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石器時代考古

2021-02-15 考古

聲明

1、前面推了一些考研筆記,好像還有一些人很喜歡,希望多推送類似文章。我個人覺得這種文章對非考古專業者來說也不錯,可以對考古有一個系統的了解。所以我就努力尋找.

2、本筆記是從網上找到的,作者或者編者等信息無從查找,但是版權、著作權等還是歸原作者或編者的。如有冒犯,敬請諒解。

中國考古學通論

第一章:考古與文物基本理論(共四節)

第二章:石器時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考古

第四章:戰國秦漢考古

第五章:魏晉隋唐宋元明清考古

第六章:古器物與考古專題

參考書目:

張昌倬主編《文物與考古基礎知識》(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之恆著《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蘇秉琦著《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三聯書店)

宿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

劉慶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一節  舊石器時代考古

一、石器時代的定義與時代特徵

1、石器時代的定義:考古學上劃分時代,一般是以勞動生產工具的發展為尺度的。所謂石器時代,就是人類使用的勞動生產工具,主要是以石材為原料加工製作的,考古學上把金屬冶煉出現之前的這一歷史時期稱為石器時代。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除石器外,還有木器、骨器、角器、陶質工具、小件銅製品等。

2、石器時代的分期與上下限:

(1)石器時代的分期: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金)石並用時代

(打制石器)(細石器)    (磨製石器)   (磨製石器外還有小件銅器)   

(2)我國石器時代的上下限:180萬年前(西侯度文化)--1萬年前--結束於4千年以前(二里頭文化)因此石器時代佔中國、也是世界全部歷史的99。8%以上,人類的大部分時間都處在石器時代。

3、舊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1)舊石器時代是人類開始誕生,並向現代人演進的歷史階段。這時期的人類體質具有原始的特徵,屬古人類(化石人)範疇;(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進入現代人範疇)             

A、古人類的類型:分猿人(直立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和智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兩個類型。            

B、化石:化石是埋藏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骸、遺物和遺蹟。化石的形成原因:生物死後,在一般情況下由於物理、化學和生物諸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會迅速消失;只有當機體埋藏在這些因素不起作用的介質中時,才能保存下來。形成化石的首要條件是生物體得到埋藏,免受外界的風化和破壞;此外,埋藏在地下的生物體要發生石化作用。石化作用分填充作用、交替作用和蒸餾作用等。

a、填充作用:動物死後,肉體很快腐爛,但其骨骼可以保存很長時間,如果這時為泥沙或其它物質所掩埋,被封閉起來,不受風化和破壞,因而便保存下來。在帶有礦物質的地下水通過骨骼的孔隙流過時,會將礦物質填充在骨骼裡,使原來的生物組織得到保存而形成化石。填充作用所形成的化石,一般都比較堅硬和沉重。骨化石就是這樣形成的;b、交替作用:埋藏在地下的生物體的某些成分會在地下遭到溶解和破壞而被另一種礦物質所代替,使原來的形狀仍得到保存,這就是經過交替作用而形成的化石。一般的木化石就是這樣形成的,植物的木質部分在地下難以保存,由二氧化矽交替石化便成木化石;c、蒸餾作用:埋在地下的生物,其中的一些水分和揮發性的物質蒸發後,在地層內仍保存有碳質印痕,這便是蒸餾作用形成的化石。植物的樹葉和種子化石就是通過蒸餾作用形成的。

(2)舊石器時代在地質學上屬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

(3)舊石器時代的經濟狀況和生產工具:舊石器時代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生產工具主要為比較粗糙的打制石器,人們從事採集、漁獵的生活,多居住在洞穴中,這時期陶器尚未出現。

舊石器的製作與類型: a、選擇石料:硬度、韌度;從礫石到燧石、石英巖、砂巖、角頁巖等b、打制石器:分直接打擊法(分錘擊法、摔擊法、砸擊法、碰砧法等)和間接打擊法(通過用帶尖的木棒或骨棒作為中介物來打擊石片),分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兩種。c、石器的修整:對其邊緣和刃部。d、舊石器的種類: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球等。e、石器與天然石塊的區別:石器是人類有意的、有目的的製作的,它與因自然力而破裂的石塊有很大區別。石器上一般帶有以下特徵:臺面、打擊點、劈裂面、半錐體、波狀紋等。而自然撞擊的石塊上沒有。

二、我國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及其文化

(一)直立人及其文化

1.西侯度文化  a、1961和1962年發現於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附近。b、發現石製品32件,採用了錘擊、砸擊和碰砧3種方法,有刮削器、砍斫器、三稜大尖狀器等,反映出石器工藝達到了一定的水平。c、還發現燒骨、帶切痕的鹿角和動物化石。d、西侯度文化的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年代為距今180萬年,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存。

2.元謀人及其文化A、1965年發現於雲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B、發現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 屬於同一成年人個體。牙齒粗壯,唇面比較平坦,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被命名為「元謀直立人」。C、先後出土的石製品共7件,人工痕跡清楚,有石核和刮削器。D、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E、元謀人的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年代為距今170萬年,是迄今所知中國境內年代最早的直立人。

3.藍田人及其文化  a、1963年和1964年發現於陜西省藍田縣的陳家窩和公王嶺。B、公王嶺的頭骨化石屬於一個30多歲的女性個體,陳家窩的下頜骨屬於一個老年女性:頭骨有許多明顯的原始性狀,如額骨非常低平,眉嵴碩大粗壯,吻部突出,下頜後傾,頭骨骨壁厚,腦量估計為780毫升左右;(中國最早的頭骨) c、公王嶺出土了以三稜大尖狀器為特色的石器,並發現了用火遺蹟。D、年代為距今約100—65萬年。

