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展開幕 104種珍稀文獻展示中西...

2020-12-19 人民網

觀眾在欣賞《中國新圖志》。

1591年克拉維烏斯拉丁文《歐幾裡得幾何原本》。

1834年德庇時英文版《漢文詩解》收錄100首漢語詩歌、韻文,還收錄了《紅樓夢》第三回中關於寶玉的兩首《西江月》,並在翻譯後對原書進行簡單介紹。這是目前可考的《紅樓夢》被介紹到西方的最早記錄之一。

11月2日,上海圖書館一樓展廳被布置成一個古樸雅致的藏書閣,幾位觀眾在展櫃的善本前駐足欣賞,專注聽著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閱覽部副主任徐錦華的介紹。記者好奇他們的身份是否為善本藏家,一人笑著說,「我們是讀書人。」抬起頭來,原來是復旦大學教授李天綱。

當天開幕的「文明互鑑: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藏珍稀文獻展」,是上海圖書館第一次以館藏外文文獻為對象的主題展覽。104種珍稀文獻展示中西文化交流歷史與內涵,其中近六成是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文獻,十餘種展品首次展出,吸引不少專業「讀書人」細探究竟。「展覽讓我們認識了徐家匯藏書樓和上海圖書館的價值,更告訴讀者,中華文明是在不斷和外來文明交互中發展起來的。」李天綱說。

搖籃本見證歐洲「中國熱」

上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之一。徐家匯藏書樓在中外圖書館史與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響,是世界三大漢學文獻中心之一。徐錦華介紹,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以眾多珍貴歷史文獻編織起四百年來「東學西傳」與「西學東漸」的歷史脈絡,形成以西方漢學、歷史、宗教、地理、藝術、哲學、科學為特色的中外文獻館藏,涉及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義大利、丹麥、希臘、拉丁文等近20種語言。

展覽中,上圖珍藏的兩種西洋「搖籃本」、國內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與漢語對照的《中國智慧》等重要藏品都難得一見。「搖籃本」指歐洲活字印刷發明後,在1450—1500年間,由手抄本向活字本過渡的圖書形式,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1477年的《世界論》託名狄奧尼索斯所著,描述了當時希臘人眼中的已知世界,其中提到的「賽裡斯」國即中國。展覽中的另一搖籃本是1480年的《曼德維爾遊記》,該書作為西方「遊記漢學」的代表作之一,其影響廣泛程度甚至超過《馬可·波羅遊記》。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搖籃本中,非宗教題材的作品很少,可見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的興趣。

兩本搖籃本中的中國大都來自西方人的美好想像,他們傳說中的東方「賽裡斯」人刀槍不入,壽命達兩百歲。進入19世紀後,因為東西方文明發展不同的路徑,西方著作中對中國的評價發生了變化。「歐美對中國的印象可謂『高開低走』,除了文明發展因素外,也和早期他們出於各種目的而選擇性報導中國有關。比如傳教士為了更好在中國開展自己的事業,會多說中國好話;啟蒙學家為了宣揚自己的思想,也讚賞中國注重理性、道德教化的一面。」徐錦華說。

讀書人通過藏書樓成朋友

展覽展出1591年科隆出版的拉丁文十五卷本,清代的手抄六卷本,以及存世量極少的1858年後九卷初刻本,可謂《幾何原本》的「三代同堂」。《幾何原本》在明末由利瑪竇、徐光啟翻譯了前六卷,又在晚清由李善蘭、偉烈亞力翻譯了後九卷,傳譯過程跨越兩百多年。李天綱正是被《幾何原本》吸引而來。他和老師朱維錚編撰《徐光啟全集》時,《幾何原本》是重要的文獻材料。此前他看到的都是影印本,在這裡第一次看到原本。「這部《幾何原本》是歐洲科學起源時的著作,徐光啟在翻譯時用到了漢代算學的術語,從中可見文明互鑑。」

在展廳裡,記者還偶遇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他對1735年法國的《中華帝國全志》頗感興趣。該書被稱為第一本中國百科全書,也是西方漢學的奠基性著作之一。「這對於了解西方19世紀以前怎麼看中國很重要,能夠保存至今很不容易。」展覽現場還首次通過三維數字建模,讓讀者互動參觀徐家匯藏書樓。陳子善不禁回想起當年在徐家匯藏書樓的時光,1976年10月,他因為注釋《魯迅全集》的需要,常去徐家匯藏書樓查閱資料。當時借閱管理嚴格,每一次去都要出具單位證明,寫明借閱用途等。改革開放後,借閱才逐漸方便起來,也為學者提供了學術研究的便利。「我認識作家葉永烈就是在藏書樓裡,也在那裡認識了上圖研究館員張偉。藏書樓是個媒介,在這裡讀書人從熟悉到交流,成為好朋友,一起合作研究。」

2015年,上海圖書館在徐家匯藏書樓成立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資料中心,與九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教學研究實踐基地,打造集文獻保存、閱覽、研究、展覽、教學等功能為一體的主題圖書館,為這座上海歷史上最早的近代圖書館注入新的功能內涵,也為讀書人提供更好的文獻服務。

