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點擊文章標題下藍色的「漢語學習沙龍」,再點擊「關注」,以後更新資料會不斷自動推送到您的手機。[查看以前文章]再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即可看到以前發表的所有資料。
契丹文
契丹文,是遼代為記錄契丹語而參照漢字創製的文字。是書寫契丹語的兩種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有官方文字地位。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小字的表音成分比大字多。契丹文是已經死亡的文字。大字和小字都未能完全解讀出來,小字的研究比大字更加充分。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契丹政權建立。960年,北宋建立,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二次的「南北朝」。1125年遼朝被金朝滅亡。
契丹是中國的古代民族及其所建政權名。遼朝(916-1125)建立不久,即先後創製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文字。 前者創製於遼太祖神冊五年(920)。後者相傳為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創製,制字年代略晚於大字。主要用於碑刻、墓誌、符牌,著諸部鄉裡之名以及寫詩譯書等項。
金朝滅遼後,契丹文字繼續使用,而且在女真制字的過程中起過很大的作用。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詔罷契丹字」。從創製到廢止,前後共使用二、三百年,隨著哈剌契丹(亦稱黑契丹)建立的西遼(1124-1211)滅亡,終於成為死文字。契丹文圖書全部湮滅,只有宋代王易的《燕北錄》和元末明初陶宗儀的《書史會要》裡收錄的幾個描畫的契丹字。
就目前發現的資料看,大字的資料少,而小字的資料多。遼朝一直是大、小字並用。金代早期也一直使用契丹文字,直到1191年,金朝才廢止了契丹文字。
歷史
契丹大字創製於公元920年,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令由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參照漢字創製的,應有三千餘字。
契丹文頒布以後,立刻在遼國境內使用。由於契丹境內的漢族都使用漢文,契丹文只會通行於契丹民族中。而且,契丹上層統治者大都通曉漢文,並以漢文為尊,契丹文使用範圍有限。
契丹小字由耶律迭剌受回鶻文啟示對大字加以改造而成。小字為拼音文字,較大字簡便,契丹小字「數少而該貫」,即原字雖少,卻能把契丹語全部貫通。契丹小字約五百個發音符號。
雖然遼國滅亡了,契丹文仍然被女真人所使用,並幫助創造女真文。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詔罷契丹字」,一共使用了三百多年。重新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
遼代書禁甚嚴,史書記載,擅自向漢人傳遞契丹文字書籍者將被問斬。在這種情況下,關於契丹文字的書籍在與其同時代的北宋沒有傳播,更談不上保存。大量文獻沒有流傳開來,除《燕北錄》和《書史會要》裡收錄的幾個契丹字外,幾乎未留下片紙隻字。因此,契丹王朝消失之後,關於它的一切也隨著歷史的遠去被塵存起來。這些埋入地下近千年的石頭,成了唯一的見證者和訴說者。遺憾的是,我們很難聽懂這些「會說話的石頭」,它們究竟在傳達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歷史。
從出土的契丹文哀冊和碑刻來看,大字是一種表意方塊字,其中夾雜一些直接借用漢字的形式。小字是一種拼音文字,利用漢字筆畫形體創製出300多個原字 ,然後綴合拼寫成詞。原字分正楷、行草、篆書等字體,篆體字的拼寫方式異於正楷和行草,採取魚貫式而不是層疊式。行文的款式自上而下豎寫,自右而左換行,敬詞抬頭或空格。原字有一個書寫形式,代表幾種語音或一個語音採用幾種書寫形式的情況。因此,同一個詞或詞素表現在文字上可以有不同的拼寫形式,是中國文字史上著名的難題。
幾代契丹文字研究專家們嘔心瀝血,以求「死亡之字」重新復活。通過國內外契丹文字研究專家不懈的努力,截至目前,400多個契丹原字的一半已經被解讀,1300多條詞語和數十個句子的意義被探明。而在微觀的語法研究方面,逐步釋讀了部分動詞和靜詞附加成分的語法意義,有力地推動了該研究領域的繼續向前發展。
但是對於浩瀚的契丹文字大海來說,這些成果還是顯得太渺小。從目前已有的統計資料來看,無論是契丹小字還是契丹大字,都還有80%以上的部分等待解讀。
大字
遼太祖神冊五年創製契丹大字,九月十四日(公元920年10月28日)製成,下詔頒行。大字和漢字的書寫方式類似,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一些大字是直接假借漢字,比如:一、二、三、五、十、百、皇帝、國。還有一些大字是將漢字改造字型、增減筆劃而得的仿造字。超過半數的大字由於沒有解讀出來,所以也難以確定來源。目前發現的大字約有一千多個。