4.北京人及其文化(1)人類化石a、1921年安特生發現「周口店第 1地點」(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1和1923年,先後發掘出兩顆人牙;c、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 d、到1937年共發現北京人頭蓋骨5個,此外還有頭骨碎片、面骨、下頜骨、股骨、肱骨、鎖骨、月骨等,以及牙齒147顆。(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這些珍貴的標本下落不明);e、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發現北京人的牙齒5顆,下頜骨一具,1966年發現一個殘破的頭蓋骨。f、總共得到了屬於40多個個體的北京人化石。g、北京人的體質特徵:頭部與四肢發展的不平衡性(頭部較原始,四肢進化較快); (2)文化遺物:出土大量石製品(10萬件以上)、骨角器(鹿角、鹿頭骨)和用火遺蹟(在北京人洞穴裡的灰燼層中,發現許多被燒過的石頭、骨頭和樸樹籽,還有一塊紫荊木炭。灰燼有的成堆,說明他們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北京人遺址發現的巨大學術意義: 北京人遺址是世界範圍內所發現的同一階段人類遺址中材料最豐富,最系統的,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數據。在北京人發現之前,雖然德國的尼安德特人、印度尼西亞的爪哇人和德國的海德堡人已經問世,但材料較少,直立人的地位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自從北京人頭蓋骨發現以後,特別是隨後又發現了石器和用火遺蹟,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從而基本上明確了人類進化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二)早期智人及其文化

1.丁村人及其文化:a、1954年發現於山西省襄汾縣丁村。b、遺址中出土有屬於一個十二、三歲少年的3枚牙齒化石,兩枚門齒舌面呈鏟形,比北京人的細小。這兩枚門齒與現代蒙古人種的沒有明顯差別;c、石器以三稜大尖狀器為突出特徵。d、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早期。2.大荔人(陜西大荔)3.許家窯人(山西陽高)4.馬壩人(廣東曲江)5.桐梓人(貴州桐梓)6.長陽人(湖北長陽)

(三)晚期智人及其文化1.山頂洞人及其文化a、1930年發現,1933~1934年發掘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b、山頂洞分為上室和下室。上室是山頂洞人居住的地方,發現有嬰兒頭骨碎片、骨針、裝飾品和少量石器;下室應當為墓葬(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埋葬),發現有3具完整的人頭骨和一些軀幹骨,共代表 8個男女老少不同的個體。人骨周圍散布有赤鐵礦的粉末及一些隨葬品,說明下室是葬地。c、出土了石器(數量少,總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骨角器(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針,針身保存完好,僅針孔殘缺,殘長82毫米,針身微彎,刮磨得很光滑,針孔是用小而細銳的尖狀器挖成的,它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和穿孔飾物(裝飾品非常豐富,有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小石珠、小石墜和刻溝的骨管等。裝飾品的出現,表明山頂洞人已經有了審美觀念)。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

一、新石器時代文化概述

(一)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1、新石器革命(農業革命)

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大轉折,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經濟革命。從這一時期開始,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1)由打制石器發展到磨製石器;(2)經濟生活由以採集和漁獵為主的掠奪性經濟轉變為以種植農業、家畜飼養業為主的生產性經濟;(3)人類開始過定居生活,這時期出現了固定的村落和墓葬;(4)陶器的出現(自然界沒有的東西),極大地方面了人們的生活。

  以上幾個因素並不是同時出現的,其中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開端的標誌。

2、新石器時代所處的時代(1)這時期的人類已屬現代人的範疇;(2)地質時代上為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3)上下限:公元前1萬年--公元前21世紀(夏代)(也有觀點認為下限為公元前3500年:仰韶文化後期)

(二)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期

1、早期階段:又稱「前仰韶期」,年代大約為距今11000年——7500年;文化特徵為:(1)前期陶器尚未出現,後期陶器雖已出現但尚處在萌芽期,具有很大的原始性,火候低,質地粗疏,吸水性強,器形不規整,器形多為圜底器和平底器,皆為手制;(2)石器以打制為主,磨製石器數量很少,而且只是局部(刃部)磨光;石器中已出現農業工具(農業生產和加工工具)(3)農業尚處在「砍倒燒光」的「火耕農業」階段(初級農業);(4)家畜飼養業以飼養牛、羊之類的食草動物為主(以穀物為主要飼料的豬還很少)。

根據新石器時代石器、陶器等文化遺存的發展變化以及經濟生活的變革,中國新石器時代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發展階段:

2、中期階段:又稱「仰韶期」,年代大約為距今7500年——5500年;文化特徵為:(1)制陶技術比仰韶期有很大進步,慢輪修整普遍出現;夾砂陶比例下降,泥制陶比例上升;器形有圜底器、平底器、尖底器、圈足器和三足器等;彩陶在這一時期的各種文化中普遍出現;(2)石器已發展到以磨製為主,由局部磨光發展到通體磨光,穿孔石器已普遍出現;翻土農具(石鏟、石鋤等)大量出現;(3)農業經濟已從火耕農業發展到鋤耕農業;黃河流域普遍種植粟,長江流域以種植水稻為主;(4)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家畜飼養業得到發展,豬已成為主要的家畜。

