銘

韓德源(938年-979年),遼國政治人物。韓匡嗣長子。性格愚鈍貪婪,早年在耶律賢手下工作。後來耶律賢即位為遼景宗,他擔任近侍。保寧年間,任崇義、興國二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師。因為受賄賂,韓德讓幾次提意見,他也不改。以故論者少之。後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遙攝保寧軍節度使。乾亨初年去世。

故平相公監國墓誌

耶律迪烈太保娘子蕭氏墓志銘

耶律敵烈(1026年-1092年)或作耶律迪烈,字撒懶,遼朝宗室,為耶律吼五世孫。大安年間,轉任塌母城節度使。因病致仕,加官兼侍中賜一品俸給。大安八年(1092年)正月廿三日去世,享年67歲。

耶律迪烈墓志銘出土時間和地點不詳,1997年由北京市文物公司捐贈,收藏在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墓誌更詳細地介紹了他的生平,並稱耶律迪烈娶3妻,育有8個孩子。

2012年,巴丹左旗契丹博物館新徵集一合遼代漢文墓誌,即「大契丹南宰相蕭德順別婿墓志銘並序」,為遼南宰相蕭德順的別婿(夫人)耶律氏的墓志銘。其中記錄了耶律迪烈所在耶律氏一系的人物。

據《遼史》:好學問,工於文章。重熙末年,補任牌印郎君、兼知起居注。清寧元年,同知永州事,鎮壓反亂有功,轉任北面林牙承旨。清寧九年,耶律重元之亂,他參與平定叛亂,因功遙領臨海軍節度使清寧十年(1064年),轉任武安州觀察史。鹹雍五年(1069年),累進長寧宮使。管理戶部司乾州錢帛負債,確立出納方法,官民雙方都稱便益。大康四年(1078年),任南院大王任期結束,部民要求留任,為同知南京留守事。生病後,皇帝命他乘車赴大內,由太醫診治。後遷為上京留守。

耶律隆祐墓志銘

耶律隆祐(?-1012年),又作隆裕,契丹名高七、胡都堇。為契丹(遼朝)皇族,遼景宗耶律賢第三子,母親蕭綽。

耶律隆祐少年性格沉毅,非常喜歡道士。乾亨年間,封為鄭王。遼聖宗統和十六年(998年)十二月,改封吳國王。十九年(1001年)十月,改封楚國王。二十一年(1003年)十月,任西南面招討使。二十八年(1010年)十月,遼聖宗親徵王氏高麗,他留守京城。次年(1011年)正月,遼聖宗回師,他到來遠城迎接。三月,權知北院樞密使。開泰元年(1012年)三月,改封齊國王,留守東京遼陽府。修建了數百間道觀。八月,耶律隆祐去世。贈守太師,諡號仁孝。遼興宗重熙年間,改諡號孝靖。

韓匡嗣家族墓地出土一方《耶律隆祐墓志銘》,墓主為韓匡嗣第七子,去世於統和二十八年冬天,其墓誌由聖宗欽命李可舉在統和二十九年五月撰寫。據《韓匡嗣墓志銘》,《韓匡嗣妻秦國太夫人墓志銘》記載,第七子原名「德顒」,遼史作「德凝」。

故秦國太夫人墓志銘

耶律詳穩墓志銘

耶律廉寧墓志銘

梁國王墓志銘

遼代梁國王石魯隱朮裡者是秦國太妃之夫蕭和的第三子蕭孝誠的第三子,漢名蕭知微,其妻是惕隱司仲父房査懶瑰引宰相第四女耶律仁先四妹涅睦袞別胥。

2000年11月,距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巴鎮5公裡的關山種畜場王墳溝內兩座磚室墓被盜。2001年4月,在王墳溝西北面的馬掌窪的山坳裡發現六座墓葬,從編號為M4的墓葬中出土了漢文《秦國太妃墓志銘》,從編號為M9的墓葬中出土了漢文《梁國太妃墓志銘》和契丹小字《梁國王墓志銘》。

M9出土的志石蓋保存完好。志蓋為方形,盝頂,邊長113釐米,四側面厚約12釐米。盝頂中間豎排陰刻篆書「故梁國太妃墓志銘」三行八字。周邊飾連續的卷草紋。四個斜面刻十二生肖,每面刻三個生肖。志蓋背面刻契丹小字志文。志石方形,邊長114釐米厚19釐米,上刻漢字志文。梁國王石魯隱朮裡者是秦國太妃之夫蕭和的第三子蕭孝誠的第三子,漢名蕭知微,其妻是惕隱司仲父房査懶瑰引宰相第四女耶律仁先四妹涅睦袞別胥。