本次展覽是上海圖書館與上海師範大學聯合承擔的國家重大社科基金項目「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整理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展期至11月22日結束。

(責編:實習生、韓慶)

相關焦點

  • 上圖講座上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與市民見面
    昨天在氣象博物館舉行的「文明互鑑: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掠影」講座上,慕名而來的人們穿越時空,通過徐家匯藏書樓的珍藏史料與百年前的古人「交流」:早在100多年前,上海的先賢們已經開始翻譯歐洲幾何學和美術著作,中國第一本百科全書也已出現;外國人眼中的孔子像,加入了他們的諸多主觀想像……上海之所以成為上海,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百年最關鍵。
  • 《印象》珍稀館藏·文明互鑑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對話」——珍稀館藏·文明互鑑徐家匯藏書樓是上海現存最早的近代圖書館,始建於1847年,是當時教會收藏中西書籍之地徐家匯藏書樓在「中外圖書館史」與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是世界三大漢學文獻中心之一,以眾多來源的珍貴歷史文獻,編織起了四百年來「東學西傳」與「西學東漸」的歷史脈絡。
  • 哈佛燕京圖書館5.3萬卷中文珍稀古籍免費閱讀
    這一項目中數位化的「中文善本特藏」與哈佛燕京圖書館館藏的中國舊海關資料、中國珍稀方志、拓片收藏、莫裡士中國老照片、明清婦女著作、韓南教授藏書等其他25大類文獻,共同形成了哈佛燕京圖書館的中文古籍和文獻收藏格局。  此次線上發布的大部分數位化中文善本均品相完好,如該館所藏的明朝萬曆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歷經數百年,其插圖羅漢畫像仍栩栩如生,通過數位化照片可清楚看到每一筆細節。
  • 80件珍稀家譜文獻亮相山東 《孔子世家譜》「吸睛」
    80件珍稀家譜文獻亮相山東省圖書館。 孫婷婷 攝  中新網濟南8月25日電(孫婷婷)孔子世家譜、孟子世家流寓濟南府章丘縣支譜、顏氏族譜、蒲氏世譜……80件館藏珍稀舊家譜25日亮相山東省圖書館,為民眾提供認識家風、注重家教的歷史平臺。  記者當日在館藏珍稀家譜展現場看到,展陳共分為聖人世家、望族數修、遷徙源流、異姓合修、稀見姓氏、版本集覽等主題。
  • 社區日千餘場活動舉行,上海市民積極曬特色、曬美好、曬幸福
    上海市民文化節「我的小康我幸福」社區日活動千餘場活動在市民身邊展開11月28日當天,徐家匯街道「文明互鑑: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藏珍稀文獻展」策展人分享會在徐家匯觀象臺舊址(上海氣象博物館)舉行。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閱覽部副主任徐錦華帶領市民回顧剛剛結束的上海圖書館「文明互鑑」主題文獻展覽,了解徐家匯藏書樓收藏的珍稀文獻。徐家匯藏書樓於1847年創辦,是上海現存最早的近代圖書館,也是我國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的縮影,現收藏1477年至1950年出版的外文文獻計32萬冊。
  • 紀念《華英字典》出版200周年珍貴文獻在滬展出
    東方網通訊員時菲11月3日消息:近日,由上海圖書館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資料中心主辦的「從馬禮遜到陸谷孫——紀念《華英字典》出版200周年」主題文獻展在徐家匯藏書樓正式揭幕。  在中國歷史上,跨文化交際從古至今一直延綿不斷。
  • 中國近代藏書大家傅增湘捐贈文獻整理研討會今日開幕,重慶圖書館...
    重慶圖書館藏傅增湘捐贈文獻整理研討會在重慶圖書館開幕2000多種,2.5萬冊……近70年前,中國近代著名藏書家傅增湘捐贈給重慶圖書館這批特別的「寶貝」即將以全新面貌展現在讀者面前!12月16日上午,由重慶圖書館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重慶圖書館藏傅增湘捐贈文獻整理研討會正式開幕。來自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的專家學者齊聚現場,就如何進一步發掘、利用好這些傅增湘先生當年捐贈給重慶圖書館的文獻展開了熱烈討論。
  • 中國內地已知最早英文年鑑將翻譯出版,一睹1852年的上海
    3月19日,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上海市年鑑學會共同主辦的《上海年鑑(1852)》專家研討會在上海市政協召開。《上海年鑑(1852)》計劃於今年6月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影印並全文翻譯出版。該書為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整理研究」成果之一。
  • 141年前,第一個中國颱風警報,在這裡發布…徐家匯為何如此特別?看完就懂了→
