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

2020-12-22 上海政協

  徐光啟與利瑪竇的「先見之明」

  徐光啟(1563—1644),字玄扈,上海人。天主教徒,聖名「保祿」。在明代天啟、崇禎年間,以徐光啟為首,有上海陳於階、嘉定孫元化、陝西王徵、山西韓霖、四川劉宇亮等天主教徒,組成了一個西學集團,他們治歷、造炮,努力拯救明朝。對明代士大夫來說,徐光啟在中國和西方互相隔絕的時代,開創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局面,打開了明清士大夫的精神境界。

  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字西泰,義大利馬切拉塔人,為400多年前來華的義大利籍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對義大利、歐洲和西方人來說,利瑪竇是「第二個馬可波羅」,他帶回了遙遠中國的大量信息,中國的文字、經典、思想開始為西方人了解。對中國人來講,利瑪竇更是一個傳奇人物。他身前就獲得了極大讚譽,身後也沒有任何惡評,大家記得的是他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

  徐光啟和利瑪竇翻譯的《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一系列著作,至今仍惠澤中國。中國人的近代觀念從利瑪竇開始;同樣,歐洲人對中國的重視和愛好,也是從徐光啟—利瑪竇的關係開始。在16-17世紀,徐光啟—利瑪竇的重大意義或許還未被當時的中國人和歐洲人認識清楚,但處在21世紀「全球化」的今日,在所謂「文明衝突」的環境裡,這兩位於不同文化傳統中尋找共同信仰,調和儒教和天主教的差異,發現人類在不同教義之間存在的普遍精神,其意義益發顯得重要。在「跨文化」中間追求普世價值,是利徐兩人的先見之明。

  跨文化認同的體現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徐光啟是科學家(天文、數學、農學、軍事學等)、政治家(愛國抗清)、儒者(經學家、漢學家)。最近20年,經過這一代學者和文史工作者的努力,徐光啟的天主教徒身份才得到了承認。他的名字,嵌刻在上海徐家匯、徐匯區的地名中,徐匯區在2003年為他建造了「徐光啟紀念館」,修復他的墓地,墓前十字架也被重新安置。

徐光啟故居——九間樓(今喬家路228—240號)

  徐光啟一生的成就,若抽離了他與利瑪竇、耶穌會和天主教的關係,是完全無法想像的。曾有記者不解地提出疑問:「承認徐光啟是一位天主教徒對社會有何益處」?我們回答說:這可以使得當代中國人知道,一個中國人,可以在不同宗教(儒教、天主教)中兼具雙重身份。同樣,一個歐洲人,也可以在東西方不同文化中有多種認同。所謂的「跨文化認同」(Cross Culture Identity),最終是可以實現的。

  天主教與儒教的融合

  徐光啟皈依天主教,他的天主教徒身份和原來的儒家身份是一致的,他是以儒家的道德觀詮釋基督教義,以「儒」釋「耶」,補充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足。同樣,耶穌會士也在西方讚美中國文化,翻譯介紹中國的經典,使18—19世紀的西方文明也得到了儒家學說的滋潤。這樣的中西政治,是一個善的交融,不是惡的爭鬥。徐光啟既是一個合格的天主教徒,又是一個完整的中國人。20世紀所說的「多一個基督徒,少一個中國人」這種說法完全不合適於徐光啟,因為他的天主教徒身份,和他的儒信徒的身份一點也不衝突。

  徐光啟、利瑪竇認為這個世界,最終可以用儒教、天主教的教義來統一世界。徐光啟、利瑪竇都抵制佛教、道教,徐光啟的《闢妄》,利瑪竇的《天主實義》都表達了這個傾向。他們兩個共同提出了一個「補儒易佛」的想法,即用天主教補充儒家的不足,變易佛教、道教的荒謬。在400年前,「補儒」表現出利徐兩人的進步思想,因為他們主張東、西兩教的融合。但是,「易佛」的想法在當時就有局限性,在今天則更需迫切修正。當前「跨文化交流」的時代,佛教、道教也應該和儒教、天主教平等對待,相互學習。人類的精神和諧與普世價值,應該是在全人類文化的基礎上實現,而不只是限於一、兩種宗教,或者某種價值上實現。

