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大學生「推陶出新」:冀千年彩陶成衣食住行「新伴侶」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11月27日,「推陶出新」甘肅彩陶文化創意產品展在甘肅政法大學舉辦。 魏建軍 攝

中新網蘭州11月27日電 (記者 魏建軍 高瑩)「『推陶出新』把古代圖案與現代元素相融合,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甘肅政法大學副教授海妙說,此次展覽以結合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切合點,讓逐漸消失的彩陶文化重新展現在當代人的視野中,再次感受華夏民族的文化之源。

圖為大學生創作的具有彩陶條紋的杯具等產品。 魏建軍 攝

27日,「推陶出新」甘肅彩陶文化創意產品展在甘肅政法大學舉辦,700餘件文創作品涉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窈窕淑女」的化妝品,也有「陶裡淘氣」的手機飾品,還有「好好吃飯」的鍋碗瓢盆,以及憨萌可食的棒棒糖……這些創意十足的產品,它們身上都印刻著古老的千年彩陶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迄今為止甘肅省發現最多、分布最廣、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約有4000年至5300年,被學術界公認為是與敦煌文化齊名的甘肅兩座文化富礦之一,堪稱民族和世界文化的瑰寶。馬家窯彩陶集雕塑、繪畫、燒制等各種技藝於一體,是物質實用性和精神象徵性的完美結合,獨特的造型能力和表現手法是中國彩陶藝術發展的巔峰。

圖為富有彩陶文化元素設計的抱枕。 魏建軍 攝

談及「推陶出新」,海妙說道,一次上課時,她和同學們一起欣賞彩陶的圖案,發現彩陶圖案展開後是規則的二方連續圖案,看起來就像一個畫卷,是一個滾動的圖案,他們從圖案中發現了很多神奇的味道,圖案的演變從具象到抽象,有立體主義的表現方法,裡面孕育了古人的「生命觀」「宗教觀」「宇宙觀」「哲學觀」「審美觀」……這些圖案深深地吸引著他們去研究去創作。

「中國彩陶是原始社會的史詩,也是中國美術史的開端。」海妙說,在遠古時期,彩陶就是一個重要的藝術品,彩陶上神秘的紋飾圖案,美麗的線條都彰顯著古人的智慧。在彩陶中能夠看到幾千年前古人繁衍生息的生活狀態,能夠看到魚的樣子,鳥的樣子,以及大自然的樣子,當然也能看到黃河浪花的一個美麗瞬間。

甘肅政法大學藝術學院大四學生王博創作的彩陶系列裝飾畫,吸引了不少參觀者,他表示,雖然遠古的彩陶文化已經和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大學生們用現代的手法將其創新在當今生活的各種載體上,除了新奇有趣,也能很直觀地看出畫裡面所要表達的內涵。如果將這些裝飾畫掛在家裡,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讓兒童了解燦爛的彩陶文明。

甘肅政法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許林表示,甘肅地域遼闊,文化深厚,少數民族文化交融。彩陶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一個代表,尤其馬家窯彩陶,是中國陶器裡面的精品。同學們通過自己所學的知識,從圖案、器形中尋找一些變化,融會貫通,創製出了一些獨特的具有當代元素的圖形面貌。也希望這些設計出來的T恤、絲巾、抱枕、杯具、化妝品等,可以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民眾衣食住行的「新伴侶」。(完)