契丹大字的創造者們對漢字非常熟悉。他們分析了漢字的利弊,認識到漢字筆畫多和字數多所帶來的難寫、難認和難記的弊病,因而在創造契丹大字的過程中盡力在壓縮筆畫和壓縮字數兩方面下工夫,僅僅造了「數千」或者具體說「三千」筆畫都比較簡單的契丹大字就能表達全部契丹語,向著拼音化的表音文字方向前進了一小步。這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
契丹語中的某些漢語借詞,如「皇帝」、 「太后」、「太子」、「公主」等,在契丹大字中均直接借用漢字,書寫這些單詞的契丹大字的字形、字義、字音均與源出的漢字相同。
但也有些契丹大字的字形、字義與源出的漢字相同,讀音卻與源出的漢字不同,例如契丹大字「五」、「全」、「杏」、「冬」等字。
契丹大字「五」的讀音為[thao],它的用處遠不只表達契丹語的「五」,它還音譯契丹語中的漢語借詞「招討」的「討」,它還可做契丹語「兔」的第一個音節。
契丹大字「全」意為「全」,但讀音為[bor],除了意為「全」之外,還可意為「佛」。契丹大字「杏」的讀音為[kuei],它不僅表達契丹語的「杏」,還音譯契丹語中的漢語借詞「國」。
但是,契丹大字的使用實踐表明,它並不適合契丹語的單詞往往多音節和在詞幹上黏著詞尾的情況。於是,進一步拼音化的契丹小字應運而生。
小字
耶律阿保機的弟弟耶律迭剌在學習了回鶻文之後,參考回鶻文的原則而創造了小字,以「數少而該貫」而著稱。小字的書寫方式和漢字有所不同,其基本單位是詞,每個詞由一至七個原字組成。詞按照從上至下、從右至左的順序書寫,詞內部的原字按從左至右、從上至下的順序書寫。小字有較多的表音成分,一個音節用一個或者兩個原字表示。其基礎原字總數約三百多字。小字和大字沒有明顯的聯繫。
契丹小字是參照契丹大字和漢字的字形結構創製而成。現代語言學家稱其不能再分割的最小讀寫單位叫原字。多數原字不具有意義,僅是一個拼音符號,只有與其他原字拼成的單詞才有意義。原字借用了一小部分筆畫較少的契丹大字和漢字的字形。契丹小字中的單詞是由一至七個不等的原字拼成。我們把由單個原字購成的單詞稱單體字,單體字為數甚少;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原字構成的單詞稱合成字。所謂契丹小字就是指單體字或合成字這些單詞。
契丹小字的性質基本上是音節拼音文字。絕大多數的契丹原字是單音節,雖然有時呈現出音素的假象,那是由於契丹小字的拼音方法不是將每個原字音值簡單堆砌,而是有重疊元音的現象。這種拼音方法稱為榫接法。在拼音過程中,也有脫落元音或輔音的現象。這是由於其拼音方法是受漢字反切法的啟發而創製的,因而還保留著反切法的某些現象。
從目前解讀的實踐來看,凡與漢字字形相同的原字構成的單體字的單詞,均沒有借用源出漢字的字義和字音。
例如契丹小字「一」,意不為「一」而為「北」,其讀音目前雖尚不明,但不讀漢字「一」的音卻不容置疑。
又如契丹小字「山」,意為「金」而不為「山」。其讀音相當於同為「金」之意的讀音[niku],不讀漢字「山」的音亦不容置疑。
遼國時期兩種文字體系並行,但在正式行文詔書中所使用的為小字以及漢字,大字僅做為書面文字使用。
契丹文和女真文
金朝直至中期才正式完全的廢除了契丹文的通行,《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是用契丹小字寫成的。女直字(宋、遼時期女真又作女直)的創製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契丹字的創製方式。
契丹文資料
現有契丹文資料以大字小字石刻為主要內容,有44件(小字碑刻資料32件,大字碑刻資料12件),大部分是墓志銘,還有一些銅鏡和銅印,總長達數萬字。其中契丹小字《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是唯一一份契丹、漢雙語文獻,是解讀契丹文的關鍵。
其它類型的契丹文資料大多比較短小。唯一的例外是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藏的契丹大字寫本,有1萬5000字。但是該寫本字跡比較潦草,目前釋讀出的內容很少。
參考文獻:
《契丹文研究:400個契丹原字的一半已經被解讀》,《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11-16
契丹文字:
《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
遼道宗哀冊
金契丹文敕宜速牌
遼(907年-1125年)。長21釐米,寬6.2釐米,重475克。河北省承德市深水河村老陽坡峭壁出土。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藏。正面雙勾契丹文「敕宜速」,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塊銀牌,是研究遼代歷史和軍事傳遞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契丹文虎符令牌(調兵用)
高:99.5mm\51.8mm\6.5mm,重:189.1g.