  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

  近幾年,我們在上海紀念徐光啟,認定他是「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正是因為他的信仰經驗可以平衡儒教和基督宗教的衝突,並真正地和平相處,走向融合。確實,徐光啟比其他歷史家所肯定的「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更早,更全面,更深入信仰和文化地帶,更加了解當時中國以外的歐洲世界。在當時中國的文化、經濟,甚至軍事還不落後西方的情況下,徐光啟就主張「欲求超勝,必須匯通,匯通之前,必須翻譯。」意思是,如果想超過別人的文化,自身的所有學問想要做得比別人好,就必須先翻譯,要知道別人在說什麼。而林徐兩人另一個更大的差別是:林則徐已經無可避免地站在與西方勢力相對抗的地位上,他的「睜眼」是被迫的;徐光啟則是充滿自信地與西方人士對等地交談,自願地學習,熱忱地傳授,他的信教是主動的。

  徐光啟和林則徐,代表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兩種走向,兩條思路,兩種價值,常常也產生兩種不同的結局。徐光啟、利瑪竇路線的結局是文明的交流,是中文《幾何原本》、拉丁文《四書五經》的互相翻譯;相反,鴉片戰爭以後的「文明衝突」,其結果是進一步的「中國禮儀之爭」,是不可收拾的義和團運動等等。經過400年風風雨雨的歷練,徐光啟、利瑪竇無疑已經成為一個人類文明交融的形象,是善的信仰,理應得到承認。

《刻幾何原本序》手稿(明代)

2019年,是徐光啟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翻譯出版《幾何原本》前六卷412周年

  翻譯經典轉譯思想

  翻譯中西經典,是「徐光啟—利瑪竇路線」的重要實踐。在中國,利瑪竇和徐光啟一起,翻譯了《幾何原本》。這次的翻譯工作,非常重要。它在中國學者中間刺激活化了一種形上學的思維方法,讓中國知識分子更加重視邏輯學的方法。19世紀以來,從黑格爾到德希達,都說中國人沒有邏各斯(Logos)思維方式,只有「實用主義」,甚至有些中國學者也抱持這種說法。

  事實上,中國人有自己的「邏各斯」,在先秦,在漢代,在明清,中國儒家士大夫的思維都是很嚴密的,他們依靠的是中國式的「形上學」。徐光啟、利瑪竇時代,中國士大夫急切地引進西方式的「邏各斯」,數學、曆法學、天文學、自然科學、神哲學,什麼都想要知道。但他們的目的,顯然並非是要「全盤西化」,或者說要以西方知識來取代中國知識,而是要借西方學問,復活中國古代已有的類似學

  問,即所謂「漢學」——漢代的學問。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思路,仍然是一種「中西會通」,即中國知識和西方知識的平衡交流,相互激勵,共同進步。

  徐光啟從耶穌會士那裡獲取的西方知識,遠遠不止是「科學」,還有「神學」。他還和另一位來自義大利的耶穌會士畢方濟(Francesco Sambiaso 1582—1649)一起翻譯了《靈言蠡勺》,這是亞裡斯多德的《論靈魂》(De anima),是中世紀以來羅馬天主教神學的基礎,為聖多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所重視。徐光啟的想法,是把古代希臘、羅馬人採用的「anima」說法,和中國周、秦、漢代就流傳的「魂魄」論做一個比較。這部經典作品,被徐光啟、畢方濟他們翻譯成一種融通宋明理學和天主教神學的中文著作,非常神奇。

《農政全書》手稿

  上海:徐氏家鄉與文化交流基地

  上海是徐光啟的家鄉。明清之際的上海,因徐光啟而成為中國最早接觸西方文化的交流基地。19世紀以後,歐風美雨,上海又一次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上海文化和歐洲文化有著悠久的交流傳統,深厚的對話基礎。徐光啟和利瑪竇一起制定的「翻譯-會通-超勝」的文化理想,至今還應該是我們奉行的基本原則。

2004年修復後的徐光啟墓。位於南丹路17號光啟公園內,佔地面積約18畝。

明崇六年(1633)徐光啟去世。1641年,徐光啟在此落葬。

1959年,徐光啟墓被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徐光啟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為有徐光啟在上海,「文化交流」「宗教對話」成為了上海文化當中的一個重要傳統,就是國內外學者都能接受的「文化多樣性」。這既是上海文化的突出特點,也是上海文化的立身之本。在這方面,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的利徐學社,還有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做了很好的工作,修復徐光啟墓,建立徐光啟紀念館,籌備徐光啟研究會,出版《歷史上的徐家匯》《徐光啟全集》,建立土山灣博物館……未來,我們願意做出更多的努力,把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導向能夠與國際社會更多合作、更好交流的和諧狀態。

