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2021-01-10 中國網

     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現代人始祖的生活印記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發掘單位: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南京大學

項目負責人:王社江

疥疙洞遺址文化序列及演進順序清楚。發現了距今10~1.5萬年間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包括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10~5萬年間的關鍵考古資料,填補了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型居址的空白。距今3~2萬年間的早期現代人類化石的發現更為難得,為東亞現代人本土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這些發現為探索中國南北方過渡地帶晚更新世人類文化發展,探討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現代人起源研究等重大課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資料。

疥疙洞遺址近景(西北-東南)

遺址地層堆積(西-東)

第一期石製品

洞外擾亂堆積篩洗出的人類牙齒與頭骨殘塊

第三期動物化石(1.劍齒象與犀 2.鹿科與牛科 3.熊與野豬 4.食肉類)

 

 

東亞玉文化的曙光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發掘單位: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饒河縣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李有騫

最新的考古發現極大豐富了小南山遺址的文化內涵。跨度達15000年的文化遺存對構建黑龍江下遊乃至濱海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意義重大。一片新石器時代早期墓地的發現尤為重要,為研究烏蘇里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形制演變和文化序列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玉珏等玉器的大量出土,為我國玉文化的起源和傳播,以及早期玉器加工技術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新石器時代晚期房址及具有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特徵陶器的發現也豐富了這一時期該地區的文化內涵。

 

2017年墓葬出土的玉環(鄧聰拍攝)

2019年墓葬出土玉器情況

2019年小玉墜出土情況

第二墓區積石堆近景

 第五期的半地穴房址

皇皇巨城 巍巍高臺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發掘單位: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
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

項目負責人:孫周勇

皇城臺作為石峁遺址的核心區,其所帶給世人的新發現不斷刷新學術界的認識,改變了對中國早期文明發展高度的傳統認知。揭露出的中國史前時代最為壯觀的建築群,反映了石峁社會的高度複雜化和強大的組織能力。結構複雜的門址、規模巨大的臺基、氣勢磅礴的石砌護牆、設計精巧的城防設施,以及石雕、陶鷹、卜骨、口簧、玉器等高等級遺物的出土,在中國早期城址中很少發現,也確認了皇城臺宮城的性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臺基上新發現的石雕,其主題和藝術風格體現了石峁遺址與中國史前其他地區乃至更大地域範圍的相互影響,反映了早期文化交流的複雜性和石峁先民的精神層面,對後世也影響深遠。

皇城臺工作區域

東護牆北段上部棄置堆積內出土陶鷹

東護牆北段上部棄置堆積內出土口簧

門址外甕城出土玉鉞

大臺基南護牆11號石雕細部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制的始源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發掘單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項目負責人:秦嶺 曹豔朋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是國內最早發現並確認的史前城址之一,此次發掘進一步確認了城址嚴整規劃的方正格局,尤其是位於城址中軸線上的道路是目前國內經考古發掘確認的最早的城市「中軸線」,城內的高臺式排房建築也以「中軸線」為依據進行規劃設計。發現了完整的早期城市排水系統,是國內首見。龍山道路發現的我國最早的車轍,將車(可能是雙輪車)的起源提早到龍山時代,並與大時代背景下的東西文化交流相吻合,意義重大。這些特點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突出價值。同時也揭示出了龍山時代大背景下廣泛的跨區域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現象,有助於深入認識中原地區文明起源的特徵,對認識國家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城址布局圖

 

中軸線、排房、城內排水布局

 

龍山時期排房F33(上為南)

南城門附近排水設施

龍山時期玉冠飾殘片

 

戰略資源 國家力量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發掘單位:
中國國家博物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戴向明

通過科技檢測可知西吳壁遺址冶銅作坊的產品為純銅,說明該遺址是一處以冶煉純銅為主,兼可製作小型工具的聚落,填補了學界對早期青銅器生產冶煉環節的空白。這是學界首次在鄰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帶發掘專業冶銅遺址,具有重要學術意義。二里頭時期的木炭窯、二裡崗下層冶銅爐,以及二里頭和二裡崗時期的其他冶銅遺物,和先前發現的冶銅遺存一起,豐富了西吳壁遺址的內涵,呈現出一種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冶銅作坊形態,為深入探索早期冶銅手工業技術及生產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開發、利用銅這種戰略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二里頭時期的木炭窯

 

 

二里頭灰坑中出土的銅礦石

 

二里頭時期的鼓風嘴

 

二裡崗上層期冶銅爐殘跡YL1奠基坑內的人骨

 


