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農耕方式—歷代人民的心血

2020-12-18 丫丫讀歷史

刀耕火種

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的農業是曾是不斷遷移的、沒有固定的地方,後期才定居下來進行農耕,主要的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種:就是用石器砍伐樹木的枯枝和根莖,並將其曬乾焚燒後得來的灰燼撒到土地上,給土地增肥,從未而能夠進行種植。但原始社會佔據人們日常生活主要部分的還是傳統的採集和狩獵,農耕定居的思想並沒有深入人們的觀念,走到哪,便生活到哪,居無定所。景頗族是中國古代最早實行刀耕火種的民族之一。

商周時期

商周時期,石器製作的耒、耜成為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用於耕作中翻整土地,使土質鬆軟,便於播種莊稼,達到耕種的目的。之後隨著農業的發展,耒、耜發展成犁,更好地進行土地翻整,農業生產的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開始逐步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人們對自己的衣食住行有了新的改觀,安居樂業成了人們生活中一種新的觀念。在上周時期,畜牧業開始發展起來,並且開始了人工養淡水魚。

春秋戰國時期

鐵犁牛耕

鐵犁牛耕是我國古代農業的最主要生產方式,在春秋戰國的時期開始出現。牛耕技術的使用,是人類社會從原始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的一個標誌;而冶鐵技術的提高也加快了鐵犁的普及程度。鐵犁牛耕地耕作方式不僅僅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也加快了井田制瓦解的過程。在漢代時期,鐵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更加有利於農業的生產。

漢代

耬車和壟作法

耬車是一種畜力條播機,是西漢時期的趙過發明的農用工具,至今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使用歷史西漢趙過作耬,可以用來播種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

壟作法,是西漢時期漢武帝讓趙過漢武帝總結西北地區的抗旱經驗所推廣的一種耕作方法,也成為代田法。通過在地裡開溝作壟,第一年在溝中種植作物,在壟上種草積肥;第二年在壟上種植作物,在溝上種草積肥,這是低作與高作的結合,依次交換進行耕種。這種方法不僅僅能夠讓土地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肥力,同時也能夠防住風災和旱災,高效安全地利用了土地,穩定了歷年來農作物的產量,增強了西漢的經濟實力。但壟作法實行起來要求較高,需要在大規模的農田內才可以實行,而古代大部分農民都是擁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土地,滿足不了條件,因為壟作法並沒有被採納使用很長時間。

三國時期

龍骨水車在東漢開始出現,三國時期的馬鈞對此進行改進,並更好地運用於農業生產當中龍骨水車一般稱為「翻車」,也有人稱為「水車」。這是一種通過排水進行灌溉農田的機械裝置。因為它的形狀就像龍的骨骼一樣,所以被人們總稱為「龍骨水車」。最初的水車是靠人力進行轉動,費時費力,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高,後來經過人民的不斷探索和改進,水車逐步擺脫了人力和時間的束縛,開始轉向物力、風力和水力。現在的水車一般不再用於農田的生產,但具備了一種觀賞價值。

唐朝

唐朝時期人們發明了曲轅犁。曲轅犁,又稱江東犁,曲轅犁由11個用木頭或金屬製作的部件組成。曲轅犁一直沿用至清朝。曲轅犁採用機引鏵式犁的方式,與傳統的犁有這很大的不同,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畜力。

晚唐出現的江東犁,標誌著我國耕作農具的成熟,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筒車

筒車與龍骨水車功能相類似,它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灌田的工具。筒車可以利用湍急的水流轉動車輪,使裝在車輪上的水筒,自動戽水,提上岸來進行灌溉,擺脫了對人力的束縛,可以用水力進行替代,在一些比較落後的地方,技術沒有那麼發達,有時也會用牲畜進行拉力。

