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類用表意符號記錄表達信息,以傳之久遠的方式和工具。在很多古籍中都介紹過文字的起源。比如《周易》中記載,上古的時候結繩記事。就是找一根繩子,遇到大事就打一個大的結,遇到小事就打一個小的結。事情如果太多了,很容易忘記哪一個結代表著哪件事。於是有聖人現世,把文字傳授給大家。《周易》中只提到了聖人,但這位聖人到底叫什麼名字卻語焉不詳,無法考證。
於是在稍晚一些的著作中出現了倉頡造字的傳說。比如《荀子》、《韓非子》中都有這個故事。根據書中記載,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根據鳥獸足跡創造出字。如果這個故事能夠被證實的話,那麼距今45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字。
古人一直相信倉頡造字的說法,一直到清末,這個說法才受到了質疑。因為在1900年前後,人們發現了一種鐫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已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倉頡大概生活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甲骨文出現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這中間差了1200多年。從字的發展演化進程來看,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在低下的生產力環境中,不太容易出現上千個字。這就是說明,倉頡之前應該已經有了字,或者字的雛形。只不過,還沒有被發現罷了。
有學者研究,到了商代晚期,甲骨文的字數,大概有5000個左右。到了漢代,許慎編寫《說文解字》的時候,收錄9000多個字。從商代晚期到東漢,大概1100年。也就是說,字的增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快。順著這個思路,有學者把目光瞄準了新石器時代晚期。
目前考古發現已經找到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仰韶文化。在挖掘工作中,發現陶器上會出一兩個符號。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上出現了更多樣式的花紋和符號。比如龍山文化遺址中出現了很多破碎的陶片,在這些陶片上就有符號。這些符號有些是寫上去的,有些是刻上去的。於是有學者懷疑,這些符號應該就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字。只不過這種觀點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主要原因是,這些符號目前還沒有辦法釋讀。
如果把出土陶片上的圖案或符號理解為文字的雛形,順著這個脈絡理解,就能想明白為什麼傳說中倉頡看見鳥獸足跡發明了文字。因為文字的出現源於生活,源於象形,經過古代先民的無數努力,一點點發展起來,最後匯聚成記錄文明進程的「利器」。
拓展閱讀
平平無奇小天才,輔政長達50年,齊國上大夫晏子
隋朝二世而亡,但隋朝的建立者是個雄才大略之人
漢字真奇妙,相同的字改變排序,意思就會完全不同
寧為雞口,毋為牛後與寧為雞頭,不做鳳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