3、晚期階段:又稱「龍山期」,年代大約為距今5500年——4000年;文化特徵為:(1)制陶技術達到史前時代的最高水平,普遍使用快輪制陶,器型規整,造型美觀,胎壁薄;陶系以灰、黑陶為主,器形中出現了以斝、鬲、鬹、甗為代表的袋足炊器;(2)石器磨製精緻,器形變小,作為禮器性質的玉器普遍出現;(3)農業經濟進入到發達的鋤耕農業階段(太湖流域可能已發展到犁耕農業階段);(4)冶銅業初步發展,表明這時期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5)城址在這一時期普遍出現。

(三)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區、系、類型理論

1、區、系、類型理論的產生:隨著近年來我國各地區田野考古的普遍展開,人們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認識得到進一步加深,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中國新石器文化的區、系、類型理論。其代表是1975年,蘇秉琦發表《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理論問題》

2、區、系、類型理論的含義: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是指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包括一部分青銅文化)橫縱兩方面的關係,即文化的空間分布和在時間上的延續及各種複雜的相互關係。區的劃分主要是依據各個區域內在的基本文化特徵和文化發展的源流關係,而產生不同文化特徵的基本原因則是地理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各自不同的文化傳統。系是同一區內文化發展的來龍去脈。文化區內的區域性差異,表現為各自存在數量不一的分支,也就是類型。

區是表示橫的關係,是空間分布,是塊塊;系是縱的關係,是時間的垂直關係,是條條;類型是分支。所以區、系、類型整體上又可稱為「條塊」說。

3、新石器時代六大區系:(1)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2)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3)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4)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5)以環洞庭湖和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嚴文明提出不同的六大區:中原文化區、山東文化區、甘青文化區、長江文化區、江浙文化區、燕遼文化區;

4、區、系、類型理論的意義:區、系、類型理論建立了中國新石器文化的總框架和總譜系,反映了中國早期文化、文明的發展進程,徹底打破了中原一統的中國文化和文明單源說,闡明了中國古代文明由多元逐漸走向一統的歷史進程。

二、黃河中遊地區的新石器文化

黃河中遊地區指現在的河南、河北、山西、陜西交界地區,這裡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這裡不僅歷史發展進程早、文化遺存豐富、發展序列清楚,而且對其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因此這一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成為我國新石器文化斷代的標尺。(我國也是這一地區最早從新石器時代跨入文明時代的門坎。)

(一)黃河中遊地區的新石器早期文化1.裴李崗文化(河南中部地區):(1)我國黃河中遊地區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因1977年首先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而命名。(2)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內。(3)年代為距今8000~7000年。(4)居民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種植粟、稻等農作物,以磨製石鐮、石鋤和鞋底形石磨盤與石磨棒為主要農具。(5)制陶業比較原始,採用手制。(6)住房分方形和圓形,半地穴式建築。(7)該文化填補了中國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空白。(8)賈湖遺址介紹: a.裴李崗文化遺址,位於河南舞陽賈湖村。1983~1987年發掘。 b.發現25支保存完好的骨笛,用丹頂鶴腿骨製成,有5孔、6孔、7孔和8孔等幾種,多數有7個音孔,是中國豎吹的管樂器的祖型。它們已具有音階結構,能吹奏出完整的七聲音階,還出現了變化音,且發音準,音質好。吹奏實驗,現在仍可以演奏音樂。  比賈湖遺址晚兩千年的半坡陶壎僅能吹出一個二度音程;餘姚河姆渡的陶壎,也只能吹出一個小三度音程。 c.這些珍貴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為完整、而且現在還能演奏的樂器,是 20世紀音樂史上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為我國音樂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標本,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2、磁山文化(豫北、冀南地區)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武安縣磁山村東南約一公裡的臺地上,1972年發現,1976年至1978年進行發掘,在發現的 88個窖穴(灰坑)內有堆積的粟灰,一般堆積厚度為0.2-2米,有10個窖穴的糧食堆積厚達2米以上,數量之多是驚人的。還發現有陶器和石器(圖)。

3.老官臺文化(關中地區)老官臺文化因首先在陜西華縣老官臺遺址發現而得名,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陜西境內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經濟生活以原始農業為主,種植黍等作物。生產工具有石刀、石鏟和石斧等。制陶業很原始,陶器以圈足碗、彩陶缽與筒腹三足罐最具特點。住房是圓形的,為半地穴式建築。居民死後埋入長方形土坑墓,隨葬陶器等物品。

(二)黃河中遊地區的新石器中期文化—仰韶文化

1.我國黃河中遊地區的新石器中期文化。因1921年首先發現於河南河南澠池仰韶村而命名。2.主要分布在河南、陜西和山西境內。發掘的重要遺址有陜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華縣元君廟、河南澠池仰韶村、陜縣廟底溝、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濮陽西水坡等。3.年代為距今7000~5000年。4.由於遺存中含有彩陶,也曾稱彩陶文化。5.仰韶文化是我國境內最早發現的考古學文化,也是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成為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6.該文化因存在時間長、分布地域廣而可分為幾種不同類型:半坡類型(關中)、廟底溝類型(豫西)、西王村類型(晉南)、大河村類型(河南中部)、下王崗類型(豫西南鄂西北)、後岡類型(豫北冀南)等

