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擅長打仗,為何最後卻總能贏?

2020-12-22 花辰月夕102211

中華民族如此長期地、不斷地發展壯大,到底有何道理,有哪些規律?

這幾年我常在英國牛津大學,對英國文學、英國歷史和中國歷史很有興趣。大家都知道,英國對20世紀影響最大的一位歷史學家名叫湯因比,他寫了一部很長很長的《歷史研究》。

他在這部書中分析了很多世界上的文明,說明世界上的很多文明都在歷史進程中衰退或消亡了,直到現在仍真正興旺發達的文明只有兩個,一個是西方的歐美文明,一個是東方的中國文明。

而中國文明歷史悠久且連續不斷,則又是世界唯一的。雖然古代有的文明歷史比中國早,有的文明範圍比中國大,如巴比倫的文明、埃及的文明、希臘羅馬的文明,但這些文明卻因遇到外力的打擊,或者自己腐化而逐漸衰退、消亡了。他說:一種文明總會遇到外來的挑戰,如果該文明能很好地應付這個挑戰,就能繼續發展;如果不能很好地應付挑戰,就會衰退,甚至消亡。

就我看來,我國歷史上遭受外族侵略的危險時期有七個:

第一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戰國時期東西南北受到的外族進攻;第二是秦漢時期匈奴的進攻,時間長達四百年之久;第三是魏晉時鮮卑等五胡的進犯,時間也有四百年;第四是隋唐時期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時間約三百年;第五是五代、南北宋時期契丹、女真及西夏的侵犯,時間大概也是四百年;第六是元、明、清時期蒙古、滿族的侵犯;第七是近代西方帝國主義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縱觀中國歷史,大概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規律,我們的民族先是統一強盛,後來慢慢腐化,組織力量衰退。此時如果出現一些改革,那麼就會中興。如果改革失敗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麼外族敵人就會入侵。在外族入侵的時候,我們民族有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是我們民族的轉機。

以上所講的我們民族七次大的危機,又都是七次大的轉機。歷史上常常是外族人來了之後,我們華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我們華夏民族就壯大起來,統一起來。

之後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來了,我們民族再融合,又壯大,如此循環往復。其他國家民族遇到外族入侵,要麼打贏,要是打不贏,這個國家或民族就會垮臺。

中華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時,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況也很多,但卻很難被徵服。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有一股韌力,一股很頑強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們又很開放,在文化上同它們融合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大家變成一個民族,我們的民族從此又壯大起來。

我在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獲頒名譽教授時也曾講到這個問題,以及其他一些中國的歷史問題。加拿大的一些教授覺得我的這些觀念比較新,並討論為什麼中國可以融合外族,而西方就融合不了。

我想其中第一個原因是我國一開始就是農業社會,生產力比較高、技術比較先進,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可以發展文化;第二個原因是從西周開始,我們已有了一個嚴密的宗法社會制度,後世講到中國封建社會,總認為封建的宗法制度很束縛人的思想,很束縛人的行為,其實這種宗法制度也有它的歷史作用,我們民族由於有了嚴密的繼承制度,從而避免了內部的爭鬥和戰爭。

一些遊牧民族本來很強盛,但往往在關鍵的時候鬧分裂。父親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或者三個兒子搶父親的位子坐,羅馬也有這種情況。一搶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內亂。本來很強盛的部落、部族或者民族,一分裂,就要自己打自己。我們民族從西周開始,雖然自己內部鬥爭也不斷有,但基本上還是遵循世襲制度,即父親死了,嫡長子繼位,這是當時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重要制度。

一個社會的基本法律制度固定了,社會就會很穩定,內部鬥爭就會大大減少,這也是民族強盛的重要環節。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我們對外族是很開放的。從歷史上看,中國很長很長的時候是外族統治的,如北魏。其實隋唐也有很大很大的少數民族的成份,主要是鮮卑人。

有一個情況不知各位想到沒有,我的小說中寫過一個人叫「獨孤求敗」,獨孤求敗很驕傲,他一生與人比劍比武從沒有輸過,所以他改個名叫求敗,希望失敗一次,但卻總沒有敗過。

這個「獨孤」就是鮮卑人。「鮮卑」這兩個字,有些學者說「西伯利亞」就是「鮮卑利亞」,鮮卑人原本住在西伯利亞那一帶。但這不是很一致的意見。北周的時候,有個人叫獨孤信,他有很多女兒,其中大女兒嫁給了北周的皇帝,第四個女兒嫁給了唐高祖的父親,第七個女兒嫁給了隋文帝。所以唐高祖和隋煬帝是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則應叫隋煬帝為表叔。他們都有鮮卑的血統。