二裡崗時期的殘爐壁

追尋「玉石之路」的蹤跡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發掘單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陳國科

旱峽玉礦遺址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早期玉礦遺址調查、發掘的重要發現,也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礦遺址。其與馬鬃山徑保爾草場玉礦、寒窯子玉礦遺址的發現,證實了自公元前兩千紀初至公元前後河西走廊西部地區的玉料開採活動,對了解中國西部地區玉料來源、開採玉礦的族群、玉礦採集群體的聚落形態、早晚不同時期玉礦開採者的生產組織和管理模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上述發現也為深入認識早期「西玉東輸」及「玉石之路」的形成,探討中國西北地區古代文化與中原地區和周邊地區的關係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同時,這一發現也為尋找河西走廊北山及祁連山兩地軟玉成礦帶提供了證據,為尋找可能存在年代更早的玉礦遺址提供了線索。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礦坑(K2)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第二地點東部崗哨、礦坑、選料區分布情況(東南-西北)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半地穴式房屋(F5、F6)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F3地面出土山料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出土戈壁料

考古構建最完整的周代封國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發掘單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隨州市博物館
曾都區考古隊

項目負責人:郭長江

曾公求、曾侯寶和曾侯得三組曾侯墓葬及其車坑、馬坑及相關不同級別貴族墓的發掘,彌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缺環,以考古發掘構建了最完整的周代封國歷史材料。棗樹林墓地銅器銘文,涉及曾國族系、官職、音樂,以及昭王南行和東周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政治關係,是理解春秋時期南方地區諸侯國政治、文化、科技的重要資料。曾國歷史從傳世文獻記載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國君世系、社會階層、文化面貌,體現出考古寫史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此外,墓地布局清晰,隨葬品組合較為完整,對研究東周時期曾國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義。出土的大量青銅禮樂器,對於深入探討周代的禮樂文化面貌及其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

 

CK5(曾公求)車坑出土神人馭龍雙通車構件

K3(曾公求)馬坑正射影像

M190(曾公求)編鐘組合

M191(曾夫人漁)槨室正射影像

M191(曾夫人漁)銅禮器組合照

西域孤城 節比蘇武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

發掘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田小紅

石城子遺址是目前新疆地區唯一經考古發掘的文化特徵鮮明的漢代城址,也是迄今新疆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漢代軍事要塞。結合歷史文獻,基本確定為《後漢書》中記載的「疏勒城」。該遺址遺蹟豐富,保存完好,時代特徵鮮明,對研究兩漢時期邊城的規劃提供了參考。遺址位於兩漢時期中原王朝經略西域的戰略孔道,是西域納入漢帝國政治版圖的實證,對於釐清漢帝國在西域軍事防禦體系的構建,深入研究兩漢時期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管轄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遺址全景(自南向北)

城門門道及內側遺蹟俯視

子城內西北部居址(自南向北)

護城壕

窯址和墓葬分布示意圖

高原埋巨室 暗格藏金冠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發掘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王鵬

泉溝壁畫墓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壁畫墓,繪畫技法具有濃鬱的唐風影響,圖像內容又兼具青藏高原遊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彩繪漆棺也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獨特葬具裝飾形式。墓葬內設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沒有發現過類似的先例,暗格中的鎏金王冠顯示墓主人很可能與吐蕃時期當地的王室有密切關係。公元8世紀,青海地區處於吐蕃統治下,豐厚的財富積累和文明發展高度,以及唐朝和中亞地區文化的輸入,對青海地區多民族文化形成了重要影響。該墓葬的發現,對於探討古代漢藏文化融合進程和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墓室內部結構

前室東壁儀衛圖

填土中的殉葬武士「共命人」

暗格木箱內鎏金王冠和金杯

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

沉舟側畔 絲路流光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發掘單位: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項目負責人:孫鍵  崔勇

「南海Ⅰ號」是迄今為止我國所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其沉沒地處在廣東中部通往西部海上交通的主航道上,也是古代中國通往西方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又結構完整的水下遺存,在文物、船體、社會關係、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蘊藏著極其豐富的信息。巨量外銷瓷、大量手工藝製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眾多金銀銅貨幣的發現,顯示了宋代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已涉及到海外貿易體系當中。所有這些,都彰顯了南宋時期海洋活動的繁榮景象,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繁盛的歷史見證。這項工作前後歷經近三十年,從水下調查、整體打撈到發掘保護和公眾展示,是世界水下考古界的經典之作,也見證了我國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壯大的水下考古學科的發展歷程。