7、仰韶文化的文化特徵(1)村落和房屋建築:a、仰韶文化居民營建聚落多選在河谷階地上(高臺文化)。b、村落已有一定規劃和布局。一般分居住區、窯場和墓地。聚落建築的布局整齊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較完整,居住區在中心,外圍繞一周大壕溝,溝外北部為墓葬區,東邊設窯場。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遺蹟,有一座大房子為公共活動的場所,其它幾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在姜寨發現百餘座房子,分5個建築群,屋門均朝向中心廣場。每個建築群都有一座大房子與20座中小型房子,共同組成一個向心的完整原始聚落建築群。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廣場的統一布局,表明當時維繫氏族團結的血緣紐帶根深蒂固。C、房屋分地上建築和半地穴建築,有圓形和方形,牆壁多為木骨泥牆。

(2)以農業為主的經濟:以從事鋤耕農業為主,刀耕火種,種植粟、黍、白菜、芥菜等。(用石斧砍林闢地,用石鏟和石鋤翻地鬆土,用長方形石刀和兩側帶缺口陶刀收割作物,用石磨棒在石磨盤上滾碾加工糧食。)飼養狗、豬、羊、雞等家畜家禽,兼事採集與漁獵活動。

(3)陶器與陶符:a、制陶業發達,多採用泥條盤築法成型,用慢輪修整口沿,在器表裝飾各種精美的紋飾。陶器種類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甕等。B、陶色為紅褐色。其中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不少出土的彩陶器為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C、在半坡等地的彩陶缽口沿黑寬帶紋上,還發現有50多種刻劃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

(4)墓葬:仰韶文化居民死後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長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隨葬品,小孩實行甕棺葬。盛行單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佔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數不等,多的達80人。葬制中實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為中心的特點。在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晚期墓地又發現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中國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時代龍虎形象。(中華第一龍)

(三)黃河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廟底溝二期文化:在河南陜縣廟底溝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除發現仰韶文化以外,還發現由仰韶文化向河南龍山文化過渡時期的文化遺存,稱廟底溝二期文化。年代為前2900—前2500年。文化遺存有圓形房子、氏族公共墓地及罐、盆、鼎、斝等陶器,陶器具有從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特點。該遺址的發現,為確定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的繼承關係提供了重要證據,在   中國史前考古中是一項重要突破。

2、河南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因1930年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現而得名,是繼仰韶文化後我國發現的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分布範圍包括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地區。河南龍山文化是分布在以河南地區為中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包括分布在河南省境內的多處龍山文化遺存。年代為公元前2600~前2000年。

(1)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遺址:河南龍山文化經發掘的重要遺址有洛陽王灣、臨汝煤山、登封王城崗、陜縣三裡橋、永城王油坊、淅川下王崗、安陽後岡等。

(2)河南龍山文化的類型:五個類型:三裡橋類型(豫西)、下王崗類型(豫西南)、王灣類型(豫中)、後岡類型(豫北冀南)和造律臺類型(王油坊類型)。

(3)河南龍山文化的文化特徵a、制陶業進步,大量使用輪制技術。常見鼎、鬲、斝、豆、甑、盆與雙耳罐等陶器。以表面飾有繩紋與籃紋的灰色陶器為突出特徵,也有少量黑陶;b、社會經濟:?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種植粟類作物。生產工具多用石、蚌、骨料製造,常見穿孔石刀、石鐮、蚌鐮、骨鏟等;也有木耒一類工具。居民飼養豬、狗、羊、牛等家畜,以養豬最為普遍。c、城址的出現:在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臺、輝縣孟莊、郾城郝家臺等地發現有城址。王城崗城址呈長方形,分為東、西兩城,西城保存較好,南牆與西牆的長度均達90多米。平糧臺城址為方形,長寬各185米,南北城牆有城門,城內有房屋建築和陶窯、陶器等。河南龍山文化城址的發現,對探討中國古代城市起源及文明起源等問題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4)河南龍山文化的發展趨向:河南龍山文化王灣類型,發展成為中國最早的青銅文化--二里頭文化,因此河南龍山文化孕育發展了中國文明初期青銅文化,是探索夏文化對象,並提供了追尋商文化淵源的線索。

3、陜西龍山文化(客省莊文化)、中國黃河中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956年從統稱的龍山文化中區分出來予以命名。又因最初(1955)發現於陜西省西安市客省莊,也稱客省莊二期文化,或客省莊文化。主要分布於渭河、涇河流域。西安客省莊、鬥門鎮、米家崖、長樂坡、趙家灣,岐山雙庵,興平張耳村,武功趙家來等是其代表性的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前2000年。

4.山西龍山文化(陶寺文化)(1)主要分布在晉南臨汾盆地,代表遺址陶寺遺址位於晉南臨汾盆地的山西襄汾陶寺村南部,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1900年。

(2)一座大型聚落遺址 a.陶寺墓地:大、中、小型墓,等級差別(大墓長約3米,寬約2米,有木棺,隨葬品多達一二百件,包括鼉鼓、特磬等象徵權力地位的禮器。小墓則坑小無葬具,有些甚至沒有隨葬品。) b.發現有許多精美器物:彩繪蟠龍紋陶盤、鈴形紅銅器及玉石禮器等。

(3)遺址的性質:堯都平陽(該遺址對探討中國階級產生與國家起源問題有重要學術價值)