綠松石虎神牌,高80毫米、寬40毫米、厚10毫米,重55克。
牌面陽鐫的看似兩個契丹大字,實為三個契丹小字疊拼成的形態。該三字直譯為「憑天,指,恩惠」,可意譯其為「天授恩惠」,即懇求上天降福之意。
契丹幣面文「福壽永昌」;背面文「神冊」,穿兩邊圖案為「皇帝徽記或花押」。
直徑:45.5mm;厚:3.8mm。
參考:裴元博、陳傳江《契丹文珍稀錢幣考釋圖說》
契丹文銅鏡,1971年吉林大安縣出土,現藏吉林省博物館。
契丹文錢幣
1114年契丹大字「耶律習涅墓誌」拓片局部(原石存內蒙古巴林左旗博物館)
Part of a rubbing of the memorial stone of the Prince of theNorth (Khitan large script)
1101年契丹小字宣懿皇后哀冊拓片局部(原石存遼寧省博物館)
道宗皇帝哀冊(契丹文)
道宗皇帝哀冊(漢文)
Part of a rubbing of the memorial tablet of Emperor Daozong(Khitan small script)
契丹大字
契丹小字
契丹數字
遼金時期銀瓶上面的契丹文字
故耶律氏契丹小字墓誌拓片
故耶律習涅契丹大字墓誌拓片
契丹小字與漢字對照互譯讀本
遼代貨幣契丹文與漢字對照整理表
古泉愛好者,特別是遼錢愛好者,最大的困擾莫過於如何解析那些已經失傳近千年的契丹文字了,這裡提供一些簡單的資料,也許對同好有一點點幫助。以下是一份網上的契丹文漢文對照表,裡面有些字確實是經常出現在契丹文錢幣上的,對於普通泉友猜測錢文可能有點用處。
我們知道,契丹語是一種「賓語+動詞」的語序,和漢語相反。宋代洪邁《夷堅丙志》說道:「契丹小兒初讀書,光以俗語顛倒其文句而習之。至有一字用兩三字者。頃奉使金國時,結伴副使秘書少監王補。每為予言以為笑。如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兩句,其讀時則曰,月明裡和尚門子打,水底裡樹上老鴉坐。大率如此。補錦州人,亦一契丹也。」洪邁在出使時,曾聽契丹人王補讀過賈島的詩,他發現並記述了這一現象。所以,在這些書中,對照的漢文字讀不成文就可以理解了。偶爾發現的簡單句子和小段,也給了我們驚喜和啟發。另外,這些書中漢文標註的單字,單詞,人名,數字,姓氏等,在一頁之中或前後頁裡,有多次的反覆的出現的情況。這就否定了字典說和識字本說。這種情況只能是讀物或課本才能解釋得通。這個結論是合理的準確的。
————————————
訂閱
點擊頂部標題下的藍色文字「漢語學習沙龍」後,再點擊「關注」,即為訂閱本微信內容,所有更新都會自動發送到您手機的微信中。
查閱以前的文章
點擊頂部標題下的藍色文字「漢語學習沙龍」,再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即可查看以前發表的所有文章或資料。
轉發、分享和收藏
點擊右上角,即可把文章或轉發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或收藏在您的手機裡。
本平臺微信號
「漢語學習沙龍」或者「hyxxsl」,輸入到「查找公眾號」即可找到。
長摁下面二維碼,可直接訂閱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