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製作陶器早期是用手捏成坯,或用泥條盤築而成,這叫手制,安康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口的陶器,手制所佔比例極大。後來逐步發明了「慢輪修理法」,把已經成型的陶坯放在可以轉動的圓盤一一陶輪上,在轉動中修整器坯的口沿等部分。以後又進一步發展到把陶泥坯放在快速轉動的陶輪上,製造圓形陶器,這種方法叫輪制。輪制陶器自新石器時代迄今,5000年來民間一直延用不衰,紫陽龍王潭窯廠、石泉古堰窯廠和安康石渣坡窯廠,現在仍然使用快速轉動陶輪製作盆、甕、罐等陶器。
陶器製成後是裝飾,安康地區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大體有以下幾類:陶坯未乾透時,用陶拍把坯表面打磨光滑,燒成後器表發亮,這叫磨光陶;在陶坯上施一層薄薄的泥漿再燒制,這叫施加陶衣;在陶坯上畫出黑色或赭色等花紋,如變形魚、草葉或幾何紋後燒制的叫彩陶,此外還有「附加堆紋」、「刻劃紋」等等。安康市柳家河遺址仰韶文化層中出土的陶甕、陶罐,除了使用「附加堆紋」外,還在器物的肩或領部繩紋上再勒上7~11道弦紋,極具地方特色。
最後一道工序是燒制,早期是在露天燒制,溫度低,受熱不均勻,陶器表面呈現紅褐、灰褐、黑褐等不同顏色,胎壁斷面可看出沒有燒透的夾心。後來發明了陶窯,主要是豎穴窯或橫穴窯兩種,漢陰阮家壩、紫陽馬家營、白馬石等新石器時代遺址裡都發現了陶窯遺蹟,這些陶窯皆由陶倉、火口、火膛、火道和算組成。經陶窯燒制的陶器,因火力較均勻,不易變形亀裂,顏色也比較一致。到新石器世代晚期,制陶業有更大發展和提高,制胚已廣泛採用輪制,陶窯結構比過去進一步完善,制溫度可達到攝氏1000度左右。並掌握了在高溫時密封窯頂,再從密頂上滲水入窯,使窯內氧氣不足,令陶器在還原焰中焙燒,其中的鐵質多轉化為氧化亞鐵(FeO),從而得到灰色或灰黑色陶器的方法。這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既有大量紅陶,又有大量灰陶的原因,這個經驗對後來陶器上釉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時,高嶺土的使用及對窯溫和窯內的含氧量的控制,又為我國原始瓷器的出現莫定了基礎。旬陽縣紅號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原始瓷片,漢濱區關廟、城關墓葬中出土的原始瓷器罐、鼎鍅、鍾等,就是用這種方法生產出來的,這對研究早期瓷器的形成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考古學意義。魯長卿先生《重續興安府志》曰:「安康又以虞舜曾陶漁於漢濱而窯業最多,磚瓦、石灰窯為各縣共有者無論矣。而土茶壺為邑西七裡溝口焦、陳兩姓專業,聞其安嘴、上底諸法,傳媳不傳女,故外姓不能得其術。以之烹茶,其味甚芳,較之金石者為良。又邑東十五裡之石渣坡瓦盆、西六十裡流水店之沙罐,皆為他處所不及。至於流水店之琉璃缸、壇,經久耐用,亦為陶業之精良者,謂為虞帝之遺傳,其信然乎」
t片來源於網絡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