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發展成畜牧,採集發展成農耕成為新石器時代顯著標誌

2020-12-25 AUniquePig的歷史

在前面敘述的文章中,我們已經知道,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18000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後進入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家把陶器的出現作為新石器時代的開始,農業的發現是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

新時期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示意圖

新石器時代文化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以不同的方式命名為以下幾種文化:

1、約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我國長江流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得名。

2、約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4900年,華北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河南裴李崗文化 。

3、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100年,武安慈山文化我國最早培植粟和飼養家畜的文化 。

4、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4400年,黃淮地區青蓮崗文化,大汶口文化的一個源頭。

5、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4400年,山東滕州北辛遺址,大汶口文化的直接源頭。

6、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4800年,遼寧瀋陽新樂文化,發展煤精工藝 。

7、約公元前5000年,陝西華縣老官臺文化,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先聲。

8、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300年,陝西西安半坡類型文化,屬於仰韶文化一期 。

9、約公元前4700年—公元前3200年,太湖地區馬家浜文化。

10、約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3600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新石器時代最大聚落。

11、約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4000年,河南安陽後岡類型遺址,屬於仰韶文化二期。

12、約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山東大汶口文化,發現圖像文字和輪制陶器。

13、約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600年,廟底溝類型是仰韶文化的繁榮期。

14、約公元前3500年,內蒙古與河北交界地區的紅山文化 。

新石器時代農耕

15、約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600年,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彩陶紡輪 。

16、約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太湖地區良渚文化,發現絲織品。

17、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用泥條盤築手製法製造陶器。

18、約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西藏卡若遺址 。

19、約公元前3000年,遼寧女神廟遺址,發現裸體女神陶像。

20、約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山東龍山文化黑陶是顯著特色 。

21、約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 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墓葬中出現明顯等級差異。

22、約公元前2150年—公元前1870年,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和淮陽平糧古城遺址。

23、約公元前2000年,甘肅、青海境內的齊家文化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是原始社會的繁榮期並向有階級社會過渡。

新石器時代農耕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布我國各地,不同區域不同年代不同的文化類型。這為我國奠定發展成為農耕文明國家進行探索中,狩獵發展成畜牧,採集發展成農耕是這個時代顯著的標誌。