唐太宗李世民的媽媽姓竇,是鮮卑人。唐太宗的皇後姓長孫,長孫和竇都是鮮卑人的姓。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唐朝很有名的宰相,他也是鮮卑人了。

初步統計,唐朝宰相至少有2、3人是胡人,其中主要是鮮卑人。那時候說「胡人」就象我們現在說「洋人」一樣,沒有歧視的意思。在唐朝,有2、3個外國人當「國務院總理」,可見唐朝對外國人一點也不歧視。再說漢朝,漢武帝與匈奴交戰,匈奴分裂投降了。

其中一個匈奴王子叫金日石單,很受漢武帝重用。漢武帝死後,他的身後大事交給兩個人,一個是霍光,一個就是金日石單。由此可見,我們民族壯大的重要原因就是非常開放。

我在武俠小說裡寫了中國武術怎樣厲害,實際上是有些誇張了。中國人不太擅長打仗,與外國人打仗時,輸的多,贏的少,但是我們有耐力,這次打不贏沒關係,我們長期跟你幹,打到後來,外國人會分裂的。

如匈奴很厲害,我們打他不過。漢高祖曾在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人圍困,無法脫身。他的手下便獻了一條妙計,去向匈奴皇後說,漢人漂亮的小姐很多,你如果把漢朝皇帝抓來,把漢人打垮了,俘虜了大批漢人中的漂亮女人,你這個皇後就要糟糕了。

匈奴皇後中了這個詭計,便退兵了。匈奴後來分為南北,南匈奴投降了漢朝,北匈奴則向西走,一部分到了英國,以至滅亡了整個西羅馬帝國。有意思的是,匈奴的一半被中國抵抗住了,投降了,另外一半卻把整個歐洲打垮了。

隋唐時期的突厥也是如此,他們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東突厥向隋唐王朝投降了。慢慢地被華夏民族所融合。西突厥則向西行。來到了土耳其。後來土耳其把東羅馬帝國打垮了,把整個君士坦丁堡佔了下來,直到現在。所以我們不要一提起歷史就認為我們民族不行,其實我們民族真正不行,只是16世紀以後的三、四百年的事情。

最近我在牛津大學的一次聚餐會上遇到一位很有名的研究東亞經濟的學者,他和我談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前途時說,中國的經濟自古以來就很發達,人均收入一直是全世界第一,只是到了16世紀以後才慢慢被英國趕上去。而國民總收入卻是到了1820年才被英國超過。

中國國力居世界領先的地位竟保持了二、三千年之久。那位學者對中國經濟前途非常樂觀,他說大概到2020年時,中國的國民經濟收入又會是全世界第一,並能長期保持下去,恐怕至少在那之後的四、五十年內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趕得上。我聽了之後很興奮,問他是否有數據?他列舉了很多統計數字。他是專家,不會隨口亂說。我覺得他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上我們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方面一直是很先進的,到宋朝尤其先進,大大超過了歐洲。那時我們的科技發明,歐洲是遠遠趕不上的。如造紙、印刷、火藥、羅盤等在宋朝已經非常興旺發達了。現在大家用的鈔票也是中國發明的,在宋朝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了。那時我們的金融制度相當先進,貨幣的運用相當成熟。

那麼歐洲人什麼時候才開始轉機呢?應該說是到了中國的明朝,從那時起,中國開始落後了。我想其中原因,一個是政治上的專制,對人民的思想控制很嚴,一點也不自由開放,動不動滿門抄斬,株連九族,嚇得人們不敢亂說亂動,全部權力控制在皇帝一人手裡。

另一個原因就是明朝對付不了日本倭寇的入侵,便異想天開,實行所謂海禁,把航海的船隻全部燒掉,以為如此一來就能斷絕與倭寇的來往,餓死倭寇。這是對日本完全不了解。這種愚蠢的禁令,當然是永樂皇帝之後、鄭和下西洋之後的事情了。明朝一實行封鎖,整個國力便開始衰退。與此同時,西方科學卻開始發展,工業革命也開始了。

