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契丹究竟是不是外族,他們算不算中國人

2021-01-08 石湖魚

前幾天寫了一篇石敬瑭非賣國賊的文章,裡面說到契丹不是外族,而是中華民族一個分支,結果被噴得狗血淋頭。也罷,本打算接下來寫蘇美爾文明,只能暫時放一放,繼續撕扯這個問題,也算為科普做點微不足道的貢獻。

種族和民族的區別

說一個人是什麼族,含義其實有兩點,一個是種族,另一個是民族。種族就是人種,以膚色、發色、相貌等遺傳特徵為判斷,簡單說就是血族。而民族則是以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判斷,凡使用同一文化的都屬於同一民族。

打個比方,比如說猶太人,它就不是種族概念,因為它啥人都有,只要信奉猶太教就算猶太人。再比如說我們,經過數次民族大融合後,我們身上流的血液,早說不清啥是啥了,但大家都是漢族。

今天所謂民族,只以文化為區分,但古人不明白啊,種族民族傻傻分不清楚,別說古人了,我看絕大多數讀者,也搞不清種族民族區別。

古人所謂的民族

古籍裡最早關於民族的記載,還是三皇五帝時期,黃帝炎帝堯舜禹,新石器時代的部落聯盟。一個山頭一個部落,每個部落都可能是一族。

大禹在塗山開會,萬國來朝,來了上萬個諸侯國,當然,萬是個虛數,不一定有那麼多,但就算沒上萬也肯定不少。我們都知道黃帝他們搞的是禪讓制,為啥是禪讓制呢?因為黃帝這個天下共主,其實只是聯盟長,對聯盟只有調解權,沒有支配權。

人民調解員當然得選舉,不是你選出來的,他說話你也不認啊,關於這個我另有文章闡述,這裡不多廢話了。總之這種選舉制不是中國獨創,而是部落聯盟的必然產物,比如希臘城邦、斯巴達、古羅馬都有類似制度。

大禹在塗山開會,所謂「化幹戈為玉帛」,其實就是他本職工作。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華夏民族怎麼來的,就是黃帝他們把聯盟部落統稱華夏,把不聽話不參加聯盟的,全當成外族。

真實情況是,所謂夷狄羌戎,它既不是種族學,也不是文化分類,根本就是政治正確,只是為了打擊敵人而設立的一種蔑稱。

所以呢,你們不要硬搬古書,一看古人喊蠻夷,就認為是外族。楚國一開始也被稱為南蠻,周天子都不鳥他,楚人是自己稱王才有的楚國。要按你們觀點,自江淮以南,全都是外國人。這種狹隘民族觀要不得。

匈奴的來源

明白了古人的錯誤,懂得不硬搬史書,接下來就好說了。

王國維引《晉書》記載,認為匈奴人深鼻、高目、多須,所以他們是西胡種,後來有人進一步提出匈奴是突厥種,黃文弼依據霍去病墓前的馬踏飛燕,斷言匈奴是蒙古人種。

對於這些觀點,我不敢說他們妄言,但絕對有問題。因為從人種學上說,匈奴來源非常複雜,或者說,它根本不是單一民族。

華夏民族脫身於部落聯盟,只要參加聯盟都是華夏。匈奴同理,匈奴自戰國時期盛起於北方草原,日漸強大。其時北方草原上有大大小小無數部落,史籍中有記載的就有鬼方、混夷、獯鬻、獫狁、戎、狄,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等等等……

你們說哪個是匈奴,哪個不是?可能全部都是,也可能全部不是,匈奴也是一個統稱,他們在統一過程中,把參加聯盟或者降服的,叫為匈奴。

所以你想從人種學上判斷匈奴出處,根本無從談起,比如匈奴王族自稱是夏桀之子淳維後代(夏桀,夏朝末代皇帝,著名暴君)。這有可能是真的,匈奴王族搞不好真是中原人,但他領導的,卻是雜七雜八北方民族大雜燴。

貝加爾湖出土的公元前一世紀匈奴遺骨,不僅包括古西伯利亞人,還有歐羅巴白人人種,蒙古共和國出土遺骨則表明屬蒙古人種。

眾所周知,匈奴被漢朝打擊,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南下投降漢朝,逐漸融合,最終消失,北匈奴西遷去了歐洲,冒出來一個「匈奴王」阿提拉,直接把西羅馬帝國弄折了。

