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政的開拓者,徐光啟和他的《農政全書》

2020-12-22 奇哥愛歷史

由於成績卓著,崇禎皇帝提升徐光啟為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朝廷機務,這使他有了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可惜的是,這時他已年逾古稀,加之受到庸儒貪鄙的大臣溫體仁、周延儒的排擠,使他不能有所作為,第二年就抑鬱病死,享年七十二歲。

徐光啟治學的範圍很廣,包括數學、天文、曆法、地理、水利、火器製造等許多方面,一生著作達六十餘種。他所譯著的《勾股義》、《古算器識》等書,使我國數學由傳統的籌算、珠算過渡到筆算。他和熊三拔合譯的《泰西水法》,和利瑪竇合譯的《測量法義》,在水利、天文學方面,都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但他成就最突出的,則是在農業科學方面,這方面的成就又主要體現在他所編著的《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總結了我國歷代農學著作和明代的農業生產經驗,並吸收了西方科學技術編著而成的。全書六十卷,十二大目,約五十多萬字。前三卷講「農本」,記述了歷代有關農業生產、農業政策等。接下來的「田制」,包括了徐光啟對古代土地制度研究的心得和古代農學家關于田制的論述。在「農事」目中,收集了我國古代各種耕作方法以及有關農業與季節、氣候的知識。「農器」目用圖錄形式介紹了農業耕作和產品加工的工具。還用圖譜介紹了灌溉工程和水利機械,並介紹了西洋水利法。最後的「荒政」目,則詳細考察了歷代救荒政策和措施,總結了勞動人民向自然災害作鬥爭的經驗;還考察了如何利用野生植物的問題。

總之,《農政全書》集中了我國古代農書的精華,總結和發展了歷代勞動人民的生產技術和經驗,注入了徐光啟畢生研究的心血和見解,因此被譽為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和漢代的《泡勝之書》、後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宋代陳芽的《農書》、元代王禎的《農書》,合稱為我國古代「五大農書」,受到人民的高度評價。徐光啟不愧為我國古代偉大的農學家,又是最早把西方近代科學引進我國的先驅者。

徐光啟逝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禎七年(1634年),一位四十八歲的舉人來到江西分宜縣,擔任縣學教諭(校長)。他的名字叫宋應星,又名宋長庚,是南昌府奉新(今江西省奉新縣)人,出生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宋應星自幼聰明好動,酷愛科學技術。二十八歲時,他和哥哥宋應升一同考中舉人。後來五次進京應試,都沒有考上進士。但五次南北往返的長途之行,卻使應星大開眼界,獲得了大量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實際知識。他逐漸產生了要把這些生產經驗和科技知識加以總結的念頭。

按照明代科舉和官制,舉人是不能一下就做知縣、知府之類的行政官員的,因此,宋應星只被錄用為縣學教諭。分宜縣學只有三十來個學生,卻有三位教師。教師工作不算忙,有很多閒暇時間。宋應星便利用這難得的機會,一面鑽研歷代科技成果,一面探索當時手工業和農業的生產技術,並且動手著述。經過四年的努力,他的著作完成,取名《天工開物》。宋應星認為:世界上的資源是大自然造就的,這就是天工;而自然資源必須經過人類的開發、加工,才能成為人類所需要的東西,所以他把自己的新作取名《天工開物》。