    在魏明德看來,19世紀末、20世紀初馬相伯參與籌建徐家匯觀象臺、徐家匯藏書樓,並創建後來的震旦大學、復旦大學,從某種意義上可看做是徐光啟時代「江南科學計劃」的延續。來到上海後,晃德蒞曾擔任徐匯公學校長、徐家匯天主堂藏書樓負責人等職。其中,創辦於1847年的徐家匯藏書樓位於今天的漕溪北路80號,被譽為「上海最早的近代圖書館」,也是我國西學東漸、東學西傳的重要場所之一。為什麼說一棟藏書樓是中國與世界文明交匯的「重鎮之地」?
  • 徐志摩第一首詩,錢鍾書父子論學,華東師範大學第一手珍稀校史文獻...
    《大夏光華:小綠天樓藏華東師範大學校史文獻叢刊》所收包括大夏大學、光華大學、聖約翰大學有關的各類校刊、畢業紀念冊、招生簡章、師生通訊錄、學生作業簿、學生手冊、日記冊等校史文獻,凡七十七種,均為華東師大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小明近十年來累積的藏品。這樣一部以一所高校校史文獻為主題的大型文獻叢刊為目前國內所罕見,較為真實、全面地保存了華東師大百餘年歷史發展的樣貌與細節。
  • 《中華中醫古籍珍稀稿抄本叢刊》第一輯首發—新聞—科學網
    據悉,後續9種稿抄本將在今明兩年陸續出版問世。   據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主任於建榮介紹,該叢刊獲2016年上海市新聞出版專項資助,由中科院院士、原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凱先做總序,以數字復原性出版方式保留原書珍稀孤抄本的特點,是古籍文獻研究和中醫藥研究者重要的珍貴文獻資源,具有版本研究和科學研究的雙重價值。
  • 暑假來上海 好玩又能「漲姿勢」
    博物館內不僅展出了世界雕塑大師張充仁、海派黃楊木雕創始人徐寶慶等彌足珍貴的藝術精華,更有參加過世博會經歷滄桑、榮歸故裡的土山灣牌樓、木塔、水彩畫等文化瑰寶,充分展示了土山灣文化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影響。語文課  上海圖書館  地址: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
  • 1852年上海什麼樣? 中國內地最早英文年鑑將翻譯出版
    記者了解到,這本年鑑計劃於今年6月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影印並全文翻譯出版,為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整理研究」成果之一。  記載開埠後最詳細的上海地圖  作為早期西方人在中國內地編纂的年鑑,《上海年鑑(1852)》記錄中國通商五口岸外僑一覽、洋行名錄、大事年表、港口章程、上海概況等,極具史料價值。
  • 行走3.5KM,帶你探尋徐家匯源6個寶藏景點!
    周末假期不妨到徐匯來一場人文行走深度挖掘上海這座城市的底蘊和文化小編今天向大家推薦這6個點行走路線總長約3.5km土山灣博物館、徐光啟紀念館、徐家匯藏書樓接下來一起出發吧東西融匯 海派尋源✪ 打卡點位:土山灣博物館→光啟公園→徐光啟紀念館→徐匯公學舊址→徐家匯藏書樓→徐家匯觀象臺舊址(上海氣象博物館)寫在前面本次要行走的六個點位屬於徐家匯源景區。
  • 上海圖書館、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今起臨時閉館
    1月24日,據「上海圖書館信使」微信公眾號,從即日起,上海圖書館宣布實行臨時閉館,包括徐家匯藏書樓、上圖書店、24小時自助借還亭。
  • 北大圖書館東樓今日開放
    的最後一景是北大師生的精神殿堂有了它「一塔湖圖」遂成華章點擊視頻,走進北大圖書館東樓今天上午十點北京大學圖書館東樓全面重啟讓我們與它重逢道一聲「別來無恙」!1898年的隆冬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藏書樓宣告成立是我國最早的現代新型圖書館之一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藏書樓改名為
  • 美籍華裔藏書家族「澄定堂」寄存 拿破崙身終生執政證書在臺灣
    自中國宋代以來的善本書,作為珍貴的古籍文物,也多是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圖書館、博物館的重要館藏,但對於西洋古籍善本少有注意。為了發揮書本最大的用處,美籍華裔藏書家族「澄定堂」,從第四代Jason Dou起,開始把家族多年所收藏的西洋古籍善本書、首刷版寄存在兩岸各地的圖書館。
  • 一個半世紀前的上海什麼樣?《上海年鑑(1852)》帶你回到過去
    該年鑑計劃於今年6月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影印並全文翻譯出版,為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整理研究」成果之一。圖說:《上海年鑑(1852)》內封 官方圖尋找最早年鑑2013年,復旦大學教授周振鶴提及上海圖書館收購羅氏藏書中有一冊1854年版的《上海年鑑》,為學者復原上海開埠初期的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 杭州最古老的圖書館曬出120年的家底!這場文獻特展,值得每一位浙江...
    誰也沒有想到,這間小小的傳統藏書樓,日後竟成了「龐然大物」浙江圖書館的前身。1902年第一次刊行的《杭州藏書樓書目》記載,當時藏書718種,9499冊,報章14種,均可借閱。光緒年間《杭州府志》有關邵章開設杭州藏書樓記載書目揭示,杭州藏書樓創立之初,就首開先河,做出了驚世駭俗的創新之舉——面向所有老百姓,平等開放,實現了戊戌變法維新派開啟民智、社會教育的一大夢想。中國第一座面向公眾開放的杭州藏書樓,吹響了傳統藏書樓向公共圖書館羽化成蝶的號角。