澤州刺史碑

內蒙古巴林左旗博物館王未想曾撰 「契丹小字《澤州刺史墓誌》殘石考釋」

鎮國上將軍墓志銘 殘石

大遼國常袞耶律準墓誌蓋

姚公墓誌墓誌蓋

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契丹博物館徵集到一方遼代乾統四年(1104)《姚企暉墓志銘》,志蓋刻寫「姚公墓誌」四字,墓誌行首題「大遼國故閤門袛侯姚君墓志銘並序」。該墓誌為青砂巖石質,長76.7釐米,寬75.4釐米,共21行,每行20字

大遼國故閤門袛侯姚君墓志銘並序:

表姊夫進士韓長國撰。

君諱企暉,字隱之,姓姚氏。自幼誦易,至八歲,童子舉登第,授將仕郎、守大定府文學。後壽昌三年,閤門袛侯。乾統元年秋七月二十五日,因臥疾,卒於鄉中,時年二十。乾統四年九月二日,歸葬於先塋。其始祖唐梁公諱元崇,開元中代韓休入相,爾後忌勍顗,繼居將相。

曾王祖諱漢英,為郭周使奉書幣來,求好於我,天授皇帝嘉其遠業,繇是留而不遣。至天順皇帝嗣位,寵顧益厚,以樞密使兼政事令委之。及年,至以霸州節度,延寄其任,遂家於霸州,今升為興中府也。曾祖諱衡之,累任南北院宣徽使,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祖皇考諱居任,嚴州刺史。皇考諱景初,靜江軍節度使,同知宣徽院事。母金鄉郡夫人曹氏。兄企晦,左班殿直,閤門袛侯,次一旬而後逝。弟聖恩奴,幼而早逝。妹白撒,亦先逝。妻娶昭文館直學士、制置使劉從誨女。一女曰桃仙。銘曰(奉夫人尊旨,企晦庶男,醜廝兒生,企暉為庶,所授財產,已□定之):

