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耕而作陶:600件彩陶解釋新石器時代情趣

2020-12-22 輪痴尼瑪次仁

從臨夏前往蓮花山的路上經過康樂縣城,停下來吃飯時意外看到了博物館。它的外觀像一棟普通的辦公樓,密集的防盜網看上去戒備森嚴。一個小縣城有這樣規模的博物館想必有很多話要說。進去一看,果然不失所望,裡面有兩個大展室陳列著彩陶。

別的地方的彩陶不足為奇,臨夏州境內彩陶一定要刮目相看。臨夏有三寶,彩陶排第一。臨夏境內出土的一系列彩陶奠定了它是「早期人類繁衍生息形成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地位。而臨夏不僅有了彩陶之鄉美譽,也證明了臨夏是人類發祥地之一。彩陶出現,把臨夏的歷史提到了5000年前。

康樂縣處在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匯處。史前,這裡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繁衍。康樂縣又夾在廣河、臨洮縣之間。1923年,瑞典考古學者「安特生」接連在廣河縣齊家坪和臨洮馬家窯發掘出距今4000~5000年的大量彩陶,將其歸類為仰韶期文化。中國學者為了區分它和陝西、河南仰韶文化,將其改稱「甘肅仰韶文化」。

康樂博物館的藏品兼具兩縣出土特點。半山類型的這一組素陶集實用性及藝術性,既有小巧玲瓏用來觀賞的鳥型壺、獸型罐,又有可以燒水做飯的三足鬲、敝口罐。這些罕見的陶器被命名為「齊家文化半山類型」,出土時在國內外考古界一度引起轟動。

馬家窯的這一組色彩明亮,質地細膩光滑,罐子身上的紋飾有漩渦、波浪、草葉、圓點,線條灑脫明暢,表現了濃濃的田園生活氣息。1954年,收錄入北京歷史博物館的那件被郭沫若命名為「彩陶之王」的珍品,屬於馬家窯這一組風格。

康樂博物館藏品還有馬廠型、邊家林類型、寺窪山類型、辛店類型,出土地點涉及康樂縣全境。看得出,這些龐大數量的陶器分類也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沒有導遊員的講解,肯定一頭霧水。博物館三層樓,每層配備一位著裝、語言嚴謹的年輕講解員。他們口中出來的講解詞犀利,有層次,錄音直接能生成精煉文章。

康樂博物館展示的陶器首先從造型分類。例如,馬家窯陶器並不是說它出土自馬家窯,就歸類馬家窯,通常以首次發現地命名。因為這些器具的使用者不可能擠在一起生活,要從時間線上卡。所謂馬家窯類指的是「距今5000~4500年之間,造型、飾紋、材質、大小比較類似的」,所以馬家窯的代表作也並非出土自臨洮馬家窯。(圖:辛店類型)

從收藏途徑來分。因為所有的好看又深具考古價值的陶罐並不全是考古學家從地裡挖出來的。通常是民間最先發現,然後考古學家根據蛛絲馬跡進一步探測尋找更多。而在民間流傳的這些,一般都有較好的外形。用徵集的方法,博物館得到了一部分,然而它們的出處無法判定。

康樂縣蘇集鎮獻羊樹遺址出土的馬廠類型陶器(4350~4050年)。單色花紋,紋飾線條粗,黑色、紅色搭配,變體青蛙、螺旋紋點綴,陶質較粗糙。

康樂縣蓮麓鎮地寺坪遺址出土的寺窪類型素陶(3400~2500年)。青銅時代的產物。分為泥質和類砂陶。素麵,有橙色和紅褐色,簡單的刻畫符號,主要是體積較小的鬲、鼎、豆……

邊家林類型

彩陶代表了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也表現出農業生產定居生活的審美情趣。印證著「神農耕而作陶」的傳說。

康樂縣博物館的600多件彩陶來之不易,收集過程歷經半個世紀。最初由於文物成堆被發現,當地政府自1938年就成立了民眾教育館,開始文物徵集收購工作。

康樂博物館雖小,卻裝載著人類歷史乾坤。除了彩陶還展示了當地的農耕牛文化,紅軍長徵路上的風景,一樓的倉庫裡還完整復原了一座金代墓穴,出於好奇心,小夥伴都鑽進去感受了一下入土為安。