三、黃河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文化

(一)黃河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青蓮崗文化

青蓮崗文化(北辛文化):中國黃淮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江蘇省淮安市青蓮崗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和蘇北。代表性遺址有江蘇淮安青蓮崗、邳縣大墩子遺址下層、山東的滕州北辛、兗州王因底層、泰安大汶口底層等。年代為公元前5400~前4400年。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飼養豬、牛、雞等家畜,輔以漁獵。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錛、石鑿、石鏟和鹿角鋤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種類有鼎、釜、甑等炊器及豆、碗、缽、杯等飲食器。有彩陶器,上繪紅、褐、紫等色,紋樣有雙弧線紋、水波形紋、八卦形紋、十字形紋等,頗具特色。發現地面營建的房屋殘跡及墓葬。因山東滕州北辛遺址的出土物比青蓮崗遺址豐富、典型,有人主張將這一文化改稱為北辛文化。

(二)黃河下遊地區的新石器中期文化——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中國黃河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發現於山東泰安大汶口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4300~前2500年。1、分布範圍與重要遺址: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及江蘇省、安徽省的淮北地區。代表遺址有山東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鄒縣野店、兗州王因、江蘇省邳縣劉林、大墩子等十多處,多為墓地。2、經濟生活?:大汶口文化的農業生產,以種植粟為主。居民飼養豬、狗等家畜,也從事漁獵和採集。3、陶器與「陶文」:制陶業較發達,小型陶器開始用輪製法生產。陶器有彩陶、黑陶、灰陶等,以三足器、圈足器和平底器較多,也有圜底器,主要有鼎、豆、觚形杯、壺、高柄杯和鬹等。在山東莒縣凌陽河、大朱村、諸城前寨、安徽蒙城尉遲寺等遺址中,發現刻在陶尊上的陶文,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3、居民習俗:當時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變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對側上門齒,有的長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頜骨內縮變形。還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龜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鉤形器。這些習俗為中國其它史前文化所罕見。該文化居民的種族,一般認為是中國古代的東夷族。4、墓葬與社會:大汶口墓地中,大、中、小墓差別極大。大墓不但規模大,且常有木槨葬具,隨葬品豐富精美,如有潔凈的白陶、烏黑而略帶光澤的黑陶和優雅的彩陶,還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僅隨葬1件陶鼎或再加1件獐牙。大小墓的鮮明對比,表明私有制產生,已出現貧富分化。

(三)黃河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典型龍山文化)因1928年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現而得名。該遺址中常見輪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薄壁蛋殼黑陶,故曾稱為黑陶文化。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2000年。1、分布範圍與重要遺址:主要分布在山東和蘇北地區,代表性遺址有山東章丘城子崖、鄒平丁公、膠縣三裡河、泗水尹家城、江蘇徐州高皇廟等地。2、文化特徵:(1)陶器與陶文:制陶業在史前時代最為發達磨光黑陶、蛋殼黑陶),丁公陶文的發現(連筆字,多字陶文)(2)出現金屬冶煉(山東膠縣三裡河發現銅錐、銅煉渣及孔雀石等煉銅原料)(3)城址的發現:城子崖城址、壽光邊線王城址、陽穀景陽岡城址等。

四、黃河上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一)黃河上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大地灣(一期)文化:位於甘肅省秦安縣邵店村東。年代為公元前5850~前5400年,出土圈足碗、三足缽和筒腹三足罐等典型陶器,特別是出土的大型平地起建房屋遺蹟十分罕見。其中一座為長方形,屋內面積達?130平方米。包括主室、東西側室、後室和房前附屬建築,為木骨泥牆房屋,居住面使用人造輕骨料,近似現代堅硬混凝土。整個建築結構複雜,規模宏偉,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建築史有重要價值。該遺址內涵豐富,對建立隴東地區古文化發展序列有重要學術意義。

(二)黃河上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馬家窯文化:因1924年在甘肅臨洮馬家窯首先發現而得名。與仰韶文化關係密切,又稱甘肅仰韶文化。它上承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下接齊家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前2050年。1、馬家窯文化的分布範圍、重要遺址與類型:主要分布在甘肅省以隴西平原為中心的地區,經過發掘的重要遺址,有甘肅臨洮馬家窯、蘭州青崗岔、永昌鴛鴦池和青海樂都柳灣等20多處。馬家窯文化經歷了1000多年的發展,文化特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把它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和馬廠4個類型,分別代表4個發展時期。2、馬家窯文化的居民與經濟生活:馬家窯文化的居民是戎、羌族系的祖先,他們以經營原始的旱地農業為主,種植粟和黍。

3、陶器:馬家窯文化的突出特徵是彩陶特別發達,在整個陶器中約佔20~50%,隨葬品中的彩陶有時多達80%以上,在中國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這個比率是最高的。畫彩的部位也比其它文化的廣泛得多,許多細泥陶的外壁和口沿布滿花紋,不少大口徑器物的裡面和其它夾砂的炊器上也常畫彩。紋飾繁縟多變而又具有明顯的格律,表明畫彩技術已達到成熟的程度。

(三)黃河上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齊家文化:中國黃河上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因首先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原寧定縣)齊家坪遺址而命名。齊家文化上承馬家窯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還當更晚。

1、分布範圍、重要遺址: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流域。重要遺址有武威皇娘娘臺、永靖大何莊遺址、秦魏家和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等。