景山之木兮,不為巨棟而風折之。荊岫之璞兮,不顯至寶而火焚之。相閥之子兮,不享大用而天夭之。嗚呼!鎦文幽石,不獨令人之悲,而亦使後人之悲。

《耶律宗福墓誌》

墓誌現藏遼上京博物館

本內容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相關焦點

  • 契丹文字研究權威劉鳳翥:怎樣鑑定贗品文物
    【編者按】現年82歲的劉鳳翥先生研究契丹文字四十餘年,在國際學術領域被譽為「契丹文字的首席學術權威」。他幾十年如一日,經常去出土契丹文字碑刻的地方拓制拓片,2016年8月商務印書館出版《契丹尋蹤——我的拓碑之路》,講述劉先生尋訪、傳拓碑刻的歷程。
  • 巴圖與契丹小字研究
    曾任遼寧省蒙古語文學會理事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理事。巴圖先生從事學術研究以來一直專注於契丹小字兼及契丹大字破解研究工作,至1987年離休前以筆名(即實)共在《民族研究》《社會科學輯刊》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圍繞契丹文字研究,先後出版了學術著作《謎林問徑》(46萬字)和《謎田耕耘》(96萬字)等。
  • 為何俄羅斯稱中國為「契丹」?古代契丹人,現在在哪?
    契丹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隨著電視劇《燕雲臺》的播放我們開始了解這個歷史上鮮少提及的遼代,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只有清朝比契丹存在的年限長,古時候的契丹非常強大,甚至直到今天在俄羅斯、伊朗、土耳其等國扔把「契丹」作為對中國的稱呼。
  • 《文字知識》_契丹文探秘
    契丹文  契丹文,是遼代為記錄契丹語而參照漢字創製的文字。是書寫契丹語的兩種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有官方文字地位。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小字的表音成分比大字多。契丹文是已經死亡的文字。大字和小字都未能完全解讀出來,小字的研究比大字更加充分。
  • 契丹只是一個遊牧民族,為何俄羅斯等國家至今稱中國為「契丹」?
    「契丹人」,中國古代草原民族其實,這和遼朝當年的強盛關係不是很大,遼朝強盛的時候和斯拉夫人可不怎麼打交道,這個詞的擴張其實和13世紀蒙古西徵有關,而蒙古人當時稱中國北方為契丹(遼朝的影響畢竟還在),之後,由於金帳汗國極為強大,其語言習慣對歐洲,尤其是東歐有深刻影響,這個詞通過蒙古人轉手給歐洲人,結果泛指中國。
  • 契丹|大遼帝國簡史
    阿保機建國之後,不斷對外擴張,徵服和統治了奚、烏古、室韋、回鶻、渤海等中國北方、亞洲北部眾多族群、部落,疆土迅速擴大。後晉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人襄助以對抗北宋,割讓「燕雲十六州」於契丹,從而使遼朝輕易進入了中原。據《遼史·太祖紀(下)》載:(遼朝疆域)「東自海,西至流沙,北絕大漠。」
  • 遼國滅亡後契丹人去哪了?真相太匪夷所思,他們竟跑到這裡來了!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有一個搏擊長空的鷹之族扶搖而起,又神秘消失,這就是契丹。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這個剽悍勇猛、好戰兇狠的民族,在200多年的時間裡確實曾經揮斥長城內外,輝煌一時。但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來就集體失蹤了,人們再也聽不到關於他們的消息。
  • 俄語烏克蘭語至今仍把中國稱作契丹,歷史上的契丹王朝有多強大?
    這個民族為我國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統治北方草原二百多年,後又統治中亞八十多年,聲名遠播西亞和歐洲,沒錯,這個民族就是契丹。時至今日,在俄羅斯語、烏克蘭語和保加利亞語等諸多語言中仍把中國稱作契丹,可見契丹民族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力。 契丹簡史 契丹民族在建國之前也是有過一段風雨飄搖的悲慘經歷。
  • 淺聊阿保機的智慧,用回鶻文結合漢字寫法,搞出了一套契丹小字
    淺聊阿保機的智慧,用回鶻文結合漢字寫法,搞出了一套契丹小字契丹大字,以變形漢字為基礎,主要用於正式場合文書和碑銘等。「契丹」國家的創立、契丹文化的傳承,在開國之君耶律阿保機身上得到了實現,我們也會發現,在中國所有塞北民族中,契丹也是少有不以「炎黃苗裔」這樣的牽強附會來形容自己的祖源,以回鶻文和漢字書寫方式結合而成的「契丹小字」,主要用於日常書寫,經研究屬於如今蒙古語族的一支,也和當時的「韃靼-室韋」親緣極深。
  • 八千年前裕民遺址:孟和套格套分享內蒙古新石器早期文化
    孟和套格套簡介:現在內蒙古博物院工作,主要從事內蒙古地區民族民俗文化遺產展覽與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士、內蒙古大學碩士、並修完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課程。曾訪學蒙古國立博物館、日本學藝大學、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以及日本立正大學等地。
