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2019︱舊石器考古:新發現層見疊出,探起源精彩不斷

2020-12-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19年中國考古精彩紛呈,成果眾多。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

距今約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是人類起源、演化的最早階段,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時段。數百萬年時光中出現過的人類身影和他們創造的物質遺存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換,大多已灰飛煙滅;那些幸運地保存在古老堆積中的珍貴遺存也因自然作用、人類社會發展建設、戰火等或多或少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然而,考古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通過田野調查與系統發掘,與消逝的祖先直接對話,直面古人類生存與演化的各個細節。因此,對於考古人來說,每一年的發現與研究收穫都是振奮人心的,都值得濃墨重彩地記錄。2019,也不例外!

考古發掘

我國因地形地貌和地質堆積特徵在不同區域各不相同,大致上可分為青藏高原大區、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以及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總體來說,北方地區的舊石器遺址發現的數量相對豐富,其他區域次之,但整個2019年,我國舊石器遺址的發現可以說是遍地開花,自西向東,精彩不斷。

首先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說起。這個地區的舊石器考古發現一直以來數量相對較少,但始終給我們構築了很多的想像空間。早在201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的團隊,在西藏那曲尼阿底遺址的發現了距今4萬年古人類製作的石器遺存,這為我們探討當時古人群遷徙、石器製作技術傳播或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也為我們探索人類在高海拔地區的適應能力、復原高原古環境、氣候提供重要材料。2019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陳發虎院士的團隊將人類進軍高原的時間推進至距今16萬年。團隊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甘加盆地的白石崖溶洞中,發現中更新世古老型智人的下頜骨,古蛋白研究結果表明,其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是青藏高原目前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也是除俄羅斯丹尼索瓦洞之外首次發現丹尼索瓦人個體。該發現為探討東亞直立人、古老型智人、和現代人演化及其相互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

甘肅夏河古老智人下頜骨(張東菊 供圖)

再把視野移向中國北方。我國北方中西部分布著廣袤的黃土堆積,這個區域一直以來是舊石器考古的重要區域,以往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古人類遺存出土記錄。2019年,這裡依然產生了大批新的發現,其中遺址類型多樣,時代涵蓋了距今數十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至距今數萬年的晚期。甘肅張家川縣楊上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和動物化石,對於研究中國西部地區早期人類的文化和生存適應方式有著重要的意義。該遺址也是隴西黃土高原發現的年代較明確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之一。陝西省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位於秦嶺地區的梁山餘脈、漢江右岸第三級階地上,距龍崗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僅3公裡。洞穴中罕見地保留了距今10-1.5萬年間的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該遺址發現的人類化石,具有典型的早期現代人特徵,是中國南北過渡地帶秦嶺地區首次發掘出土的早期現代人化石,為研究秦嶺地區晚更新世晚期的人類體質特徵、現代人在中國境內的擴散與時空分布提供了十分關鍵的材料。山西吉縣清水河流域的東梁峁遺址也有石器遺存發現,包括小型石片製作的刮削器和尖狀器等,出土動物骨骼種類多為中國北方中更新世的常見種屬,反映了疏林草原的生態環境,根據地層和動物群對比推測遺址形成於中更新世早期階段。天津市薊州區的舊石器考古工作持續十餘年,2019新開展工作的朝陽洞遺址填補了天津地區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現的空白,將天津地區早期人類探源研究向前推進了關鍵一步,根據這項發現,我們已經能夠初步構建出天津地區距今10萬年以來舊石器文化編年序列。研究者認為天津北部區域舊石器時代從早到晚存在從大石片工業至小石片工業,仔到以燧石為主要原料的小石器工業,再過渡到細石器工業技術演變過程。

轉向中國南方。整個2019年我國南方的發現雖然從數量上相對較少,但成果則是非常讓人欣喜的,主要指向湖南臨澧縣條頭崗遺址,該遺址在35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發現包括石錘、石砧、石核、石片、工具在內的各種石製品7300餘件,在南方舊石器遺址中較為罕見,其年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期,反映了長江中遊一種新的石器工業面貌,為研究華南礫石石器工業的區域多樣性和古人類的技術演變、適應行為提供了重要資料。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張改課 供圖)