相關焦點

  •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什麼樣?紋飾又有什麼內涵
    新石器時代 網絡圖片遠在新石器文化時期,符號化的圖案紋就已在陶器上大量出現,早期的圖案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實在令人費解,即便解釋也十分牽強。此缽的眼型圖案,瞳孔居中,明確無誤;另一面繪雙點分居上下,今人難以解釋;畢竟我們離那個時代太久遠了,想像力不可避免地萎縮。
  • 考研乾貨 | 中央民大文博,新石器時代考古(上)
    1.時間:距今8000-7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後段文化。2.分布範圍:黃河中下遊,位於河北武安磁山。1.時間: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2.分布範圍:黃河中遊3.發現: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澠(miǎn)池仰韶村發現彩陶遺存,命名為彩陶文化。這是黃河中遊分布範圍甚廣,延續時間久長的一種新石器時代遺存。
  • 甘肅大學生「推陶出新」:冀千年彩陶成衣食住行「新伴侶」
    11月27日,「推陶出新」甘肅彩陶文化創意產品展在甘肅政法大學舉辦。 魏建軍 攝中新網蘭州11月27日電 (記者 魏建軍 高瑩)「『推陶出新』把古代圖案與現代元素相融合,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
  • 新石器時代|長江上、中遊地區
    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一直是很多學校考研筆試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同學們一直以來的複習難點。
  • 上下五千年真不是隨便說說,中外美術史對照告訴你—新石器時代
    今天走進原始美術的最後一個時期:新石器時代。1.陶器的總體類型我國境內的陶器分布廣泛;從器物的裝飾來劃分可以分為彩陶、黑陶、素陶、印紋陶等類型。彩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藝術中,最具的代表性的藝術形式。(2)陶器以陶質分:紅陶、白陶、黑陶、灰陶。(3)陶器以器表裝飾分:素陶、彩陶、印紋陶、擬形陶器。
  • 文化暖冬·「陶」味融融 一起探訪河州溯源巷
    文化暖冬·「陶」味融融 一起探訪河州溯源巷 2020-12-10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石器時代|長江下遊地區
    我們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將陸續為大家再次梳理新石器時代的內容,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備考有所幫助~PS:本期推文及下附連結均為知識點整理/課程、筆記推介相關內容,想查看初複試研訊,請查看往期推送~(1)分布:南到長江,北到淝水,西至鄂皖交界,東達巢湖(2)文化分期①第一期以夾砂紅陶為主,泥質陶較少,質地鬆軟,火候低
  • 上海博物館,典藏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陶瓷器!讓人難忘!
    馬家窯文化彩陶渦紋壺,新石器時代。上海博物館藏。重3920克、高40釐米、口徑13.6釐米。此件陶壺胎質細膩,造型飽滿,圖案繁密,具有半山類型彩陶的典型特徵。半山類型是馬家窯文化最典型的陶器類型,距今約4300-4600年,以發現於甘肅半山墓地而命名。
  •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發行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內頁本報電(田立陽)近日,陝西歷史博物館《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正式發行。作為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舉措,陝西歷史博物館在《2018陝博日曆·大唐長安》和《2019陝博日曆·絲路輝煌》成功發行的基礎上,再次集結專家團隊,依託全國20個省區市50家文博單位的文物資源和最新研究成果,推出兼具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功能性的《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
  • 「陶」出小康好生活
    鬥本才讓和他的彩陶。本報記者 王湘琳 攝宗日遺址位於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巴溝鄉團結村附近,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目前黃河上遊發現較早、面積最大、文化極為豐富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 景德鎮為瓷都,陶瓷為古代藝術的結晶,但此陶卻屬於藝術中的精品
    古代瓷器種類繁多,造型精美,而在這品相眾多,精美絕倫的瓷器中,彩陶為陶瓷藝術中的精品。它不僅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手工藝品領域的藝術成就,而且更是顯示了人們對於精神的追求和審美的滿足。彩陶在我國歷史上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其實彩陶在我國歷史上出現的時期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距離現在年代久遠。
  • 第二章 石器時代考古
    根據新石器時代石器、陶器等文化遺存的發展變化以及經濟生活的變革,中國新石器時代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發展階段:2、中期階段:又稱「仰韶期」,年代大約為距今7500年——5500年;文化特徵為:(1)制陶技術比仰韶期有很大進步,慢輪修整普遍出現;夾砂陶比例下降,泥制陶比例上升;器形有圜底器、平底器、尖底器、圈足器和三足器等;彩陶在這一時期的各種文化中普遍出現;(2)石器已發展到以磨製為主
  • 驚人盜挖現場 柳灣墓地,彩陶述說的輝煌
    柳灣在樂都縣城東15公裡高廟鎮東面的湟水河北岸,距青海省會西寧50多公裡,墓地坐落在村莊後面的半山白土坡上,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代表。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的彩陶文化。
  • 博物館照明之陝西歷史博物館:彩陶中華,埃克蘇燈光裡的華夏文化...
    陝西歷史博物館位於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館區佔地 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1717950件(
  • 彩陶上的樂和舞
    馬家窯蛙紋彩陶盆在彩陶的裝飾上富有感情,這是馬家窯的彩陶留給人們的印象。密布於馬家窯彩陶上的,都是一些粗細相等、排列均勻的線條,它們剛健粗放,富有強烈的動感和彈性,在器物上組成了一幅幅旋轉著的畫面,猶如江河瀉地,激浪奔騰,但在這一個又一個的漩渦當中,又會有一些空白的中心點,從而給人以靜止的感覺。
  • 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覽背景+展覽介紹
    此後,彩陶廣泛出現於黃河、遼河、長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而黃河上遊甘肅地區彩陶最為發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  甘肅的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歷史悠久,包含了眾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因此多數彩陶展會從考古與歷史角度入手策劃設計。本展覽嘗試換個角度,只將考古與歷史作為時代背景,重點闡釋各個時代彩陶的藝術特徵、演變規律和文化內涵。
  • 原始彩陶上跳躍的圖案藝術
    彩陶是我國原始繪畫藝術的經典之作,在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陶器,首次脫離磨製自然工具的時代,邁向了文明的新石器時代。隨著彩陶工藝的完善,產生了繪畫的雛形:彩陶圖案。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結束了穴居野外的生活,建造出了原始的房屋,形成了原始的村落建築群。集體勞動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豐衣足食的原始先民們開始有了審美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