相關焦點

  • 農耕文明和商業文明,生存環境,形成中西方各相異趣的經濟模式
    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中西方各民族最初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形成中西方特定的文化形態、民族精神。華夏土地上的農耕文明東方文明,發源於在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帶和衝積平原上。廣袤的國土面積,豐富的河流,以及適宜的氣候溫度,使得中國誕生了農耕文明。
  • 走進中國稻米博物館 弘揚農耕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中國江蘇網訊 20日上午,2019年「感知廬江」主流網絡媒體行採訪團一行走進廬江縣「中國稻米博物館」,回顧農耕文化歷史、感受稻米文化魅力。一篇《稻米賦》,為歌頌歷代以稻米為事業而奮鬥的人們所寫,由廬江本地名人徐子芳撰文,博大的意境給人以宏偉壯闊之感。  稻米除了作為飲食之外,還有其他功用,釀酒、製糖,水稻的稻殼和稻草也是非常好的牲畜飼料,還可以作為造紙原料、編織材料等。此外,把糯米湯與普通石灰灰漿混合起來,便成了「糯米灰漿」。
  • 黃岡師範學院:大別山農耕文化博物館
    大別山範圍大別山地區人口的遷徙促使這裡成為江淮文化、吳越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集中交匯之地,也孕育了多種多樣的傳統生活方式。勤勞的人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當中創造了與生活相適應的生活用具。石器、陶瓷、植物類編織、起居日用、居家家什等。傳承流布於鄉野村居的千家萬戶之中,無不閃耀著傳統生活民俗的智慧和勤勞。
  • 【通史複習】中國古代明清史
    後來,地方上臨時派遣的巡撫成為地方最高長官,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二、古代中國加強君主專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權:在古代中國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中,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廢除。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①分割相權。
  • 中國唯一的歷代家書固定陳列——中國傳統家書展!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是以歷史文物、藝術作品和學校歷史並舉,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展館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自建館以來,館內藏品數量及種類不斷豐富,展覽也不斷增設。該展展出了北部中國出土的部分歷史文物,以小見大,以點聯面,使觀眾從古代中國北方燦爛的民族文化中,了解中原與邊疆的密切關係,了解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歷史貢獻。沈鵬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行草書法大家,亦是著名美術評論家、詩詞作家和編輯出版家。展出的35幅書法作品皆為其不同時期重要代表作,使廣大書法愛好者不出校門即可觀摩名家珍品。
  • 在中華農耕文化中感悟勞動之美
    從採集、漁獵,到農耕種植,華夏先民在漫長的農耕時代所開展的農業勞動,無不體現著人們對勞動美、奮鬥美的追求。這樣一種奮鬥之美集中地體現在農具、田園詩、農諺、民俗節、地方廟會、戲劇等農耕文化的各項載體之中。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承文明,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本好書
    至於文學常識,這是古代文化最燦爛的瑰寶,直到今天,閱讀古典作品,分析探究古代文人的思想和創作手法,仍是一門很大學問,學習古人寫詩、填詞、作曲,更是文人們附庸風雅的一種娛樂方式,是對歷代文化的一種膜拜,更是吸取精神食糧的途徑。看懂,讀懂,才能更好的從古代文化中吸取營養。
  • 智利天主教大學舉辦中國歷代錢幣展
    新華網聖地牙哥9月28日電(記者王洋)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同時向智利人民介紹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由智利天主教大學和中國駐智利大使館聯合舉辦的中國歷代錢幣展28日在天主教大學中央禮堂開幕。  中國駐智利大使李長華在開幕式上說,錢幣發展史與錢幣文化是中國全部歷史發展的脈絡,它展現了中華民族各個歷史階段的過程。
  • 大型通志《中國長城志》編後:長城是什麼
    ,從公元前7世紀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修築,到公元17世紀清王朝停止修築,前後修築2000餘年,分布在中國北方15個省市,總長度10萬裡以上,是世界上修築時間最長、地域分布最廣的古代建築遺存,是中國古代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長期衝突和交流的歷史見證,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象徵與勤勞智慧的偉大結晶。
  • 少年習農耕文化,傳承中華文明——記良田小學五(1)、三(1)中隊參觀學習涇龍小學「農耕文化」活動