相關焦點

  • 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文/李鐵《航海往事》15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勢力向整個世界拓展,中西文化交流也成為大趨勢。在這方面,最早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是義大利籍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利瑪竇。他1578年從葡萄牙裡斯本出發,先在印度傳教5年,又進入澳門,之後前往中國內地,先後在肇慶、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傳教。
  • 文化交流的橋梁 徐光啟紀念館重新布展對外開放
    東方網記者奚亮4月24日報導:今天恰逢徐光啟誕辰,上午9點,「傳承創新·會通超勝——紀念明末愛國科學家徐光啟誕辰454周年系列講壇暨徐光啟紀念館開館」在光啟公園舉行。徐光啟紀念館位於光啟公園內,利用明代宅第建築「南春華堂」改建而成,於今日重新布展對外開放。  開館儀式上,上海市文物局領導、徐匯區領導首先為徐光啟紀念館館標揭牌,上海市科委領導、義大利方代表開啟徐光啟紀念館之門。隨後,共同參觀了重新設計布展的徐光啟紀念館。
  • 徐光啟墓/紀念館
    徐光啟,明末天主教徒。天文學家、農業科學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字子先,號元扈,上海人。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在廣東韶州結識西方傳教士,初步聞知天主教教義及西方科學知識;後又讀到利瑪竇的《山海輿地圖》。次年中舉。二十八年春赴北京應試,途經南京,往訪利瑪竇,對西方科學知識發生興趣。
  • 「西學中源」說的形成,「會通以求超勝」說的繼續發展
    但隨著歷史的推進,「會通以求超勝」說卻慢慢走向了「西學中源」說,徐光啟的這種思想沒有被繼承,人們只關注「三代之上為此業者盛」。可以這麼說,「西學中源」說是對「會通以求超勝」說提出初衷的一個扭曲。一、「會通以求超勝」說的繼續發展在徐光啟提出「會通以求超勝」之後,清代的一些科學家也繼承了這一觀點,「欲求超勝,必先會通」,而會通則需要博採中西之長。
  • 馮玉軍教授作「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與會通」講座
    12月14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通識教育大講堂——學科通識系列公開講座」第10講(總第34講)在1602教室舉行,法學院院長助理、博士生導師馮玉軍教授擔任主講,主題為「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與會通」,主要面向法政學部本科生。
  • 會通中西的歷算家薛鳳祚(中)——引入西方對數第一人
    文接上回《會通中西的歷算家薛鳳祚(上)》話說清初第一疇人薛鳳祚在波蘭籍傳教士穆尼閣的幫助下,於1644年完成中西曆學巨著《歷學會通》。此書大量運用了當時西方科學界頗為流行的對數。17世紀西方數學界三大成果——對數、微積分和解析幾何中,對數最先傳入中國。
  • 黃浦徐光啟故居現狀堪憂 菜攤肉攤水果攤重重包圍
    東方網9月16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菜攤、肉攤、水果攤重重包圍,地面環境髒亂不堪,很難相信,這裡就是歷史文化名人徐光啟的故居——九間樓。黃浦區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社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基礎部教授顧鳴敏日前呼籲:儘快做好徐光啟故居的保護與利用。
  • 追隨上海文化的國際媽咪國際母嬰
    近幾年,關於文化回歸的趨勢愈演愈烈,隨著時間的推移,好的文化,慢慢的會被沉澱下來。社會在文化薰陶、影響之下,也會讓人處於一種更簡單、道德的環境之中,營造一種舒適的生活環境。現如今無論是一個簡單的家庭生活、圈子、工作等 ,文化都成為要訣。
  • 徐光啟:第一位近代意義上的「上海人」
    如果上海文化有基因的話,雖然我不主張文化是有基因的,文化是可以改造和改變的,但是如果文化真的是有基因、有傳統的話,那我覺得徐光啟為上海的開埠準備了一些文化的資源,提供了一些文化的傳統,這是非常重要的。剛剛三位嘉賓都講到了上海人有很多的性格和品格,比如海納百川、包容,我覺得需要講一講的是媚外的問題。
  • 利瑪竇與徐光啟:知識不分國界,翻譯見證友誼
    第二,利瑪竇在華時期,與徐光啟交往密切。利瑪竇在許多來往歐洲的信函中,幾乎必定提到的人,就是徐光啟,而徐光啟也往往在筆墨間,稱呼他為「利先生」。徐光啟徐光啟喜歡和利瑪竇交流中西科學知識,並且認為,利瑪竇既已出版《二十五箴言》、《天主實義》 、《交友論》 和《
  • 復旦大學教授於金陵協和神學院分享:從徐光啟基督徒身份的再認知看...
