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火種
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的農業是曾是不斷遷移的、沒有固定的地方,後期才定居下來進行農耕,主要的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種:就是用石器砍伐樹木的枯枝和根莖,並將其曬乾焚燒後得來的灰燼撒到土地上,給土地增肥,從未而能夠進行種植。但原始社會佔據人們日常生活主要部分的還是傳統的採集和狩獵,農耕定居的思想並沒有深入人們的觀念,走到哪,便生活到哪,居無定所。景頗族是中國古代最早實行刀耕火種的民族之一。
商周時期
商周時期,石器製作的耒、耜成為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用於耕作中翻整土地,使土質鬆軟,便於播種莊稼,達到耕種的目的。之後隨著農業的發展,耒、耜發展成犁,更好地進行土地翻整,農業生產的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開始逐步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人們對自己的衣食住行有了新的改觀,安居樂業成了人們生活中一種新的觀念。在上周時期,畜牧業開始發展起來,並且開始了人工養淡水魚。
春秋戰國時期
鐵犁牛耕
鐵犁牛耕是我國古代農業的最主要生產方式,在春秋戰國的時期開始出現。牛耕技術的使用,是人類社會從原始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的一個標誌;而冶鐵技術的提高也加快了鐵犁的普及程度。鐵犁牛耕地耕作方式不僅僅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也加快了井田制瓦解的過程。在漢代時期,鐵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更加有利於農業的生產。
漢代
耬車和壟作法
耬車是一種畜力條播機,是西漢時期的趙過發明的農用工具,至今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使用歷史西漢趙過作耬,可以用來播種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
壟作法,是西漢時期漢武帝讓趙過漢武帝總結西北地區的抗旱經驗所推廣的一種耕作方法,也成為代田法。通過在地裡開溝作壟,第一年在溝中種植作物,在壟上種草積肥;第二年在壟上種植作物,在溝上種草積肥,這是低作與高作的結合,依次交換進行耕種。這種方法不僅僅能夠讓土地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肥力,同時也能夠防住風災和旱災,高效安全地利用了土地,穩定了歷年來農作物的產量,增強了西漢的經濟實力。但壟作法實行起來要求較高,需要在大規模的農田內才可以實行,而古代大部分農民都是擁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土地,滿足不了條件,因為壟作法並沒有被採納使用很長時間。
三國時期
龍骨水車在東漢開始出現,三國時期的馬鈞對此進行改進,並更好地運用於農業生產當中龍骨水車一般稱為「翻車」,也有人稱為「水車」。這是一種通過排水進行灌溉農田的機械裝置。因為它的形狀就像龍的骨骼一樣,所以被人們總稱為「龍骨水車」。最初的水車是靠人力進行轉動,費時費力,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高,後來經過人民的不斷探索和改進,水車逐步擺脫了人力和時間的束縛,開始轉向物力、風力和水力。現在的水車一般不再用於農田的生產,但具備了一種觀賞價值。
唐朝
唐朝時期人們發明了曲轅犁。曲轅犁,又稱江東犁,曲轅犁由11個用木頭或金屬製作的部件組成。曲轅犁一直沿用至清朝。曲轅犁採用機引鏵式犁的方式,與傳統的犁有這很大的不同,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畜力。
晚唐出現的江東犁,標誌著我國耕作農具的成熟,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筒車
筒車與龍骨水車功能相類似,它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灌田的工具。筒車可以利用湍急的水流轉動車輪,使裝在車輪上的水筒,自動戽水,提上岸來進行灌溉,擺脫了對人力的束縛,可以用水力進行替代,在一些比較落後的地方,技術沒有那麼發達,有時也會用牲畜進行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