2、文化特徵:(1)陶器:主要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還有少量的泥質彩陶和灰陶。(2)齊家文化的另一特點是銅器的出現:在皇娘娘臺、大何莊、尕馬臺等遺址發現有有刀、錐、鑿、銅鏡等屬於生產工具與裝飾品一類的小型器物,有紅銅器和青銅器。特別是在尕馬臺和齊家坪各出土了一件銅鏡。尕馬臺出土的為圓形,直徑9釐米,厚0.4釐米,一面光平,一面飾七角星形紋,其邊緣有一周突稜,原鏡鈕已損,在鏡緣的一側鑽有兩個小孔作繫繩穿掛之用。另一件也為圓形,器形較小,直徑約6釐米,中央附一橋狀鈕,鏡面有光澤。這些銅器的製作多採用冷鍛法,也有的採用單範鑄造與簡單合範鑄造。表明齊家文化發展到晚期已進入青銅時代。(3)墓葬反映出社會的不平等因素的出a,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秦魏家),男性為仰身直肢,女性位左,側身屈肢面向男性;B,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皇娘娘臺),男性仰身直肢位在正中,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C,成年人與兒童合葬墓。D,以人殉葬(柳灣314號墓),墓主為成年男子,仰身直肢平躺於棺內,另有一青年女性側身屈肢置於棺外,並有一條腿骨被壓在棺下,她很可能是為墓主人殉葬的奴隸。e,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的差別懸殊(在秦魏家與大何莊兩地的50多座墓中,隨葬豬下顎骨總數達550多塊,少者1塊,多者達68塊)。這些充分說明了財產的不均和死者生前社會地位差別。

五、長江中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一)以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近年來在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巖等遺址,發現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陶器、磨製骨器和石器,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稻粒及稻的植物矽酸體。這表明當時稻子已經成為人們的食物來源之一,同時制陶術已經為各地的人們所掌握。這對於舊、新石器時代轉變過渡時期的稻作農業起源、陶器出現等學術課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二)以彭頭山文化(湖南澧縣)、城背溪文化(湖北枝城)、皂市下層文化(湖南石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澧縣八十檔發現了彭頭山文化的城址,大致呈長方形,南北殘長一百一十米,寬七十米至八十米。城內分布著成排的房屋,其中有中國最早的高臺建築。城外有一圈壕溝環繞。這座城址可能是中國後來夯土城址的雛形。

(三)以大溪文化(兩湖)、屈家嶺文化(湖北省京山縣)、石家河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石家河文化:a,因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帶。為承襲屈家嶺文化演變而來,年代距今約4600~4000年。b,該文化出現如石家河遺址群那樣的中心聚落,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c,當時的經濟生活以稻作農業為主。d,在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標誌著冶銅業的出現e,琢玉工藝崛起,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f,鄧家灣遺址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鳥、雞、豬、狗、羊、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g,該文化已處於原始社會瓦解階段。

六、長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一)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1、早期文化——馬家浜文化:因浙江省嘉興縣馬家浜遺址而得名。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2.中期文化——崧澤文化:a,因上海青浦崧澤遺址而得名。該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後繼是良渚文化,年代約公元前3800~前3300年。b,居民從事稻作農業,在陶器的羼和料中經常發現稻殼和稻草末。生產工具有穿孔石斧、扁石錛、條形石錛、石鑿、骨鏃、陶紡輪等;晚期出現石犁狀器。c,制陶工藝進步,用慢輪修整陶坯的技術已經普及。d,公共墓地以青浦崧澤和吳縣草鞋山的為代表。墓地中多單人葬,死者一般隨葬工具和陶器,有少數墓還隨葬作為財富標誌的豬下頜骨。晚期階段出現成年男女合葬墓,透露出當時已產生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3、晚期文化——良渚文化:(1)良渚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年代為約公元前3300~前2000年。(2)分布範圍與重要遺址: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地區的蘇南、浙北和上海地區。重要遺址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吳江梅埝、武進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餘杭反山、安溪瑤山、吳興錢山漾等;

(3)文化特徵:a、發達的稻作農業(出土了粳稻和秈稻的實物遺存,還在浙江湖州錢山漾等地發現有花生、蠶豆、甜瓜子等植物籽實。)b,編織、紡織業發達(錢山漾出土整、殘竹編器物200多件,和絹片、絲帶和絲線,是目前中國史前時期最重要的絲織品實物,經鑑定原料都是家蠶絲。)c、史前時代的玉中心:制玉工藝在當時各原始文化中處於領先地位。玉器種類在20種以上,以禮玉為主,有鉞、琮、璧、瑗等,上有精美的紋飾,如饕餮紋、雲雷紋、鳥紋等,主題圖像是具有神靈崇拜含義的神人獸面複合像(「神徽」)。《周禮》:「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璧琮以斂屍」。d、大型貴族墓葬:在浙江餘杭反山墓地、瑤山遺址和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發現顯貴專用墓地。反山墓地是土方達2萬立方米的「土築金字塔」,已清理出11座貴族墓葬,大多有棺槨葬具,隨葬品1200餘件套,玉器佔90%,有玉琮、玉璧、玉鉞等,有的大墓中還出現了殉人。應當是當時的「王陵」。e、祭壇:瑤山發現祭壇遺址,祭壇平面呈方形,由三部分組成:最裡面一部分是一座紅土臺,平面呈方形,東邊長7.60米,西邊7.70米,北邊長5.90米,南邊殘長6.20米;第二部分是紅土臺四周的圍溝,寬1.70—2.10米,深0.65—0.85米。在圍溝西、北、南三面,分別為寬5.70米、3.1米、4米的黃褐色土築成的土臺。檯面上為人工鋪築的礫石。整個祭壇外圍每邊長約20米,總面積約400米,有12座墓葬分布在祭壇的範圍內,隨葬品多為精美的玉器。