  • 中國現行民族文字有近40種,還有哪些古代少數民族古文字消失了?
    由於佉盧字母很早就被婆羅米字母所取代,所以它在後來的許多世紀間都是無人能識的「死文字」。19世紀上半葉,這種文字才由一位英國學者初步識出,現在已經成了中國學者了解古代樓蘭、鄯善文明的重要媒介。契丹小字與大字不同,它是一種「表音文字」,字符比契丹大字簡單些,只有三四百個,其中有的是直接照搬契丹大字,也有的是參照漢字的形體和筆畫重新設計的。用這種文字記錄語言時一般要求把一個個字符疊起來寫,一個詞最多可以用七個字符來表示,念的時候要按左右上下的順序拼音。
  • 考古成果證明契丹人痴迷圍棋
    縣文物部門和公安局聞訊後曾認真追查,可惜只收繳了5枚棋子,餘皆被盜墓者盜賣。馮永謙說,從朝陽市、阜新市分別出土的372枚和360枚瑪瑙圍棋子來看,遼國統治地區已經普遍通用19路棋局。就是說,遼代圍棋制式和北宋統治的中原地區是一樣的。
  • 你的娃憋在家 契丹的娃在學啥?
    這還不算什麼,每天還要按時打卡,以確保班主任和學校掌握到孩子的學習進度。神獸不輕鬆,神獸他媽也表示壓力山大。課表請大家感受一下。2、契丹文字。當然,契丹人在學習漢家文化的同時也不會忘了自己的根本,他們也會讓孩子學習一下本民族的文字,也就是契丹文。雖然我們不清楚契丹文的啟蒙教材是什麼,但是我們知道契丹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既然是拼音文字,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契丹的娃娃們剛開始學習的,肯定是基本的拼音音節。
  • 唐朝:與契丹都山之戰損失慘重後,張守珪大戰契丹過程如何?
    可突於帶領契丹兵士和從突厥趕來的援軍會合,奚族人採取觀望中立的態度,一直領兵憑著地勢的險要自守,戰爭形式對唐軍不利,最終,唐主帥「英傑死之」。最後,唐軍只剩下6000名唐兵,「猶力戰不已,虜以英傑首示之,竟不降,盡為虜所殺。」而奚兵仍然按兵不動,契丹聯合突厥軍集中力量對付唐軍,唐軍損失慘重。
  • 手中無牌的趙光義,向契丹求和示好,契丹人會答應嗎?
    但是,你轉換一個視角,從契丹人來俯瞰中原呢?自「睡王」遼穆宗以來,契丹大遼就一直走下坡路。好不容易挨到遼景宗中興,契丹總算步入正軌。然後呢?然後,趙光義發動了第一次幽州之戰,差一點兒把幽州給端了。漢人說:幽雲十六州自古就是我國領土;而契丹人則說:幽雲十六州是我們用鮮血和生命從石敬瑭手中換回來的。你憑啥打我們?
  • 墓誌拓片故事:鴛鴦志:生同衾,死同槨
    《閻逵墓誌》拓片局部  上文提到,洛陽碑誌拓片博物館所藏《閻逵墓誌》拓片和《趙氏墓誌》拓片的墓主是一對兒夫婦,該墓屬於夫妻合葬墓。《閻逵墓誌》拓片中有這樣的描述:「夫人天水趙氏,懿範柔姿,賢和淑順……秉班家規閫(kǔn)之風。」意思是說,趙氏道德高尚,人品很好,在閻逵去世之後,能夠秉持班昭《女誡》的規範來持家。  在《趙氏墓誌》拓片中,更加詳細地記載了閻逵去世後,趙氏竭力為閻逵操辦後事,受到親朋鄰裡的一致好評。
  • 古代契丹,現在屬於任國家?
    唐朝時,增加了契丹的力量。他們與唐朝關係,經歷了多次更改了。為唐代,契丹希望他們能幫助自己遏制土耳其人,減輕壓力北。但當時突厥強的實力。於是,契丹沒有立即投靠唐朝。但等到東突厥的沒落,契丹是領導的聯軍的領導者,自首至唐代。並把唐朝契丹人的一部分轉移到山東。然而,隨著唐朝契丹的關係,而不是在長期穩定狀態。雙方朝貢貿易,還戰。無論選擇,為契丹族,生存是決定每一個重要措施。
  • 探秘大遼陳國公主墓,契丹公主年僅十八歲,與駙馬舅舅合葬在一起
    由契丹族建立的大遼其存在時間幾乎和北宋相同。也就是說,大遼全盛時的疆域包括今天的東北三省,內蒙古絕大部分、蒙古國全部,俄羅斯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以南,以及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這是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契丹貴族葬殮服飾。除了前、後墓室之外,還有東西兩個耳室。墓室裡大量的隨葬品,包括金銀器、玉器、瓷器、水晶、瑪瑙、玻璃、琥珀,件件都十分精緻。公主駙馬的金面具、構思精巧的雙龍、雙鳳玉墜,還有精美的青瓷、白瓷都是顯示了契丹遼國高超的工藝水平和文化程度。
  • 地球北緯43度以北第一個人類文明強音:孟和套格套分享哈民遺址
    地球北緯43度以北線上  第一個人類文明強音  孟和套格套分享哈民遺址文物
  • 匈奴、契丹究竟是不是外族,他們算不算中國人
    魏書認為,契丹和奚族是同族異部,都來自鮮卑,對於這點,遼史持相同意見。《遼史·世表》卷六三:鮮卑葛馬菟之後曰普回……九世為慕容晃所滅,鮮卑眾散為宇文氏,或為庫莫奚,或為契丹。宇文部早在345年就被滅了,遼史將宇文部、奚族、契丹並列,肯定不對,但這個不重要,知道就行了,不去管它,總之遼史承認,契丹與奚族同為鮮卑分支。鮮卑來自東胡,東胡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