所以匈牙利也有匈奴墓葬,屬公元一世紀中期,這裡的匈奴具有明顯歐洲人種特徵,蒙古人種特徵很少。

我國出土的匈奴墓葬,最著名當屬青海大通匈奴墓,裡面有一枚「漢匈奴歸義親漢長」銅印,所以它是典型南匈奴遺骨。大通遺骨表明,他們更接近東亞人種,另有少量北亞人種特徵,也就是說,他們跟漢人沒多大區別。

從以上例子可以得知,匈奴不是單一血族,而是一個多民族聯合體。

想想就明白了,那會是奴隸制,幹啥都靠搶,順從者不管長啥樣都是同伴,反抗者哪怕你是我五服兄弟,照樣把你當異族滅。我們這樣幹,匈奴也是同理。

匈奴從來不是人種劃分,而是文化分類,即便匈奴王是夏桀後代,也沒人把他歸為炎黃子孫。

契丹種族來源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史書把匈奴契丹稱為外族,都是出於政治需要。漢武帝打匈奴,如果說他是自己人,那還怎麼下手?當然,匈奴肯定是外族,這個毫無爭論,我只是舉個例子。

但契丹就不一樣了,史書中契丹一詞最早見於《魏書·契丹傳》。

《魏書·契丹傳》:契丹國,在庫莫奚東,異種同類,俱竄於松漠之間。登國中,國軍大破之,遂逃迸,與庫莫奚分背。

庫莫奚,又叫奚族,或稱東部宇文,意思是東胡或者鮮卑宇文部。

《魏書·庫莫奚傳》:庫莫奚國之先,東部宇文之別也。

鮮卑我就不多解釋了,要不然還得多寫一篇,總之古人認為鮮卑源出東胡。鮮卑有個習慣,以部落為姓,比如唐朝名將尉遲恭,其實是鮮卑人,出自鮮卑尉遲部。

魏書認為,契丹和奚族是同族異部,都來自鮮卑,對於這點,遼史持相同意見。

《遼史·世表》卷六三:鮮卑葛馬菟之後曰普回……九世為慕容晃所滅,鮮卑眾散為宇文氏,或為庫莫奚,或為契丹。

宇文部早在345年就被滅了,遼史將宇文部、奚族、契丹並列,肯定不對,但這個不重要,知道就行了,不去管它,總之遼史承認,契丹與奚族同為鮮卑分支。

鮮卑來自東胡,東胡在哪?東北。你也不用往俄羅斯那邊扯,東胡居住地就在中國東北,沒那麼遠。

《史記·匈奴傳》: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你說東北人算不算中國人?

契丹文化

清楚了種族來源,再來談契丹文化,首先是遼史的看法。

《遼史·太祖本紀》: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國,其可知者蓋自奇首雲。

遼史說契丹先祖叫奇首,炎帝後人。先不論真假,這是一種態度,阿保機說自己是炎帝後裔,即意味著他把自己當炎黃子孫。

遼墓壁畫-貴婦頌經圖

眾所周知,阿保機非常喜歡漢文化,尤其崇拜劉邦,所以契丹人兩大姓是劉和蕭(劉邦蕭何)。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他兒子耶律德光攻滅後晉,在汴京稱帝,舉行登基大典,同時改契丹國號為遼。也就是說,遼國正式國都是開封,並不是北方政權,而是實打實中原政權。

再說政治體制,阿保機重用韓延徽等人,實施全面漢化,用漢字說漢話,中原王朝該有的它都有,比如設國史院修實錄、立起居舍人記起居注。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皇帝實錄和起居注,這是中原王朝標杆。

除此之外,一樣有宰相、三省六部,一樣是州縣兩級制,甚至同樣有科舉。

耶律德光在汴京稱帝,阿保機則在上京建都。上京在內蒙古赤峰巴林左旗,當時叫臨潢府。臨潢府完全按幽州城仿製,一模一樣,標準日字型,甚至北城叫皇城,南城就叫漢城(韓國人可能又要動歪心思了)。

遼國對外自稱是什麼?大中央契丹國、大中央遼國、南部瞻洲契丹國,南部瞻洲大遼國,總之翻來覆去就這幾個,前面不是冠大中央就是南部瞻洲,或者乾脆一起寫上,南部瞻洲大中央契丹國。