相關焦點

  •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農本」思想下的災害防治手冊
    導語: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我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其所提倡的「農本」思想,以及書中詳盡的災害防治措施,將它視為「農本」思想下的災害防治手冊毫無為過,讓我們一起來走進並了解這部中華文明「農學」史上的農學巨著。
  • 徐光啟《農政全書》最早版本(圖)
    圖為華農農史館藏書《農政全書》。記者 駱昌威 實習生 羅知鋒 攝  華南農業大學的農業歷史遺產研究室,有自己的圖書館,內藏3萬多冊古裝線書,儼然一個農史館。這裡藏有徐光啟《農政全書》的1639年刊印本,也是該書最早版本,鄭振鐸曾遍尋10年而不得。館內還有最早專門介紹廣東龍眼的專著《龍眼譜》,刊印於清朝道光年間。  內藏線裝古籍3萬多冊  很多華農人也不知道學校有這麼多的古書。
  • 誕生於明代的農學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古代社會重視農業發展,關於農耕知識的總結歷朝歷代都有進行。明代中後期,有一位朝廷官員叫徐光啟,他總結歷代農學知識,編纂出一部農學百科全書。這部書叫《農政全書》,其中包含「農政」措施和農耕技術兩部分內容。《農政全書》是繼《齊民要術》之後最重要農學專著。
  • 徐光啟研究中西方農業科學,編寫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徐光啟是明代有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出生在上海,在他沒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帶一直遭受倭寇的騷擾。徐光啟在小的時候,常常聽到她的父親談起當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的英雄事跡。從那個時候起,他就心裡滋長了愛國的熱情。
  • 漢學||18世紀以來《農政全書》在英語世界譯介與傳播簡論
    《農政全書》與後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起並稱為中國古代農學著述兩大高峰;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李應星的《天工開物》和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並稱為明代四大科學巨著。該書不但在中國家喻戶曉,而且很早就通過譯介傳播到了日本、朝鮮、法國、英國、俄國、德國等地。本文簡要梳理了古代科技典籍《農政全書》在英語世界的譯介和傳播軌跡,以期對我國科技典籍的海外傳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鑑。
  • 徐光啟興實學,努力吸收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是古代難得的科學家
    他就是徐光啟。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江蘇上海徐家匯人。他出生在一個商人兼小地主家裡,但當時家境已經衰落,小時候還因災荒挨餓受凍。早年時他曾到廣西、廣東等地靠教書為生,接觸了各地的勞動人民和社會現實。三十五歲時他考中了舉人,四十二歲時中了進士,以後在翰林院、詹事府、禮部當官,晚年擔任過尚書、內閣大學士的高官。
  • 復旦大學教授於金陵協和神學院分享:從徐光啟基督徒身份的再認知看...
    1600年,他於南京遇到傳教士利瑪竇,1603年接受洗禮。後於1606年和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提出的中文幾何術語沿用至今;《農政全書》則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徐光啟也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範。在中國基督教歷史上,徐光啟與同時代的李之藻、楊廷筠被稱為「聖教三柱石」。
  • 書摘|學貫中西的徐光啟,親手將大明推向亡國深淵?
    考徐光啟一生所成就之重要事功,計有五項:一、 引進推廣番薯;二、 編纂《農政全書》;三、 與利瑪竇合作譯《幾何原本》;四、 組織編纂《崇禎曆書》;五、 練兵造炮引進新式炮兵。引進番薯和編纂《農政全書》五事之中,引進推廣番薯和編纂《農政全書》都比較容易,在文化方面沒有什麼需要克服的障礙,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這兩件事的先例。中國歷史上不斷從周邊引進各種植物,我們今天熟悉的西瓜、西紅柿、葡萄、胡桃、胡麻、胡蔥等,都屬此例。以前美國學者勞費爾有《中國伊朗編》一書,收集了大量這方面的實例。
  • 徐光啟墓/紀念館
    他認為佛教空無之說"東來千八百年,而世道人心未能改易",若能將天主教教義加以傳布,使人人為善,以達到"久安長治"的政治目標。因此,他接受了"天學",受洗入教,取教名保祿。  萬曆三十二年中進士,考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從政之餘隨利瑪竇問學,並於之合譯《幾何原本》前6卷。  三十五年丁憂,回籍守制。
  • 20200925免費電子書|《農政全書》《王蒙精選集》《未來人不存在-未來事務管理局》《遊牧者的抉擇》《戰拖行動》
    《農政全書》徐光啟豆瓣評分無《農政全書(套裝全3冊)》為套裝書,共三冊。分別是《農政全書(上冊)》、《農政全書(中冊)》、《農政全書(下冊)》。《農政全書(套裝全3冊)》集合了徐光啟在歷算、農業、水利、工程等方面的著作共十種,全面反映了徐氏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以及當時中國相關領域的歷史狀況。《王蒙精選集:活動變人形》王蒙7.8(751人評價)
  • 研《本草》鑽《天工》《看農政全書》登「長城 」遊「故宮」讀「三大名著 」​
    研《本草》鑽《天工》看《農政全書》
  • 中國古代歷史上十大科學家,不管在哪個時代,他們都是正能量!
    郭守敬的一生主要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在科學活動中,他精心觀察客觀事物的特點,從中掌據它們的發展規律;他能很好地發現和總結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從具體實踐中得到運用和提高;他善於從別人的經驗教訓中吸取有用的東西,取長補短,使自已的科學研究事業逐漸趨於完善。但是,他從不滿足前人的現成經驗,敢於大膽探索,富有創新精神。
  • 徐光啟: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
    他身前就獲得了極大讚譽,身後也沒有任何惡評,大家記得的是他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   徐光啟和利瑪竇翻譯的《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一系列著作,至今仍惠澤中國。中國人的近代觀念從利瑪竇開始;同樣,歐洲人對中國的重視和愛好,也是從徐光啟—利瑪竇的關係開始。
  • 常識積累 | 了解中國古代的十大典籍
    《農政全書》按內容大致上可分為農政措施和農業技術兩部分,內容宏富,計有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製造、荒政等12目。全書既大量考證收錄前代有關農業的文獻,又有徐氏自己在農業和水利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譯述,堪稱為當時祖國農業科學遺產的總匯。
  • 「長知識」中國古代科技常識之曆法和農書常識
    >考點一:中國古代科技常識——曆法和農書常識此文主要是介紹我國古代科技常識中的曆法常識和農書常識。那麼為什麼要把曆法和農書放在一起介紹呢?因為我國古代農業發達,與農業密切聯繫的曆法制定和農學研究,歷來備受重視,曆法和農學不可分割。一、曆法常識(一)下面簡單介紹古代曆法發展歷程。1.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曆法《夏小正》;2.商朝時,改進了「殷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