(4)所處社會發展階段:一般認為,在良渚文化時期社會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原始氏族制度瓦解,並向文明時代過渡。甚至有學者認為已處在酋邦或古國,處在中國古文明的始創時期。

(二)杭州灣以南的河姆渡文化

1.因在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首先發現而得名。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300年。2、分布範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3、文化特徵:a、發達的稻作農業(稻穀遺存,骨耜,家畜豬等);b、陶器(主要是夾炭黑陶和夾砂紅陶、紅灰陶);c、幹欄式建築(栽樁架板高於地面,大批榫卯木構件)是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點;d、中國最早的水井。4、發現意義: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三)江蘇寧鎮地區的北陰陽營文化1,因南京市北陰陽營遺址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分布在江蘇省寧鎮地區。重要遺址有:江蘇江寧太崗寺、卸甲甸、廟山,江浦蔣城子,安徽滁縣朱勤大山等地。2,文化特徵a、陶器製作處於手制輪修階段,胎壁較厚,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灰陶次之,有少量彩陶,三足器、圈足器普遍。B、石器大都磨製精細,多見舌形穿孔石斧、穿孔石鋤、七孔石刀等。c、制玉工藝較發達,使用蛇紋石、透閃石、石英和瑪瑙石等製成小件裝飾品,有璜、管、珠、墜飾等。d、居址和生產:在北陰陽營遺址東部,發現一處長方形居住面殘跡,面積為7米×5米,有橢圓形大灶坑(或火塘),久經燒用,坑壁堅硬。居住遺蹟附近分布有許多廢棄的灰坑。從大量石器工具和廟山遺址陶器上的稻殼印痕可知,當時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

(四)安徽江淮地區的薛家崗文化1,因發現於安徽省潛山縣薛家崗而得名。新石器遺存分4期,以二、三期最為豐富和有代表性。第三期年代為公元前3200~前3000年。2,陶器以夾砂灰黑陶為主,多為素麵,有少量刻劃紋、弦紋、鏤孔和朱繪。薛家崗二、三期文化與北陰陽營東區的少量墓葬、崧澤中層的同類遺存有較多相似因素,當存在一定的交往和影響。薛家崗四期文化有籃紋鼎、袋足□、蛋殼黑陶高柄杯等,與三期文化明顯有別,相當於龍山文化階段。

七、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

1.因1935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年代距今五、六千年間,相對年代與仰韶文化大致相當。2,文化特徵:(1)以彩陶、「之」字形紋陶、細石器為其基本特徵。(2)動物形象的玉器(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如龍、豬、龜、鳥、蟬、魚等。特別是玉龍,是我國最早的龍的造型。)

(3)遼西東山嘴-牛河梁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的發現,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a,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坐落在山梁頂部中央,是一處用大石塊砌築的祭壇遺址,呈南圓北方、中心兩側對稱的形制。祭壇中出土有許多女性裸像。b,與東山嘴相距僅三、四十公裡的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分布著牛河梁女神廟、積石冢群。女神廟出土大量泥塑人像殘塊,其中最小的如真人大小,大的等於真人的三倍。一尊較完整的人像頭部,五官比例準確,表情生動逼真,為雕塑佳作。女神廟南1公裡的牛河梁第二地點發現一壇四冢。冢都有內、外石牆;冢內若干石棺墓只隨葬玉器。這種大墓往往築於冢的中心部位,上面再積石封土,形成高聳的山頭,以象徵墓主人至高無上的地位。c,意義:紅山文化壇、廟、冢,代表了已知的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它為我們研究中國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材料,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地區。