相關焦點

  • 筆畫與色調的奏鳴,藏在甘肅彩陶紋飾裡的奧秘①
    小朋友在展廳探索甘肅彩陶的奧秘甘肅彩陶紋飾裡的奧秘甘肅彩陶紋飾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紋樣,包括植物、動物、人物、景物等;一類是幾何紋樣甘青地區仰韶文化早期彩陶多為盆、缽形器,也有一定數量的壺、瓶。飾彩部位一般在口沿和中上腹部。與大地灣文化彩陶相比質量提升了,彩陶均為泥質紅陶,打磨細緻。大量使用黑彩,常見寬帶紋、直邊三角紋、圓點紋、垂弧紋和魚紋等。
  • 親子彩陶DIY來襲!丨「陶」你所樂,繪你所想!就在本周日
    每天忙碌工作,多久沒有陪伴孩子時光如梭,兒時的記憶是否還記得在這個初秋時節玉山·東魯文苑與你相約"創意彩陶DIY"陪著孩子,越「陶」越開心△示意圖創意彩陶DIY快樂「陶」不出手心每一個孩子都是愛寫愛畫的小天使 彩陶DIY
  • 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覽背景+展覽介紹
    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此後,彩陶廣泛出現於黃河、遼河、長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而黃河上遊甘肅地區彩陶最為發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  甘肅的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歷史悠久,包含了眾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因此多數彩陶展會從考古與歷史角度入手策劃設計。本展覽嘗試換個角度,只將考古與歷史作為時代背景,重點闡釋各個時代彩陶的藝術特徵、演變規律和文化內涵。
  • 古代彩陶主要是生活器具,漢陽陵彩陶的作用卻讓專家大跌眼鏡
    古代彩陶主要是生活器具,漢陽陵彩陶的作用卻讓專家大跌眼鏡 | 文 青衫文齋中華民族的彩陶文化從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就開始了,仰韶文化中最為輝煌的應該是陶器製作技術。仰韶人用木片等工具把粗糙的器具泥坯表面打磨平整,在陶坯上描繪裝飾紋,使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繪製出各種圖案,經過窯火燒制後,圖案就會在紅底上浮現出來,使燒成的陶器更加絢麗。彩陶是仰韶人製作的陶器中最精美器具,充分顯示了仰韶文化的發達。而到了6000年前的半坡文化時,彩陶技術進一步提高,半坡彩陶的圖案主要分為兩大類。
  • 觀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有感
    當漫步國家博物館北區11展廳的「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時,我再一次震撼於古人的偉大創造和審美追求。陶器,是用黏土經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器具。歷史非常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在我國,彩陶大約出現在距今約8000-70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該文化得名於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因此,可以說,甘肅是我國彩陶文化的發源地,我想這也是此次展覽命名為「國色初光」的原因吧。
  • 浙江古陶村探索炭泥經濟 千年黑灰陶研古出新彩
    1.彩陶展品。2.姜子牙介紹炭泥產品。3.王中文製作菜盆。楊振華 攝這個有著數百年制陶歷史的古村,窯火不熄,傳承著3000多年前的原始制陶工藝,而能工巧匠們的創新思維,又激發出土陶新的時代傳奇。  千年古陶今猶在  初冬的暖陽,穿過門框斜照進王中文的老宅。門內,嵌進地面的慢輪陶車,正好沐浴在陽光裡。靠牆而坐的王中文,上身藏在陰影裡,將一坨拍打揉捏好的溼泥,放置到車盤中心。
  • 在國博看展覽|甘肅彩陶科普貼:帶您一睹藏在紋飾裡的奧秘
    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燒制出了中國北方第一批彩陶。之後,彩陶廣泛出現在黃河、遼河、長江等流域的各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而黃河上遊甘肅地區彩陶最為發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甘肅的彩陶文化跨越了5500年,包含眾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
  • 彩陶地母——馬廠型彩陶
    有蛙形圖案的彩陶罐安特生在甘肅和青海,用兩年的時間一共發現了50多處文化遺址,他提出了仰韶、馬家窯、半山、馬廠、齊家文化等分期,為中國古代的陶器提供了多種形式。和半山型一樣,馬廠型彩陶的出土地也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出土於青海省樂都縣的馬廠沿,另一說是出土於青海省民和縣的馬廠塬,現在這兩處都是馬家窯文化的遺址地,大約與半山型同期。馬廠、半山和馬家窯的彩陶同屬於馬家窯文化,是不同的類型。
  • 「陶」出小康好生活
    鬥本才讓說:「從古至今,宗日文化出土的彩陶在製作方式、圖案紋樣等方面都傳承得很好,如果能夠和現代陶藝結合起來,製作成茶具、餐具等日常用品,必定能發展得更好。」作為宗日彩陶製作的代表人,鬥本才讓從成功複製出第一件古陶作品起,再也沒有停下腳步。