田野調查

上面總結了本年度所有被正式公布的遺址發掘項目,而除了考古發掘項目以外,田野調查也是我們的工作中較為重要的環節,各種形式的考古學田野調查極大豐富了舊石器時代遺址的數量與類型記錄。本年度報導的考古調查工作以黃河流域最為豐富,涇河流域中下遊調查工作新發現晚更新世舊石器地點16處,集中分布在關中平原涇河及支流的黃土堆積上。晉陝峽谷陝西一側延安段新發現5處曠野石器地點,採集石製品556件,部分石製品直接採自於遺址暴露出的黃土地層剖面上,年代約為晚更新世晚期。黃河中下遊之交處的平陸縣複查確認和新發現舊石器時代地點共10處,採集石製品共45件。據地層和石製品特徵推測,這些地點主要屬於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山東棗莊市舊石器考古調查共發現新地點4處,調查共獲得161件石製品,其中近1/3採自地層之中,遺址時代大致為晚更新世晚期。

南方地區的考古調查工作也有一定覆蓋。水陽江是長江下遊右岸的一條重要支流,流域內宣城麻村舊石器遺址經過考古調查與發掘,調查採集石製品71件,發掘出土石製品78件。遺址埋藏於水陽江右岸第二級河流階地的紅色黏土層中,顯示中國南方礫石工業的特點,推測其時代為大致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

古人類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演化,在更新世最後一個階段,在智力水平、認知能力和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和主動利用方面獲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人類社會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而這兩種社會形態之交的轉型研究,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舊、新石器過渡時期遺址在南北均有重要發現,這些發現為探討晚更新世晚期以來現代人行為複雜化以及整個社會複雜程度,系統再現從狩獵採集社會向早期農業社會過渡的歷史進程提供了重要材料,為解讀中國現代人出現與擴散模式、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過程中生計模式的轉變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廣東青塘遺址是華南新舊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典型洞穴遺址,洞穴中發現了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連續的地層堆積,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個重要遺蹟,出土古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動物骨骼及植物遺存等各類文物標本一萬餘件,建立起距今約2.5萬至1萬年連續的地層與文化序列。長城以北壩上高原的河北康保興隆遺址出土了大量細石核、細石葉、石片及動物骨骼等文化遺物,遺址堆積豐厚,出土遺物豐富,初步構建起了壩上地區北部自舊石器時代末期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序列,是本區域考古學文化命名和分期研究的標杆性遺址。

廣東青塘洞穴遺址(劉鎖強 供圖)

研究進展

田野考古是我們對話遠古人類的手段而非目的,將考古材料轉化成科學認識才能體現田野工作的意義。2019年的舊石器考古研究涵蓋了人類起源、石製品分析、製作技術研究、功能分析、模擬實驗、田野工作方法等諸多方面。下面就這些方面進行一個梳理。

近年來,古DNA研究指示現代人和早期智人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存在基因交流,以往古人類起源上的「非洲單一地區起源說」中的「替代」「滅絕」等觀點已無法立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李鋒學者等通過對中國發現的舊石器考古材料研究發現,我國乃至東亞地區,石製品原料特點及開發利用方式、石器製作技術、石製品類型、形態與組合特點、區域文化傳統演變等舊石器文化傳統的重要特徵具有很強的延續性,阿舍利、莫斯特、石葉等典型的歐亞大陸西側典型元素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空間內在東亞出現,可能指示了間或的交流,而非文化上的主流及人群的替代。北京大學王幼平教授也梳理了晚更新世華北地區石片石器發展歷程,探討石片石器與南鄰的礫石工業、與北部邊疆地區新發現的莫斯特文化遺存,以及與更晚來自西北方向的石葉/細石器技術的交流互動,提出石片石器是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發展的主流,亦是追溯該地區現代人出現與發展至關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在諸多古人類製作的石器類中,細石葉是研究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晚期人群行為的重要載體。本年度我國多位學者在這個方面進行了深度探索,探討了細石葉技術與社會組織複雜化早期進程的關係,認為細石葉技術使狩獵採集群體流動性提高,但其攫取式獲食方式迫使人類改變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定居程度提升又導致細石葉技術優勢喪失。相關的社會組織方式轉變是社會組織複雜化的早期階段,或為徹底定居化乃至進入新石器時代提供了基礎。細石葉技術中楔形石核技術的研究格外引人關注,研究者嘗試運用操作鏈的理念,借鑑「概念型版」的思想,建立細石葉技術分類系統,認為楔形石核與錐形石核、船形石核等的區別不僅僅是形態上的區別,而是整個製作理念上的區別,在此基礎上,就細石葉技術在華北的擴散問題略作討論。細石葉工藝起源亦是熱點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陳勝前教授等學者建議未來的細石葉工藝起源研究應該注意釐清概念、明確問題、反思立論前提、拓展範式,從而更好地了解古人行為與古代社會的變遷。