有一個有趣的時間值得注意,那就是16世紀初的1517年,德國馬丁路德公然否定教皇的權威,反對神權控制,就在這個時候,我國明朝的正德皇帝下江南。正德皇帝是個很無聊、很腐化的昏君,他下江南幹了許多荒淫無恥的勾當。

大家知道,在隋朝、唐朝,中國是很富強的,到了宋朝、元朝也還可以,那時候科學發達交通方便、對外開放。而歐洲正是封閉的時候,一切都由教廷控制,學術思想不自由。你說地球圍繞太陽轉,他卻要你坐牢,一切都是封閉的。到了16世紀,歐洲自由開放了,科學發明開始了,可中國反而長期封鎖起來了。這是最大的歷史教訓。

今天講了這麼多,無非是要大家明確兩個觀念,那就是改革和開放。中華民族之所以這樣壯大,靠的就是改革和開放。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內部要積極進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難,改革成功了,我們的民族就會中興。同時我們還要對外開放,這點更為重要,因為中國人有自信心,我們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強大,外來的武力或外來的文化我們都不害怕。

現在許多西方學者都認為,地球就這樣大了,無止境地追求、擴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今後只能接受中國的哲學,要平衡、要和諧,民族與民族之間要相互協作,避免戰爭。

由於科學的發展,核武器的出現,今後的世界大戰將不可思議。一些瘋狂的人也許執意要打核戰爭,殊不知道這種戰爭的結局將是人類的同歸於盡。這種可能性不能說沒有,我所接觸到的西方學者目前對打核戰爭都不太擔心,他們最擔心的是三個問題:

第一是自然資源不斷地被浪費;第二是環境汙渠;第三是人口爆炸。這三個問題將關係到人類的前途。所以,現在許多西方人把希望寄託於中國,他們希望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哲學。他們認為中國的平衡、和諧、團結的哲學思想、心理狀態可能是解決整個人類問題的關健。(摘錄自金庸先生在北京大學的演講,有刪節)