    時值寒冬,為增進學生對學校二十四節氣課程之「大雪」節氣的感受,加深學生對二十四節氣和天氣、尤其和農耕的密切關係的認識。12月8日,良田小學五(1)、三(1)中隊5位老師,99名學生伴著一絲難得一見的陽光味道,徒步5公裡至銀川市金鳳區青少年農耕文化教育實踐基地——涇龍小學參觀學習農耕文化。
  • 220幅陝西古代城市圖被整理 歷代都城都有軸線
    華商報記者日前獲悉,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專家團隊,通過對古代陝西70多個府州縣歷史研究,整理出了220幅古代城市圖,見山見水的人居環境營造理念其實早在古人那裡已得到實踐。  陝西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有特殊地位  「西周的鎬京孕育了中國城市規劃制度,這一制度在秦漢時期得到繼承發展,至隋唐時期發展成熟並走向世界。」
  • 古代農政的開拓者,徐光啟和他的《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總結了我國歷代農學著作和明代的農業生產經驗,並吸收了西方科學技術編著而成的。全書六十卷,十二大目,約五十多萬字。前三卷講「農本」,記述了歷代有關農業生產、農業政策等。接下來的「田制」,包括了徐光啟對古代土地制度研究的心得和古代農學家關于田制的論述。在「農事」目中,收集了我國古代各種耕作方法以及有關農業與季節、氣候的知識。
  • 《風雨平生》連載(十七):《歷代文選》的編注
    因為當時就是讓我講大一國文,大一國文主要的內容就是古代的散文。所以我先著手編了一個《歷代文選》①。《歷代文選》的選目基本上是由我擬定的,然後全教研室同志一起討論確定。這部書的注釋體例也是我定的,是由作者小傳、題解、散文正文和注釋這幾個部分組成的。
  • 從古代至今 書畫交易方式的變遷
    原標題:從古代至今 書畫交易方式的變遷  原標題:從古代至今 書畫交易方式的變遷   古代書畫進入市場交易至少始於唐代。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就提及有「董伯仁、展子虔、鄭法士、楊子華、孫尚之、閻立本、吳道玄屏風一片,價值二萬金,次者售一萬五千。」
  • 名師課堂|基於唯物史觀體系的高三《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備課
    人民版必修Ⅱ專題一第4課《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承上啟下,既是整個專題一的總結與提升,又是專題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興起的鋪墊,還可聯繫專題三的改革開放政策,及必修Ⅰ專題一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必修Ⅲ專題一第4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人物模塊的康熙帝;遺產模塊平遙古城的晉商及票號、皖南古村落的徽商等。同時,該課的概念和結論多而且理論性強,力求提綱挈領,觸類旁通,對教學頗有挑戰。
  • 上海博物館是世界聞名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之一
    上海博物館是世界聞名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之一,始建於1952年,位於人民廣場的新館,建成於1996年 。 新館建築有方體基座,巨型圓頂及拱形出挑組成,形如銅鼎,暗合中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南門兩側八尊漢白玉雕塑,極具莊嚴雄渾之氣 。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珍貴文物13萬件 。
  • 七夕的味道:千年中國,農耕的味道
    它反映的是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屬於民俗範疇,基本等於我們現在的段子我們看看七夕這個故事,看看應該把它進行如何劃分。,所反映的就是農耕時期的社會生活。其實哪朝哪代都沒有頒發正式文件說七月初七是個什麼什麼節,這個節,是被段子手們給確定下來的事情走到今天,當今的段子手們更聯合起商家們把這天給整成了個「情人節」,突然間,感到味兒變了七夕的味道,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味道說今天的段子手們把個七夕節牽強附會成一個中國的
  • 《北京城: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後結晶》
    《北京城: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後結晶》 發表時間:2018-11-12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18年9月「中國好書」  《北京城: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後結晶》  朱祖希 著,北京市西城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正陽書局
  • 你與古代「學霸」有啥淵源?「歷代進士登科資料庫」科博館上線
    6月23日,大數據下的博物館運營與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科舉博物館與中華書局合作籤約儀式在夫子廟科博館舉行,專業在線資料庫產品《歷代進士登科資料庫》項目正式在科博館啟動,市民和觀眾可盡情查詢歷代進士們的「前世今生」,利用大數據讓科舉文化「活」了起來。
  • 盆地意識與農耕文化
        日本四周環海,除豐臣秀吉時期有群海盜在中國沿海剽掠,整個德川幕府時期與滿清一樣,閉關鎖國,何曾有半點海洋意識!中國和日本就守在西太平洋,發現白令海峽的卻是從老遠的歐洲跑來的俄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