石器功能的判斷一般通過形態分析、微痕分析、殘留物分析、模擬實驗等研究手段。寧夏鴿子山史前遺址發現了大量形態不一、製作精細的尖狀器,研究表明,這些石器的形態特徵可能是適應環境的很好例證。同處寧夏的水洞溝舊石器遺址發現大量白雲巖質的細石葉和石片,通過模擬使用實驗和微痕觀察,發現細石葉適於裝柄使用,以刮、切、削等利用側刃緣的運動方式效率為高,尖部用於加工硬度較低的動植物效果較好。石鏃作為一種投射類工具,國內的模擬實驗研究開展較少,有關學者以山西吉縣柿子灘遺址環境背景和石器原料為參照,通過微痕實驗,發現射擊類帶尖石製品的重複使用情況可以通過微痕進行佐證。

石器製作方法也一直是舊石器考古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砸擊技術是早期人類最基本的剝片技術之一,享譽世界的河北省泥河灣盆地麻地溝遺址中發現大量的相關遺存,結合石器打制實驗,研究者討論了砸擊法的應用方式、經濟效益、產品辨識特徵,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砸擊技術的適用情況,並倡導在以後的砸擊法產品辨識過程中應以各地原料為基礎進行實驗觀察,進而對遺址中砸擊法產品進行對比和辨認。基於模擬打制實驗在舊石器考古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在河北陽原由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辦了「第一屆中國石器打制技術培訓班」,2019年第二屆培訓班移師吉林,學員仍然來自全國各研究機構,以高校教師為主,為舊石器考古研究水平的提高、擴大學科影響力、加強人才儲備提供了重要平臺。

隨著研究手段的發展和研究理念的轉變,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發掘和記錄方法也發生著變化。以往學界曾對於舊石器考古發掘使用的水平層發掘法進行探討,本年度繼續有研究者關注此研究方向,以河北泥河灣盆地東谷坨遺址的新發掘為例,研究者詳細介紹了該遺址發掘和記錄的規則以及具體方法,呼籲建立具有科學性和包容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操作規程,對今後的工作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第二屆中國石器打制技術培訓班(王春雪 供圖)

整個2019年,全國高校相關專業中,十餘位碩、博士的學位論文與舊石器考古相關,研究內容涵蓋了石製品分析、年代學、地理信息、古環境、舊石器遺址保護與利用等方面。

2019年,國務院核定公布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單當中,古遺址167處,其中舊石器時代遺址15處。既有早期發現並開展工作的峙峪、鴿子洞、大巖等遺址,也有近年發現並引起高度關注的尼阿底、通天洞、華龍洞、青塘、磨刀山等遺址。

歲末年初,各省市地區的考古匯報總結會陸續開展,幾乎所有匯報中都有舊石器時代的新發現,較之於二十世紀舊石器研究的清冷局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儘管時值隆冬,但豐富的發現和不斷壯大的研究隊伍,讓我們感受到了舊石器時代考古的春風。