遼墓壁畫

南部瞻洲大概是西遊記看多了,大中央什麼意思?契丹認為自己是正統中央王朝,對外代表中國。

契丹影響力非常大,以至於同時期老外們都把中國稱契丹,連日本也跟著叫。那時候出國你說自己是中國人沒人能懂,說契丹人才行。

宋元對契丹看法

不能契丹人自己這麼叫,關鍵是別人怎麼看?尤其是古人態度。

有人說我脫離歷史實際,不能拿現代觀念套,擱古代,契丹就是外族。宋朝元朝算古代吧,北宋和契丹是同班畢業生,元朝是他們結業老師,宋和元的看法,可以代表古人吧。

北宋與遼國的公文中,互稱南北朝,北宋喊遼國北朝,遼國喊北宋南朝,雖然我們管它叫北宋。

1042年,北宋大臣富弼出使契丹,當著遼主的面說:「北朝忘章聖之大德乎?」

互稱南北朝就意味著,雙方都以中原正統王朝自居,也承認對方的正統地位。

其實公文裡喊得更親,稱兄道弟。你們別瞧不起石敬瑭喊爸爸,澶淵之盟後,遼聖宗宋真宗結為兄弟,遼聖宗活得久,所以宋仁宗上臺後,寫國書頭一句就是「叔父大人在上。」

遼墓壁畫

這不是個例,南宋金國隆興和議,宋孝宗跳過結拜步驟,直接當了侄子。

至於宋朝內部把遼金稱為北虜,那只是政治需要,被人打成那個樣,不侮蔑幾句,怎麼跟國內交待?如果真把對方當外族,叔父二字,怎麼喊得出口,豈不是連自己也成了蠻夷?這就好比讓你衝豬喊大哥,你願意嗎?

說到元朝對契丹看法,莫過於遼史,因為遼史是元朝修的,負責人是太師脫脫。用一句話就可以解釋,遼史稱遼朝,等於承認契丹正統地位。

順便說一句,元朝把遼金宋三史都作為正史對待,也就是說,元朝認為三者都是中原王朝。遼金宋為後三國,這可不是現代學者觀點,始作俑者是元朝史官,所以說民族觀不要這麼狹隘。

綜述

到了總結的時候,無論血緣還是文化,當代抑或後朝態度,契丹都是正兒八經中國人。你們不要看古人提一句夷狄,就拼命往外族上靠,外族不外族,政治因素太大了。就好比春秋時,周朝史官眼裡,楚國還是蠻夷呢,你能把江淮以南,都當外國人?

這根本不是秉承不秉承古人觀點的問題,而是愚昧不愚昧的問題。

奚族的故事(番外篇)

北京奚人古崖居

奚族跟本文關係不大,但既然講到了,也挺有意思的,本著科普精神,捎帶講一講,算是個番外篇。

奚族以能工巧匠著稱,這個民族本該在歷史上一閃而過,很難考證,但湊巧的是,奚族建過國,而且是遼國大將建的。

公元1122年,金兵滅遼,遼國名將蕭翰(奚族名回離保)於次年在奚族故鄉箭笴山建都稱帝,八個月後被宋兵剿滅。所以奚族歷史雖短,但也在歷史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篇章。

為什麼我說奚族很有意思呢?因為奚一詞有特殊含義。

《周禮》:女桃,每廟二人,奚四人……凡奚隸聚而出入者,則司牧之,戮其犯禁者。

對周禮的記載,東漢經學家鄭玄做了註解:「奚,女奴也。古者從坐男女,沒入縣官為奴。其少才知以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宦女。」

意思是說,奚是周朝對奴隸的稱呼,犯罪連坐的家屬,普通的為奴,有點才能的為奚,身份比普通奴隸高一些,但仍然是奴隸身份,所以周禮規定,禁止他們成群結隊出入,違者戮之。