相關焦點

  • 《極簡人類史》大歷史角度了解採集狩獵時代、農耕時代、工業時代
    以前我們看過的歷史書,也把人類歷史分成不同的階段,但這些分法多少都有一點爭議,這本書裡邊,克裡斯蒂安是按照「生產和生活的方式」,把人類歷史分成三個階段:採集狩獵時代、農耕時代、工業時代。這麼劃分的依據是什麼呢?克裡斯蒂安回答說,是根據社會「複雜性的不斷提升」,注意,這也是他的「大歷史」研究法的主要視角,或者說,他認為歷史是按照這個邏輯來發展的。
  • 歷史:新石器時代
    導語:在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們對久坐逐漸交換它們的覓食生活技能。他們為農業訂購農場,並用野生動物製作寵物。他們也開始生活在更大的社區,以及他們的寵物。綿羊和山羊不只是提供牛奶和肉類。例如,你的外套被製成衣服。
  • 揭秘上宅文化:北京新石器時代代表 先民無差別居住
    陳列館的前言是侯仁之先生撰寫的:「以上宅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與陳列在周口店龍骨山的舊石器文化,東西輝映,生動地體現了首都北京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北京地區首先被發現有原始農業興起的上宅文化,可以看作是北京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  早在50萬年以前,已有北京猿人舊石器文化開始出現在今城西南的周口店,距今約一萬年,又有新石器文化陸續出現於昌平雪山、房山鎮江營和平谷上宅等地。
  • 新石器時代中原農耕文化的擴散與漢藏語系北方起源說
    來到北方的先民之後發展出現代漢族,而到達青藏高原的先民則與先期來到這裡的棕色人種融合,成為現代藏族人的祖先。漢藏語系南方起源說所對應的基本就是這一情況,這也可以從一些考古發現中獲得支撐,證明確實有先民是從西南地區來到青藏高原的。
  • 古代埃及文明的產生與發展
    遠在舊石器時代,非洲北部已有居民。當時,北非氣候溫和溼潤,雨水充足,居民以漁獵和採集為生。大約在一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退去,北非逐漸變為乾旱地區,於是居民便陸續遷到尼羅河兩岸。後來他們在這裡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農耕生活,並進而創造了銅石並用文化。古埃及文明從此開始。
  • 【量化歷史研究】冰河世紀的試煉:新石器時代農業起源的經濟學解釋
    在這些答案中,目前比較發展經濟學文獻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超長期的人類遠古歷史,試圖尋找這種不平衡發展的「深度根源」。 在這些遠古歷史因素中,現有的文獻已經發現「新石器革命」(Neolithic transition)是一個影響人類長期發展和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 人類歷史上的10大發明,沒有任何一個都不能發展到今天
    此後,石器成為了人類的主要使用工具,經過了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磨製石器)兩大階段。石器不僅成為了人類最早的武器,還成為了最早的狩獵工具。2,人工取火火是文明的象徵。中國古代有「鑽木取火」的故事,古希臘有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的故事。有了火,使得人類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變革。
  • 萬物之靈的崛起點,我們的祖先甩開猴子和猿的時代-新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是人類開始自身的最原始的時代,在漫長無際的原始時代裡, 人類用智慧的雙手製造了最簡單粗糙的石器工具,從此人類開始成為地球的主人,奠定了後來歷史發展的基礎。人類最初使用的工具是用石頭製作的,後來才發明了銅和鐵等金屬製品。
  • 新石器時代|長江上、中遊地區
    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一直是很多學校考研筆試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同學們一直以來的複習難點。
  • 繞了一大圈人類又回到了狩獵時代口耳相傳的信息傳播通道中
    傳播現象是貫穿到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一個現象,人類社會的進步無不隨時凝結著傳播的力量,體現在傳播技術的演化上。再接下來美國蘋果公司的賈伯斯把手機與電腦合二為一,硬是造出了別人無法想像的智慧型手機,從此人類進入了自狩獵變農耕,又由農耕變工業,再由機器與人分離變成機器與人合二為一的第三次飛躍時代,以個人為中心傳播時代開始了,幾乎全球現在每人一部智慧型手機,只要粗通文墨,有新聞眼,每個人都成了新聞傳播中心,自媒體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應運而生,個人的傳播中心就是自媒體。
  • 中國古代的農耕方式—歷代人民的心血
    但原始社會佔據人們日常生活主要部分的還是傳統的採集和狩獵,農耕定居的思想並沒有深入人們的觀念,走到哪,便生活到哪,居無定所。景頗族是中國古代最早實行刀耕火種的民族之一。商周時期商周時期,石器製作的耒、耜成為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用於耕作中翻整土地,使土質鬆軟,便於播種莊稼,達到耕種的目的。
  • 考研乾貨 | 中央民大文博,新石器時代考古(上)
    磨製石器;陶器-泥條盤築法;墓葬-甕棺葬;農業和畜牧;定居的生活方式早期:距今約12000年-8000年中期:距今約8000年-5000年晚期:距今約5000年-4000年1.時間:距今7400-69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後段文化
  • 印第安人固守農耕,擅長狩獵,用獸皮偽裝自己捕獵
    他們的生活方式各異,有定居的農業部落,固守農耕;也有遊牧部落,他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物質文化財富和傳統的風俗習慣。第一、印第安人擅長狩獵,用獸皮偽裝自己捕獵印第安人狩獵地域分布主要在大平原區、東部的森林、加利福尼亞沿岸和阿拉斯加地區。他們狩獵的方式很原始也很獨特。
  • 中國傳統文化走過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逐步形成了自身顯著的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它產生於「人猿相揖別」的遠古時代,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風雨雨、坎坷曲折,匯聚了條條溪澗、千溝萬壑,終於形成了洶湧澎湃、一瀉千裡的巨浪波濤。她從孕育起源到雄強博大,走過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並逐步形成了自身顯著的特徵。
  • 遼金元漢化的縮影:那些馬背上的民族,是如何接受農耕文化的?
    一、遼西夏時的農耕區 《遼史》記載;「長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以食,車馬為家。」文獻中的這句說就是宋遼時代農牧業分界線的一個基本概述。這一時期由於胡漢雜居的局面開始形成,北方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關係也變得越發密切,這樣的情形已經不同於西漢與匈奴時的對峙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