  • 七千年前半坡人已經學會燒制彩陶 刻畫在陶器上的符號寓意深奧
    半坡遺址中出土的文物,陶碗,在七千年前,能燒制出如此水平的生活用品,相當厲害了,難能可貴。這個彩陶碗,上面還有魚的圖案,這與當時人的生活方式有關,都是逐水而居,在滻河邊住著,比較喜歡打漁,另外魚可能也是一種圖騰,這是仰韶文明的標誌。還有個彩陶瓶子,裡面可以裝水,瓶口比較小,上面的圖案比較粗糙,和人面魚紋比較來有些單調,就是畫的一些波浪線。
  • 神農耕而作陶:600件彩陶解釋新石器時代情趣
    進去一看,果然不失所望,裡面有兩個大展室陳列著彩陶。別的地方的彩陶不足為奇,臨夏州境內彩陶一定要刮目相看。臨夏有三寶,彩陶排第一。臨夏境內出土的一系列彩陶奠定了它是「早期人類繁衍生息形成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地位。而臨夏不僅有了彩陶之鄉美譽,也證明了臨夏是人類發祥地之一。彩陶出現,把臨夏的歷史提到了5000年前。
  • 甘肅馬家窯:陶藝教育列入校本課程 讓千年文化「活」起來
    如何讓這「沉睡」千年的文化「活」起來,便成為當地每個人值得思考,並付諸於行動的事情。上世紀20年代初,瑞典學者安特生在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馬家窯村發現馬家窯遺址並命名,由此,當地在業內名噪一時,但也引來不法分子的非法採挖,遺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在臨洮馬家窯文化產業園彩陶小鎮上,陶藝設計師藺博連續多年致力於馬家窯文創產品的研發。
  • 海外遺珠:去瑞典發現90年前從臨洮運走的馬家窯彩陶
    於是,從臨洮等地新出土的陶器源源不斷地被送到了安特生面前。但收購陶罐並非安特生的最終目的,他更需要掌握這些器物的出土地。收購陶罐的同時,他也通過當地傳教士的關係打探到了彩陶的出土地點在甘肅臨洮、廣河等地,並於一九二四年夏天開始系統的考察和發掘工作。
  • 古羌人文化標本:千年馬家窯,來這裡看的不僅是文化
    史料考證,馬家窯文化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文化類型,主要分布區域以甘肅中部及青海東部為中心,邊緣地帶延伸到甘肅東部、寧夏南部及四川北部。馬家窯文化仿古彩陶的繪製以毛筆作為工具、以線條作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於墨)作為主要基調。
  • 新歷史課本中的甘肅
    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全國高中生統一使用學習的新歷史教科書。新課本展現出許多新的歷史特點。而關於課本中的甘肅形象,新課本雖用不多的筆墨,卻十分巧妙地展現了發生在甘肅這四十三萬多平方公裡大地上的兵家徵戰、商旅往來、文人吟詠,歌舞觥籌的歷史……細心閱讀,每一粒塵沙都會有歷史的迴響,能夠感受到甘肅這片熱土對於中國歷史的貢獻所在。
  • 彩陶上的樂和舞
    囿於他當時所具有的彩陶知識,以及他以歐洲人的習慣性思維,認為這些陶器的原生地是小亞細亞的安納託利亞,是從西往東傳播到中原地區的。因此,他溯著黃河來到蘭州尋覓,最後來到了臨洮,終於在馬家窯村發現了一大批彩陶,時間要晚於仰韶文化,他把它們命名為馬家窯文化。在經過中外學者幾十年的後繼研究之後,終於認定中國的彩陶是土生土長的文明,並不是從外國傳播過來的。
  • 「彩陶之路」與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7]嚴文明.甘肅彩陶的源流[J].文物,1978(10):62-76.[8]陳戈.略論新疆的彩陶[J].新疆社會科學,1982(2):77-103.[9]韓建業.新疆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文化的分期和譜系[J].新疆文物,2005(3):91.[10]韓建業.論早期中國文化周期性的「分」「合」現象[J].史林,2005增刊:65-71.
  • 看安特生提出的中國彩陶「西來說」如何被推翻
    時光回到100年前,也就是安特生發現仰韶彩陶的時間。安特生認為如果仰韶彩陶「西來說」要成立, 那就一定會在中國的新疆、青海、甘肅等地留下傳播痕跡。上面的六期的順序不是打錯了,而是安特生心目中時間早晚就是這樣,他認為齊家文化早於仰韶文化;而且安特生認為,沒有圖案的單色陶比彩陶出現的時間要早。
  • 武威市博物館舉辦《我和彩陶有個約會》青少年社教活動
    甘肅素有「彩陶之鄉」的美譽,武威也出土了較多的彩陶,它們大多器型完整紋飾獨特,閃耀著文明的曙光。8月2日,來自我市多所學校的20多名青少年在家長的陪同下走進武威市博物館,參加了以《我和彩陶有個約會》為主題的青少年社教活動,共赴一場與彩陶的千年之約。
  • 原始彩陶上跳躍的圖案藝術
    彩陶是我國原始繪畫藝術的經典之作,在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陶器,首次脫離磨製自然工具的時代,邁向了文明的新石器時代。隨著彩陶工藝的完善,產生了繪畫的雛形:彩陶圖案。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結束了穴居野外的生活,建造出了原始的房屋,形成了原始的村落建築群。集體勞動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豐衣足食的原始先民們開始有了審美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