有人說奚族祖先是夏朝車神奚仲,這大概是從奚族善於造車考證出來的,且不管正確不正確,從奚這個稱呼來看,是一種蔑稱,也符合了古代史官們把一切敵人當外族的愚昧思維。

相關焦點

  •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女真、韃靼,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的歷史中,少數民族也建立過多個民族政權,特別是在中國北方就出現了許多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但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存在的時間卻不算太長,雖然這些少數民族都是遊牧民族但卻戰爭不斷,同一個地區政權頻繁更替。中國人對北方古代的少數民族記憶比較深刻,因為這些少數民族時常侵犯中原地區,可每次前來侵犯的民族卻不同,比如突厥、匈奴等等。
  • 契丹本是黃種人,為什麼王子耶律倍卻是一副高鼻深目的樣子?
    話說當年中國北方,有一個非常強大的部族聯盟,名字叫匈奴。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曾引用匈奴人的說法:「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燻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這說明,最初的匈奴人確實與我們華夏民族一樣,都是黃種人。
  • 中國最能打的時代,國內狼煙四起,外族卻無一敢動
    每當中原大地發生戰爭時,就會有外族趁亂而起,想要佔據這片肥沃的土地,可有一個朝代,國內諸侯並立,狼煙四起,但周圍的外族卻無一敢動,這個朝代就是——東漢。為何東漢時期沒有外族敢入侵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經常發生戰爭,人民對戰爭習已為正常一些落後的地區甚至以戰為生,所以兵員素質高,戰鬥力強。
  • 俄羅斯人為什麼都稱中國人為契丹人?別急,其實是個褒義詞
    中國人喜歡稱呼俄羅斯人為「戰鬥民族」,一是因為他們身材魁梧,是天生的戰士;二是因為民風剽悍,一言不合就開打,而且不惜玉石俱焚,那麼俄羅斯人士怎麼稱呼中國人呢?
  • 究竟越南人是不是漢人,還是外族?
    在電影《賭神》中,保護高進的特種兵王龍五就是越南人,而關於越南人是不是漢人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比較複雜,就和歷史上的湖廣平四川差不多。越南是一個移民國家,土著民並不多,而我國東南沿海很多人在古代都是移民越南的,因而,關於越南人算漢人這個問題,並不能算錯,從意識形態上來說,越南人的民族是本國的民族,算不上漢人。
  • 三國時期,中國內部陷入混戰,為何沒有外族敢大規模入侵呢?
    為什麼沒有外族趁著中原內亂而發動戰爭呢?其實啊,雖然當時魏蜀吳三國紛亂,但是他們都有自己處理屬地外族的辦法,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一下他們都是怎麼處理的,從而使得外族沒有入侵中原。三國時期各個勢力都和外族有各種各樣的互動,從而達到增強自己軍事實力,提高自己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力,同時提升自己國家的文化在外族的滲透能力,可謂是提前為自己統一全國打下一些基礎。
  • 中國人不擅長打仗,為何最後卻總能贏?
    就我看來,我國歷史上遭受外族侵略的危險時期有七個:第一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戰國時期東西南北受到的外族進攻;第二是秦漢時期匈奴的進攻,時間長達四百年之久;第三是魏晉時鮮卑等五胡的進犯中國人不太擅長打仗,與外國人打仗時,輸的多,贏的少,但是我們有耐力,這次打不贏沒關係,我們長期跟你幹,打到後來,外國人會分裂的。如匈奴很厲害,我們打他不過。漢高祖曾在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人圍困,無法脫身。
  • 歷史奇怪的螺旋現象,為什麼外族越來越強,中原王朝越來越弱
    在這五千年已知歷史中,我們發現從古至今,外族在一次次變強,中原王朝似乎變得越來越弱,越來越不堪一擊,造成這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從唐堯虞舜夏商周這幾個久遠的朝代記載中,四周蠻夷是臣服於中原王朝的,並沒有過攻陷都城的記載。恐怕唯一有過的,就是西周周幽王被犬戎攻破鎬京的事了。然而這件事的主導並不是犬戎,而是諸侯國。
  • 河南人是契丹的後裔嗎...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至少有一百六十個民族,其中最著名的有匈奴、鮮卑、羌、鐵勒、柔然、回紇、突厥、沙陀、党項、契丹和女真,它們大多不在現存的五十六個民族之列。這些著名的少數民族在古代,無論是建立王朝或統一的漠北,曾經是全能的,但現在他們生活在?他們是消失在歷史中還是去了那裡?讓我們探索他們的下落。首先,自戰國以來,興起於河套陰山地區的匈奴人一直是漠北的主體,控制著30萬根琴弦,威脅著秦漢時期的北方。