(註:本文涉及的內容均來自學術期刊、報紙、網絡媒體的報導,因本人水平所限,難免掛一漏萬,請讀者包涵。)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5月5日下午,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揭曉。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錄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大學項目負責人:王社江
  • 山大青島校區考古團隊成果 入選今年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原標題:全世界都關注了這件距今1.35萬年的靈井鳥雕( 來源:青島晚報)近日,《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文化遺產研究院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 舊石器與新石器考古差異雜談
    上了博士,隨陳勝前老師學習年代跨度更大的史前考古,再加上博士論文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涉及新舊石器時代過渡時期,因此,舊石器和新石器考古的文獻我都得讀一些。但是主攻方向仍然是新石器考古。 到民大工作以後,開設的《中國考古學(一)》就包括舊石器和新石器兩部分。為了緊跟新材料新研究,仍然保持同時閱讀舊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獻的習慣。
  • 考古人員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地區發現舊石器地點40餘處、洞穴60處
    考古人員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地區發現舊石器地點40餘處、洞穴60處 來源:新華社時間:2020-12-23 09:50:11 近日,考古人員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地區發現舊石器地點40餘處、洞穴60處,採集石製品200餘件。此次發現,為研究中國南北方舊石器文化交流及與環境變化的關係提供了重要材料。「這裡氣候溫暖溼潤,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是古人類生活居住的理想場所。」魯山地區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趙清坡說。
  • 陳全家教授:我國舊石器考古和動物考古教學科研的耕耘者
    他帶領團隊發現舊石器遺址或地點150餘處、近萬件石器,填補了我國多地無舊石器遺蹟的空白,將長白山地及天津等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提早幾萬年或十幾萬年,為我國舊石器考古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學科入門記者:您如何選擇舊石器考古作為自己的教學和科研方向?
  • 陝西這兩項考古新發現被贊「石破天驚」
    近日,素有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陝西的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入選。陝西不僅是唯一成功入選兩個考古項目的省份,也實現了2017年至2019年雙項「三連冠」,妥妥坐實了考古大省的名號。陝西緣何兩項入選?不妨先了解一下。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01 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 中華5000多年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實證夏代存在的信史考古發現是什麼? 「三皇五帝」究竟是確有其人還是神話傳說? …… 這些都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問題。
  • 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青藏高原首次發現10萬年前古人類DNA,神秘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甘南州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研究具有世界性意義。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甘南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和ScienceNews
  • 賀雲翱: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與三位考古大師的殊途同歸
    回看近現代中國考古學史,從王懿榮發現殷商甲骨文,到安特生發現史前仰韶文化,李濟尋找夏墟及夏文化,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組挖掘殷墟遺址,吳金鼎發現龍山文化,施昕更發現良渚文化,蘇秉琦通過陶鬲尋求周文明的來源,直到新中國考古界持續對夏、商、周乃至龍山時代或五帝時代或玉器時代再及仰韶時代乃至國家設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等,展現出一百多年來中國考古學界對國家文明形態起源問題的苦苦求索。
  • 廣東考古界又一大喜訊!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1-10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今天上午公布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廣東考古界又迎來一大喜訊。
  • 重大考古發現!!!
    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我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30年7個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省考古所交出優秀答卷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劉長 圖/主辦方提供 12月8日、9日,「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座談會暨2019-2020年廣東文物考古成果研討會在廣州舉行。廣東省人民政府專門為此次活動發來賀信。
  • 山大青島校區李佔揚教授團隊成果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近日,美國《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入選獲評
  • 考古2019︱兩周考古:都邑遺陳跡,列國傳新奇
    東周2019年涉及三代時期考古的新發現中,大江南北各東周諸侯國的新發現異彩紛呈,格外突出。以下,我將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分別予以介紹。隴東寧縣馬蓮河、九龍河流域的石家-遇村遺址2019年持續工作。東西向楚系墓葬的發現,填補了壽春城戰國中期遺存的空白,為探索壽縣地區戰國早中期的政治格局變遷、文化面貌更迭、地權與功能轉換拓展了認識。魯西南地區的東周時期考古工作近幾年喜訊不斷。滕州大韓墓地在2017至2019年間持續發掘,共清理東周墓葬195座,其中,小型墓葬149座,大中型墓葬46座。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獲"2018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網4月11日訊 近日,備受矚目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在京揭曉,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的廣東英德青塘遺址榮獲「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由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舉辦的評選活動,集中展示每一年中國考古最新成果,呈現中國考古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
  • 考古2019︱隋唐考古:從長安到邊陲,從考古走入隋唐歷史
    【編者按】2019年中國考古精彩紛呈,成果眾多。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
  •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你感興趣嗎?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你感興趣嗎?2017年4月12日,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召開。經過專家評審和投票,陝西省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成功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新華網河南頻道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2020-12-07 08:33:13來源: 鄭州日報  記者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
  • 泥河灣研究中心將建成舊石器考古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對泥河灣盆地2020年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檢查評估—— 泥河灣研究中心將建成舊石器考古人才培養基地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龔正龍)近日,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