相關焦點

  • 臺灣南科考古遺址發現稻米育種石器時代就有
    來源:臺海網  臺灣南科考古遺址自二○○○年以來,陸續挖出稻米化石,總計數量將近二十萬顆,研究人員發現,稻米化石年代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到五百年,從最早的大小不一到顆粒愈來愈大,推測石器時代人類已有育種觀念,且連同出土的小米、綠豆等化石,都是當時人類主要植物營養來源。
  • 青塘遺址考古成果是華南新舊石器過渡階段考古的重大新突破
    據悉,遺蹟內被發掘出華南最早的穿孔蚌器與廣東最早的早期陶器,以及廣東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距今1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是華南新舊石器過渡階段考古的重大新突破。上個世紀60年代與80年代,廣東省博物館等單位曾兩次對青塘遺址進行考古調查,未進行過正式考古發掘。為全面了解遺址內涵、建立可靠的地層序列與年代框架,促進華南——東南亞地區新舊石器時代過渡階段諸學術課題的深入探討,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6年至2018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英德市博物館等單位對英德青塘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
  • 石器時代M長毛象怎麼乘坐-長毛象乘坐攻略
    石器時代M是近期上線的一款遊戲,引起了不少玩家的回憶,不過也有不少玩家都在詢問石器時代M長毛象怎麼乘坐,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石器時代M長毛象乘坐攻略。
  • 石器時代M石器百科答案大全 石器百科題目匯總[視頻][多圖]
    石器時代M石器百科怎麼玩?石器百科就是遊戲中的答題玩法,每日都可以進行一次答題,答題可以獲得大量的經驗以及石幣獎勵,小編這裡匯總了石器百科的全部問題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1、玩法概述 石器百科是《石器時代M》中給予玩家了解、遊戲系統玩法的一種途徑,玩家可在活動時間內隨時進入答題界面進行答題,同時還可互相幫助答題。
  • 考古2019︱舊石器考古:新發現層見疊出,探起源精彩不斷
    我國北方中西部分布著廣袤的黃土堆積,這個區域一直以來是舊石器考古的重要區域,以往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古人類遺存出土記錄。2019年,這裡依然產生了大批新的發現,其中遺址類型多樣,時代涵蓋了距今數十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至距今數萬年的晚期。甘肅張家川縣楊上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和動物化石,對於研究中國西部地區早期人類的文化和生存適應方式有著重要的意義。
  • 舊石器與新石器考古差異雜談
    在本科三年級立志考研時,我就確定將來要學習新石器時代考古。念碩士的時候,跟的是李伊萍老師學習新石器時代考古。
  • 石器時代手遊百科答案大全 石器百科答題器
    石器時代手遊百科答案大全,石器百科,看看誰才是石器時代中的指針,可以獲得大量經驗和石幣獎勵,完成答題更能獲得額外的特別獎勵。 問:完成承認意識需要以下哪個道具? 答:A儀之玉 問:以下哪類裝備屬於重裝? 答:B凱 問:被毒蜘蛛咬傷的小孩要用什麼藥才能解讀?
  • 《人類黎明》石器時代新手教程
    石器時代是《人類黎明》中的第一個時代,很多新手玩家剛進入遊戲還不知道怎麼玩,下邊小編就帶給大家「黑暗騎士蓋亞」整理的人類黎明石器時代新手教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類黎明石器時代新手教程「基本來講要知道什麼?」
  • 廣東考古界又一大喜訊!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考古專家介紹,經過三年考古工作,青塘遺址建立起距今2.5萬年至1萬年連續的地層與文化序列,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個重要遺蹟,出土古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動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遺存等各類文物標本一萬餘件。這一考古成果是華南史前考古重大新突破。
  • 《石器時代》1.82版本增開新的伺服器
    《石器時代》1.82版本增開新伺服器 自從這次北京華義開展的「重溫舊夢――免費體驗《石器時代》1.82版」活動開始以來,每天都有大量的玩家加入到這次的回憶之旅來,不論是兩年來一直支持我們的老玩家,還是沒有體驗過《石器時代》1.82版本的玩家們,都以極大的熱情來支持我們。
  • 石器 石器時代 石器ee 人形寵最新解法
    石器 石器時代 石器ee 人形寵最新解法
  • 日本「石器之神」:挖出70萬年前文物被寫入教材,不久讓全國蒙羞
    在日本列島上,最早的人類痕跡大約可以追溯到3萬年至10萬年前,而在約1.2萬年前時,日本進入繩文時代,這個時期的人們製作了陶器並邁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房屋中,並學會了使用打制石器、磨製石器等。
  • 《石器時代》2.5成就料理達人攻略
    快來體驗《石器時代》2.5精靈王傳說公測帶來的諸多精彩內容吧!其中,挑戰廚藝,做出美味可口的料理,這可是對料理達人的重大挑戰!點擊進入《石器時代》官方網站<<<<http://sa.cins.cn 《石器時代》公測活動頁面<<<<http://sa.cins.cn/huodong/gongce 關注《石器時代》騰訊官方微博<<<<http://t.qq.com/StoneAge1 想必各位原始人都知道
  • 《石器時代》極品紅牛三步到手
    還在為《石器時代》「流浪馴獸師」的任務物品而四處瞎忙嗎?其實,只要您找到了任務的關鍵,只需輕鬆三步就能拿到那夢幻的紅牛寵哦!隨著《石器時代》「流浪馴獸師」歡樂活動的持續推進,廣大石灰們對於這一免費獲取極品紅牛「布爾摩」的天賜良機,都表現了濃厚興致。不少石灰憑藉不凡的身手與智慧,已經早早就將「布爾摩」拿到手了,但也有相當部分的玩家卻仍在為奔波。
  • 華義關於石器時代1.82伺服器的聲明
    北京華義「慶祝石器運營兩周年,免費體驗《石器時代》1.82版的活動。」開通了1.82版石器時代伺服器,讓我們所有的新老朋友一起歡聚在石器時代中。同時,也將在此伺服器陸續推出一系列的慶典和回顧活動供大家享受!
  • 中山大學2020年「歷史、考古與文明」研究生暑期學校
    2020暑校工作小組 招 生 簡 章本 次 暑 期 學 校 主 題( 擬 定 )主題一 新石器革命與新石器文化許永傑:嫩江流域的史前漁獵生計——民族考古學的個案研究郭靜云:藍色革命:新石器革命的發生機制與指標問題劉 莉:新石器革命與酒醴麴糵
  • 陳全家教授:我國舊石器考古和動物考古教學科研的耕耘者
    陳全家,1954年生,1978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1980—1981年在北京大學考古學系進修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課程,1992年5—7月在中美田野考古學校進修石器分析和動物考古課程;1978年留校任教,現任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3-29 五年內,廣東考古界第二次獲此殊榮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今天上午11時,被譽為中國考古界
  • 《石器時代M》坐騎怎麼獲取 坐騎獲取方法
    導 讀 石器時代M經典寵物深度還原,萌寵部落誠意奉上!
  • 水龍洞窟大冒險《石器時代》拿海賊王寶藏
    廠商特供稿,以下內容並不代表網易言論經典Q版回合制網遊《石器時代》驚現海賊王的寶藏!一直以來海賊王的寶藏都對原始大陸的原始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各路勇士四處尋找、若要把寶藏據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