  • 這位給匈奴做帶路黨的太監,究竟是不是叛徒?網友爭辯不休
    他是不是漢奸?網友爭辯不休。01自漢高祖白登之役敗北之後,西漢改變了原來的對匈戰略,由積極備戰轉為和親。利用這兩點,他很快博得匈奴老上單于的賞識,並一步步爬上了制定遊戲規則的層面。他利用自身的能力幫助匈奴人展開了一場從經濟領域到政治文化領域的深層次改革。他先是在匈奴開始推行漢文化,給匈奴制定文字語言,逐步把匈奴人帶向文明世界的行列。
  • 匈牙利為何說自己是中國人後裔,匈奴人和他們到底有多大關係
    西方人的名字和咱們正好相反,名在前姓在後,然而在歐洲偏偏有這樣一個國家,他們的名字不僅和中國一樣,還一直堅信他們起源於中國。匈牙利人心中有著強烈的中國情節,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國西北匈奴人的後裔。在歐洲學界支持這個觀點的專家竟然還不在少數,匈牙利人和匈奴人的源起甚至成了一個著名學術話題。匈奴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起源於內蒙古陰山一帶,史書上稱其為「鬼方」。司馬遷說他們是夏朝遺民,也是炎黃子孫。戰國時代,中原還處於群雄割據時,匈奴人已經統一了內蒙古北方草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遊牧民族政權。匈奴勇士驍勇善戰,對中原王朝構成了極大威脅。
  • 託福加試題究竟算不算分?
    很多同學在託福備考中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託福的加試題究竟算不算分?啄木鳥教育封閉班老師表示,託福加試題是不算分的,但是會從整體上對你的分數有所影響。因為ETS不知道這次的題出的難度是否合適,而加試題又是一直固定的幾套,所以他們會根據你的加試得分適當調整你的託福分數。如果這次考試普遍加試分數高,託福考題得分低,那ETS會給你適當加分。反之可推。當然,這些數據也會被他們用作統計數據。如果正題20分,加試10分,ETS則認為是這次考生水平普遍較低,考試難度偏小,所以會相應減少每個人的閱讀得分。
  • 俄語烏克蘭語至今仍把中國稱作契丹,歷史上的契丹王朝有多強大?
    前言 從先秦到明清,幾千年的歲月裡,我國北方草原上出現過大大小小數不清的遊牧(漁獵)部落,從大家熟知的匈奴、突厥、鮮卑、羯、羌、氐、柔然、回鶻、契丹、女真、党項、蒙古,到鮮為人知的吐谷渾、鐵驪、沙陀、奚、室韋、黠戛斯等等;這些部落有的能夠存在數千年直至今日,有的只出現短短幾百年就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 三國混戰一團亂,為何卻沒有外族入侵?看看鎮守邊疆的人就明白了
    這本是外族進軍中原的最好時期,讓人意外的是那些驍勇善戰的匈奴騎兵卻似乎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在那數十年的歲月當中,並不是沒有他們的身影,只是被魏、蜀、吳三國激起的驚濤駭浪、史詩般的鬥爭所埋沒了而已。
  • 匈奴、柔然、回鶻等這些少數民族來自哪裡,又是怎麼消失的?
    匈奴、東胡、柔然、突厥、回鶻、蒙古、契丹、女真、韃靼、鮮卑、羌、党項、柔然這些民族,他們總在歷史上出現,搞得錯綜複雜,容易弄混。今天我就來給大家簡單梳理一下古代這些民族的由來和歸屬吧。先來說一說走到哪打到哪但是最終沒落被同化的匈奴。
  • 公元五世紀後,匈奴人消失在史書之中,他們究竟去了哪裡?
    自此以後,漢朝再也不敢輕易與匈奴交戰,能用和親解決的問題一定不會動武,此外,漢朝每年都會送一堆金銀財寶給匈奴,以保持兩方的友好關係。 直到漢武帝時期,衛青和霍去病率兵多次與匈奴交戰,才徹底把匈奴人給打怕了,到了公元一世紀左右,匈奴人再也不能對漢朝造成任何威脅了。
  • 淺聊阿保機的智慧,用回鶻文結合漢字寫法,搞出了一套契丹小字
    「契丹」國家的創立、契丹文化的傳承,在開國之君耶律阿保機身上得到了實現,我們也會發現,在中國所有塞北民族中,契丹也是少有不以「炎黃苗裔」這樣的牽強附會來形容自己的祖源,以回鶻文和漢字書寫方式結合而成的「契丹小字」,主要用於日常書寫,經研究屬於如今蒙古語族的一支,也和當時的「韃靼-室韋」親緣極深。
  • 「專科生」究竟算不算大學生?話雖不好聽,但大專生要面對現實
    分數沒有到達本科線的同學也並不是沒有選擇,進入大專院校學習就成為了他們迫切的目標。 因為「專科生」們認為他們在畢業以後,仍然可以以大學生的身份去找工作,必須直接進入到社會去工作,競爭會相對更有優勢。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選擇了進入大專學校的「專科生」究竟算不算大學生?話雖不好聽,但大專生要面對現實。
  • 手中無牌的趙光義,向契丹求和示好,契丹人會答應嗎?
    但是,你轉換一個視角,從契丹人來俯瞰中原呢?自「睡王」遼穆宗以來,契丹大遼就一直走下坡路。好不容易挨到遼景宗中興,契丹總算步入正軌。然後呢?然後,趙光義發動了第一次幽州之戰,差一點兒把幽州給端了。漢人說:幽雲十六州自古就是我國領土;而契丹人則說:幽雲十六州是我們用鮮血和生命從石敬瑭手中換回來的。你憑啥打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