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類的題目就是重在積累,有很多小夥伴都跟我說常識的題錯的太多,該怎麼辦?小編只能說這類的題目只能靠積累,多練多做題,那麼小編這次主要是分析中國古代科技常識之數學常識,快一起來看看吧:
考點一:中國古代科技常識——曆法和農書常識
此文主要是介紹我國古代科技常識中的曆法常識和農書常識。那麼為什麼要把曆法和農書放在一起介紹呢?因為我國古代農業發達,與農業密切聯繫的曆法制定和農學研究,歷來備受重視,曆法和農學不可分割。
一、曆法常識
(一)下面簡單介紹古代曆法發展歷程。
1.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曆法《夏小正》;
2.商朝時,改進了「殷歷」。殷歷採用的幹支紀日發,是世界上沿用至今、歷史最長的紀日方法。
3.秦漢以後,我國曆法越來越精確。
4.元朝時,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曆》,集前代各家曆法之大成,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曆法。
知識連結:《授時曆》簡介
《授時曆》定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這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相差無幾,與今天世界通用的公曆即格里高利曆基本相同。
1281年,《授時曆》頒布推行,這比現行公曆的頒行早了三百年。
《授時曆》取「敬授民時」之意,對農業指導生產大有幫助。
(二)我國古代農書
本文簡單介紹我國古代成就卓越的四大農書。
分別是西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朝王禎的《農書》、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其中《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知識連結:《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一書共92篇,主要記錄了東漢以後五百年多年間,特別是北朝時期黃河中下遊的農業生產經驗,內容極為廣泛,涉及林業、園藝、畜牧、農產品加工和其他手工業等。賈思勰在書中信息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係,強調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他提倡精耕細作,防旱保墒,主張輪作、多施綠肥,創果樹栽培可通過培育實生苗、扦插、嫁接等方法,培育優良品種。
(多選)例題:歷史課上,四位同學在討論中國古代農學和曆法成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同學:我國古代農業發達,與農業相關的曆法制定和農學研究,成果豐碩。
B、乙同學:《授時曆》頒布推行,比現行公曆的頒行早了兩百年
C、丙同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D、丁同學:夏朝時我國已經有了曆法了
【答案】ACD。解析:B選項說法錯誤,元朝時,郭守敬編訂《授時曆》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曆法。《授時曆》定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這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相差無幾,與今天世界通用的公曆即格里高利曆基本相同。1281年,《授時曆》頒布推行,這比現行公曆的頒行早了三百年。故本題答案為ACD。
對於重要歷史事件的複習,最好可以系統性的掌握每一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這樣可以有力的避免遺漏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