2015年底暴露的沉船基本輪廓及各船艙貨物

2019年船貨清理完成再後期處理去掉支護沉箱和船體的鋼梁、鋼管後的正攝影像

桅座


「韓四郎」金葉子 (T0201:0054 )

白釉印花罐及內裝喇叭口瓶(T0402④:0064-0068 )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www.cnmediae.com)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
    5月5日下午3:30,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安徽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不過作為巢湖流域夏文化重要印證,三官廟一直備受關注。從18件罕見青銅器,到三具死因不明的遺骸,再到紅燒土房子,這些都有利地印證了「桀奔南巢」的歷史。
  • 美國考古雜誌公布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古...
    圖片源自蘭州大學微信公眾號蘭州晚報訊近日,美國考古雜誌《Archaeology》公布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國入選兩項。古蛋白分析結果顯示,該化石在遺傳學上與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親緣關係最近,可以確定其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研究團隊因此將其命名為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與此同時,入選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還有中蒙聯合考古隊在蒙古國後杭愛省高勒毛都2號墓地的發現。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5月5日下午,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揭曉。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錄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大學項目負責人:王社江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3-29 五年內,廣東考古界第二次獲此殊榮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今天上午11時,被譽為中國考古界
  • 文物大省名不虛傳:山西又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於2020年5月5日下午揭曉,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成功入圍,這是山西第16次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年度評選。西吳壁遺址是夏商時期的煉銅遺址,也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夏商時期的大型煉銅遺址。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獲"2018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網4月11日訊 近日,備受矚目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在京揭曉,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的廣東英德青塘遺址榮獲「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由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舉辦的評選活動,集中展示每一年中國考古最新成果,呈現中國考古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
  • 陝西省累計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十三五』期間開展主動性考古項目103項、配合基本建設項目540餘項,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處(座)、出土文物4萬餘件(組)。」據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介紹,「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30年來,陝西有26項考古成果入選,約佔全國的1/10,特別是近3年來,連續每年有2項入選。
  •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你感興趣嗎?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你感興趣嗎?2017年4月12日,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召開。經過專家評審和投票,陝西省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成功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新華網河南頻道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2020-12-07 08:33:13來源: 鄭州日報  記者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
  • 河南這4個考古項目,哪個能最終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張弋在過去的2020年,河南考古界可謂是收穫頗豐。這一年的累累碩果,哪些能夠躋身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呢?1月11日,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正式啟動。
  • 英德青塘遺址入圍201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
    文、圖/羊城派記者 陳強 通訊員 黃振生記者從清遠英德市有關部門了解到,在2月19日揭曉的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中,英德青塘遺址入圍終評。據了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始於1990年,是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每年度舉行的活動,被稱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
  •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記者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這隻靈井鳥雕像具有13500年歷史。研究者認為,它的發現將東亞雕塑藝術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
  • 城河遺址入圍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系統發掘揭開...
    ﹙圖片由城河遺址聯合考古隊提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海冰實習生戴中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獲悉,有「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目前進入終評環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等20個項目從全國申報的眾多項目中勝出,入圍終評環節,進而將角逐「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一隻中國小小鳥上榜,外媒公布2020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美國考古學會出版的《Archaeology》雜誌被譽為考古界的重要刊物。日前,這份雜誌公布了「2020年十大考古發現」。咦~怪激動人心的~因為裡面有一個重大發現,來自中國。
  • 美國考古學會評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編譯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員 劉斌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 山大青島校區考古團隊成果 入選今年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原標題:全世界都關注了這件距今1.35萬年的靈井鳥雕( 來源:青島晚報)近日,《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文化遺產研究院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 江蘇鎮江吳國鑄銅遺址角逐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江蘇鎮江吳國鑄銅遺址角逐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發布時間:2017-04-05 17:33:08.0國際在線       4月12日,2016年度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將在北京揭曉。
  • 山大青島校區李佔揚教授團隊成果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近日,美國《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入選獲評
  • 山東大學李佔揚教授團隊考古成果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曲順 通訊員 趙玉潔 李佔揚 青島報導  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鳥身線條簡潔流暢,形態完美,靜中富有動感……12月6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這個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栩栩如生的微型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據悉,這個評選結果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Archaeology》雜誌公布,稱靈井鳥雕是「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河南考古再次以昂揚自信的姿態吸引著全球的目光。  今年6月11日,一個來自中國、法國等的國際研究小組,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公布了靈井鳥雕這項重大考古成果。這個鳥雕具有1.35萬年歷史。研究者認為,它的發現將東亞雕塑藝術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