軍工圈—軍工行業第一公共平臺

相關焦點

  • 最不擅長打仗的三個國家,一個比一個狗熊,投降都是說來就來!
    不過世界上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非常的精通打仗的,因為各個國家的境況和軍事實力以及所處的國際局勢都大不相同,如果貿然加入戰火之中去,很有可能會被戰火摧殘,導致國家元氣大傷,甚至有亡國的危險。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在全世界範圍內,三個最不擅長打仗的國家,看看他們究竟因何不能將「戰爭進行到底呢」?
  • 最不擅長打仗的五個國家,亞洲佔了三個,第一名讓納粹德國很頭疼
    戰鬥民族俄羅斯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就有能徵善戰的國家和民族,無論是維京海盜還是戰鬥民族俄羅斯都給大家帶來了大量茶餘飯後的談資。有能戰善戰的國家和民族自然就有不擅長打仗的國家,而世界上最為著名的五個不擅長打仗的國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曾經一度讓納粹德國頭疼的盟友義大利。還有一個就是在二戰期間被譽為歐洲最強陸軍,卻在納粹德國的進攻下僅僅堅持一個月就投降的法國。剩下的三個不擅長打仗的國家則全部是亞洲國家,它們分別是泰國、印度以及韓國。
  • 最不擅長打仗的五個國家,亞洲就佔了三個,第一名讓德國很頭疼!
    在如今世界的版圖當中,一共有20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國土的面積不等,軍事實力也是各不相同,不過要知道軍事實力與國土面積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有一些佔地面積非常小的國家,可是非常有軍事實力的,但是也有一些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十分愛好和平,雖然具有軍事實力,可幾乎不參與戰爭。
  • 日本武士打仗時,為何總背一個大包袱?包袱裡裝的是啥
    當年,因為君主的無限制索取,打仗成為了老百姓最大的悲哀。不過日本人對此卻有不同看法,在相當多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軍人崇尚玉碎精神,每每出戰,必須強調戰死。而且這之中中佼佼者,就是那些武士,他們不僅作戰十分英勇,而且特別好戰不怕死,曾經在嘉靖萬曆朝帶給中國無限的壓力。
  • 孟晚舟贏了!誰還敢說中國人的血性越來越少?
    就像當年,美國人並沒因此放過阿爾斯通,反而變本加厲地打壓,最後啃得骨頭渣都不剩下……可惜,華為不是阿爾斯通,晚舟不是皮耶魯奇。:「為何感覺中國人的血性越來越少?」最近,國際上發生了很多大事,令人思考:為何澳大利亞總理翻臉次日就急著滅火?為何瑞典法院會暫停政府對華為的禁令?
  • 香港電影中的賭神原型葉漢有多厲害,為何離世前卻說「不賭為贏」
    (周潤髮飾演的「賭神」) 葉漢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為何能成為幾乎所有賭神類電影的原型主角呢? 一、少年時放蕩不羈。 葉漢平日裡善於觀察和學習,總能從前輩那裡學到特殊的技能,賭技也迅速隨之提升。沒過多久,就從好幾十位荷官中脫穎而出,成為公認的頭牌荷官。 葉漢最擅長的本領就是骰寶。他善於用技巧和吆喝營造氛圍,吸引賭客圍在他的賭檯前。在他進行骰寶時,動作行雲流水技巧精妙,就是不下注的人,看他骰寶都是一種享受。
  • 藍軍連長的「打仗格言」
    工欲利其器,必先礪其能。青年官兵只有像鄭金春那樣,以打贏為使命,既刻苦學習,又勇於實踐,不斷磨礪自身本領的「金剛鑽」,才能攬得起「瓷器活兒」,扛得起肩頭的責任,把個人理想抱負融入強軍夢,使人生在忠誠使命中出彩。
  • 三國東吳為何存在感很低?明明打仗很厲害,為何始終難有作為
    三國東吳為何存在感很低?明明打仗很厲害,為何始終難有作為 說起來東吳這個國家真的不弱,雖說他們的存在感要比魏國和蜀國低一些,但是當初在三國時期,他們還是打過不少漂亮的戰役的,就比如說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東吳打了兩場,兩場全勝,而且其他戰役也是勝多敗少。
  • 外國網民:中國人不擅長烹飪整塊食物
    食物迎合當地人口味,這是食品的基本要求,就像中國菜在美國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專門推出美式中餐系列,我們不喜歡但當地人喜歡,不能忽略這也是長久以來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中國人更喜歡有嚼頭符合口味,如麻辣、香辣、酸辣的食物。而西方人喜歡丟進嘴裡就能直接吃的食物,喜歡油炸、酸甜的食物,美式中餐正式基於這些原因誕生的。
  • 康熙年間,如果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能贏嗎?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假設一下,如果在國力強盛的康熙年間,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能贏嗎?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也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身為中國人我們都對這段歷史感到痛恨與無奈。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真正發生的有關鴉片戰爭的史實。