    徐光啟也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範。在中國基督教歷史上,徐光啟與同時代的李之藻、楊廷筠被稱為「聖教三柱石」。他可謂「開教傳教」之人,於1608年邀請傳教士郭居靜到上海開教,他的得意門生孫元化、韓昇等人也在各地開教。但是,長期以來,他的基督徒身份是受到忽視的。現在,他的天主教徒身份得到了再認知,不再被迴避。
  • 蕪菁種在北方是圓菜頭,種在南方是白菜,徐光啟不信,親自種一下
    編輯組:徐嘉利;陳容;劉堂江 ;朱靖宇; 孫雁行; 劉孝存 ;孟廣淼; 林君雄; 鄭華; 施樺; 徐配印; 曹治國 ;蔣遠明 ;吳冠英等明代進士徐光啟,一位開中西交流風氣之先的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一天,徐光啟(明代科學家,1562-1633)在一個學生 家發現了一種沒見過的蔬菜,很感興趣,表示馬上要在上海試種。學生家長告訴他:「這菜是一個山東客人送的,名叫蕪菁。聽說南方不能種,在南方種長成的蕪菁會變成白菜。」徐光啟不太相信這話。
  • 明朝大臣信奉天主教,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後人在他墓碑前立十字架
    第一次會試,徐光啟還是落榜了。這次落榜,卻給他人生帶來了一場新的契機。準備回家繼續教書補貼家用的徐光啟,在去南京拜見恩師時,遇見了來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士利瑪竇。這簡直就像是命運中的相遇,徐光啟與這位來華傳教的利瑪竇一見如故,兩人相談甚歡。
  • 翻譯《幾何原本》的徐光啟、利瑪竇,為什么半途而廢
    眾所周知,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已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兩人只完成了《幾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譯工作,全本《幾何原本》被譯作漢語,要等到兩百多年之後才宣告實現。當年,徐光啟從家鄉上海赴京應試,路過陪都南京時拜會了一位洋人,利瑪竇。利瑪竇(1552-1610年)出生於義大利中部的一個貴族家庭裡,精通希臘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1571年,利瑪竇加入天主教耶穌會,從此立志傳教,不願婚娶。1581 年,耶穌會派遣他到澳門學習漢語,為他們進內地傳教做準備。
  • 徐光啟紀念館昨開館
    本報訊(記者劉昕璐)位於南丹路上的徐光啟紀念館昨天全新開館。從此,徐家匯鬧市區裡,又多了一方承載歷史的淨土,這座紀念館集中介紹了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這位老上海人的生平、科學成就及歷史影響。  許多人都知道,徐家匯是因徐光啟而得名。但是長期以來徐家匯乃至全上海都沒有一座徐光啟紀念館,其文史地位和近代科學思想沒有「落腳」之地。
  • 兩種「西學中源說」及中西文化的碰撞
    思想史學者馬勇在其著作《近代中國文化諸問題》(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中則有不同看法,認為更早的徐光啟即已提出,西方的算術之學在古代中國就有,現在引進西方這些學問不過是恢復中國固有傳統而已。李贄也認為利瑪竇所宣揚的西方學說在中國古已有之。 康熙皇帝也曾提倡「西學中源」說,而且起了很大作用。他在《三角形論》中提出:「古人曆法流傳西土,彼土之人習而加精焉。」
  • 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展開幕 104種珍稀文獻展示中西...
    記者好奇他們的身份是否為善本藏家,一人笑著說,「我們是讀書人。」抬起頭來,原來是復旦大學教授李天綱。 當天開幕的「文明互鑑: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藏珍稀文獻展」,是上海圖書館第一次以館藏外文文獻為對象的主題展覽。104種珍稀文獻展示中西文化交流歷史與內涵,其中近六成是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文獻,十餘種展品首次展出,吸引不少專業「讀書人」細探究竟。
  • 小寧波遊大上海:徐光啟與海派文化,香甜雞蛋仔與硬麵包
    但凡知道上海的人,大概都知道上海有個徐家匯,現在叫徐匯區,他的起源就是因為這裡曾經有一個徐光啟,他的後代子孫在這附近居住,逐漸形成一個徐家匯。徐光啟是中國明末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曆法、軍事、測量、農業和水利等方面都頗有造詣,他也是中國較早接觸並吸收西方文化的傑出人士。我們參觀徐光啟公園,同時也是徐光啟墓的所在。
  • 徐光啟桃園別墅與虹口濱江
    ②③——————————————①民國上海縣續志 卷十九《上海府縣誌叢書·上海縣卷》第2571頁②同治上海縣誌 卷十一◎,1622③同治元年(1862),原身兼蘇松臺兵備道及江蘇布政使的吳煦(1809—1872,字曉帆,錢塘人)被李鴻章架空,而職分別由李信任的劉郇膏(布政使)及黃芳(上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