  • 中國人打仗前,先敲鑼打鼓、吹喇叭?看看韓國人、美國人怎麼說!
    比如在朝鮮,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士兵們每每聽到衝鋒號的聲音都會不寒而慄,但是,好像沒聽過志願軍在打仗之前先敲鑼打鼓,吹喇叭的,那這是怎麼回事呢?韓國人和美國人又是如何記載的呢?從那以後美國人深深地知道了,中國人是靠音樂聲來發布命令的。
  • 他是中國歷史上打仗最厲害的人,立下赫赫戰功,為何最後落下一個被...
    白起一生指揮大大小小戰役70多起,竟然無一敗績,你說這「氣人」不!而且白起的勝仗含金量還很高,有很多硬仗是跟彪悍的匈奴人打的。作為一代戰神,他對秦國的功勞可以說是世人皆知的。可就是這樣一代戰神,卻也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從史學上看,他是當之無愧的戰神,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奠基者之一,但從人性上講,他是天生的屠夫。那白起為什麼會被人稱 「人屠」?
  • 當初美蘇沒插手的話,而是中國獨立與日本打下去,最後能贏嗎?
    當場美蘇沒插手的話,而是中國獨立與日本打下去,最後能贏嗎?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傷亡是慘重的,據統計我們的傷亡人數是3500多萬人,而日軍的傷亡人數也就在130多萬上,從這個數據上來看,我們當初的戰爭要是沒有美國和蘇聯的插手的話,雖然最後也能贏,但是這其中的艱辛還是要再增加一些的。
  • 中國打贏了一場戰爭,美國想不通,歷史上為何只有中國能打贏?
    我們都知道中國在古代一直是一個泱泱大國,只可惜在近代的時候,由於墨守成規,一度積貧積弱,可以說在這樣一個屈辱的環境下,中國人捨生忘死,最終創建了一個嶄新的中國,一直到今天,中國始終在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著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中國的崛起,也讓很多的西方國家不理解,我們究竟是憑藉了什麼呢?
  • Khan直播道歉並說RNG世界第一,五個中國人能贏下全世界
    說起LCK上單選手Khan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被稱為世界第一上單的他,在上路有著非常強大的統治力,許多國內的玩家也都非常喜歡這名選手,而最近這段時間可汗也是來到了海鮮臺進行直播。  Khan直播道歉之前說的四個中國人贏不了並說RNG世界第一五個中國人能贏下全世界!
  • 美國到處打仗,又不吞併一寸土地,那圖個啥?真實原因令人膽寒
    不過說來奇怪的是,就算美國到處打仗,但卻又從不吞併一寸土地,這到底是為何呢?那它打仗圖個啥呢?真實原因令人膽寒。現在和平又成為了國際社會的主流,世界各國都非常牴觸戰爭,更加痛恨和反對侵略戰爭。另外,戰爭需要消耗非常多的資金,如果最終失敗了,更要賠付戰勝國很多錢,強大如美國也不敢保證自己每一場戰都能贏,所以自然不會冒險。更何況每次戰爭結束以後,美國都會在當地建立自己的軍事基地,一方面可以展現手中武器裝備的威力,從而兜售武器賺錢,另一方面也是時刻監視當地的一舉一動,在「必要」時刻出手幹預。
  • 每次打仗都會失敗的將軍,卻能殺死很多名將,更是對抗江東18年
    每次打仗都會失敗的將軍,卻能殺死很多名將,更是對抗江東18年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將軍武士因為打仗出名的人很多,在三國人才很多的時候更是出現了很多有名的將軍。這些能夠因為打仗出名的將軍,很多都是因為在打仗的時候上場殺敵很勇猛,擅長打仗的人,通過在戰場上殺敵取勝來立功得到重用之後出名。但是今天要說的卻是相反的,這位將軍出名是因為他經常打敗仗。在當時還有人叫他常敗將軍。雖然他經常打仗失敗,但是他卻能殺死對方很多名將。甚至在後來對抗江東的孫氏18年,這也非常讓人不可思議了。
  • 林則徐多可悲,認為洋人腿不能打彎,到陸地走不了路,打仗必敗!
    然而,真實的林則徐會讓你大跌眼鏡,他竟然愚昧的認為,洋人腿不能打彎,只是擅長海戰,如果到陸地,根本走不了路,如果大戰,必敗無疑。然而,實際並不是這樣……(林則徐)1837年11月15日,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入廣州查處禁菸。 為什麼道光帝會安排林則徐去廣州禁菸呢?緣於林則徐的一道奏摺。在清朝閉關鎖國的時候,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
  • 為什麼說古代打仗耗費糧草,難道不打仗就不吃飯嗎?
    古代打仗,尤其是打秦趙長平之戰那樣的陣地戰、持久戰,後勤糧草供應往往會成為決定最後勝負的關鍵,動輒十萬、幾十萬的士兵每天消耗的糧草,可不是個小數目。古代有句話,叫「千裡不運糧」。後勤輜重部隊裡的人和馬,來來回回在路上的日子,也要吃糧食吧。運個幾十上百裡地還好說,運去100斤糧食,除去沿途押解人馬吃喝,也還能剩下個七八成,可要是走上千把裡,估計糧食運到軍營的時候也就沒留下多少了。因此在大多數時期,古代軍隊的吃飯問題,基本還是要靠自己解決,怎麼解決呢?別著急,咱中國人到哪裡都能想辦法種地。
  • 冷靜睿智,擅長謀定而後動,總能戰無不勝的3星座
    冷靜睿智,擅長謀定而後動,總能戰無不勝的3星座導語:行動先於思考,顯得有幾分魯莽,在未真正認清事物本質前就動作,不加以思考與論證,結果可想而知,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這類人性格裡往往衝動的成分多一些,不能保有冷靜理智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